從《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中細數拱小若干細節
引導語:《弟子規》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
從《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中細數拱小若干細節
初到拱小,一進門,在校園裡眼睛所觸及的每一處風景都有著文化的薰染。校園處處瀰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有著濃濃的書香氛圍;
初到工作室,一坐定,收到的第一份禮物是厚厚的一摞書,24本;
無意間,瞥到放在那摞書的最上頭——《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一下來了興致,翻看起來。
原本,自己所在的學校自06年開辦以來就一直以“走進經典,營造書香校園”為主題,連續開展了五年的讀書活動。《弟子規》就是我們一年級的孩子接觸的第一本國學書籍,《弟子規》也是我們一二年級孩子要求必讀必背的一本書。我雖對《弟子規》內容較為理解,但是對於錢文忠教授的這本解讀,卻一直未讀過。於是,剛好藉機拜讀。一個下午的時光,時間迴轉,我穿越到四百多年前的清代,不能自已……耳畔,偶爾傳來幾聲脆脆的風鈴聲,又將我的思緒拽了回來,很是巧,傍晚的校本研修時間竟然也是觀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弟子規》將孔子老先生教誨(當然也有後代老先生們的)編寫成人們的生活規範,1080字,曾經是講給開蒙的小孩子們的養正寶典,將儒家的五倫大道用最平實的語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現,而著眼於幫助聽講者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係。文句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它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既是儒家的基礎,也是人性的基礎。想來無數學校學習《弟子規》的目的也就在於此。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古書”,但錢文忠教授的“解讀”卻非常好讀,娓娓道來,深入淺出,掰開揉碎了講也不過分。他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弟子規》中沒有高妙的東西,都是非常細節的規定,然而就是這些規定,決定了我們是中華民族。”
是啊,學習國學,不正是希望將幾千年的文化凝鍊,落地成文化麼?
那,我們,學習中的我們又學到了什麼?
於是乎,閉上眼,印出了幾個拱小的細節……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工作室裡,幾個學員湊在一起閒聊,對拱小感觸最深的是什麼?大家竟不約而同地說道:學生90°的鞠躬和問候禮。嗯,的確讓來過拱小的人,過目不忘,呵。
早晨,王校長、保安師傅、值周的老師和學生,甚至還有家長,構成了拱小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每個進校門的孩子,都是那麼整齊劃一地行禮:標準的90°彎腰,面帶微笑,同時向門口的校長、老師、同學、保安師傅一一問候。“同學,早上好!”,值周的同學、老師們同樣問候著,還有,回應的當然還有王校長那富有磁性的極具特點的男中音和招牌式的微笑。可愛而稚嫩的一聲聲問候,親切而柔和的一聲聲回應,和著拱小早晨清新的空氣,相信來過拱小的人不會忘記,路過拱小的人不會忘記,走進拱小的人更不會忘記。
走在校園裡,不時遇上幾個孩子,幾位老師,雖然互不熟悉,卻已然像多年的師生,多年的同事般點頭、微笑、問候。還有,讓我們印象極為深刻的那90度的鞠躬。這時候,心,暖暖的。
我想,拱小孩子是幸福的,不是嗎?“拜恭敬”曾被許多人不齒:現在社會還需要這些嗎?早過時了!不,沒有,拱小人給了我們答案:尊敬長輩的美德,尊敬長輩的這些細節、禮節在拱小得以詮釋,這些細節需要我們社會傳承下去,那麼首先就從小學做起,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將這些美德根植在中國人的血脈中,去影響我們的生活。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拱小的老師是忙碌的,總是那麼步履匆匆;王校長更是忙,一會兒開會了,一會兒又在接待不知哪裡來的參觀學習的客人。可是無論多忙,你會發現,他們做起來都是那麼井然有序;你會發現,他們已經把拱小當成了自己的家。“家”,總是那麼整潔,而又溫馨。
又是一個早晨,放下包袋,準備去食堂用餐。前面,一位不認識的女老師在走著,忽然,她停下了腳步,繼而又後退了兩步。怎麼了?我停住了看。她彎下了腰。哦,我這才發現地上有一張一元硬幣大小的紙片。那名女老師撿起那張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發現的一張紙片,走了。看著她的背影,我的心頭,一熱。也許,在她的眼裡,這再平常不過,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但是我的心卻被觸動了。有時,看見地上有紙屑之類的,忙不迭就會喊上旁邊的學生扔進垃圾桶裡,忙起來,有時也會將它忽略,更何況是那麼小的一片呢?哦,那個美麗的背影!
看,晨會上,王校長手中的那片落葉;
看,洗手間,每一個門外的搭扣;
看,工作室外邊兒那一塵不染的.銅牌;
看,目之所及,每一個拱小的細處;
……
你都能看到什麼,想到些什麼……
如今,家長們都喜歡擇校,擇什麼?當然是師資還有學習環境等。是啊,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眾所周知的孟母就是最好的例證,那麼我想,拱小的孩子是幸福的。拱小的老師們用自己的言行,最自己的德行來告訴孩子們:拱小,是您正確的選擇!拱小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你,我:任何事,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瑣碎的事,看似不起眼的事,都應該注意。不慌亂,不畏懼,不輕視,良好的習慣就是如此形成的。
我想,在這個意義上,研習《弟子規》,其目的並不在於學習知識和文化,而在於訓練我們的道德,提升我們的道德,讓我們知道如何講規矩,如何按照規矩辦事。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遵守規矩,不管是道德上還是法律上的,那麼,在長期遵守規矩的情況下,社會的信任感必然可以藉助規矩而得以重建。
今天,在網上看到了方文山寫的《弟子規》,不會唱,卻覺得抄下來,挺好:
從前從前 孔夫子的語言
我們沉澱 那論語學而篇
兩代之間 從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的 那天學會分辨
默默許願 一千兩百多年
好長好長的一大段的時間
漸漸漸漸 在康熙的年間
那弟子規 微笑登場出現
……
[知識拓展]
《弟子規》讀後感一
我很欣喜的透過尚學路上圖書室這個平臺,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裡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電腦,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髮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後,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裡人都我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裡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後,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還有一件事對我的觸動也很大。和我一起學琴的鄰居家的姐姐一開始對彈琴十分喜愛,而且她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一個曲子幾天就能練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師指導,她就能自學彈下來,琴班老師非常喜歡她。可是在她媽媽給她買了一臺價格不菲的電子琴之後,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再也沒有往日那股學琴熱情了,再後來她就乾脆放棄了,無論老師家長怎樣規勸,就是打動不了她的心思,老師也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決不輕易放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一個姐姐,她吃飯十分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離不開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樂雞翅,就是吃泡麵或西紅柿。從來沒見她吃過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發燒天天伴她左右,身體也十分虛弱。雖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歲,但是每當我們兩個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認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為我個子比她高,身體比她結實。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姐姐看,讓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長。
我們班同學趁中午吃午飯時,總喜歡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結伴去買零食吃。尤其張悅同學特別喜歡吃油炸串,天天買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圓,直打嗝。那天中午,我們又在有說有笑地吃飯。突然,只見張悅臉色蒼白,眉頭緊鎖,捂著肚子,還不時發出呻吟聲。同學們見狀,趕緊問她怎麼了。她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虧老師及時把她送到醫院。醫生說她得的是急性胃腸炎,主要就是因為吃東西沒有節制,胃受不了,才得了這種病。為此張悅同學休息了半個多月,耽誤了很多課程。我們同學個個引以為戒,再也不敢暴飲暴食了。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成為一個既懂事又快樂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二
如果說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說《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訊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說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透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