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采薇》有感
《采薇》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以下是誦讀《采薇》有感,一起來看一下吧。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詩經》展示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使我們能夠真切地瞭解和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心情等。
《小雅·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寫的是一位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對前線生活的艱苦和對家鄉的思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心。這是在《詩經》之中的《采薇》最後一句。意思就是:昔日我去當兵的時候,就像楊柳在風中輕輕擺動一樣,轉眼間就過去了,可是,如今我在回家的路上,大雪紛飛,走起來很艱難也很慢,而且路上又飢又渴都難以堅持,我的心裡是多麼悲痛!可是,又有誰知道我的哀傷呢?
《采薇》把士兵思鄉的心情昇華,最後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緒表達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對家鄉的思念。前三段寫士兵久戍邊疆的變化。以薇菜剛長出芽、發芽、變老為時間順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卻被差事耽誤,想要休息卻沒有時間。心裡不斷累積焦急、愁悶、痛苦。生怕從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寫士兵的軍中生活。將帥乘大車架高馬去征戰,士兵怎敢安居軍營不出戰?“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將帥倚車把仗打,士兵靠車把身防。一月要爭幾回勝?從這兩段中,似乎讀出士兵對君王將帥的不滿:君王將帥只想著打仗擴大自己的地盤,有沒有想過百姓士兵的感受,壯年去當兵,家人省吃儉用交賦稅,飢寒交迫盼親人歸。士兵呢?衝在戰事第一線的是士兵,吃不飽穿不暖的還是士兵。沒有穩定富足的生活,沒有人身自由自主權也就罷了,連回家都成了奢望。為什麼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總是百姓士兵,享福享樂的總是君王將帥?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寫出戍卒士兵的感傷和故鄉的物是人非。“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生動形象的描寫出士兵迴歸家園時身心疲憊的樣子。仰天長呼“我的心裡太傷悲,誰能知道我心悲”。
讀完這國學經典的《采薇》後,越發值得我們深思,雖然現階段我國因為魚島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現了領土的爭端為題,但領導人並未因此大動武力,勞民傷財發起戰爭爭奪領土,而是儘量以和平的各種方式解決問題,給國民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類越是向著文明發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趨於文明化。想到這裡,越讓我覺得經常閱讀國學經典著作,能夠幫我們很好的瞭解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文明的變化,其中不乏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拓展閱讀:《采薇》鑑賞
戰爭的策劃和發動是“肉食者”們的勾當,被迫捲入其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猶如隨風飄動的落葉,隨波逐流的小、舢任命運之手隨意擺弄,疲憊憂傷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嘆、仰天長嘯的份兒。恐怕這是普通士兵們剩下的唯一屬於自己的權利和“財產”。
憑了這點權利唱一曲憂傷的歌,總不至於得罪了大人君子們吧!無家無室的憂慮,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衝擊著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吟唱出來,是一種自我遣懷,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倘若受傷後連哀叫的慾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便徹底麻木了,物質化了。對於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心靈來說,艱難坎坷辛勞疲憊槍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個體的靈性和生氣。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比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無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著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