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優秀手抄報
五年級的同學們,下文是相關語文優秀說課稿手抄報資料,一起學習吧。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牧童》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預期和反思”這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以及古詩教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詩通俗易懂,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還不能深刻地體會到。雖然本節課學生只能經過二十分鐘的預習,而且手中無任何工具書,但因為本詩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淺顯,所以在課上,我淡化了對詩意的講解,直指重難點。從今天的課堂來看,學生抓關鍵詞語的能力還不夠,品詞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說教法和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將作詳細闡述。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音樂引入,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隨後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由以前學過的古詩《所見》引出課題《牧童》,並板書。
這樣的安排,簡潔明快,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一種笛聲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讀寫 “蓑”字,突破讀寫的難點。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透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讀懂詩意,還要想象畫面。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
(三)抓重點詞,悟詩中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詞語感悟詩中情境。
1、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臥”,感悟形象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詩中一個“橫”字、一個“弄”字、一個“臥”字,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在品讀第一二句詩時,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學習樂器的經歷換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輕鬆、自在;品味數詞“六七里”“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胖讀厚了。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透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讀可謂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我從“臥”字切入,引導學生思考:牧童會怎麼臥?他為什麼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以上的教學設計,我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透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2、跳出這首詩,以一帶三,感受“牧童”情懷。
站在一首詩的角度,看中國人的“牧童”情結,顯得比較單薄。怎樣把詩讀透讀厚,我選擇了拓展閱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共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拓展性閱讀:
第一方面:是學習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之後,第一次引入棲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樣感受牧童所在環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這次讀是以主帶次地讀。
第二方面:學習“笛弄晚風三四聲”時,為了理解“笛弄”的內在含義,我補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讓學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樂;在學習了“不脫蓑衣臥月明”以後,再次補充棲蟾的詩句,讓學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的牧童“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的自由灑脫——這是詩間互補地讀。
第三方面:最後完整地呈現棲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課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見》,學生透過誦讀積累同題材的.古詩。——這是將詩揉合在了一起,以點帶面地讀。
這些詩句的拓展性閱讀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而是透過以主帶次,以點帶面的形式實現了詩句、詩意、詩境等方面的比照,從而達到了古詩間的互識、互補與互證的目的。
(四)、探詩中人,品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詩人呂岩的資料,先由八仙過海的傳說,激發學生對詩人的興趣,然後由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詩人對自由、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我本來還預設將中國古詩詞中的牧童情結作一點提示,因為時間關係,這個環節就省略了。
五、說板書設計
牧 童
蓑
鋪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臥 悠閒
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自由自在、悠閒”二詞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最後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詩背後的深意,因為時間關係,只點到為止,未完成既定板書設計。
六、說預期效果和教後反思
課前,我預期的效果是學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練背誦;深入理解文字,與關鍵字詞對話,想象其中的畫面,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從今天的課堂表現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畫面,有部分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經過多遍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應該已能脫離文字背誦古詩了,但是因為課前估計不足,對課堂的節奏把握不夠精準,致使檢查背誦這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