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集合15篇)

科學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集合15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實驗報告1

  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年x月x日

  實驗名稱:吹紙片(奇怪的紙片)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有壓力。

  所用器材:2張條形紙片(約30cm----40cm)。(裝置)

  實驗步驟:

  1、準備2張紙片。

  2、用兩手分別捏住紙片的一端,讓它自然下垂,使兩紙片間的距離約2釐米。

  3、用力向紙片中間吹氣。

  4、觀察有什麼現象。

  實驗現象:

  只聽“哧”的一聲,那兩張紙合起來了。

  認識結論:

  空氣中有壓力,當我們吹氣時,就把紙中間的空氣吹跑了,兩與旁的空氣向內擠壓,兩張紙就合起來了。

科學實驗報告2

  摘要:科學探究實驗是新課程著重介紹的知識點,同時又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本文對科學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釋,並以例項說明如何做好科學探究實驗及如何做實驗報告。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實驗 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 猜想和假設 實驗方案 資料處理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脫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著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為,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

  ①學生可以透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為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開啟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著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資料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為此:

  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說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資料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資料和資訊。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資料與資訊,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資訊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資料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資訊源上採集和獲取資訊,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資料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資料與資訊後,就要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透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資料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透過對實驗資料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

  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透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我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式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數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開啟和關閉資料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資料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著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

科學實驗報告3

  實驗內容 6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裡的水。

  2、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

  實驗現象

  1. 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整體學習興趣高,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比較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們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整理資訊的能力。圍繞“生命世界”、“物質世界”開展探究活動。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與雄”、“位置與運動”、“力與運動”、“物質的變化”、“整理資訊,讓我們發現更多”六個主題單元,共設計了44個活動。

  “植物的一生”:根據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安排教學內容,透過種植、觀察、記錄、整理資訊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發現植物生長變化規律。

  “翩翩雌與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與動物的繁殖、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兩條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透過觀察、實驗、閱讀活動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對於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為主。

  “位置與運動”:透過觀察、描述、遊戲、實驗、測量、統計分析等活動,引領學生髮現:描述物體位置時需要用到參照物、方位和距離3個因素;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用到參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與運動”:首先透過遊戲、體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無處不在;然後透過試驗、遊戲、測量、統計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彈力、重力、摩檫力。

  “物質的變化”:首先在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然後指導學生認識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滲透化學變化的概念;最後,綜合前面所學進行應用,同時滲透物質守恆的原理。

  “整理資訊,讓我們發現更多”:回顧本學期整理資料的活動,歸納總結整理資料的方法。激勵學生在後繼的探究活動中繼續應用這些方法整理資訊。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六、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教 材 內 容第一週播撒希望的種子第二週小苗快快長 第三週開花結果

  第四周花開花落為哪般

  第五週

  第六週

  第七週

  第八週

  第九周

  第十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周

  第十五週

  第十六週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第十九周

  第二十週

科學實驗報告5

  今天上午,我去參加小記者活動,科學實驗之染色工藝。

  活動開始了,老師先告訴我們什麼叫染色工藝。染色工藝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一下。

  老師拿來三個盒子,她給我們介紹裡面的東西,裡面有三個空塑膠小瓶子,還有搗蒜時用的搗棒、釦子、茶杯、夾子、冰糕棍等等。

  老師還告訴我們染色工藝有許多種手法,我們今天要學習扎染和夾染。老師拿出三袋顏料,分別是紅、黃、藍,她拿出小勺子挖了兩勺放在小瓶子裡,又倒了兩釐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們先試了試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張紙或是一塊布折三折,像一個扇子樣,然後再用皮筋紮起來,在兩邊扎一下,中間扎一下,然後再染色。出來的形狀是條條形的,非常美麗。

  我們又試了夾染,這時冰糕棍或者釦子就派上用場了,夾染就是用夾子把釦子或者冰糕棍夾起來。染色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顏料,只能滴那麼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滴完後,讓顏料在紙上或布上蔓延出來,再把用夾子夾著的冰糕棍、釦子去掉,開啟看一看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做出來的手絹上面印有釦子的形狀,非常漂亮。

  然後,我還染了一個商標牌,因為商標牌沒法折,所以我是用夾染製作的。

  最後,老師送給我了一個小手絹,我非常喜歡這個小手絹,因為這個小手絹裡的顏色非常豐富飽滿。

  這次的活動真有意義!

科學實驗報告6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7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組天文學家對離開地球約95光年的兩個雙星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這兩個雙星系統擁有與我們太陽相類似的年輕恆星,因此研究它們能幫助天文學家預測太陽的強烈爆發和確定地球上生命的進化,因為當時太陽對我們地球的轟擊要比現在強烈得多。

  天文學家在5年裡對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雙星)和V711-捷利茨(擁有兩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其中一顆比太陽稍冷,另一顆比太陽稍熱)雙星輻射的無線電波進行不間斷監測,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外部環流區域,該區域在激發磁場,而雙星上的爆發影象表明該磁場在變化。天文學家試圖發現雙星上最強烈爆發時磁場變化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現在可以十分準確地預測下一次爆發什麼時候發生。

  雙星的爆發強度取決於雙星中稍冷恆星的年齡和旋轉速度,上述兩個雙星遠比太陽年輕,它們圍繞自己軸的旋轉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們的爆發大致也強烈10倍。專家們認為,為了查明這一規律性,只要觀察5年時間就足夠了。這兩個雙星中的恆星爆發頻率為50~天,此外,還存在持續500天以上的活躍長週期。

  我們的太陽不是雙星而是單獨恆星,它的磁場活性相對比較低,因此為了收集預測它爆發的統計資料,需要對太陽進行為期100年的觀察。

科學實驗報告8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科學實驗報告9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著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著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著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著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3)把凸透鏡對著窗戶,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透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後,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現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後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7、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 1、在試管裡裝滿水,並用氣球皮把管口矇住,用橡皮筋紮緊。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後體積壯增大

  8、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並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 塞緊瓶口。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9、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

  氣球、燒杯

  步驟: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溫水、冷水的燒杯中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酒精燈

  步驟: 1、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3、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1、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3、用酒精燈對著鐵絲的一端加熱

  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12、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臺

  步驟: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臺上。3、用酒精燈對著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13、名稱:擺的特徵

  材料:鐵架臺、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臺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1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牆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2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答: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著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著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著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著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

  (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

  (3)把凸透鏡對著窗戶,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透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後,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現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後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1:

  1、在試管裡裝滿水,並用氣球皮把管口矇住,用橡皮筋紮緊

  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後體積壯增大

  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2: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並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緊瓶口

  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

  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氣球、燒杯

  步驟3: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

  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溫水、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酒精燈

  1、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

  3、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4: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

  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3、用酒精燈對著鐵絲的一端加熱

  4、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臺

  步驟5: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臺上

  3、用酒精燈對著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

  名稱:擺的特徵

  材料:鐵架臺、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6: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臺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科學實驗報告13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14

  實驗內容 6改變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瓶裡的水。

  2、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

  實驗現象 1. 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5

  學校:xx

  年(班)級:xx

  實驗小組成員: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鹽到哪裡去了

  實驗器材:玻璃杯2個、鋸末、鹽、玻璃棒、小勺、記錄卡片、水

  我的猜測:化在水裡了

  我這樣做:

  1、取一勺鹽放一杯裡。

  2、擦擦勺取一些鋸末放一杯

  3、將兩個杯中倒入相同質量的水

  。4、用棒攪拌,下數相同

  5、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結果: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

  我認為:

  1、鹽不見了。溶解在水裡了。在水中變成變成微小的顆粒。

  2、鋸末浮在水面,沒溶解。

  授課教師:xx

  評定等級:xx

  注:

  1.本表由學生在實驗課上根據實驗情況填寫送交實驗室存放。

  2.本表每學期按年級每個實驗選樣例裝訂成冊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