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春節習俗作文集合15篇

春節習俗作文

春節習俗作文集合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習俗作文1

  承德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邯鄲——除夕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裡,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計程車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計程車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春節習俗作文2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歡快、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又叫過年,含有辭舊迎新的寓意。我的家鄉在周至,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很多,下面我就為你一一介紹吧。

  春節前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也叫“對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更加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都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的春聯是在紅色的紙上,用毛筆蘸墨,書寫一些象徵吉祥、祝福的話語,寄託人們美好的心願。

  除夕夜,我們每家每戶都要“燃爆竹”。當午夜鐘聲響起的時候,就會響起雷鳴般的爆竹聲,為什麼要燃放爆竹呢?這兒有一個傳說:相傳每到過年時節,年三十的晚上,出來一頭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來吃人、吃牲畜,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竹子截成一個小筒一個小筒的樣子,把桶裡裝上火藥,把它們放在“夕”出沒的地方,當“夕”出來的時候,點燃火藥,立刻發出震天的巨響,“夕”聽到這聲音,嚇得撒腿就跑,人們就平安了。所以就把這種發出巨響的東西叫做“爆竹”。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習俗就是“守歲”。聽媽媽說,守歲既有對過去一年的留戀,又有對來臨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傍晚開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古人有作詩等風俗,而我們現在更增加了豐富的內容,除夕之夜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大多數人盼望的事情,連小孩子都非常喜歡。

  家鄉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每一個習俗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它是一筆可貴的財富呢!

春節習俗作文3

  按我們家鄉的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中旬就開始了。每當要到春節時,氣氛就會變得格外熱鬧。

  在臘月十幾的時候就要到每家自己儲存食物的地方把之前儲存的大米,臘肉,什麼的都預備充足。整理好過年吃的,用的,就把屋子裡裡外外都打掃一遍。

  到了臘月二十一,我們村裡每家每戶都陸續開始做“餈粑”酒什麼的,我老家過年時一些要吃的東西一般都是自己做的,要買些水果,糖之類的。有時家裡打餈粑不夠人手的,可以去找幾個鄰居或是親朋好友來幫忙。每當到打餈粑那天,爺爺就會找三兩個親戚來幫忙。不過,在那天之前,先要把糯米給煮熟,然後把煮熟的糯米放在一個大竹籃裡晾涼,有時我會抓幾把來吃,不過那飯很燙,所以我每次都會讓奶奶幫我揉成一個球,那樣又美味又不燙。不過不能吃太多,因為這些美味還要用來做餈粑和酒呢!

  第二天上午把要用的東西準備好,下午就開始了。等把餈粑打好,就要把還不成形的餈粑給捏好,一般都奶奶來捏,我們一般只是在一旁看著,有時“捏”幾個試試。等餈粑捏好後就放到一個裝滿冷水的盆子裡,蓋上蓋子儲存起來。

  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早已貼好了各色的年畫,差不多6點7點時,再放幾串鞭炮。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燈火通宵,有的小孩子嘴上說著一定要守歲,可是到了最後凌晨1點多太困了,又自己乖乖睡去了。

  春節到了,天還沒完全亮的時候,爺爺就已經拿著鞭炮到門口去放了,說實話我還是被鞭炮吵醒的呢!吃完早餐,爸爸他們給了我們壓歲錢,爸爸就帶著弟弟出去拜年啦。我和姐姐就待在家裡。等我弟弟回來時,他就和奶奶一起去買花炮之類的炮去了,這可是他每年都要做的事。

  春節過後,我們又在老家待了幾天就回廣東這邊了。走的時候還帶了一些奶奶他們做的臘肉,還有幾袋家裡種的米,爺爺還拿了一些酒給爸爸,那些酒可都是我爺爺自己釀的呢!

春節習俗作文4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習俗作文5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所以因地而異各地春節習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區來說。

  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過春節那該多爽啊。

春節習俗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在紅紅火火的喜慶的氣氛中,春節來到我們身邊。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春節真熱鬧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新衣。小孩子們一大早就約上幾個小夥伴們一起出去玩,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大人們則上街去買各種各樣的年貨,準備著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鄉在崇明,節前開車回家,一路彩旗飄飄,大紅燈籠高高掛,欄杆上掛了長長的紅布,寫著節日的祝語,家家門上都掛著硃紅的對聯。

  回到家後一家人便忙開了。媽媽一邊貼對聯,一邊告訴我對聯的寓意;奶奶在打掃衛生,我呢,則在貼著“福”字。我搬了張椅子正準備貼,爸爸連忙阻止我,說:“福字應該要倒貼,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補充道:“春節貼福字有吉祥,喜慶的意思。”我聽了心想:中國的春節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們更忙,許多親朋好友如約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準備團圓飯,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們後面,好奇地觀察這一切,我一會問這問那,一會兒碰這碰那。

  我指著一塊圓圓的上面鑲嵌著紅棗、蜜餞、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問奶奶:“為什麼要吃糕啊?上面還添加了這麼豐富的配料?”

  “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說,“吃崇明糕意味著團團圓圓。”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熱鬧。廚房中瀰漫著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數不勝數,琳琅滿目,人們看了便讒涎欲滴。大家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嚐著豐富的年夜飯,我心情十分激動,站了起來,舉起杯,大聲地說:“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吉祥如意,我們全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說罷,一揮手,一揚頭,杯中的飲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說有笑的,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屋外菸花在空中絢麗的綻放,紅彤彤的,又大又圓的燈籠紅火而美麗,整個地區像是辦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煙花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春節與眾不同,春節那特有的熱鬧、氣息將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愛那特有的味道。

春節習俗作文7

  在廣東潮汕地區,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過年時,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春節習俗作文8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作文9

  春節傳說之一: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作文

春節習俗作文10

  春節是所有學生盼望的節日,但是與此同時老師會留一些作文作業,你是否還在為怎麼寫作文而苦惱,以下是考試吧為大家整理搜尋的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非常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與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非常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與“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非常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習俗作文11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物件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春節習俗作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國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來臨。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此刻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到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村裡一片匆忙的恐慌的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僅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您家呆一夜,我必須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一樣: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裡啪啦"的爆炸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先"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爆炸響。這時婆婆家的門開了,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明白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貼對聯.燃放炮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作文13

  現在春節降臨,永珍更新,象徵著一年的開始;標誌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透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絡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群來 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送灶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迴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準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制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這個春節真快樂!

春節習俗作文14

  在寒假裡,那五花八門的節日習俗,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過年的氣氛是從何時濃起來的呢?或許從“臘八”那天就已經開始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找齊那八樣食材,在鍋裡煮。我們家臘八粥雖然模樣不怎麼出眾,可那粥的味道絕不亞於宮廷御膳之味。

  臘月裡的事呀,可多著呢!臘月初,那年味兒才剛剛有些“味兒”,臘月中旬的年味兒,才夠“味”。

  今年,我家是在臘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動油鍋”——炸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三,家裡又熱鬧了一陣——蒸包子。到了臘月二十八,奶奶又將醃過的年貨放進鍋煮,留著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從早上起便能聽見炮仗聲。奶奶說,這就是“過年”。我們家是中午過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頓團圓飯。在吃飯之前,我們家還有個習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裡人還得在堂屋門前燒紙錢、磕頭,希望老祖宗能夠保佑全家在來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願於此。到了三十晚上,我們這一帶還有個別樣的風俗——裝“紅包”,此“紅包”非彼紅包,這是在一個紅袋子裡裝上些吃的,如“蘋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後再在裡頭裝上壓歲錢,這就是咱這兒的紅包。到了晚上,初一的凌晨零點,家家戶戶都得放煙花、鞭炮,來迎新年。三十這天還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貼春聯。過完年後,家家的春聯也都“上門”了。

  初一早上,晚輩得在家裡先給家裡的長輩拜了年,再出門去拜年。拜年倒也有個忌諱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初三早上還得放炮仗,幹什麼呢?迎灶王爺。初五早上還得迎財神爺。有些人家還會買灶王爺的影象貼在家裡,希望來年家裡能夠財運興旺。

  若再論遠點兒,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節,我們家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燈,而是到祖宗的墳上去送燈。送的這燈,都是用四根細竹棍,一個塑膠袋和一支蠟燭做成的,每到一個墳上,都得放一個炮仗,然後燒點紙錢,放上一盞燈。到了晚上,那林子裡、山上也都是燈火通明。

  時代在變化,而這些習俗卻一直在延續……

春節習俗作文15

  春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過了這麼多個春節,我越來越驚歎春節的奧妙,越來越對它有所感悟。

  春節如慈母的一聲呼喚,喚遊子踏上歸家的旅途。春節人們最講究的便是團圓。平時難得歸家的遊子,寧願忍受種種不便,歸心似箭,必須要在春節時投入家的懷抱,感受親情的溫馨。若回不了家,必須會報聲平安,表達祝福。在春節,走親訪友,一家人在一齊看春晚、吃餃子、逛廟會、賞花燈,享受著親情的歡樂,我便是這其中的一員,每時每刻都被醇厚的親情包圍著,感到無比幸福。春節教會了我親情的溫暖。

  春節似聚寶盆,使我變得錢包鼓鼓。哈哈,你們必須猜到了,對於小孩來說,拿壓歲錢可是春節的"重頭戲"。壓歲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須向長輩們行禮才能拿到。中國是禮儀之邦,拿壓歲錢固然重要,可在他的背後表現出的是對長輩的尊敬。所以,在拿壓歲錢時,千萬不要僅僅為了錢,要抓住機會向父母表達感情,繼承我國的傳統。春節教給了我禮儀的重要。

  春節就像威力無比的魔法師,用神奇的魔法,將我國的民俗文化都聚集到一個地方——廟會。廟會年年都分外紅火,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今年我也去湊了個熱鬧。廟會上吃的玩的樣樣俱全,令我眼花繚亂,可是最引我注意的還是一些傳統的工藝品,像平安符、布老虎、吹糖人、捏麵人、剪窗花……不一會兒,我就一手拿著個小糖人,一手抱著個布老虎,興高采烈的了。那些傳統的工藝品,代表著我國的民俗文化,代表著手藝人的智慧結晶,更代表著多少代人的歡樂。春節交給了我民俗文化的可貴。

  春節教給了我許多許多,與春節有關的每一點習俗,每一滴畫面,每一樁故事,都讓我感到了春節的魅力,明白了她為何牽著所有中華兒女的心。那是我們的文化,那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我期望人們不要摻雜太多的功利,要用去感受春節的一點一滴,不要因時代發展而淡泊了她。

  春節就要過完了,可她帶給我的感悟,留給我的回味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