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選家鄉習俗作文七篇

家鄉習俗作文

精選家鄉習俗作文七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習俗作文 篇1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裡溢位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裡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裡溢位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裡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麵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麵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麵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裡,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裡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閒,都要趕回孃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著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孃家。臘月天寒地凍,為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著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著閒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灶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麵後,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說,這樣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託了家鄉人追求平安、嚮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的臘八面啊!

家鄉習俗作文 篇2

  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會包餃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還會領到紅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有的在包餃子,有的去粘春聯,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讓我去點燃鞭炮,剛一點著噼裡啪啦便響起來,那聲音呀,可大了。

  等我們放完了炮,就去吃餃子了。來到屋裡,奶奶說,他在一個餃子裡放了一塊錢,誰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塊錢。可是我已經吃了五碗了,還沒有吃到那一塊錢。弟弟卻吃到了。於是奶奶說,弟弟真是幸運,是個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來,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煙花。我們家的煙花放完了,我們就會坐在房頂上面,觀賞別人家的煙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都會吃元宵,媽媽買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裡,甜甜的,而且還非常的鬆軟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們都會挑著小燈籠出來逛燈會,玩遊戲。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剛剛亮每家每戶門前都會燃起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大人們會拿著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聽說烤一烤還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後馬上拿了一個蘋果,把一根棍子扎進了蘋果裡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終於我把蘋果燒的紅彤彤,熱乎乎的,摸一下還有可能會燙到手呢。於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這個又大又甜的蘋果。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我從家鄉的習俗裡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

家鄉習俗作文 篇3

  春節的時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新氣象。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貼春聯,但如果誰家過世了老人就例外,據說是晚輩要守孝三年才能貼喜氣的大紅春聯。三十晚上的餃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老人說吃餃子有著非常的意義。餃子諧音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象徵團圓和財富。吃餃子前,我們還要放鞭炮,以此來警示“妖魔鬼怪”。

  五更串門拜年,長輩們都會發給我們壓歲錢,預示著對我們這一代的關懷,對我們這一代的祝福,希望我們能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一帆風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除夕夜裡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又叫“守歲”。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還需要點旺火,這一把火燒得越大,就預示著你家將在新的一年裡生意紅紅火火,一帆風順,也預示著你會更幸福。

家鄉習俗作文 篇4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我們必須吃湯圓,因此,湯圓成了我最愛吃的一種食物。

  元宵節那天是要包湯圓的。去到外婆家裡,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湯圓,結果我跟著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盆子裡,然後不斷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著把面搓成寶塔的形狀,後來從“寶塔”的頂上拽下一塊塊麵糰,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準備好了的芝麻餡放入洞內,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著把洞口封住,最後把湯圓放在手心上,兩隻手柔和地將湯圓搓圓,我的手忍不住癢癢的,我連忙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湯圓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後來我們把湯圓煮熟,到熟了以後就一個個浮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湯圓真叫人眼饞!我吃了一個湯圓以後樂呵呵的說:“湯圓象徵著我們的生活團團圓圓、甜甜美美!”

  啊!家鄉的湯圓,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著家鄉人的心。

家鄉習俗作文 篇5

  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俗稱鬼節,史上也叫中元節。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燒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樣,裡面裝滿了冥錢,封面上寫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話說,老祖公們回家在了半個月,今天要回那邊去了,我們要多多的給他們準備一些,去了那邊才有錢花。

  幼時,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幫著奶奶做紙殼,有金紙殼,也有銀紙殼,做成金元寶,銀元寶的樣子。除此之外,奶奶還要做紙衣,紙褲,紙帽,紙包等,做了堆在一個大籃子裡。到了七月半這天,還要殺雞,買魚,買水果,買酒,買茶等當貢品,等太陽落山後,全搬到門口,點上蠟燭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獻後,再把各種紙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後祖父還教我填過包封,包封四周印著紙人紙馬,兩邊是對聯的形式,上聯是:虔具 冥財一封上奉 ,下聯則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間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寫,格式和稱謂都很講究,比如要豎行填寫,從右至左,稱祖父應稱: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稱妣,X氏老儒人,對應的曾祖稱曾考,高祖稱高考,父親則可以叫父考或是顯考。落尾則稱陽眷XX。填完後還要翻轉過來,在背面大大的寫上一個“封”字。祖父向來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卻會揮毫潑墨,用毛筆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寫先人們的名字,也許,這是緬懷先人的方式,寄託的,是一個孝子的哀思。

  離開家鄉已久,對燒包封的習俗感覺已經很遙遠,但每年這一天,我仍會感到悲涼,身處鋼筋叢林的都市,我不會也不可能給故去的祖父祖母燒包封,只有在心裡默默思念他們,如若泉下有知,祝他們一路走好!

家鄉習俗作文 篇6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後,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願月 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願。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後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衝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後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裡。

  後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家鄉習俗作文 篇7

  一年有許多個節日,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桂林的春節和三月三歌節。

  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飄著年味,處處張燈結綵。桂林過年時的習慣與其他地方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讓我感到格外新鮮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養一條鯉魚,寓意“年年有餘”。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廟會,在桂林有一個叫做庵堂廟的寺廟。但這廟會是徹徹底底的逛廟,不論是廟宇裡還是廟宇外,都沒有小販擺攤賣東西。庵堂廟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開張,廟宇裡還有齋飯,可以求籤拜佛。每逢廟宇開張,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湧進廟裡,求籤的求籤,問卦的問卦,好不熱鬧!

  對於我來說,吸引力最大的還是桂林過年時的食品。

  每到春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擺上水餈粑,鬆糕和湯圓。我最喜歡的是湯圓。桂林湯圓與眾不同, 其個體稍小, 用上好糯米磨漿, 壓幹成粉, 再和成團做皮, 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 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這樣, 湯圓滑爽、營養豐富, 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歡吃湯圓不僅是因為它用料精細,做工仔細,還因為它象徵著一家“團團圓圓”的寓意。

  除了春節特有的食品,風景,我還愛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廣西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桂林當然也不例外,在桂林還有一個以劉三姐命名的歌舞團呢。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臺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培養情趣,還可以鍛鍊智力,當地人都愛參加這個活動。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我愛我的家鄉,也愛家鄉的節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別的節日習俗點綴了我在家鄉的日子,我也不會有如此快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