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欣賞> 【實用】欣賞的作文7篇

欣賞的作文

【實用】欣賞的作文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欣賞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欣賞的作文 篇1

  從小到大很多教練都教過我,但印象最深的是我的輕舟教練。

  我們都叫她豬排教練。豬排教練不是很高。她仍然是教育大學的學生。雖然她還是個學生,但她是亞運會的銀牌。

  但是她從來不把亞運會銀牌看得很重,因為她的目標是奧運金牌,我們最喜歡她的幽默感和溫柔的好脾氣。我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敲了一把30萬的槳,我很著急,怕被罵,但是她對我說:沒關係!下次小心點!聽到這句話,我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很感謝沒有罵我。雖然她知道我在玩,但她願意給我一個改變的機會。

  去年暑假,我們去新月灣進行暑期培訓。她親自下水教我划船的技術,和我比賽艇。雖然追不上教練,但這種方法讓我更想打敗教練。當時教練陪我在船上呆了六個小時,但一直沒有上岸。非常感謝豬排教練這麼辛苦的教我們。

  比賽前一天,她耐心的給我們講了很多戰術。第二天,第一場比賽是與其他縣市小學的比賽。一開始我們比分落後,但是教練一路為我們加油,以為我們不能輸。後來我們真的贏了光船水球比賽。她付了錢,帶我們在酒店住了一晚。後來一個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們:今天是豬排教練的生日!於是我們衝進她的房間幫她慶祝生日,那是最難忘的一天。

  目前她還在學校教我們做豬排教練。多虧了她,我才能找到自己的特長。我們感謝她,希望分組後我的教練還是她,因為她是我最喜歡的教練。

欣賞的作文 篇2

  人生中佈滿坎坷與迷茫,人一定會經歷絕望與頹廢,而陪伴我走過那段迷茫日子的,是你譚老師。

  記得初入初一的時候,我還是個幼稚無知,懵懂內向的孩子,我在這個新環境中表現得極為不適應,成績也一落千丈。父母和老師對此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我也不知所措,老師向我推薦去“魅力語文工作室”,於是,我來到了譚老師的課堂。

  初見譚老師時,我便感受到了老師所帶給我的強大的人格魅力。她長髮過肩,神色端莊又不失親切,既像一位嚴肅而學識淵博的學者,又像一位深入人心的導師。譚老師說話時語言典雅,妙語連珠,富有蘊含,讓人倍感欽佩。

  而帶給我更多感受的,是譚老師的課堂。

  還未走進教室,便能聽到一曲清新淡雅,柔和舒緩的小曲飄出,似清風,輕柔如水;似春水,沁人心脾。在這快節奏、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中,這樣一曲不知名的古箏曲或鋼琴曲,讓你放鬆身心,感受到一種典雅的意境。

  譚老師有著獨特的課堂,首先,便是譚老師精心製作的課件,他們古風古韻,令人感受到魅力課堂之魅力所在,每一張課件,不僅有著古風古韻的中國畫,更有老師在上面細細的批註,豐富的內容。每一張都是知識的凝聚,都是學識的總結,都是課堂的再現,只有有心人,才能做出這等美妙的畫卷,只有真正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人,才有這種創作,譚老師是一個有魅力的人。

  完美的課件更需要生動的講解,而譚老師講課的生動更是無可比擬。在一首首古箏曲的伴奏下,聽譚老師講課更像是聽她譜寫樂章。譚老師上課時給人的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精華的總結。譚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有做人之道理,處事之方法。譚老師的語言成語使用得當,精美至極,深情動人,她教會了我們擁有真情,要懂得感恩,教會了我們閱讀的重要與意義。

  譚老師講課是精神的培養,是品性的修煉,是文化的薰陶。譚老師的課堂讓我在青春中更快成長,讓我不再迷茫。譚老師是知識的講師,更是人生的導師。譚老師有著比許多老師更高一層的境界,上譚老師的課,品文化盛宴,享智慧人生。

  譚老師,你讓我品味到語文的獨特風韻,更感受到美的薰陶,也只有你,才能講出有詩意的課。譚老師,你是我最欣賞的人。

欣賞的作文 篇3

  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對你還不太熟悉。但之後經過六年的相處,我們終於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隨著交往的深入,我對你的敬佩、欣賞和崇拜也一點點累積……

  一直以來,你都是班裡最耀眼的星星,迸發的光彩讓人難以置信。你會唱,會跳,會彈,彷彿天底下就沒有你不會的,學習也名列前茅,可以說是“360度無死角”。然而讓我崇拜你的,也許是讓你毫不在意的事。

  班會上,你表演的是彈琴,提前錄製好了影片。當影片播放時,原本像過年一樣熱鬧的班級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是你表演的,必定是精品。我也這樣想著,歡快的鋼琴曲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少女稚嫩青澀的臉上滿是堅定與自信,雙手在琴鍵上跳躍,不時變換著,你那時便是個精靈了。隨著樂曲,大家的心情都舒暢了起來,你也沉浸其中,聽著這樣活潑的曲子,我也陶醉了,就算是山崩海嘯,因為這曲子也不會緊張吧。曲畢,琴音還在久久迴盪,先是沉寂,又聽雷鳴般的掌聲轟的響了起來,她也頗驕傲的彎彎嘴角。

  你骨子裡的自信打動了我,之後我又見到了你不同的一面,也許這就是“始於才華,忠於人品”。

  有次運動會,一個同學因為一些事情不得不退賽,你看到老師和同學在說些什麼,有些好奇的走過去,知道這件事後,你毫不猶豫地說:“我上!”儘管你知道這並不輕鬆,卻還是義無反顧,甚至那個同學走時你也不忘叮囑,看著她緩緩走去。

  我欣賞你,不僅是因為你的才華;我欣賞你,不僅因為你的人品。我能看見你靈魂的純潔,你從來如此,一直如此,所以你是我最欣賞的人。

欣賞的作文 篇4

  生於土,來於土,還原於土,土製造成的泥人,有點符合人性。

  泥人需要陽光,泥人喜歡水,泥人喜歡在追求中得到永恆,在世俗中得到解脫,在困擾中蒸發,在幸福中宣洩虛無,泥人有了情感,有了傷痛,也有了朦朧的感受,漸漸的混入泥土之中。

  水可以使泥人變形,來的隨心,去的隨意,可以適應很多的需要,滿足很多的虛榮,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希望改變世界,慾望所致,慾望更強,欲成了泥人的起點,慌亂的起點。

  陽光可以使泥人健康,軟弱變得硬朗,使泥人有一點逞強的機會,虛實不定的機會,在逃避堅硬的同時,可以隨意需要感性在靈性中發揮自己的能量,淺淺的可能,也是可能的強大,強大會慢慢的曼延,光有多烈,泥人就有多硬,泥人有了性格,也有了性格中的格調,開始了泥眼觀望。

  無定義的一切形成空洞的強度,就像沒有煮熟的雞蛋。

  強度,便成了所謂的光榮的道具,屢屢受傷,也屢屢成長,泥人有了迂迴徘徊前進的智慧,泥人有了計劃,有了策略,也有了自己的生存渠道,漏著脊背的渠道,不能遮風擋雨的渠道,漏洞百出的渠道。

  泥土,終究是泥土,泥人終究是泥人,要恢復原形的初始,容易,也不那麼容易,泥人找到了自己思考的角度,找到了理想,也擁有了夢的雛形。

  就那麼簡單,想多了就複雜了,複雜了就離開了泥土,就忘記了自己是泥人了,驕傲的成了天使,得意的像個娃娃,飛的越高,墜的也更重,想逃掉的時候,放不下的就多了,成了負荷,成了困惑,成了形體的恐懼,就像爬行的蝸牛。

  事過境遷,慾望遠離,清閒澹泊,淡淡的安分成為心浮的調節劑,綜合了心態的失衡,理念佔據了誘惑,成熟不在是所謂,成為容顏依稀的泥土。

  靜下來,卻覺得輕飄飄的,不像是泥土製造成的泥人,雖然有泥土的清香,有泥土的重量,在感覺中卻真的像是虛影的灰塵,在漂浮中組合成的弱體,輕浮的泥人,微微有一點風動,就會遠離希望,原離的一塌糊塗。

  也許,是成熟,或者是略微的成熟,在不經意間帶來的悲觀。也許是自身的軟弱,在環境的變化中撞擊到了實體,帶來的消極縮影。

  風亦悠悠,水亦悠悠,光亦也悠悠,塵土思過而靜悠悠。

  繁衍生息,滅而腐生,輪迴盜乏,借情者有幾人不還,又有幾人想還,又有幾人能還,棄了誰還想復得。

  泥人道具,道具泥人,神經匱乏,匱乏亂世塵土,飄浮中自有定數。

  追與求都帶有乞討的味道,帶有施捨和憐憫的無聊,所取的有什麼味道,吃之無味,棄之可惜,真的是可憐到了無奈的地步。

欣賞的作文 篇5

  無言的歌聲,靜謐的微笑 。就這樣著,冬天過去 了。春、在悄然聲息地向我靠攏,拉近了你、我之間的距離。時間 那層淺淺的隔膜,也請在這個冬天帶走了罷。春天必然是這樣的,映紅了大地,泛綠了小徑,湛藍了天空 ,溫暖 了人心。不張揚的,在那寒冷的冬日開始慢慢積聚力量。芽兒在廣袤的大地上,撥動著腦袋,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似乎只要一聲令下,它們就會爭先恐後地把那腦袋探出來,看看金色的大地,看看那些活潑可愛 的孩子 們。哪怕只有一眼,一眼可好。

  孩子們也歡暢了,換上了薄薄的衣服 。在操場上你追我趕。老人們夜活動了筋骨,打打太極,放放風箏。不亦樂乎!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混著潮溼的泥土味,還有各種花的香,真是好極了!

  放眼望去,滿樹梨花,桃花競相開放。白的、紅的、粉的都撲紅了小臉,羞答答地慢慢開放。

  在我們樓區裡最能點綴的當屬這些花兒了。每當春天到來,我總盼望著它們快點開放。當它們全部開滿時,都簇擁在一起,從遠處來看,就像一把把花傘。站在下面,彷彿自己也變成了它……

  那幾天降溫,一晚上花兒落了一地,掛在樹上的那些,仍頑強的堅持 。雨點順著那纖細的枝條,落在它的身上,疲憊了的它,隨著雨點一起旋落而下。花瓣散開,簌簌飄落。雨點形成了圓暈,幾片花瓣紛紛揚揚地灑在雨水裡,輕盈盪漾。真有幾分淒涼的美感。

  那天清晨,與母親 散步,偶爾去欣賞 這些花,可與眾不同的是,我再也不會把它們佔為己有,而更多的是憐愛。因為它們屬於我們,更應該歸於大自然。

欣賞的作文 篇6

  今年的春節,母親是在泰安過的。

  為減輕她心靈的漂泊感,從節前購買年貨到過節時的禮儀習俗,我們都儘量注意去適應老人傳統的習慣。坐在客廳聊家常的時候,我也會想辦法找些陳年話題,幫著母親去撿拾那些清苦卻溫馨的歲月記憶。

  按照妻子開玩笑的說法:有具備大學校長身份的兒子xx,研究員職稱的兒媳婦做飯,再加上哈佛大學博士的孫子影片請安,我們接待老太太的規格應該還算可以,估計她這次多過幾天沒有問題。

  實事求是的說,因為我們的努力,母親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時候,老人家一直堅持著看完春晚,等我放過了鞭炮,擺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對泰山磕了個頭,才去睡覺。

  初三的時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過來吃飯,老太太自然很高興。初四初五氣溫上升,天氣比較暖和,她一個人出去,到小河邊轉了轉,看了看整個大院的環境。回來和我們聊起自己的所見所聞,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動開朗的神情。

  抓住這一機會,我就勸她,現在住宿條件好了,至少住到過了十五再換地方。她聽後還是過去那句話:來過個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繼續勸說,她便不置可否地答應著:到時候再說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過來了,說是來接母親去他們家。按照過去的習慣,母親換了地方,就不再回來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幾天,接著就會回老家。

  “不是說好在這裡多過幾天嗎,怎麼今天就來接了?”我問三妹。

  “過多少才算多哎,這就不少了。”三妹還沒回答我的話,母親急忙就把話頭搶了過去。

  我明白了,看來初三聚會時,老太太早就私下把來接她的日子給三妹說好了。早晨吃飯的時候,我們還勸她過了元宵節再挪地方呢,誰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點不高興,認為早飯聊起挪地方的事兒,老太太一點資訊都未透露,好像跟我們隔一層似的。

  我告訴妻子,老太太就這性格,別跟她計較了。以前一直都這樣,我們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裡,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覺得缺乏生活的歸屬感,不踏實。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覺,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經專門就這個話題給母親交流過,問她幹嗎到哪裡都是住不安穩,過幾天就想走?她的解釋是,在哪裡都不如自己在老家裡坦然、隨便。

  “那有什麼不坦然的,又不是別人家,自己養大的子女,給你養老不是應該的?”

  “兒子是親生的,那兒媳婦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幹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幹什麼都不行了,住誰家裡都是個累贅,“人家對你好那是面子,掏裡子說,你就是個負擔,人心裡得有數。別人咋樣我不知道,反正時間一長,我心裡就犯嘀咕。”

  母親說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處於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等等;她所說的“裡子”,則是指感受、直覺等情緒方面的東西。事實確也如此,很多的時候,大道理誰都會講,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鑄到情感裡,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說到底,母親之所以不管到哪裡都待不住,過幾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別人還沒產生厭煩情緒的時候,自己見好就收,免得把關係搞僵了,連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為母親有這個想法,在父親去逝後,關於她的生活安排,我們曾經提出兩個方案讓她選,一是在三個兒子家輪流過,二是住在一個兒子家,採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錢的方式。最後她都沒同意,依然堅持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家裡。為了防止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應春節到三個兒子家裡輪流過。

  父親去逝後的第一個春節,母親是在我們家過的。那時候我們還住在文化路,樓層比較高,上下也不方便,過了春節,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裡了。母親在三妹家住了幾天,便回了老家。

  針對母親到誰家裡都過不安穩的心態,我們曾經多次勸說,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開了打碎了,一點點地給母親分析,到最後她還是那句話:到哪裡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隨便。

  實在無話可說了,大家就挨家逐戶地給她找榜樣:“你也學學前門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對哪個孩子,都是理直氣壯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們也別勸了,我學不了。”母親堅持說:“如果像××××似的,到最後惹得誰也不喜,那日子過個什麼勁兒。”母親說的也是實情,由於觀念上的差別,她身邊的老人裡,在婆媳關係甚而母子關係的處理上,矛盾不斷甚至鬧得不可開交的例子,不在少數。“你們也別讓我犯難,我自己在家裡,沒有任何顧慮,過著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願麻煩別人,母親這脾氣,到老都沒有任何改變,包括對自己的兒女。今年又該到我們家過春節,她早就告訴過我,過了臘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湊巧我妹妹妹夫臘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親為了讓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張跟著他們過來了。

  我們嘉和的宿舍有個小院,進出很平坦,居室裡也很寬敞,母親也覺著很方便。原來想這次能夠多過幾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節一過,就準備挨家點個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臨出門,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親悄悄給我說:這樣熱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說到底,她還是怕時間長了相互之間產生厭煩情緒,再處起來就沒意思了。

  母親的這種心態與性格,是多少年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積澱形成的,不是你講道理就能夠讓她轉變的。既然如此,看來我們要盡孝,遵從她的意願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的“新春走基層”欄目,曾在各地就“什麼是孝順”進行採訪,受訪者紛紛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給我的感覺是,凡是講得到位的,都是貼近生活實際遠離空洞概念的大實話。

  落實到生活實際中的孝順,真得是要因人而異。因為盡孝不只是讓老人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更重要的還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實。讓孝敬達到身與心的和諧統一,應該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讓老人感受到一種順心如意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再具體來說,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過來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樣的,難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來一概規範。像母親這樣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輩子,到自己該享清福的時候了,反而怕麻煩別人,甚至親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這是與她的處世哲學直接相關的。

  從本質上說,一個人的文化水平高低,與識字多少甚而識不識字沒有直接關係。無論思想認識、思維模式是複雜還是簡單,最終抵達的,都是一種哲學境界。母親的哲學,也即她對生活的基本看法,她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以及過日子當中體現出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等,已經凝結為一種基本信仰和人生態度,不可能隨著幾句解言勸語所改變。

  如何認識母親的哲學,我這幾天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想來想去,我覺得放在母親身上最恰當的,是“慎獨”兩個字。

  當然母親不識字,從小也沒受過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語出《中庸》的“慎獨”有什麼深切含義。但這並不耽誤她受“慎獨”思想的影響薰陶,在獨特的生活環境裡,逐漸形成自我的人格修養。表現在言語行為中,概括起來那就是:依理順情,無愧於心;以身為範,慎獨寡言。

  就我所瞭解的母親,以上十六個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親弟兄三個,一直沒有分家,母親嫁過來,不但上有公婆,每天還要面臨著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關係。在這樣的家庭裡,她要想做一個好女人,贏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勞善良、吃苦耐勞,還必須以身為範、忍讓寡言。不論人前還是人後,首先想著別人,無論大事還是小情,都抱著自己吃虧的原則。一句話,寧願委屈自己,也想辦法讓別人心裡得到平衡。多少年來,母親就是這樣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親剛強、自尊、忍耐、內斂的個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大環境下,要沉下心來維持好一個家,就必須捨棄自身很多的現實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滿足的方式來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漸形成了母親不善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屑於空泛地表述,而以實際行動昭示眾人的秉性。無論對誰,她都會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堅持著自己認定的那個理兒,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一種不容商量的執拗。

  我早看出來了,母親生活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用自我犧牲所換來的那種內心的自豪感。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是我們國家最困難的時期,這個階段,恰恰是母親操持著一個大家庭,供養著三叔讀完高中,成為我們村裡第一個大學生。三叔在山東醫學院還沒畢業,放假回家,就有村裡人來找他看病。每每這時候,我就會從母親臉上看到最興奮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畢業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再後來弟弟也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在這每一個生活轉變的節點上,母親都會品嚐到人生的滿足與欣慰的感覺,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達,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對於自己一輩子的付出,母親沒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顧家,都想著她,都過得好,這就足夠了。

  母親的這種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實際上卻體現了很高的境界,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講,它也達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實現需求的心理層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村裡婚喪嫁娶,要請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請的物件。被邀請主持管理紅白事務的人,在我們老家被稱之為總理。好多的時候,父親是男總理,母親是女總理,老兩口各指揮著一幫人,共同運籌著別人家的紅白喜事。我們家在當地的輩份並不高,父母能有這樣的待遇,足以說明他們在村人心裡的地位與威信。我經常這樣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請,當老兩口晚上倚著床頭為主家籌劃事務的時候,是不是有點開常委會的感覺?!

  總之,長此以往,老太太被眾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來了。年紀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輕心,寧願繼續苦自己,也不能有損於自我的尊嚴。這樣,辛苦自己,成就別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種做人的境界,一種行為的習慣。

  這種習慣和脾氣結合在一起,表現在對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種任性。從我們的角度看,母親過得有些太認真,太刻板,太不隨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種秉性,要轉變也難,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順情、無愧於心,以身為範、慎獨寡言,體現在母親身上,完全是出於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種純然表現狀態。不論什麼情況下,都能夠始終如一,這就形成了“慎獨”的高境界。

  “慎獨”的根本在於“慎心”,這一點從母親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認準了那個理兒,就心有所主,無論別人怎麼說,都不改變主意,換個角度說,再大的誘惑擺在眼前,都不為所動。

  前年的時候,嘉和的宿舍剛收拾好,我們請母親來新家過中秋。她來了,過得也很高興很欣慰,可是隻過了一週多的時間,就嚷嚷著該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問她為什麼,她說在這裡時間長了,耽誤兒媳婦上班。自己年紀大了,啥忙也幫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裡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勸歹勸,說她在這裡一點都不麻煩,平時吃什麼還是吃什麼,這麼大的房子,能有個老人住著說說話,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長兩口子散步看到你,還很眼熱我們呢。說都退休的人了,老母親還這麼壯實,多幸福啊。”

  母親卻說:“別糊弄我了,誰不撿好聽的說。再怎麼說,我在這裡只能是個累贅。”

  別管你怎麼勸,她心裡守著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親的哲學很簡單,很樸實也很具體。遵從自我的`感受來選擇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裡,她才能找到腳下有根的感覺: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實從容,心裡坦然。

  離開故土她就有一種飄泊感,就是住在親生兒子家裡,“慎獨”意識也會轉化為一種自律情態,約束著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來這裡,母親都會專門交代: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看她魚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給她多煮了幾個鵪鶉蛋,好說歹說,她只吃了兩個,剩下的要我們兩個分著吃了。而且事後還不忘提醒說:千萬不要再給她專門做飯了,早晨吃雞蛋就行,多煮那幾個鵪鶉蛋,讓她心裡不好受。

  我們家平時吃水果就多,假期裡就更不用說了,按妻子的說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關鍵是還要多樣化。蘋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會洗上滿滿兩小筐。讓母親吃,她說冬天不敢隨便吃東西,不是這個太涼,就是那個上火。沒辦法,我就會把香蕉剝好親自陪著她吃。第二天,再拿兩粒金桔給她,告訴她這是止咳的,讓她沒理由拒絕,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時候,也不能總是自己吃,有時讓讓她,她總是那句話,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幾顆草莓給她,她最多也是隻拿一兩顆,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廳小聲問我:老婆婆是真不願意吃,還是謙虛啊?我只好回答,你都問過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謙虛不謙虛就別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順著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覺前,她端著洗腳盆出來倒熱水,我跑過去提起暖瓶幫她倒上,想順便給她端到臥室裡,她態度堅定、甚至有些不耐煩地告訴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這麼任性!

  從慎心開始,嚴謹自律,慎始慎終,這可能就是“慎獨”的精髓吧。這種精髓表現在生活中究竟會怎麼樣,我從母親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況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願去麻煩別人。她內心裡嚮往著一個心神自由的能動性世界,只要是自己還能夠親力親為,就不願意別人去破壞它。我只能這樣來理解。

  母親是一個在大家庭裡熬出來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犧牲精神,超強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換取的。嫁到我們家後,先送走了追求精緻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臥床的婆婆,好幾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還要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撫養自己的孩子,這不但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堅強的毅力。特別是在農村合作化以後,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樣去地裡幹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夠休息了,可母親還必須圍著窩臺忙前忙後,五冬六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慎獨”的自覺意識和犧牲精神,是堅持不下來的。

  到現在我都還記的,一家人吃飯改善生活,蘿蔔燉草魚,家裡所有人每人一條,可吃飯的時候,母親分到最後總是沒有自己的,因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內。八月十五吃月餅,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開,每人一片,弟妹們拿在手裡高興地跑出去了,誰也不會想到母親自己從來吃不到,最後只是把切掉的月餅渣放進嘴裡。還有端午節煮雞蛋,等等,凡是按人頭分的稀罕東西,她總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儘管她的高風亮節沒有得到過任何人的肯定和讚美,她也沒有抱屈過。

  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大,我有時候就在想,母親一生遵從著“慎獨”的哲學,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著自己的種種慾望,甚至有時候會有意地壓抑著自我?最起碼,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母親會將自己的行為放置於大環境、小環境中反覆衡量,進而設身處地的多為別人著想,以儘可能的滿足對方心理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

  母親的哲學的偉大,表現在她年老以後,則更值得欽佩。

  老一代人吃過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所以我們看到有不少的人,會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當成資本,藉助歲月的積累編織成長長的繩索,一旦時機成熟,便用它對親人進行道德綁架,以此來達到心理的平衡。體現在現實中,便形成了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的嚴重矛盾。在進行社會文化道德評價的時候,我們的一些所謂理論工作者,也往往會到傳統論理道德里去找依據,要求新時代的人去上演舊的“故事”。

  母親沒有文化,但她從自我的人性體驗出發,明白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親也會回憶過去,也會講當年自己做兒媳做妻子做母親所受的艱難,但她從來都只是感嘆,不會埋怨,更不會想著透過下一代來自我找補。有時候妹妹們會給她開玩笑,說你看你,小媳婦的時候只會伺候人,現在自己熬成婆了,卻開始怕兒媳婦了。母親聽了也只會說:那是什麼時候,這是什麼時候。

  我覺得就這一點,母親就比那些滿肚子文化的衛道士們有見識的多。

  越到後來我越才發現,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從母親那裡遺傳來的。那種隱忍、內斂,那份緣之於骨子裡的自尊,那種情願委屈自己也不會多作解釋的沉靜心態,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時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個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內心裡的那份自尊。作為熔鑄於血液裡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戰勝自我,關鍵時刻還是依然固我。這樣的秉性,限制了客觀外在很多應該得到的東西,別人看起來有點可惜,可卻也更好地維持著整個生命的平衡,因為到什麼時候都無愧於心,所以人的內心永遠輕鬆。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省事的母親。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靜隱忍,她那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高興的品性,在長久的歲月裡逐漸凝固成不給別人找麻煩的性格脾氣。作為一種母愛,它是靜默深潛的,難能可貴的。可當我們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就不再注意細細體味隨著年老越來越處於弱勢的母愛了。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從自我出發,按照自我的需要來實踐所謂的孝道,甚至很多時候將行孝變成了自我心理的滿足過程,把老人當成了純粹的自我實現的載體。一旦自己的行為得不到迎合,還會對老人產生誤解,甚至在心理上生髮出某種程度的怨氣。

  這種帶有自以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會出現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個人認真反思。

  初八的時候,因為帶著母親去醫院看眼睛,我們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裡吃飯。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來才知道,母親陪著看了整整一個晚上,實際上什麼也沒看懂。她只是覺得過年了,心裡高興,所以堅持到12點之後才去睡覺。

  我問母親:那一個冬天裡,老太太們都去你那裡看電視,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們看什麼?

  她說:“放碟,看戲。”

  怪不得一次電視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親很興奮地給我說:那不是趙麗蓉嗎!原來,她們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心裡也有自己的明星。這裡的生活環境再好,也沒有她所希望的那種人文環境。她熟悉的人文環境在老家,在那個住了幾十年的村子裡,離開得太久,她的內心就會找不到感覺,就會不適應。

  正因此,我堅定了這樣的想法,隨母親的心願,她願意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回去,都隨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親送回了老家。當她走進自己家門的那一刻,看著她的背影,滿文軍《懂你》那深情的傾訴之聲,在我心中騰躍而起:

  你靜靜地離去

  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

  多想伴著你

  告訴你我心裡多麼地愛你

  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

  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

  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

  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

  把愛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

  多想靠近你

  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把愛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裡

欣賞的作文 篇7

  早晨,伴隨著一陣陣微風來到了漢濱高中,進行軍訓。同學們在操場上排好隊伍等待教官的到來。由學校組織的軍訓的序幕就在這裡拉開了。

  今天的內容是佇列訓練。雖然我們會做一些簡單的基本動作,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準確無誤,離一個軍人的要求差的就更遠了。

  在教練的口令聲中,訓練開始了。這時的天氣從涼爽突變成了微微炎熱。一開始同學們個個都非常認真,一會大家就顯得不自在了。只見有的在抓癢,有的雙手抱著膝蓋,指教腰痠腿疼,反正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教官看了看我們這副樣子,馬上對我們說“同學們,軍訓雖然很艱苦,但你們想做一個軍人,就得堅定毅力·刻苦精神,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軍人就要有軍人的姿態!”教官的話深深教育了我們。於是我們又重新振作起來,繼續認真訓練。(除過一小部分人)

  過了一陣子,天氣越來越熱,驕陽似火,汗水溼透了大家的衣襟,大家汗流浹背·揮汗如雨。同學們一步一步的練著,突然一個同學暈倒了,可這絲毫影響不到我們的決心,大家仍舊做著那單調·枯燥的動作,直到下午放學。

  軍訓快結束時,學校組織了彙報表演。同學們動作迅速·規範,精神抖擻的隊列表演,受到了老師的讚許,“一,二,三,四…”響亮的口號聲響徹在訓練場上空。

  這次的軍訓令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