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慣> 【推薦】良好的習慣作文錦集三篇

良好的習慣作文

【推薦】良好的習慣作文錦集三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良好的習慣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1

  首都文明辦即日起向各區縣徵集“美德少年”,引導未成年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選取的部分優秀美德少年將上報中央文明辦,參加全國集中展示。

  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處負責人介紹,根據中央文明辦等五個部門的要求,“六一”期間,要在全國廣泛開展“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活動。為貫徹中央精神,首都文明辦、市教委、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聯合在全市開展“最美少年在身邊——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活動,旨在培育樹立、宣傳表彰百名首都“最美少年”,引導未成年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按照活動要求,凡北京市中小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並得到大家公認的,均可推薦上報。其中包括“在學校勤奮好學、尊敬老師、自立自強、助人為樂、關心集體、熱愛公物、全面發展”的,“在家裡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勤儉節約、熱愛勞動、講究衛生”的,以及“在社會熱心公益、友善待人、舉止文明、愛護環境、誠實正義、拾金不昧”的。每區縣可推薦10名美德少年。

  首都文明辦、市教委、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聯合評選百名首都“最美少年”。首都文明網、北京少年報開闢專欄、專版,對“最美少年”進行宣傳報道,併為每個“最美少年”製作宣傳海報,在各中小學校進行宣傳展示,引導孩子們學習身邊的榜樣。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2

  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對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寫作習慣主要指多看、多讀、多說、多寫、多改。

  一、多看

  “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一點就寫。” ——魯迅

  多看,就是平時要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要多觀察,發現它們的特點,抓住它們的本質。如《珍珠鳥》這篇課文,為什麼作者能將人的性靈賦予無知的小鳥,把珍珠鳥描摹得嬌憨可愛呢?正是由於作者細心地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才會用輕盈細膩、情趣橫生的語言勾勒出珍珠鳥的形象,如“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這種愛意的描寫,使人讀起來興味益濃。

  那些作文時感到沒有什麼可寫的同學,他們的癥結就在於平時沒有留心觀察生活,沒有積累好寫作素材。因此要想寫好作文,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勤于思考,多多感受體驗生活。大自然五彩繽紛,你是否認真觀察過月亮的圓缺、天氣的陰晴、大山的雄偉、小溪的潺潺、植物的構造、動物的習性……對於身邊的人和事更要細心觀察感悟。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大事要關注,平平常常、司空見慣的一些小事也要注意,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和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寫作中極寶貴的材料。留心生活、勤於觀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有效途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見養成多看常思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二、多讀

  “讀是寫的基礎。讀得好,才能寫的好。” ——葉聖陶

  由於社會經歷較少,對中學生而言,間接經驗的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間接學習中,廣泛閱讀很有效。透過閱讀美文佳作,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大量的好詞佳句得以積累。讀是學習、吸收的過程,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種重要方式。 巴金在回憶他創作的基礎時,念念不忘幼時大量的閱讀。處於高齡的他還能熟背出多篇古文。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的好,就一定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學習。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筆耕不止,每隔幾年就有本專著問世。在他看來,每寫一個字,就需要有17個字的閱讀量作基礎,畢竟人的腦袋不可能無緣無故產生思想和智慧。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讓他們養成多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

  三、多說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 ——葉聖陶

  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二者關係很密切。就一般而言,說話流利的學生,他的作文常常較順暢,說話無條理的人,他的作文就較雜亂。

  但這裡講的“說”,可不是隨便地說。在說之前一定讓學生想一想,我要說什麼,怎樣說,為什麼要這樣說;先說什麼,再說什麼,然後說什麼,不求句句斟酌,但大致輪廓一定要清楚。說完之後還要及時反思,哪些地方說的好,哪些地方還有不足等等。老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互評比賽,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說”的能力,又明白了自己哪些地方觀察的不夠細緻,表達得不夠準確。對自己的觀察能力做了必要的補充,可謂一舉兩得。

  四、多寫

  “每天必寫,天天拿筆,哪怕是寫幾十個字也好。” ——老舍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覆練習,寫作也一樣,必須讓學生養成勤動筆的習慣。部分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一個重要原因是寫的少,練得不勤。可透過講名家初學寫作時的例子,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明白勤於動筆、熟能生巧的道理。

  學生平時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如作文、日記、讀書筆記、評論、讀後感等進行練習,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訓練中,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對寫得好的習作要大力表揚,可用辦優秀習作展,向報社投稿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養成勤於動筆、多寫多練的好習慣。

  五、多改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

  很多學生認為作文只要收筆,就萬事大吉了。就是從頭到尾看一遍都懶的做,更不必說進行認真仔細的修改了。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只有反覆推敲修改,方能出佳作。修改是寫作的延續,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本質上說,修改也是一種寫作,而且是一種高階寫作,成熟的作家都很重視文章的修改問題。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就“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創作《安娜·卡列尼娜》前後經過十二次精心修改才最終完成。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寫後修改的習慣。就一般文章來說,修改的內容與範圍主要有:首先立足全文全篇,看內容是否真實、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合乎事理,有什麼紕漏,是否違背生活常識;看所寫材料是否恰當,有無多餘等;看結構是否合理,各段之間是否銜接緊密,有沒有可有可無的段落,有沒有過渡不自然的現象,段和段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是否恰當等;整體把握一下文章的語言特色、文面表達問題;然後是對文章的加工潤色工作。具體方法,老師可結合具體作文詳加指導。

  除以上幾點外,養成認真書寫、規範行文的習慣,養成精於選材、善於剪輯的習慣等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寫作習慣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這種習慣不是短時間輕易就能做到的,是需科學訓練、逐漸養成的。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3

  在今年的“非典”期間,我從電視上、報紙上和爸爸、媽媽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講衛生方面意識我懂得了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對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媽媽曾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在戰國時期,有兩個著名的軍事家,一個是蜀國的諸葛亮,一個是魏國的司馬懿。打仗時他們倆不分上下,都想方設法要除掉對方。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喜歡看書,看書時還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每翻一頁都要把手指放到嘴裡舔一下。於是,諸葛亮就給司馬懿寫了一本很厚的書,書的每一頁都浸泡了毒藥。司馬懿不知道,等他看完了這本書後就中毒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每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