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八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是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說中的菲利普夫婦,為了自己的利益竟把親弟弟于勒趕走,打發他到遙遠的美洲去,後來有聽說于勒發了大財,態度來個180度的大轉彎,把他當成全家唯一的“希望”,可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發現窮困潦倒的于勒是,就像躲避瘟疫似的躲開了。小說把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的醜惡的靈魂暴露無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都是為了私慾、金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不過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讀了這篇小說我得益不淺,過去我也和一些人一樣,盲目地崇拜西方社會,以為外國什麼都比中國強,這篇文章就是一面鏡子,使我認識到外國並非都比國內好,雖然他們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但精神上的空虛、人情的冷漠,卻讓人害怕相比之下,我的周圍充滿了溫暖,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愛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社會主義的優良風氣。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鬱雨君阿姨編寫的《我的秘密就是你》故事書,這本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但是令我最喜歡看的是其中一部《十三歲的我》,同時在我看這部故事的時候,時常把我逗得哭笑不得呢!
這部故事講的是陶晨晨生日當天,爸爸問她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晨晨就回答道:“我想要德芙巧克力”,只見爸爸笑了笑說:“孩子,你要求太低了,再換一個禮物”,於是晨晨又像火箭般的速度立刻回答道:“那給我換一個新名字吧,我要叫陶德芙,這時,爸爸的臉上樂的笑開了花,笑著說:“晨晨,這不就是巧克力嗎?好的,我答應你,咱就叫這個名字”。於是,陶晨晨就將這個改名字的好訊息告訴了老師,以後都讓老師和同學們管她叫她陶德芙,可沒說半句話,老師和同學們也都哈哈大笑起來,問道:“晨晨,你為什麼要換這個名字呢?”晨晨開心的回答道:“在我十一歲時,班裡有個男孩在我書包上畫了一個德芙巧克力,從此,我就喜歡上了德芙巧克力,所以我要換成這個自我感覺很好聽、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
看了這本書,讓我感覺很有趣,而且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懂得了友愛之心的價值。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跟昆蟲有關的名著——《昆蟲記》。它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長期仔細觀察昆蟲的成果。它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不僅詳細介紹了種種昆蟲的本能、習性、繁衍和死亡等,而且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透過讀《昆蟲記》,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布林工作的認真與執著。他經常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看著小小的螢火蟲怎樣捕食;為了觀察節腹泥蜂,他不辭辛勞地攀登了海拔1909米的馮杜山34次(這可是一座難以攀爬的石山)……
讀了《昆蟲記》,我還增長了很多知識,比如,寓言裡說螞蟻是“勞動者”,蟬是無用的“歌唱家”,而事實上,螞蟻是“乞丐”,蟬則是勤勞的“生產者”;節腹泥蜂是聰明的獵人,它們會利用自己身上的毒針將捕獲的昆蟲麻痺;蟋蟀總是精心地選擇它的住宅地,有著高超的“建築”能力
魯迅曾說《昆蟲記》是“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昆蟲記》的語言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布林總是把昆蟲擬人化,將昆蟲社會比作人類社會,因而他筆下的每一種昆蟲都似乎有情感和思想,使人由衷地對它們生出愛憐與尊重。
讀了《昆蟲記》,我告訴自己以後也要像法布林那樣仔細而耐心地觀察身邊的事物,同時還告訴自己:要尊重與熱愛身邊那些哪怕最渺小的生命。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近日,腦中不是浮想起周國平先生的一篇生活雜感散文《習慣於失去》。第一次讀到這段文章不禁心生頓開之快感,和觀點契合而帶來的一種心靈的共鳴。但再次回想卻想不起什麼具體的話來,因此好像有必要再讀一番!
對於一些作家,哲學家敏銳的觀察和以小處著手卻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讓我曾佩服不已。因為其中正體現了他們對生活及人生無時不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周先生也是其中一位。特別是這篇習慣於失去的文章讓我欽佩不已。文章開頭寫了周先生兩年中第三次丟失了自己的腳踏車的軼事,若是別人可能就是一味由此感嘆世風日下而滿腹牢騷,可週先生卻異於常人的平靜。他問了一下自己:“莫非是習慣了?”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的而非習慣失去。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及文化的培養;長大以後我們靠著自然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 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人性的貪婪和慾望使我們很容易就適應了得到,並讓我們認為得到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與此同時我們卻也將失去看成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丟的越多人越是覺得委屈,如此人便墜入了他自己虛構的無限苦海。
真該如此嗎?人生之路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勒出來的嗎?那麼失去就是人生的誤筆?周先生這不以為然,他講到:“整個人生其實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結果來看失去反而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是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
那是不是我們就應該完全屈服於失去呢?對待失去的時候都擺出一副看穿一切的虛無姿態呢?你儘可以積極進取,但我們內心深處一定要保留一份習慣於失去的一份超脫,有了這樣的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的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活的不必如此狼狽。因為一個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看上去是積極進取的,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紅頸環、布羅尼和10只小雞寶寶。
紅頸環離開自己原來的家庭以後,去創造自己的家庭,因為它的頸羽顏色非常豔麗,而且發出的聲音也非常美妙動聽,所以沒過多久就引來了一隻雌性松雞——布羅尼。
布羅尼每天和紅頸環一起吃飯一起散步,漸漸有了好感,有一天他們去行了隆重的婚禮!過了一些日子,布羅尼生了10只松雞寶寶,他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可是這種生活過了不多久,出現了大變化。
獵人找到了布羅尼,並殺了他,獵人雖然沒有找到它們的窩,可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活活踩死了4只小松雞!紅頸環立刻帶著剩下的6只小松雞離開了這裡。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夏天。
不知不覺中冬天到來了,紅頸環帶著小雞住在松枝地下,每次醒來雪都會被自己撥出的.熱氣結成一層“冰屏”。可是有一天,“冰屏”比每天都厚,他們被困在“冰屏”裡了!當紅頸環啄開“冰屏”之後,只有一隻小雞鑽了出來。
春天過後,獵人帶著獵狗來了,最後的一隻松雞寶寶也被獵人帶走了。神情恍惚的紅頸環一腳踩進了獵人的陷阱。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愛的教育》是一位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他用日記體形式講述了發生在四年級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所發生的一百多個感人故事。他們都有高尚的品質,他們熱愛祖國,尊老愛幼樂於助人。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積極向上,善於幫助別人,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雖然裡面的每篇故事不長,但都包含著一個 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彷彿都融入到裡面去了。
讀了這本文章後,我感受到最偉大祖國深刻的就是“愛”。原來愛還分很多種,有對偉大祖國的愛,朋友之間的友愛,同學之間的關愛,無私偉大的母愛,寬宏大量的父愛,對病者.弱者的慈悲之愛......
所以,我們都要以他們為榜樣,去報效祖國。報效祖國就要先從感恩我們身邊的人開始,感恩賦予我們豐富知識、能寫一手好字的黃老師,感恩將我們養大的父母,感恩曾經幫助過我的同學、家人,將來我也要向他們一樣為社會、為祖國新增人手,成為祖國的的棟樑之才!
啊!讀了《愛的教育》後,他彷彿讓我嚐了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相信只要我們每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後,不禁使我感慨萬千,浮想聯翩。我們的地球,看上去光澤、透明、朦朧,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地球就像母親一樣,毫無保留地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然而,人類卻不加節制地開採及隨意毀壞自然資源,濫用化學品,使自然資源越來越少,人類在索取地球資源的同時,在肆意地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還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她孕育了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應該得到人們的保護。但是她卻受到了人們的傷害。山川河流、綠樹紅花,是她身上的裝飾品;臭氧層,是她薄薄的、水藍色的紗衣……可是,這麼美麗的地球,為何人類要破壞她美麗的面容,給她添上一道醜陋的傷疤呢?為何人類要大量製造有害物體,扯碎她美麗的紗衣呢?有些不法分子為了金錢,正在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
他們不惜大量的捕殺野生動物。有人偷獵大熊貓,還有人亂砍伐樹,幾乎每年都要有好幾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從1978年至1994年,全國耕地淨減6888萬畝。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呀!難道我們還要這樣繼續錯下去嗎?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加節制地開採,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必將會越來越少。想想以後,當你抬起頭時,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我曾奢想做一個自由的流浪人,用自己的足跡勾勒出大地的輪廓。可是,那份漸行漸沉重的責任意識一步一步地澆滅了我的熱情。我最終失去了流浪的勇氣,最終我也未能擁有流浪者的情懷。
然而,三毛做到了,憑藉她與生俱來的勇氣,與流浪者那種獨特的情懷。
流浪人是個孩子,見到自己喜愛的糖果就愛不釋手,你是否知道,在三毛聽說可以去200公里之外的沙漠深處找小蟲化石時,她立刻衝上車不顧陰森的沙漠之夜駛向遠方?流浪人又是一隻狼,這種生物不達到自己的目的決不罷休,不管前方多少艱難險阻,在三毛僥倖從寒冷的沙漠迷宮中脫險時,她對荷西說:“明天下午還來。”哦!這流浪人的勇氣,這流浪人的瘋狂。我踏著時光走向成熟,卻逐漸丟掉了曾經的熱血,卻自欺欺人稱自己謹慎,實則不過懦弱罷了。流浪人敢於冒險、不畏一切,正是源於他們流浪人的情懷,而我卻只能遠觀。
流浪人走在低吟的荒野上,臥在遠洋的星空中,坐在蒼涼的沙漠的黃昏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又去向何方。並且流浪人自己也不知道下一站將飄向何方,僅有的羅盤大抵也只是心靈一剎的顫動。流浪人隨心地生活著,恰恰正是這種隨心能夠直指真實的生活本質。三毛四處奔波,圖的什麼呢?美景?可惜卻成了隨處可見的厚厚的羊糞;財富?可惜卻成了三毛的四處施捨;人文?可惜卻成了連識數也做不到的撒哈拉威人。我之認為,她所為的只是自由,那種流浪人骨子裡的情懷,儘管歲月的足音落在了她的身上,然而她靈魂盡情地遊蕩四方。流浪人的情懷,本就是自由的,它如同風一般自在,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任何心馳神往的地方。
流浪人的愛情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流浪人的戀愛就是把彼此的靈魂放進彼此的身軀,一旦成就了愛情,便是刻骨銘心、渾然一體。我不曾經歷過,卻也不乏聽聞過一些枯萎的愛情,本就不算堅固的感情,又何必讓它成為愛情?流浪人不然,他們同時把心交給了天地、交給了遠方,每一刻的愛情都是一份期待,自然也就不會枯燥乏味。三毛與荷西的七年戀情終於在金黃色的沙漠成為了愛情,簡單到連婚服也沒有,婚後的生活卻溫馨如故。可是,如今的權貴哪個不是斥重金佈置婚禮,然而呢?許多愛情脆弱得竟潰於一條曖昧的簡訊。流浪人的愛情如同他們的生活,越平凡越真實,越樸素越真摯,越簡單越珍重。而今,多少青年男女分分合合,愛情的莊嚴竟被踐踏成展示個人魅力的競技臺,憑藉花言巧語騙來的虛假的愛情,卻也成了他們“秀恩愛”的素材。我向往流浪人的愛情,也就是嚮往流浪人的情懷,我不求轟轟烈烈,但求流浪人的樸素平凡。生活的樸素、心思的真摯,這就是流浪人的情懷。
撒哈拉的故事,不僅是《撒哈拉的故事》,也是流浪人的故事,是他們流浪人的不顧一切,是他們流浪人的自由自在,是他們流浪人的真實樸素,是我追求卻永遠不能到達的所謂流浪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