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範文(通用5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首這段時間的教學歷程,我們收穫了成長和感動,該總結這段時間的得與失,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奠定基礎了。但是要怎麼樣才能避免自嗨型教學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1
本學期,我校品社教研組以推進“二期課改”和“兩綱”教育為中心,圍繞著“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生活化”的課題研究,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從培訓、實施到研究,形成了“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提高了本校的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一、 積極參加學科培訓,提高德育課程意識。
本學期,教研組繼續組織全校品社教師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和《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讓每位教師理解並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及“兩綱”推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針對新教材的使用和推廣,積極組織參加了市區各級各類的培訓活動,讓教師進一步更新了理念,明確了教材的意圖。透過一系列的培訓活動,教師們在人文素養和教學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 積極投入校本研修,突出教學的有效性。
本學期,我校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援下,選派了相對穩定的教師組建了品社教研組,由副校長直接深入,以德育學科帶頭人為引領,以專職教師為骨幹,進一步規範了教研組活動。一學期來,開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
1、 以案例探討為形式
教研組針對部分品德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學失效性的現象,分不同年級選取了一些案例,組織教師對課堂中“小組合作”“資料收集”等方式,進行了研討和交流,總結出了一些操作性較強的方法和措施,並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
2、 以聽課評課為途徑
教研組以教師的公開課、展示課為重點,組織教師們聽課,評課,各抒己見,要求每位教師都能就課堂上的某一環節發表自己的點評和看法,幫助執教老師完善教學設計,同時也讓教研活動成為人人可以發表見解的講臺,本學期,教研組還利用全員培訓的機會,組織教師們共同觀看了網上的優質課,每位教師均完成了評課表。營造了濃厚的教研氣氛,並在教研活動中,讓教師們有所思,有所得。
3、 以課題研究為抓手
本學期,教研組以《以教學生活化提高品社課課堂實效性》的論文結束了對品社學科教學生活化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學校科研成果的二等獎,又提出了《構建品社學科生成性課堂研究》的新課題,課題組成員正在有步驟地開展研究,並在日常教學中,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教學行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 以骨幹教師為引領
本學期,學校選派了骨幹教師參加了市“兩綱”高階研修班,並根據“兩綱”推進的新動向、新理念來指導教師教學;骨幹、專職教師也能積極參與到各年級的集體備課中,就一些熱點、焦點提出有效的建議,為兼職教師提供幫助。以點帶面,帶動了教師一起改進教法,研究學法。
5、 以市區比賽為契機
我校教研組在本學期中,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教學評比活動。以比賽為契機,深入教研,大家出謀劃策,共同努力,使得參賽教師獲益匪淺,參與教師收穫不小。我校教師也在比賽中賽出了精彩,獲得了黃浦區教學案例評比的優秀獎,教學課件評比的優秀獎。
三、 積極挖掘教材內容,豐富德育課程資源
本校教研組在進行案例研討、課題研究的同時,還積極開發教材資源。根據四、五年級腳踩實空性強,跨度大,專業性強的特點,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詢資料,建立了適合教材內容的圖片、生活案例資料平臺,並依據上海教育資源庫的範本,組織教師撰寫教學設計和教學說明,歸入校園網的資料庫中,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方便。
此外,教研組還注重和校本主題活動的聯絡,使校本主題實踐活動成為品社課教學的外延和深化,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能到實踐中得到體驗和感受。從“看京劇”到“遍中國結”,從“瞭解特奧”到“過民族節日”無一不讓學生感受提升,也為豐富課程資源提供了另一個通道。
我校教研組經過了這一段時間的磨合和鍛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將會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讓教研活動真正成為老師的好幫手,好顧問。
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2
這一學期,在縣教研室和學校教導處的關心指導下,我們品德和綜合實踐教研組在實施《品德與社會》和《綜合實踐活動》這兩個課程中,繼續堅持以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實踐中發展"為宗旨,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中心,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紮紮實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現將一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重視各種理論學習和骨幹培養。
針對本校任課教師現狀,尤其是新興學科《綜合實踐》,我積極組織任課教師進行相關理論學習,提高了他們的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為我校這兩門課程紮實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1、分發一些學習材料,利用教研組活動的時間進行學習。如《新課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及《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等。還充分利用教師用書,組織綜合實踐骨幹教師學習了其中有關起始課、中間指導課和彙報課案例的學習。
2、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開設校內講座。我校縣《品德與生活》學科優秀青年教師有三位,分別是楊輝、嚴嬿和端雲瑤,這學期,三人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撰寫了講座稿,在校內開設了相關專題的講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提升全校課教師的理論素養。
3、以學校微型課題《品社課堂學生合作學習中概括能力培養的研究》和《綜合實踐活動研究興趣激發的策略研究》為抓手,組織組內成員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
二、抓實組內各項教研活動。
教研組的主要教研活動就體現在平時的教研活動,所以,我十分重視平時的教研活動。開學初,所有骨幹教師制定了組內教研課,再按照制定的計劃組織組內成員參與聽課、評課活動,在一節節組內研究課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品德組內研究課如下:《我們互通有無》(陶美萍);《我們共同的家》(嚴 嬿);《媒體連著我和你》(楊 輝);《李奶奶身上的傷痕 》(尤珍珍)和《想想他們的難處》(端雲瑤)。
尤其是綜合和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按年級進行整體規劃,確定每個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三年級: 《巧用壓歲錢》 、《校園水資源浪費的研究》;四年級:《我是早讀小主人》、《飲食與智力》;五年級:《春節風俗談》、《走進春天》;六年級:《我是文明小網民》、《花樣麵食》和《家鄉的土特產》。指導教師圍繞主題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保證活動有序深入地開展。從起始課的研究計劃表,到中間指導課的調查問卷、觀察記錄表等,再到成果彙報課後的活動評價表,教研組都對任課教師一一進行指導,並指導任課教師在課題研究結束後,及時整理、實踐活動過程性資料。這樣,在過程性研究中,學生能力得到發展,任課教師自身在指導過程中,專業也得到發展。
三、組織成員積極參加各項活動。
開學初,在縣教研員的關心下,我積極地將縣級教研活動爭取在我校承辦,陶美萍老師執教《從世界看中國》,端雲瑤老師執教《想想他們的難處》,獲得了一致好評。這給我校骨幹教師爭取了展示的機會,也給全校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此外,尤珍珍老師在開發區小學執教《做事不拖拉》參與縣級教研活動,毛莉莉老師在晶橋小學執教《家鄉的土特產》參加縣級教研活動,執教《我的這六年》參加市級教研活動,都獲得了好評。
這學期,兩門學科都需要選出選手參加縣級的基本功比賽。在章主任的領導和教研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參賽選手不負眾望,在縣基本功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楊輝獲得縣思品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端雲瑤獲得縣思品基本功比賽二等獎,毛莉莉獲得縣綜合實踐基本功比賽一等獎,唐敏獲得縣綜合實踐基本功比賽二等獎,其中毛莉莉老師和楊輝老師還代表溧水縣參加了南京市基本功比賽。
此外,學習結束,組織骨幹教師參加了溧水縣品德與綜合實踐學科的案例評比,希望她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以上是本教研組一學期的教研活動總結。總的來說,這一學期是充實而又忙碌,有收穫也有不足,希望在新的學期,我們教研組能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3
品德教研組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援下,在全體教師的通力協作下,較好的完成了開學初制定的各項計劃,現將本學期的教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圍繞目標,認真教學
學期之初,我們制定了比較詳盡的教研組計劃,確立了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我們教研組的老師根據學校本學期的工作計劃,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每位老師在教學時能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
二、認真開展“五認真”工作
針對學科特點,我們依然採用“電子備課”的形式,按照教研室的要求,進行備課。尤其是對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的質量進行了要求。並認真的進行了檢查。每月的'五認真檢查,由年級組進行統一檢查,另外,教研組也進行2次全面檢查,結合我們的年級組視導,應該說檢查的力度加強加大,而老師們都能認真按照教研室要求備好課,認真寫好教學反思。
三、重視理論學習
我組教師按時參加各級的品德教研活動,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品德研究課和展示課活動。利用兩週一次的業務學習時間不斷地學習教育科研理論,將新《課標》精神融入教學實踐中去。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並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每一節課都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四、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實效。
任何優秀的理論如果沒有落實在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中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組教師在本學期裡除了堅持理論學習更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紮紮實實的探索著課堂教學手段的實效性。不僅如此,為了讓每一次活動落實,我們認真研究課程目標、結合本冊的單元目標以及學情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活動目的,並在活動的過程設計中逐步分解目標,堅持從細節入手考慮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讓我們的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五、開展了公民教育實踐活動:
“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是國家教育部牽頭引進的一項以培養具有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項培養學生社群參政議政意識,開發學生的理性調研、批評性思維、有效溝通等學習技能的公民養成教育實踐活動,強調的是透過公民教育實踐讓學生獲得真知。這次活動的開展,聯合衛生局,走上街頭,多方調查研究,讓學生大膽走出課堂,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和有效性。
我們品德組的很多成員雖然都是擔任了語文教學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雖然依舊存在著一些不足。但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會努力克服困難,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4
本學期我校全體《品德與社會》老師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最佳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觀念,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生活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也是學生經驗的主要來源。我們根據學生特點,從他們身邊的生活實際,社會現象出發,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有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觀察社會生活。例:三年級《相約世博會》,我們先讓學生了解世博會的知識,瞭解上海的發展,接著開展調查,完成調查表。在調查、講述、討論中漸漸體驗感悟作為一個上海小公民該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二、在“做”中學,在合作中成長。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教研組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三、抓好集體聽課、評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使廣大教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促進廣大教師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教研組重點以觀看優質課、評優質課展開研討,集思廣益,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聽好課後,結合教者的教學反思,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德育教育,徵集新的行為規範,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學生的品德在生活裡萌芽,讓學生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品德教研組教學工作總結5
我們教研組以“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為主題,以“自由是學習的形式,自主是學習的歸宿”為課題,在學校領導的關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活動。回顧本學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領會課程標準實施課題方案
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因此,只要處理好“玩”與“學”的關係,就能充分體現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我們反覆品讀了新課程的性質、基本概念、設計思路及教材的編排,確立了課題研究的主題:自由是學習的形式,自主是學習的歸宿。並圍繞主題,擬訂研究活動的方案:(1)每位教師上好一堂“三優課”,共同研究教材與學生,共同探討教法與學法,共同剖析得與失。(2)要求教師互聽隨堂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並認真寫好教學心得、案例分析與反思及教學經驗總結等(3)對每位教師進行一月一次的備課考核,每週進行備課課、說課和議課等研究活動,集思廣益,使研究活動進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為了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引導學生”。這是新課程關於“生活”的理念,在教學中應樹立一種“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觀念。教材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透過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才能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發揮同伴的合作互動作用,透過師與生,師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與應答,共創共生、求異創新。我們要求每位教師處理教材時,不僅僅把目光侷限於室內及教材,而是轉向室外,轉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視為素材庫、資訊源,或是知識探索的起點,由此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時,首先,我課前佈置學生了解本校或者社會有沒有兒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當受騙的事例,有沒有兒童少年迷戀遊戲機、網咖而影響學習、生活甚至被騙,被拐,被勒索,被傷害的事例。做好課前相應的準備,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情共鳴,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教師將課程內容變成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將有利於兒童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利用學科整合,透過豐富的體驗和表現,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實施賞識教育探索評價方法
新教材呼喚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煥發課堂活力的催化劑。採用賞識教育能創設這種氛圍,因為賞識教育並不是簡單的表揚和鼓勵。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從以下幾個層次去操作:賞識學生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學生的行為;賞識學生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在生活課中,實施賞識教育:我們“定環境,找感覺”,時時處處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讓學生找到好的感覺。
評價工作是課改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活動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正確的引導下,學會評價自己,學會評價別人,學會做人的道理。在評價過程中,採取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評價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杜絕學生校內校外表現的差異,從而達到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目的。具體操作:淡化學生之間的評比,注意分清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注重被評價者的起點和發展過程,提供多層次評價,重視家長評價。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評價。客觀真實、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師、兒童、家長共同合作進步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四、注重師德修養增強人格效應
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是學生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接受老師的教育,這種現象就是教師的人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