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必備】小學語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

小學語文教案

【必備】小學語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童年的回憶》

  2、歌表演《童年的回憶》

  3、複習童年遊戲《老鷹捉小雞 》《丟手絹》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聆聽《童年的回憶》《我們多麼幸福》,培養學生完整聆聽音樂作品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動手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表達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與熱愛。

  二、透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童年的回憶》,體驗天真可愛、透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三、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我們多麼幸福》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較有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複習歌曲《搖啊搖》唱一唱;豎笛練習:吹一吹

  二:新課學習:

  (一) 複習童年遊戲:《老鷹捉小雞》《丟手絹》

  (二) 聆聽《童年的回憶》

  1、匯入:(放背景音樂) 師:小朋友們,在小的時候,最開心的一件事是什麼呢?讓學生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憶的一幕

  2、 聽音樂: 邊聽邊用手勢按圖形譜的形狀划動。學生隨音樂模仿小兔跳。再隨音樂模仿烏龜爬。

  3、師:說說誰的行走速度快?誰的行走速度慢?

  4、板書: 快 慢

  《難點解決》

  1、從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與烏龜比較。

  2、可請一個學生扮小兔跳,一個學生扮烏龜爬,再和老師走進行對比,

  引出“中速” 並板書。

  3、 聽《童年的回憶》說說第1、2 段速度怎樣?情緒怎樣?第3段速度怎樣?情緒怎樣?(完成書上練習)。

  (三)聽辨練習:用LU模唱3 5 6 三個音

  聽一聽老師彈奏的兩個益鳥中哪個高?哪個低?用手勢表示並用LU模唱。

  3 5 5 3 5 6

  5 3 3 6 6 3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並指出不足之處。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姑娘助人為樂的精神。

  2、運用學過的方法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小姑娘天真、善良、辦事認真、幫助別人不計報酬的可貴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磁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的《雨中》講的是小學生和過路人主動幫助姑娘撿蘋果的事。今天我們要學的這一課也是講助人為樂的,事情發生在沙灘上。

  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步自學。

  1、提出自學要求:藉助拼音和字典學習生字的音和義,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想想哪幾個自然段可以合併在一起,全文可以分成幾段。

  2、學生按要求自學課文。

  3、討論交流。

  (1)同桌互相討論不懂的詞句。

  (2)學生提出仍然不懂的問題。

  (3)討論分段。

  4、按劃分的段落默讀課文,想想每段說的是什麼意思。

  三、進一步自學課文。

  1、出示思考題,要求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思考問題。

  (1)小姑娘在什麼時間在哪兒撿貝殼?她遇到誰?他們說了些什麼?

  (2)小姑娘喜歡貝殼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3)小姑娘為什麼沒要畫家的貝殼?透過這件事說明小姑娘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4)小姑娘反撒落在海灘上的貝殼拾起來還給畫家,畫家的眼圈為什麼紅了?

  2、學生根據思考題,逐段默讀課文。

  四、討論、交流。

  1、同桌討論思考題。

  2、指名回答思考題。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

  2、練習分角色讀課文。

  3、指名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20在金色的沙灘上

  小姑娘 貝殼 青年畫家

  不計報酬、心靈美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透過“默讀——散讀——快速閱讀——比較閱讀”等形式,品讀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語句,感悟人生經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體會傳統文化對民族的影響。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才疏學淺”、“告罄”的含義和“疏”“罄”的字形;“炮製”“粗獷”“舀”“掰著”“鑲嵌”“匱乏”“擯棄”的注音;“長盛不衰” “旱澇保收”“省吃儉用”“五光十色”“眼花繚亂”“鄭重其事”“不同凡響”的含義;積累朱用純《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及專用名詞“點彩派”。

  口語交際的訓練設計目標:概述制粥的過程,比較不同時期喝粥的感受;概括比較與《水鄉茶居》的異同。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如何理解稀粥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稀粥的變化發展是否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寫作訓練的借鑑目標:動作、神態描寫展現人物心理。理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提問:你是否喝過稀粥?請你談談喝稀粥的感受。

  二、沉浸文字,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或小聲散讀課文,思考:文字告訴我們怎樣一件事?

  學生簡要概述文字內容;

  一位走南闖北的人,幾十年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吃稀粥,從中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

  三、體驗文字、品位語句、理解課文

  學生再讀課文,圈劃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語句,品味這些語句。

  分析品味課文過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問題;

  1. 作者少年時代在杭州吃泡飯,也就是稀飯。少女時代喝外婆煮的白米粥。在寒冷的北大荒極少喝到白米粥,喝的最多的是大楂子粥和小米粥。很多年後,和父母去廣州,喝道一種別具風味的生魚片粥,最近,在湖南喝到一種“舂”出來的粥。從作者喝粥的經歷可看出;

  (1) 粥是中國百姓最常吃的,也很愛吃的食物,在中國粥源源流長。

  (2) 表達作者對粥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興趣。

  2.“一戶人家吃三年粥,就可買上一畝田呢。”吃粥與買田有什麼關係?這句話意在闡明一個社麼道理?

  做粥用的米少,這樣可以省錢,三年吃粥省下的錢就可以買一畝田。告訴我們中國人具有節儉的、勤儉持家創家業的好傳統。

  四、適時穿插口語交際設計

  1.透過比較閱讀,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對各種稀粥的製作、吃各地粥的不同感受以及所反映的世情變化。(穿插在品味語句過程中,請學生直接回答)

  2.想象“我”在吃粥時的心理,如果不吃粥會怎樣?

  3.可用製表的形式來概括以上內容

  地 名 制 粥 吃粥的感受 世情變遷

  江 南 一 帶 燒泡飯,“把剩下的大米飯攪松,然後用水燒開。”外婆“燒”白米粥,“熄火後的粥是不能馬上就喝的,微微地燜上一陣。” 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藥加百合花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五六十年代(省吃儉用)

  北 大 荒 “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鍋粥,待粥快熟時,把豌豆摻進去,又加上不知從哪弄來的一點白糖。“煮”大楂子粥,“急火煮開鍋了,便改為文火燜,燜的時間似乎越長越好。” 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它的米粒飽滿又實沉,咬下去富有彈性和韌勁,嚼起來挺過癮。”喝小米粥,“比之大楂子粥喝起來感覺要溫柔些,細膩些……在掛滿白霜的土屋裡,冰涼的手捧起一碗黃澄澄冒著熱氣的小米粥,我覺得自己還有足夠的力量活下去,熱粥一滴滴溫熱我的身體烤乾我的眼淚暖透我的心。” 時期(大米粥極偶然才炮製一回)

  廣 州 (湖南) 熬魚生粥,“從鍋裡舀起一勺滾滾的薄粥,對著碗裡的生魚片澆下去……再加少許精鹽、胡椒和味精,用筷子翻動攪拌一會”;新會老家親戚家“煲”具有廣東地方家庭特色的粥,“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裡,加了適量的水,再拔罐子放在封好底火的爐子上,……早上起床,只須將準備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松花蛋、海米丁,還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內,加上些作料”。還有湖南“舂”出來的米粥。 其味鮮美無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達舒暢,與世無爭、別無他求。在親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再喝……而且內容豐富,色澤鮮豔。” 改革開放年代(稀粥的功能也從一般聊以餬口、解決溫飽的實用性,開始邁向對稀粥的審美、欣賞,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4.比較的結果:“我”吃粥從江南一帶——北大荒——廣州(湖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人們省吃儉用置產業的心理——時期極偶然炮製,反映物質的貧乏——“改革開放”年代吃粥是審美、欣賞、享受,反映了“改革開放”不僅使人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發展起來了。表達了作者讚美“改革開放”國策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變化的思想感情。

  (適時指出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以小見大”和“對比”,即以“吃粥”這一常見的、普遍的生活小事的變化,透過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制粥方法比較,來反映世情的鉅變、國家的發展變化。)

  五、延伸體味與《水鄉茶居》的比較(時間不夠可佈置選擇性作業)

  1.相同點

  地點相同:都涉及廣東省的廣州

  主題相同:都是反映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有了巨大變化。

  寫作特點相同: 以小見大對比

  都運用比喻、擬人等生動的語言

  A.比喻句 “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水鄉茶居》這樣的“草草杯盤共一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 《水鄉茶居》早粥……真像是一幅點彩派的斑斕繪畫 《稀粥南北味》五彩的豆子……如玉盤上鑲嵌的寶石 《稀粥南北味》

  B.擬人句 大小船隻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 《水鄉茶居》皎月悄悄浸在小河裡 《水鄉茶居》聽著灶上鍋裡咕嘟咕嘟白米翻滾的聲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樣《稀粥南北味》改換成天底下頂頂溫柔的白米粥 《稀粥南北味》

  題材相同:散文

  2.不同點

  敘述方式不同 《水鄉茶居》以第三人稱《稀粥南北味》以第一人稱

  對比的內容不同 《水鄉茶居》 茶居與城市茶樓茶居與舊時茶樓飲茶與飲酒

  《稀粥南北味》與各地制粥吃粥的不同感受作比較

  六、佈置回家作業

  1. 造句

  不同凡響—— 才疏學淺——

  2. 你對“幾位外國朋友,一聽稀粥,聞粥色變”想說點什麼?

  3. 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不少於三百字的短文,來反映世情變化。(此題僅限於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做)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光有願望沒有行動,終將一事無成的道理,要實現自己的願望,要不怕困難,朝著目標努力,才能成功。

  二、教學準備

  圖片、課件、生字卡

  三、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播放課件,展示課題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嗎?(想)他是誰?(蝸牛)誰能說說蝸牛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點?(學生自由說)

  今天咱們來學習《蝸牛搬家》

  2、你們看到課題,有什麼問題要問呢?

  ? 蝸牛住在哪兒?

  ? 蝸牛為什麼要搬家?它要搬到哪裡?

  ? 蝸牛的家後來搬成了嗎?

  ……

  很好,現在請小朋友帶著這些問題去熟悉課文吧。

  (二) 學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讀第一自然段,說說蝸牛住在什麼地方?

  (2) 練習用“只有……才……”說話。

  (3) 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 出示課件

  一天,蝸牛的朋友蜻蜓和螳螂來看蝸牛,他們看到蝸牛住的地方,會說些什麼呢?

  (2)課件展示美麗的小山丘,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裡的景色,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指導朗讀,讀出小山丘的美,以及住在小山丘的快活感)

  (3)出示練習

  ( )叢林 ( )野果

  ( )小河

  (4)我會說

  用“有……有……有……還有……”說一句話。

  3、學習三到七自然段。

  (1)蝸牛聽了蜻蜓和螳螂的話,它會想些什麼呢?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它打定了一個什麼主意?

  板書:願望----搬到小山丘去住

  (2)自由讀四到六自然段,找找看哪些小動物幫蝸牛搬家?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比較識字就是把相近或相關的漢字放在一起認,進行區別,找出不同的地方,加強記憶。比較識字是減少錯別字的有效措施。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要求學生會認常用漢字400個,會寫其中的100個漢字,在這些常用漢字中,有許多形近字,也有許多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這就使“比較”在識字教學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比較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在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比較的方法,把握比較的時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換偏旁比較法

  像一年級教材中的“她”與“他”“地”;“把”、“吧”;“砍”、“次”等這樣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在漢字中有很多,換偏旁比較便成了最好的方法。學生在學習“往”時,就會與“住”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字形之間的異同,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多了。在做練習時,可以設計用“加偏旁、組字、再組詞。”這樣的練習進行比較。

  二、分析字義比較法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作仔細的觀察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較。如“渴”和“喝”,人渴的時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三、換一換比較法。

  學“天” 把“無” 的“豎彎鉤”換成“捺”就成了“天”;學“手”把“毛”的“豎彎鉤”變成“豎鉤”就變成了“手”;像這樣的生字與熟字進行比較,學生提到熟字時,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多加指導,千萬不能走過場。

  四、加一加、減一減比較法。

  學了“滅”回憶“火”加一橫就是“滅”;學了“卜”回憶“下”減一橫就是“下”。

  五、兒歌辨字、識字法。

  學習“目”字,可與“日”字相比較,太陽只有一個,所以“日”裡只有一橫;眼睛有兩隻,所以,“目”裡有兩橫。

  學習“入”字時,由於前面學過“八、人”字,學生便會主動與“八、人”進行比較,學生編了這樣一句兒歌,很形象:“撇在捺上壓是個‘人’,大人的人;捺在撇上壓是個‘入’,出入的入;撇捺分開就是‘八’,八個的八。”還可以用手勢把這三個字分別演出來,這樣很輕鬆地分清了“入、八、人”的形和義。

  “休”與“體”容易相混,教師說:“一個人倚在木頭旁休息,請注意休息的休右邊是個木。”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裡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主題是什麼,在學習本組課文時有什麼要求。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課文中描述了怎樣一件事?(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通讀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生字字詞,標自然段。

  2.理解重點詞語:乞求、不容爭辯、誘惑、告誡、抉擇等詞語。

  3.檢查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語氣。

  4.通讀全文,思考課文大意。

  揭題質疑

  讀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教師歸納:“啟示”是什麼意思?課文中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為什麼釣魚會使我

  從中受到啟示?這節課我們就圍繞大家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解決疑問。

  初讀理解

  1.“啟示”的意思是:

  2.再讀課文,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畫出有關語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3.在我釣到魚、放走魚的過程中受到啟示。

  複習生詞

  1.認讀生字、詞語:捕撈、魚餌、濺起、魚鉤、小心翼翼、操縱、魚腮、皎潔的月光、嘴唇、沮喪、誘惑、告誡、實踐、抉擇、翕動。

  2.誰還記得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第二課時

  情景匯入,細讀感悟

  在我十一歲那年的一個夜晚,和往常一樣我和父親來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而三十四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卻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這是為什麼呢?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麼?

  ①“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誘人的大鱸魚:

  來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

  誘人的大鱸魚:“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腮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②分別指導朗讀相關句子,體會鱸魚的來之不易和誘人。

  ③整讀第三自然段。

  2.多誘惑人的魚呀!我和父親是多麼興奮、得意呀!可不久父親卻讓我把這條鱸魚放回湖裡去。

  請默讀第4自然段,同桌說說這是為什麼?

  3.讀5至8自然段,思考:11歲的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漂亮的大鱸魚,父親卻要我放回湖裡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親”和“我”,請你們討論討論“這條如此誘惑人的‘魚’該不該放”?各說出自己的理由請聯絡上下文,與周圍的同學合作、討論!

  小組彙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找到描寫我心情的詞語,一起來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4.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撈鱸魚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在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到湖中。

  對讀第3.9段,對比感受我釣到魚時的喜悅以及放魚時的不捨。

  5.轉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沮喪的我,已經成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我對父親當年的舉動有了新的理解。

  ①出示:“我再也沒有釣到像三十四年前那個夜晚所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②默讀感悟:這裡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究竟指的是什麼呢?結合父親告誡我的話談感受:放不放鱸魚只是個簡單的對與錯、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做起來卻是那樣的艱難!

  ③齊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正因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我相信,這個故事也一定給大家帶來了啟示。讀了父親告誡“我”的話,你是怎麼想的?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對文中的作者或父親說一句話,還可以寫一句話,送給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誦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兩句話。

小學語文教案 篇7

  〔解題〕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為川端康成。故事發生在從神戶港開往北海道的輪船上。一位貴夫人要領養一對窮夫妻的孩子,並答應給一筆可觀的酬謝。初始,為生活所迫的窮人把大兒子交給貴夫人領養。後來又三次反悔。最後一個孩子也沒放手。貴夫人也被感動了,把那筆酬金送給他們作為做生意的本錢。故事詮釋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名言,深情地讚頌了無比珍貴的親情與關愛他人的品格。

  〔結構分析〕

  故事共19個自然段,依發生、發展與結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講貴夫人要領養窮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貴夫人與窮人。貴夫人很富有,但卻無子嗣;窮人很窮困,卻有4個兒女。貴夫人產生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的念頭,窮人答應了。這是故事的發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講窮人一開始答應了貴夫人領養孩子的要求,後來卻反悔的過程。窮人先把大兒子送給貴夫人,繼而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接著用小女兒換回二兒子,最後把小女兒領回,決定一個孩子也不放手了,退還酬金。這部分生動地描述了窮人在獲得金錢與保持親情之間的矛盾心理。這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寫了窮人夫婦最後的決定,一個孩子也不送人。貴夫人也深受感動,把酬金送給窮人當做做生意的本錢。這是故事的結局。

  〔語意理解〕

  “輪船從神戶開往北海道。”

  “神戶”,日本第二大港(次於橫濱)和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和第二大島。從神戶到北海道直線距離約長1000千米以上,從海路乘船更遠,需幾天時間。因時間很長,本故事反覆曲折的情節才能展開。

  “當船駛出瀨戶內海時,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著華麗、年近40歲、氣質高雅的貴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個老女傭和一個侍女陪伴在她身邊。”

  “瀨戶內海”,日本本州、四國、九州三島間的內海。與太平洋和對馬海峽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運的.要衝。神戶是瀨戶內海北岸的港市。從神戶到北海道須先駛出瀨戶內海。“甲板”,輪船上分隔上下各層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層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觀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動。“華麗”,美麗而有光彩。“衣著華麗”,本文指貴夫人的穿戴漂亮、貴重。“氣質”,指一個人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視線集中在一點上。“女傭”,女僕人。“侍女”,有錢人家僱用來使喚的年輕婦女。“女傭”和“侍女”都是有錢人僱用的做服務性工作的人。這兩句描繪出一個十分富有、頗有教養的貴夫人,這為下文迫切要領養子提供了條件。“年近40歲”仍無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兒育女,只能領養;十分富有,才領養得起;“氣質高雅”,才知書達理,才可能有後來的對窮人關愛的行為。

  “父親抽泣地說:‘對不起。昨晚我們一夜沒閤眼,女兒太小了,真捨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我們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們願意把錢還給您,請您把孩子還給我們。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捱餓……’”

  在送養孩子這件事上,窮夫妻前後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這段話是第三次反悔時父親陳述的理由與解決辦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親很有禮貌。第2句解釋領回小女兒的理由:孩子太小,捨不得。第3句進一步說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表現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這是用批評自己的方式表達不忍割捨親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決辦法:退還酬金,領回孩子,即解除領養與送養的口頭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養孩子的決心,寧肯一起餓死,也不送養孩子。經過三次反覆,這對夫妻終於明白了,送養孩子,表面看似乎減輕了經濟負擔,得到了金錢,但卻背上了“情債”,父母的良心將一輩子受到譴責。得到一筆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時日,但這是以父母永遠心痛為代價的。“一夜沒閤眼”,足見他們對這件事經過了反覆思考,權衡利弊,認識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這簡直是一筆可恥的交易。所以最後選擇了全家生死永遠在一起,這樣雖苦猶樂,生活重壓遠不如精神重壓可怕……這段話揭示了故事主題的一個方面:讚美了父母對子女的愛。

  “都是我不好。我雖然沒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羨慕你們。孩子應該還給你們,可這錢要請你們收下,這是對你們父母心的酬謝,當做你們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錢吧!”

  這段貴夫人對窮夫妻說的話,宣佈了對領養孩子與送養孩子事件的最終解決辦法。貴夫人自我檢討,不該引發這件令人傷心的事。接著闡明對父母憐愛子女的理解。再接著讚揚父母那博大、深沉的親子之情。最後提出具體解決辦法:退回孩子,酬金照舊留下。貴夫人的解決辦法,表達了她對窮人的關愛。當然這也是在窮父母的濃重親情的感召下產生的結果。實質上是借貴夫人之口說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對這件事的態度,也表明了作者對這件事的處理態態度———出現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同時也揭示了故事主題的另一方面:關愛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寫作特點〕

  1.人物對話的表現力。

  本文大量地記敘的人物對話,起到了表達人物情感,推動事件矛盾衝突發展及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本文沒有大量鋪展事件的發展過程,也不去寫人物的內心與行動,而是著力記敘了人物的語言,用人物的語言來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題。作者寫了老傭人與窮人的對話,既簡要地介紹了窮人與貴夫人兩個家庭的家境,又議定了領養與送養的口頭合約。以後寫窮夫妻三次反悔的過程,也都憑藉對話。特別是最後兩段對話,在情節發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結局,主人公在金錢與親情權衡的最後選擇,有力地表現了文章讚美親情重於金錢這一主題。

  2.把事件鎖定在特定的時空中。

  故事發生的場所是特定的———輪船上。議定領養關係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後送大兒子、換大兒子、換二兒子、領回女兒都在貴夫人的客艙裡。故事的時間是特定的———乘船的幾天中,第一天議定領養與送養的關係,送大兒子給貴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兒子換大兒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兒換二兒子;第三天上午領回小女兒。在這個特定的空間中,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這麼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這些巧妙的安排,足見作者概括生活組織材料的功力。

  〔教學目標〕

  1.透過閱讀課文使學生認識到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極其高尚的情感,這種情感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體會文中父母對孩子愛的情感。

  4.認識4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當有人要領養窮夫妻的孩子時,他們內心的痛苦。他們同意領養出於被貧窮逼得不得已,並不是不愛孩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掛圖。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建議本課採用默讀體會、對話朗讀或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要以讀促理解。

  1.匯入新課。

  可以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父母對自己的愛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樣關心你的情況,然後引導學生讀課文。

  2.默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內容。

  要讓學生充分默讀,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或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也可以說一說讀完這篇文章的體會。

  3.再默讀或自由讀文,討論彙報。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問題:一是這對窮夫妻起初為什麼忍心把孩子送給貴夫人,是他們不愛孩子嗎?是冷酷嗎?不是。是為貧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二是這對夫妻幾次調換送人的孩子,說明了什麼?最後又停止了這種做法,說出了“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捱餓……”又說明了什麼?圍繞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理解窮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們還是愛孩子的,送出哪一個也捨不得。所以最終選擇了不送走,一起受窮。

  對故事中的貴夫人也應該全面評價,她開始想領養孩子,是出於富人的自私,認為有錢沒有辦不成的事。經過與窮夫妻打交道,最後也被他們的父母心打動、受到了教育,轉變了態度,對窮夫妻給以資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許多人(也包括作者)對窮夫妻愛子之心的認可和讚許。對以上問題的理解可以小組討論後彙報。

  4.擴充套件延伸。

  說一說父母對你的愛,要舉出具體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一寫。

  資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科畢業,同年創辦《文藝時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覺派、唯美主義的作家。他寫了100多篇短篇小說及大量隨筆和文藝評論。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日本民族氣息,貫穿著日本古典文學的纖細、感傷的情調和東方佛教的虛無色彩。他以豐富的感情、敏銳的感覺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淺草紅團》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國》《古都》《千鶴》三部代表作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諾貝爾獎的亞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終年73歲。

小學語文教案 篇8

  一、歌曲《小小雨點》匯入。

  歌中“小小雨點”指的是什麼季節的雨?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春雨的課文。板書:春雨的色彩

  春雨還有顏色?它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一群小鳥正在爭論著這個話題。(貼三隻小鳥的圖片)讓我們悄悄地走到他們中間去聽一聽、看一看吧!(課件演示)

  [開課伊始,用歌曲引出本課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課文做準備。又透過設疑、貼圖、看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主動識字

  1、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藉助拼音拼一拼。

  2、同桌合作認字,把圈出來的字讀給同桌聽,如果讀對了就誇誇他,讀不準就幫幫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再讀課文,爭取把句子讀通順。

  4、瞧,小雨點笑著跑來了,它想考考我們,你們敢接受小雨點的挑戰嗎?[藉助字卡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1)齊讀,會讀的同學大聲讀,讀不準的同學用心記。

  2)指名讀,如果讀對了,把字卡貼到黑板上,並隨他讀。[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並培養學生學會傾聽。]

  3)看一看,哪些詞語讀不準,指出來,讓老師和同學們幫幫你。[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差生機會,也使互助的學習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現。]

  4)開火車讀。

  5、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大家認識了這麼多的字真了不起,如果把他們放到課文中你們還能認識嗎?大家再讀課文,我相信你們會把課文讀的通順流利。

  6、找學生分段讀課文,其它同學當評委,評一評誰讀得好,好在哪裡。(培養學生的聽力和參與意識。)

  三、學習課文,讀中感悟。

  1、自由讀第一段,說一說文中春雨的樣子,想一想你看到的春雨是什麼樣的?

  [抓住“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沙沙沙”理解感悟。並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這樣的天氣裡,鳥兒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了,它們會到哪躲雨呢?學生找出字卡“屋簷”,大家齊讀。在躲雨時它們也不休息,嘰嘰喳喳的地說個不停,什麼讓他們這樣感興趣?在小鳥的眼中春雨是什麼顏色的?

  3、自由讀3—5段。

  1)這三隻小鳥你們認識嗎?誰能叫出它們的名字?

  2)老師把它們的名字寫在黑板上,誰能幫小鳥找到它們的名字?(貼圖)[聯絡生活,使識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並有意識讓學生多識字。]

  3)在三隻小鳥的眼中,春雨有不同的顏色。你喜歡哪隻小鳥,想說說它的心裡話嗎?適機板書:黃、綠、紅。並指導朗讀。[以課文為載體,創設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扮演小鳥介紹自己的想法,其餘同學評議,引導學生將自己融於課文之中。]

  4)這三隻小鳥對春雨的顏色有不同的看法,都認為自己說的對。像這種各自說出心中的想法,就叫“爭論”。我們三個人一組,也來學學這三隻小鳥爭論一下春雨的顏色吧![透過合作學習,理解“爭論”,感悟課文。]

  5)想一想還有誰會來加入它們的爭論呢?它們又會認為春雨是什麼顏色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文字空間。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使學生對春雨的色彩有更鮮明的感知:春天是五彩斑斕的世界。]

  4、

  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會怎樣做?細細的、柔柔的

  春雨滋潤著大地,使小草變綠,桃花變紅、油菜花變黃,多麼可愛的春雨!多麼美麗的春天!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在把課文美美地讀一讀吧!

  四、寫字指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