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推薦】小學語文教案錦集5篇

小學語文教案

【推薦】小學語文教案錦集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一、教材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資訊化的程序,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手上的皮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主題單元“手”中的第三篇主體課文,這篇文章生動地介紹了手上的皮膚、紋路和褶皺、指紋、指甲等。可以說課文選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學生的自身,因此學生學來也能夠饒有興趣的學,或者是不屑一顧的學,這就學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看教學設計能不能既充分的聯絡生活,又要稍高於生活實際。

  二、學情

  基於“雙手”是學生最常見的,而且是自己生活和學習形影不離的,正是因為雙手是學生身體的一部分更容易被忽略掉,因此我在設計課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2、重視學生的情感基礎

  3、聯絡實際,語文學習生活化

  三、教學目標

  1、教給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瞭解手上皮膚的特點和功能,增強學生對雙手的情感;

  3、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資訊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尊重學生認知水平,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資訊收集。

  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自己讀書、作文,,掌握語文這一工具學科,教是對學生語文學習要從預習習慣培養開始。因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第一、請你仔細觀察你的雙手,每天寫一篇觀察日記。第二、請你收集有關於收的資訊資料。

  在學生充分預習、收集材料之後,現在我們就進行一次新聞釋出會,這次釋出會的主角是:“我的手。”釋出會的第一個環節在小組中交流“手的日記”,學生自由介紹,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雙手在自己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手與自己生活的息息相關。“現在進行釋出會的第二環節,請各位專家將自己知道的有關於手的知識向大家作宣傳”,在全班交流學生收集到的有關於“手”的知識,在學生交流完畢了之後問學生“你們從乾菜的介紹中都獲得了那些有用的資訊?”這既是對學生傾聽的培養,同事也是對剛才介紹資料的同學的一個評價。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為了充分組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體驗,而且學生在記錄、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提高了興趣、培養了能力,也讓學習更加有效,教師也可以瞭解學生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地進行課文學習

  “我們的新聞釋出會到這裡同學門已經獲得了那麼多的資訊,看來同學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現在就請同學們再來閱讀一篇文章,來更加系統的認識我們的雙手。”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信在學生們充分調查、觀察之後,對文章寫的內容一定會饒有興趣的。

  “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落實教學目標中的“交給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用找出課文的總述段落或者是總述句的方法來歸納主要內容。

  “瞧,金鑰匙今天又有學習的好方法要教給大家了,我們一起來聽聽。”出示金鑰匙中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清楚之後,根據金鑰匙的方法自己默讀課文,劃出自己喜歡的重點句,記下不懂的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

  “現在釋出會進入自由交流時間,把你在學習中的所得和所惑提出來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先讀出你劃出的句子,再說一說你的批註。)小組進行總結,選出一名同學作為發言人,一名為記錄人。

  進行全班交流時,教師先問:“請問課文從那幾個方面介紹了手的皮膚?”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請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的起始段。

  現在我們的新聞釋出會進入“你問我答”階段,請問你們小組在第二小節有哪些批註?請小組進行交流,先一名同學讀出課文的第二小節,再請發言人介紹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另外小組成員可以補充,根據學生的提問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學習,質疑答難。在第二小節中處理“你還知道那些人的雙手的特點?”為什麼我手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工作?(學生的問題除外)

  第二課時,3——5小節採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在第三小節中處理的問題是“如果有人要去看手相,你會怎樣去勸他?”在第四小節中處理的問題是“手指肚的紋路作用有哪些?”第5小節處理的問題是“手指的作用有哪些?”

  “今天的新聞釋出會你有什麼收穫?”學生有交流學習體會。

  你透過今天的學習,覺得今後應該怎樣來保護你的雙手?

  作業:請你回家之後仔細觀察爸爸的雙手,寫一篇文章,並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爺爺、奶奶。

  五、簡單評價

  本節課的設計尊重了學生,完全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出發點,教是勇敢的從課堂中退了出去,但是從處理課文2——5小節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教師有是室的從課堂的角落中站了出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點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提高。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海濱小城》(六年制第七冊)一課中有這樣一句:“除了瀝青的大路,都是用細沙鋪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好像踩在沙灘上一樣。”

  對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與眾多的教師意見不一。我認為,這句話是把“踩在細沙鋪成的路上的聲音”比作“踩在沙灘上的聲音”,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是一個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師認為,“細沙鋪成的路”與“沙灘”同屬一類事物,而且這句話主要寫的是作者走在“沙灘”上的感覺,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種說法對?敬請編輯同志指點。

  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據是看具備不具備比喻的'三要素:本體、喻體、相似點。這句中本體是“用細沙鋪成的路”,喻體是“沙灘”,兩者的相似點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細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由此可見,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細沙鋪成的路上的聲音”比作“踩在沙灘上的聲音”,而是把“用細沙鋪成的路”比作“沙灘”。因為有比喻詞“好像”,所以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師認為“細沙鋪成的路”與“沙灘”屬同類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這個觀點有失偏頗,過分擴大了“同類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灘就是沙灘,正如書就是書,報紙就是報紙,怎麼算是同類事物呢?

  退一步說,即使是同類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點,也就可以構成比喻。例如:“教師是辛勤的園丁。”這是一個大家公認的比喻句。“教師”和“園丁”雖然都是人(屬同類),但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並不重合,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人。“教師”指擔任教學工作的人,“園丁”指從事園藝工作的人,表明兩者的內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出不同的型別:按性別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齡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幼兒和嬰兒;按職業分,有工人、農民、軍人、醫生、教師、演員等等。“園丁”是從“工人”中按工種標準分出來的,而不是按“人”的職業標準分出來的,因此“教師”和“園丁”在外延上也並不重合。但“教師”和“園丁”都為了他們的工作物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即有著相似點,因而就能構成比喻。這類比喻句,在小語教材中常會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兩句中的“董存瑞”與“巨人”、“小艇”與“獨木船”是屬於不同性質、不同型別的人和船,但它們之間有相似點,因此也應當判為比喻句。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一: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感受鄉村孩子的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二:由圖入題

  1:觀察插圖或教學掛圖,你猜一猜,課文描寫的是什麼地方,什麼季節的什麼情景?(盛夏時節鄉間田野孩子們無拘無束的生活情景)

  2:鄉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認真讀一讀課文吧!(板書課題)

  三:感知課文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課文幾次寫到“麥哨”?是怎樣描寫的?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首尾兩次寫到“麥哨”。你呼我應,此起彼伏,歡快柔美;鄉村孩子在田野中無拘無束的快樂遊戲)

  2:默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寫出真實感受。

  3:組內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語言

  1:畫出你自己最喜歡的語言,試著讀出喜歡的感情。

  2:教師巡視指導朗讀。

  3: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五:擴充套件閱讀

  閱讀選讀課文中的《可愛的草塘》。

  課後反思:

  省略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鞏固生字,正確書寫“屋、錯、皮、細”。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說中提升認識。

  教學設計:

  一、匯入激趣

  同學們已經把課文讀正確了,而且也讀懂了這節課我們就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感情來,好不好?

  二、創設情境,分角色朗讀

  現在,你們都是小燕子啦!你們到菜園裡看了三次都有新的發現,高興嗎?小燕子們,趕快把這三句話讀讀(電腦出示三句話)看怎麼讀才能把你們高興的心情讀出來?你可以自己一個人練讀,也可以幾隻燕子聚在一塊兒商量商量。

  1、學生自由分組練習朗讀。

  2、檢查指導。

  (1)哪隻小燕子來讀這句話。

  (2)真高興,還有哪隻小燕子像他這樣高興地讀這句話。

  (3)第二次的發現誰來讀。

  你們真聰明!“媽媽,媽媽”讀得很好,如果把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聲音往上揚一點,高一點就更好了。誰再來試試。

  (4)再讀小燕子第二次說的話。

  (5)讀第三句“媽媽,媽媽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

  3、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口語交際,提升認識。

  孩子們,為什麼你們第一次、第二次沒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次卻發現了呢?你來告訴媽媽好嗎?

  四、指導寫字

  1、抽讀生字卡片,抽出要寫的4個字。

  2、觀察它們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重點指導“屋”和“錯”。

  五、拓展練習

  照樣子組詞造句:

  細(仔細)小燕子觀察很仔細。

  現()。

  瓜()。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送陽光》是第三單元首篇精讀課文。這篇記事文講述了奶奶的腿環了,想見到陽光,而苗苗看到可愛的陽光並用裙子包住陽光準備送給奶奶的事。讚頌了苗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行為和品德。文章選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啟示學生懂得助人為樂是一種良好的品德,關心他人,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樂的。 設計理念 以“送”為主線,藉助讀、議、說、演等方式引領學生與文字對話,與心靈溝通,從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受到關愛他人的情感薰陶。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透過朗讀認識生字,積累詞語。

  2.透過朗讀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苗苗天真、善良、孝敬老人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使學生受到教育,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才是最快樂的。

  2. 學會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字。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第2課時略)。

  教學過程

  一. 設疑課題,確立目標。

  1.直接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送陽光》(板書:陽光)

  2.想想問問,生成問題。 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預設:是誰送陽光?送陽光給誰呢?為什麼要送陽光呢?陽光如何送呢?送的結果又怎樣呢?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請大家翻開書,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課文,遇到生字就多讀幾遍,邊讀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

  (3)老師找四個同學開火車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認真聽一邊思 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教學伊始,以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文,再結合分段、主要內容入手,由表及裡,層層深入。然後,學生緊緊圍繞課題質疑,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為進一步理解感悟文章奠定基礎。)

  二.生成問題,啟發思路。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一段,想想苗苗為什麼要送奶奶陽光呢?哪句能體現奶奶特別想見陽光呢?理解“唸叨”一詞。

  2.讀2、3自然段,瞭解苗苗記住了奶奶的願望去尋找陽光,那她找到了嗎?是什麼樣的陽光吸引著苗苗要把陽光送給奶奶?

  3.深入讀第2、3自然段。

  (1)瞭解陽光的燦爛,感受苗苗的孝心。

  ①重點指導學生讀好陽光的燦爛:“朝陽照耀著大地,大地淋浴著燦爛的陽光。苗苗坐在草地上,小小的裙子上灑滿了陽光。”

  ②讓學生透過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再讀的形式把這句話的燦爛讀出來,進而感受苗苗要送給奶奶的決心。

  (2)瞭解陽光的可愛,感受苗苗的決心。

  ①開展想象:陽光太美了,在陽光下,小花綻放著笑臉,小樹擺動著枝條,你還能看到什麼呀?

  ②多好的陽光啊!我要把它帶回去,送給奶奶。所以苗苗把陽光緊緊包在裙子裡,回家了。

  4.小結。

  (1)自由讀第四段。

  體會感悟: ①透過朗讀感悟苗苗送陽光緊切的心情。 ②透過朗讀體會:從嚴嚴實實你看出了什麼?用一邊一邊說一句話?

  (2)有感情地讀一讀奶奶的話,要讀出她的慈祥、愛心、窩心的感情。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運用讀讀、議議的閱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字,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一方面凸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樣的閱讀教學新理念,一方面透過閱讀使學生感悟親情與愛心,認識世界,發展思維。)

  三.擴充套件延伸,引導歸納。

  1.創設情境,說一說。 (1)如果你是苗苗,不是4歲的苗苗,而是7、8歲的苗苗,你還會為奶奶做些什麼? (2)你為他人做些什麼呢?

  2.引導歸納,讀一讀。 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希望同學們用你的愛心去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人:一個人,心裡有愛,就會熱愛生活,熱愛美好的事物;心裡有愛,就會關愛他人,把他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心裡有愛,內心就會永遠充滿燦爛、明媚的陽光!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談一談,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優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