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理想1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理想,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理想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春天,作者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位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讚揚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對老師尊敬、愛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採用倒敘的寫法,觸景生情,回憶了自己的親眼所見。文章語言生動,飽含深情。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係。把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和同學討論解決。
3.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薰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4.學習作者見物思人、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作者含蓄的敘述中,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熱愛生活,頑強地面對生活。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教師手拿風箏,問,這是什麼?(板書課題),說說你在放風箏時的心理感受。
2.師匯入:然而作者對風箏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風箏就是理想的象徵。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教師出示提綱,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找出文中具體描寫春天景色的句子,認真品讀,聯絡全文,想想這些句子有何象徵意義。
3.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圍繞劉老師講了哪些事。
4.標出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說說自己為什麼感動?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
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逐題反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生字
(二)檢查讀通課文情況。
(三)結合問題反饋,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思想。
1.品讀描繪春天景色的語段。
2.讀文,瞭解劉老師,受他人格魅力的影響和薰陶。
3.談談你瞭解到關於劉老師的事後的心裡感受。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總結全文,感情朗讀課文。
1.談談你學文後有何收穫。
(教師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談。課文內容思想;文章的表達方法。)
2.教師系統地小結。
3.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為什麼?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上課 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和藹可親
14.理想的風箏
放風箏 熱愛生活自強不息
語文教案:理想 篇2
知識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能力目標:
模仿課文的寫法,寫短小的詩句。
情感目標:
樹立為遠大的理想而奮鬥的信念。
教學重點:
朗讀訓練,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難點 :
反覆朗讀這首詩歌,討論、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方式:
朗讀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1課時:重點是反覆朗讀這首詩歌,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歌的結構,討論、理解詩歌的主旨。
一、匯入 新課:
1、 導語 設計: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餘勳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範讀
2、 正音、正字
蛻 飢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汙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相吻
3、 釋詞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學生默讀,感知課文內容:理想究竟是什麼?
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4節,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
第6節, 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鬥,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第7節,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
第8節, 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9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10節,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第11節,正反對比,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三、探究此詩脈絡:
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2、3兩節 “理想的歷史意義”;
4、5、6、7節 “理想的人格意義”;
8、9、10、11節 “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四、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從哪可以看出來?
學生默讀後小組討論,回答,互相補充。要點: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五、作業 :注音每個1行,每行5遍。解詞1遍。
六、板書設計
脈絡:
總----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分----2、3兩節 “理想的歷史意義”;
4、5、6、7節 “理想的人格意義”;
8、9、10、11節 “理想的人生意義”。
總----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第2課時 :朗讀、背誦。研討與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教學過程 :
一、哪些詞語最能表現文章的主題?同學自讀課文,然後小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點是賞析語言。略。
二、語言運用
1、語言運用並交流
2、 (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3、 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絡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
修辭訓練方法,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4、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質疑和交流:
1、 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教師積極引導,生生互動。
2、 談談學習本課受到的啟發。
言之成理即可。
3、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穫。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五、作業 : 1、完成目標冊。
2、寫300字的隨筆,談談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書設計
賞析語言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打比方-----形象生動。
七、教學反思:初一學生讀這首詩,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聯絡一些典型事例,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多讀,多理解基礎上的有感情的朗讀。
語文教案:理想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過程和方法: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3、情感和價值: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 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方法】講授法、點撥法、演示法、談論法
【教具】白板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航 激發學趣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二、自學互助 合作探究
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1)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例項,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2)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3)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4)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展示 詮釋疑難
四、梳理歸納 強化訓練
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五、課堂檢測 評價反饋
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佈置作業】
舉行一次朗誦比賽,看誰讀得最好。
【板書設計】
真正的人
崇高的人
真正的人
【教學反思】
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透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閱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語文教案:理想 篇4
一、嘗試探疑·啟用思維
理想是一個神聖而又誘人的字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親愛的同學們,你的理想是什麼呢?讀讀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許對你把握人生航向,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認真讀一讀,理清本詩的思路,把握本詩的結構。
2.仔細想一想,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揣摩本詩的思想內容,理解本詩的主旨。
3.細緻品一品,體會本詩形象化的語言,領會本詩詩句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說一說,你樹立了怎樣崇高而遠大的理想,併為之而奮鬥的?
二、自主學習·學法建議
1.建議同學們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探究本詩的脈絡。探究本詩的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併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討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讚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這樣合併概括,全詩的脈絡就一目瞭然: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7)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總--分--總
2.建議同學們精讀課文,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依據自己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探究詞句的含義。
本課是一首哲理詩,其詩句含義十分深刻,要認真揣摩,反覆品味,細緻探究,悟出真諦。
首先,我們要學會在品析某詩句時善於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有針對性、探究性,便於理解。如對詩句"寂寥裡的歡笑,歡笑裡的酸辛"的理解,我們可以提出"寂寥裡怎麼有歡笑?歡笑裡怎麼又有酸辛?"等問題進行探究。
其次,對詩句的理解要聯絡生活實際,不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詩句所蘊藏的深刻的含義。仍以上句為例,我們可以聯絡古今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鬥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事例來理解:處境雖寂寥,但精神歡愉,心胸歡暢;畢竟有時遭誤解,因而歡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議同學們品讀本課優美的詩句,並背誦下來,以加強自己的語言積累。如本詩的第三節,我們要領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鏈""脊樑骨"的喻意;體會動詞使用的精巧,探究"貫""串""照"的深刻含義。
三、典例剖析·潛能開發
[例1]下列詩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擬人?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但理想卻從不拋棄任何人。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的是修辭手法。因此要扣住比喻和擬人的特點,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
[答案]比喻:理想是還魂的仙草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擬人: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喚浪子回頭[例2]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一詩句的含義。
[思路分析]本題慎考查的是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含義儘量要全面,聯絡實際儘量要是自己親身體驗的,要反覆揣摩,還可以與同學交流。
[答案]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例3]讀下列詩句,請寫幾句賞析的文字。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發芽,榆楊會有濃陰。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本題考查的是詩句賞析。對這類題目,同學們可以從不同的賞析角度出發,任選一個角度,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
1.從修辭的角度,討論一下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2.從詩句內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內涵。
3.從詩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
4.從自己實際的角度,體驗一下詩句的作用。
語文教案:理想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我們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以及這些風箏的含義。體會課題的含義,初步樹立自己的理想。
教學重點:
體會課題的含義,初步樹立自己的理想。
教學難點:
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一、談話匯入
春天到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戶外活動是什麼?(放風箏)你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例舉各種各樣的風箏)。
二、自主探究
有一群小朋友和大家一樣也喜歡放風箏,不過他們與我們不同的是自己扎風箏放飛。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他們都放飛了什麼樣的風箏?(例舉文中提到的風箏)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這些風箏的含義。(小組內交流)現在大家能用一句話把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嗎?(天空中飛著的,都是我們理想的翅膀,但每一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引導學生體會“理想的翅膀”正是讓風箏帶著自己的理想越遠,越飛越高。
三、擴充套件延伸
你想放飛什麼樣的風箏?(生答)用“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句式規範語言。
四、再讀感悟
現在的你們這麼努力,相信大家的理想翅膀會越飛越高,越飛越好。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想,再讀課文,讀出未來的美好。(多種形式的讀文)
五、課後作業
自己試著扎一個象徵自己理想的風箏,到郊外放一放。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積累好詞、好句。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
教學難點:
讀音易錯和字形易錯的字。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積累本。
一、出示卡片
認讀生字詞。
二、自學本課生字。
師鼓勵大家運用多種方法識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三、啄木鳥工作室
1、讀音易錯的字。
2、字形易錯的字。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學生對生字的記憶。
四、積累好詞、好句。
五、習作小練筆
我的理想
語文教案:理想 篇6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語文教案:理想 篇7
教材解讀:
《理想的風箏》是新入選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憶了兒時一位失去左腿的劉教師給我們上課、和我們一起放風箏的情景,熱情地歌頌了他高尚的師德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眼”。身有殘疾的劉老師不僅放飛自己的理想,也放飛著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同時他也在指引著學生放飛遠大的理想和純真的感情。風箏在這裡顯然是個象徵,具有多重的隱喻:“知識的風箏”—他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為我們講課;“情感的風箏”—他的表現使我們酸澀、激動;“生命的風箏”—他生命的強壯,精神的豐富和樂觀令我們欽佩……啊,我們就像這風箏一樣,在劉老師的精心呵護下,飛上了藍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劉老師之間的關係。
4、學習作者列舉事例、邊敘邊議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
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
總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學生生字詞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舉了哪幾個事例描寫劉老師的形象;初步感受劉老師的良好品質及他對工作、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2、學習描寫春天的句子,並進行積累;學習描寫劉老師外貌的句子,明白劉老師是個慈祥、忠厚的殘疾人。
教學過程:
一、深情匯入,激發閱讀期待
1、又是一年春來到,春風吹紅了桃花,吹綠了柳枝。想乘著這股春風出去放風箏嗎?在放風箏時的心理感受。
2、質疑:理想的風箏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叫理想的風箏?……(板書:理想的風箏)
二、檢查預習,順情引導
1、請學生帶著疑問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可以分成幾部分?怎麼分?並記錄下自己的疑問。
課文主要寫“我”回憶李老師心酸執教,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表達了對老師深深的懷念之情。
課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放上天空的風箏。
第二部分:(4——9)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和他放風箏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寫“我”對分別近30年的劉老師的懷念之情。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和文章脈絡。看第二部分中,回憶了對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概括出三件事:笑談腿疾、上課板書、喜放風箏
三、走進文字,享受春景
1、課文主要回憶劉老師的為人及他放風箏的情景,可開頭卻描寫了什麼?(春景)
作者為什麼要寫春景呢?
指名讀第2自然段
2、看到這麼美的春天,你會感受怎麼樣?(舒服、舒暢、心境愉快)
3、課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話是描寫春天時人們的心情很舒暢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當春天吹綠了……浮上心頭。”特別是哪個詞語更表現出了人們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來,春天的美不只是在於花草樹木,還在於藍天上的一隻只美麗的風箏,還在於人們的舒暢心情。作者看到風箏,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風箏。
5、再次讀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為喜歡春景才寫這些春景的嗎?
小結:作者從景寫到風箏,寫到想起劉老師,過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認識主角
1、從景到人,從看到的景象聯想到並開始回憶自己喜歡的人物,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以後同學們寫作時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
2、寫人物時,一般喜歡先描寫人物的什麼?(外貌)
3、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劉老師的外貌吧。
4、課文中又是如何描寫他的呢?
5、從這幾句話中,讀出了一位怎樣的劉老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受到劉老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和薰陶,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
2、學習通過幾件事寫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1、出示詞語組
2、指名讀讀這些詞語,看看這些詞語中哪一組會讓你想到劉老師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出示自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讀第4——9自然段,劉老師的哪些細節撥動了你的心絃?講它們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讀出一位怎樣的老師?
(一)笑談腿疾
(二)旋轉板書
(三)喜放風箏
三、品味心聲,深化情感
1、可是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因為作者已近30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
2、這段飽含深情的文字中你們聽出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哪些情感?(板書 思念)
3、一隻只自翱翔的風箏成為作者心中最美的風景……、
四、提升感悟,放飛情感
1、漫長的30年,劉老師又在哪裡呢?
出示:“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麼餘味無窮的省略號啊!
3、續寫
五、總結延伸,拓展積累
1、交流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
2、從劉老師等強者身上感悟到什麼?
3、讀名言
4、總結
生活中雖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難、挫折,但是,只要我們有一顆永遠愛生活的年輕的心,只要我們頑強地面對生活,微笑著不斷追求,藍藍的天空一樣屬於你,燦爛的明天一定屬於你。
板書設計
22 理想的風箏
笑談腿疾 樂觀、開朗、風趣
旋轉板書 愛崗敬業 身殘志堅
喜放風箏 熱愛生活
語文教案:理想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六年級下冊第7單元中的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記敘了腿有殘疾的劉老師課上笑談殘疾、轉寫板書、課下和學生一起放風箏這三件事,在對劉老師語言、動作、神態的細膩描寫之中,在作者敘事後的議論中,表現出了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以及挑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質,同時體現出作者對他深深的思念、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三個特寫鏡頭的描寫,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課文夾敘夾議,借景烘托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在語言描述中體會人物精神境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春景匯入,引發閱讀
1.出示古詩《村居》,配樂朗讀。
2.春天可是一個放風箏的好時節,你喜歡放風箏嗎?為什麼?(引導學生感受春天放風箏的快樂,喚起學生放風箏的真實體驗)
3.揭示課題:是啊,放風箏能帶給我們快樂,可在著名作家蘇叔陽的心中,風箏,不僅帶給他許多快樂,還寄託著不盡的思念呢。課文預習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誰呀?(板書:劉老師)。那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啊,使得作者難以忘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在離開劉老師近三十年後寫下的文章——理想的風箏。(齊讀課題,強調風箏中“箏”的讀音,在詞語中讀輕聲,單獨時是一聲,再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詞語。(出示)
你能讀準它們嗎?誰想來試一試?(圓口韻:蜈蚣;多音字:翹)
2.生字解決了,那透過預習,你能說一說在作者的思念裡,文中回憶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嗎?
板書:笑談腿疾 轉寫板書 放、追風箏
3.總結課文主要內容:你能根據老師的板書總結一下課文內容嗎?
指導總結方法:將各部分的內容弄清楚,再將他們連起來,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預設一)在笑談腿疾中初感劉老師。
師:下面讓我們走進劉老師的第一個故事——笑談殘腿。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細的品讀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詞語或者是句子讓你怦然心動?從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樂觀、幽默)
1.這些外貌描寫的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了劉老師是一個慈祥、忠厚的人。還讓我們知道的他身有殘疾。
2.真不簡單,一個笑字,你讀出了幽默的劉老師;你讀出了開朗的劉老師;你讀出了樂觀的劉老師。
總結:劉老師雖然肢體殘疾了,可是他的心理並不殘疾,他是那樣的樂觀開朗,風趣幽默。(板書:樂觀)
你能學著劉老師的樣子,笑著讀讀這些語言嗎?(試讀、指讀)
【師評:真好,你讀出了一位樂觀幽默的劉老師!】
3.同學們聽完故事後,是什麼反應呢?
(出示)教室裡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心裡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指名讀)
同學們笑,是因為——(幽默,把同學們逗樂了)。
那“酸澀”的感情是以一種怎樣的情感?能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嗎?【酸是(辛酸)澀是(難受)】“泛起”一詞說明這種感情是怎樣產生的?(從內心深處,這樣的感情更為深刻)同學們的心中為什麼會泛起一股“酸澀”之情呢?(同情、理解)。那麼,又是什麼讓學生們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呢?(樂觀、堅強)
4.多麼微妙的情感變化呀,能讀好嗎?(齊讀)
過渡:劉老師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學生。同樣,他在課堂上所特有的板書姿勢也永遠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預設二)在板書的動作中瞭解劉老師
1.孩子們,默默地讀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劉老師上課時的哪些動作撥動了你的心絃?將它們圈畫出來,並邊讀邊想象著劉老師寫板書時的樣子,在書本的空白處寫一寫批註。(學生默讀,邊畫邊寫自己的感受,然後交流令自己感動的動作)
(“撐地”“離地”“急速”“轉”等詞語感受老師的板書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輕鬆,而是竭盡全力的感覺。體會老師工作的辛苦)
2.【轉】
這段話中連續多次用到了同一個字——“轉”,轉對我們來說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對劉老師來說卻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每一次板書劉老師都要這樣轉過來,轉過去,可他卻從不嫌麻煩,你又體會到了什麼?(體會敬業、頑強的精神)
過渡:多麼敬業頑強的老師啊!
3.指導讀好這段話。
多麼令人難忘的旋轉呀!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一年、一輩子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誰想來讀?
【評價:你的朗讀也激起了我激動的心跳】
孩子們,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躍旋轉已經成為每一位學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讓我們共同來記住這美麗的舞蹈吧!(學生齊讀)
(預設三)在放風箏中感受劉老師
過渡:這一切都是那麼的令人難以忘懷,然而,留給作者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時的情景。
1.用心讀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感人細節,說一說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
2.劉老師哪些放風箏的細節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製作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瓦片兒”,也有長達丈餘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風箏。(體會心靈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
(自然——不便於——決不肯失去——親手——送——快樂等詞體會出身體的殘疾也阻擋不了劉老師的放風箏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板書:熱愛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的臉。他臉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和我一樣的少年。Z
這句話寫出了劉老師放風箏時的深情,也就是神態描寫。
“漾”就是……(水紋盪漾開來)這裡用“漾”你感受到什麼?(體會劉老師的快樂滿足)這依然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4)他笑著,叫著,拄著柺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出示這段文字)
師:這段話寫出了劉老師在追逐風箏時一連串的——(動作),(教師重複:這是動作描寫),還寫出了劉老師叫喊時的——(話語)(教師重複強調:這是語言描寫)從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啊?(我被劉老師的自信,頑強不屈、對生活充滿了愛與追求、自強不息的品質打動了)
“我自己來!”——劉老師相信自己能夠征服困難,自信,挑戰自我,
師:怎麼喊?你來喊(生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
師:還不夠,你再來(生讀)
師: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情景,然而對於一位年過五十身有殘疾的人來說是何等的不易。咱們一起來讀(齊讀) (相機板書:自信)
3.整合:雖然生活是清苦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劉老師卻用各種各樣的風箏裝點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親手放飛,享受勞動的歡樂,而且還在不斷克服困難,享受戰勝困難後成功的喜悅.所以,作者記憶中永遠留著劉老師放風箏的樣子
寫作指導: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剛剛我們品讀過的這兩件事是選取了一個方面的典型事例來寫劉老師的,哪個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劉老師放風箏這件事又是從哪個方面來寫的呢?(生活方面)
選取兩個方面的事例來寫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1.可是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因為作者已近30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
(配樂讀“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劉老師在蘇叔陽心中放飛的僅僅是風箏嗎?還有什麼——(人生的理想、榜樣;做一個樂觀頑強、熱愛生活的人……)
(補充蘇叔陽的資料)
2.那一隻只自由翱翔的風箏成為作者心中最美的風景。 即使過了30年,劉老師放飛的那一隻只風箏將永遠飄飛於作者的世界裡。(齊讀 )
四、提升感悟,放飛風箏
過渡:春天又到了……(配樂朗讀)孩子們,作者僅僅是在這兒寫景嗎?(板書:借景抒情)
此時此刻,讓我們與蘇叔陽一起默默地對劉老師說——劉老師您在哪裡?(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業設計:
從你們邁進小學的第一天起,老師就用她的智慧與心血陪你們走過了數個春秋。趁你們還沒有淡忘,那就像蘇叔陽寫他的老師一樣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多個方面,選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寫一寫自己的老師,為自己的小學時光留下一段美麗的記憶吧!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笑談腿疾 樂觀 幽默
轉寫板書 堅強 敬業
放、追風箏 自信 熱愛生活
語文教案:理想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隨文學習生字“箏”“翩”,瞭解課文的內容。
2、學習“放飛風箏”這一特寫鏡頭,感悟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點語句,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學重點:
抓住文字特點,透過放飛風箏這一特寫鏡頭的學習,感悟體會劉老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
教學難點:
揣摩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習“體會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板書課題。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6課《理想的風箏》,跟著作者走進他的老師。老師板課題的時候請同學們看課題,因為在題目裡面有一個生字。(師板課題)
這個箏字是形聲字,竹字頭是形,寫的時候不要寫太大。爭是音,寫得工工整整(師範寫“箏”字到田字格)。
2、讀第六單元的導讀——校園創想。
讀了單元導語,你發現這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麼?
這個單元一共有4篇課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點。26課是我們這個單元中一篇記人的文章。寫人離不開記事。
二、初讀文章,理清脈絡。
1、請同學自由快速的瀏覽課文,自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讀通。想想劉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生自由朗讀課文)
初讀課文之後,你覺得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1:風趣幽默,身殘志堅的人。(師板書)
生2:堅強
生3:愛學生(師板書)
2、同學們已經知道了劉老師是這樣的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長,這篇文章中回憶了劉老師幾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哪幾件事?在讀之前請大家先讀一讀上面的要求
出示讀前要求
(1)小組討論課文回憶了劉老師的幾件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段落;
(2)用小標題概括每件事並寫在黑板貼上。
生彙報
生1:講課幽默
老師講課幽默這件事情對應的是哪個自然段?同學們想想他找得準不準確。(4段)
劉老師講課幽默,她講的是什麼內容呢?他僅僅是想講女媧造人嗎?
我們要概括一件事不僅要說清楚,還要語言簡練。
生2:鼓勵學生
在第六段,你來說說原因吧。
生3:講歷史課
生4:放飛風箏7、8、9、10段講放風箏。
我們就是這樣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裡面的事情。但是這四件事情裡面作者不是都寫那麼長的,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放風箏上。
三、體會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匯入,出示默讀提示
默讀7—10段,四分鐘之內默讀課文並思考:這件事例表現了劉老師怎樣的特點?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句,並在旁邊做出批註。(學生按自學提示自主學習)
我們一起來分享剛才的讀書收穫。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後四句)
他為什麼要撒手?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對劉老師來說是怎樣的一件事?讀第四段關於人物外貌的描寫,因為他是殘疾的。(聯絡上下文)
看到這樣一個人,讀到這樣的描寫,你的心情怎麼樣?
生:悲傷、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點詞句,品詞析句,梳理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們的劉老師故意撒手,他想做什麼?追風箏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但是對於劉老師又是怎樣的?這段話裡面你還從哪些詞語感受到了劉老師的堅強?
抓住動作的描寫可以讓我們知道劉老師的堅強。抓住語言的描寫,表現了這樣一個樂觀向上,不向命運低頭的劉老師。我們寫人的時候就要這樣。
請同學來讀這段話(9段後四句),讀出你的理解,讀出你的感情。要讀出感情,請你認真的留意老師可見上標出符號的詞語。
這段話當中有我們難忘的劉老師,還有很多場景。剛才我們抓住了第九自然段進行品析,還一遍遍的朗讀。(板書:品析、朗讀)
課題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會藉助課題來抒發情感。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要藉助課題。
四、遷移練習,昇華情感。
時間過去了三十年,作者回憶起劉老師還會發出這樣的呼喚:劉老師,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的省略號,作者省略了什麼呢?請你們把省略號裡的花寫出來吧。
交流。
五、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透過單元導語的提示,梳理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運用抓住事例品詞析句、抓住課題、朗讀等方式體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了劉老師是一個風趣幽默、身殘志堅的人。希望同學們以後都能用上這樣的閱讀方式來學習。下課。
語文教案:理想 篇10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例項,說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例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被曲解、玷汙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絡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併為實現自己的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區域性,再由區域性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於接受;問題的設定,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後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語文教案:理想 篇11
在《理想》一課第二課時教學時,筆者抓了以下兩個環節:1.“仿寫”第一詩節;2.“朗讀”全詩時,讀出關鍵詞的重音。學生饒有興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個環節。一開課,筆者就讓學生朗讀詩歌標題、詩人及第一詩節。(第一詩節內容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後,要他們體悟本詩節詩行的特點:每一行詩句都是比喻,整個詩節又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方法。接著佈置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仿寫”。為了大多數人“仿寫”能較為成功,筆者將事先“仿寫”的一個詩節板書在黑板上,竟然“節外生枝”引起學生修改詩句的衝動,筆者就將教學環節宕開一筆與學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詩句來……筆者的板書如下:“自信是石油,燒亮煤氣灶/自信是煤氣灶,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分/自信是養分,供人們摘到果子。”寫到“燒亮煤氣灶”時,學生譁然,有人乾脆竊竊私語起來:燒亮煤氣灶,煤氣灶燒亮……我說:“‘燒亮煤氣灶’是有‘煤氣灶燒亮’的感覺,我們等一下再來修改吧!”在寫到“自信是鍋中飯”時,又有學生試補道:填飽人的肚子。我馬上介面說:“我原先也填的‘填飽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麼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麼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兒子’,前者‘食物’與‘鍋中飯’繞了回頭路,不好;而後者‘肚子生兒子’太過庸俗了點,也不很好。基於這樣的考慮,筆者將‘自信是鍋中飯’後改成了‘填補人的養分’;雖然‘養分’是名詞術語不如‘肚子’具體形象,但是寫作詩歌不能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養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這種情況。”說著這些,我又讓前排的同學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處,以示決非信口開河。回過頭去讓大家又討論了“燒亮煤氣灶”的修改問題,有同學認為“燒亮煤氣灶”給人有“煤氣灶”本身燒著了的誤導,故不如改為“點燃煤氣灶”。受此啟發,又有同學對“石油”發起了質疑,認為燒煤氣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經提煉的“石油”。經大家合計,確定改“自信是石油,點燃煤氣灶”為“自信是石油汽,點燃煤氣灶”。也即如下詩節大家較認同:“自信是石油汽,點然煤氣灶/自信是煤氣灶,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分/自信是養分,供人們摘到果子。”再一聲令下,學生全體仿寫起來。師生一片怡然自樂景象。
再來看第2個環節。我先讓學生集體朗讀全詩,結束後我評價了他們朗讀的語氣平淡及指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朗讀時不含激情或者說是沒讀出詩句的重音,換言之,給詩句劃出重音朗讀時加以區別就定能感人多了。接著,我以第一詩節內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為例作了示範,按“著重號”讀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調,果然較有趣味。接下去,十餘個詩節分給各組加著重號,小組交流定型後進行集體朗誦,朗誦聲就“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韻味悠長”多了……下課鈴響了,學生也堅持把後四節詩全部朗誦完。學生的著重號不可能完全加對,但看著他們念自己加重音號的詩歌那麼開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話──用新課標理念進行教學,我喜歡!
語文教案:理想 篇12
一、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二、學習重難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自學設計
1、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12)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裡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2、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例項,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例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汙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絡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資訊反饋:
語文教案:理想 篇13
第一課時
預習,聽寫。
範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並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麼?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樑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絡書後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不幸”指哪些?
“大寫的人”指什麼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
“玷汙”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比喻的內涵。
結尾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與本詩結尾含義相同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句是哪些?
記憶附錄中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
講課程探究。
語文教案:理想 篇14
教學目標
讓學生明白兒童小說構思的特點,培養鑑賞兒童小說的能力。
具體目標
1、明白本小說的人物性格特點和主題
2、體味輕諷和誇張在小說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說的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這篇小說貼近學生生活,線索清楚,閱讀上不會有大障礙。讓學生閱讀全文,順手劃出字詞。
2、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兒童文學(小說)的特點,分組暢談對奧依達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動流程
1、速讀全文。
2、劃出字詞。注音解釋。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義字
著陸()一著棋()著火()沿著()
哽咽()咽喉()嚥氣()
露出馬腳()露餡兒()
一圈()豬圈()
挑釁()挑三揀四()
解釋
聲嘶力竭——
大名鼎鼎——
連綿起伏——
煞有介事——
3、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一
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說以奧伊達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故事,展開情節。
討論歸納:
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開端,寫小時候奧伊達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堅持為自己取名“奧伊達”。
第二部分,發展,(從“奧伊達上小學的時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蓋上看完電影的”。)寫上小學時,奧伊達不要特權,堅持要父母為自己買電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從“以後好長一段時間”到“男孩奧伊達的冒險經過”。)寫奧伊達混上去瑞典的飛機,去北極探險,成功,可在父母、同學的眼中,成了未來的探險家。
第四部分,結局,(從“後來,奧伊達上了中學”到結尾。)寫奧伊達在父母的啟發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應成為一個有愛心的公民,並獲得了真正的選擇上的自由。
討論交流二:分組暢談對奧依達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兒童小說的特點。兒童小說除了一般小說的特點之外,還有其自己的特點,即反映兒童成長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點和性格,兒童小說要歡欣明快,生動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說就符合這樣的特點。本文用輕喜劇的筆法,塑造了奧伊達這個兒童形象。
4、歸納總結:
奧伊達,小說的主要人物。他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創新意識和執著追求精神,但同時又不乏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天性的兒童形象。作者用輕喜劇的手法,生動刻畫了奧伊達的兒童心理和性格特徵。
一、有獨立、自主、創新意識和執著追求精神的具體表現:很小的時候,就堅持自己取名;上小學時,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權,即堅決放棄小孩可以不買票的特權;之後,又想隻身去北極探險,成為未來的一名探險家。
二、天真、頑皮、好奇、聰慧的表現:堅持為自己取名,可為什麼想出這個稀奇古怪的名字,他並不知道,為了放棄“特權”,他無論如何要父母買電影票,可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蓋上看完電影的”;他想盡辦法去北極探險,這種冒險行為竟然發生在一個“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圖還是先有探險家”、去北極探險“主要是覺得冰天雪地的北極總歸要比澳大利亞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別是為了給自己買一雙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親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勞務費的方法。這一系列細節讓讀者感覺奧伊達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意識是那麼可愛,同時又是那麼真實、自然、有趣。
這幾件小事在常人看來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的,但卻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徵,對一個成長中的兒童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獨特的。獨立、自主、創新的意識和執著以及天真、頑皮、好奇、聰慧,奧伊達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心理特徵和性格,既是獨特的,又反映了兒童們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動延伸
1、課外閱讀一篇兒童小說,體味兒童文學(小說)的特點。
2、抄寫字詞
3、思考:(1)什麼是幽默?本小說在刻畫奧伊達和其父母時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2)奧依達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樣的個性看法?你對當今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第二課時
一、活動流程
1、討論上課思考題
(1):什麼是幽默?
幽默是智慧的表現。
它是用一種輕鬆、有趣、乃至荒誕的形式表達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以及社會生活的方式。幽默的特點:表現的東西看似離奇古怪、哭笑不得,實則興味盎然、妙趣橫生,讓人回味久遠。
這種表達,通常是透過悖謬的方式,即表現出人們目的與行為,手段、過程與結果的矛盾,事物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等等,讓人發出會心的笑,並在笑中體味其中的寓意哲理。
幽默往往和童心連在一起的。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往往更具有天然的幽默感,童真的樂趣。而好的兒童小說,也往往是要表現孩子們的這個特點的。
兒童小說裡如何表達幽默呢?常見的方法是:
一是童年情態和童言稚語的描摹。如上一課,我們把握奧伊達形象時已經知道了一些。(還可以再分析探險情節中的一些兒童心態和行為加以證明。)
二是“一驚一乍”的事件或突發事件的表現。
如本文取名字的情節。
讀104頁到106頁第三行有關文字。
思考:本小說在刻畫奧伊達和其父母時是怎樣運用幽默方式的?
討論
歸納
奧伊達的爸爸、媽媽,這是一對既平常又特別愛兒子的父母。對剛出生的兒子,他們同其它父母一樣,對他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可他們的方式卻與別人不同。在爸爸的世界裡,兒子是小“拜倫”,未來的大詩人;而在媽媽的心目中,兒子是“小杰克遜”,明天的超級名星。為給奧伊達取一個表明自己希望的名字,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達成協議,各喊各的,互不干涉。愛和美好的願望,讓爸爸媽媽有了超乎常理的行為,可結果呢,奧伊達的夥伴無所適從,不能理解,奧伊達本人也很苦惱,最後不得不聲嘶力竭地給自己取了個莫名其妙的名字。奇怪的是,這個結果爸爸媽媽竟然接受了它,而且大加讚揚它。這又不得不讓奧伊達納悶。
取名字的情節,作者就是透過描寫了父母美好的願望與離奇言行之間的矛盾衝突,讓人發出會心的笑意,同時也讓人回味這些妙趣橫生的情節中的深意:望子成龍成鳳,願望固然是好的,但必須合乎常理,順乎自然,切不可以家長的主觀願望強加孩子。
文章中描寫這些願望與言行悖謬的情節,或者說惹人發笑的情節比比皆是。如當奧伊達提出要為自己買電影票時,媽媽哄他,爸爸唬他,因為在他們眼中,小奧伊達是個孩子,可當覺得拗不過奧伊達時,只好又暫時屈從於他,為他買回了電影票。這種不聽/從便/順從的做法是當今太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所採取的方法。當奧伊達成了探險“名人”之後,爸爸媽媽又都認為,應該改變原來的想法,決定齊心協力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探險家。他們就是這樣,寄希望於兒子,深愛著兒子,但他們的愛都是從成年人的角度所給予的愛,是脫離孩子需要的愛,是一種寵愛,甚至錯愛,因而往往表現得離奇誇張,讓人發笑。當然,這種愛是幾乎天下所有父母愛子的那種方式。
小說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不僅善意的表達了奧伊達父母在目的與行為方式方法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他們的覺悟。當奧伊達的父母從兒子給他們那份賬單上發現了他們愛的錯位時,於是能夠藉助回賬單這種巧妙的方式給予奧伊達一種真正的愛,一種成功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多數做父母的所不能做到的。
所以說,這篇小說的成功在於,不但塑造了奧伊達這一典型的兒童形象,同時還塑造了一對重感情而又理智的父母形象,啟發人們應如何做好父母。
討論問題
對奧依達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樣的個性看法?你對當今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如果這題來不及討論,或可以寫篇250字左右的小作,或開一個演講辯論會也可。)
分組討論
總結歸納評講。
三、活動延伸
1、繼續進行課上的問題(2)
2、繼續閱讀中文兒童文學中的名篇佳作。
3、自己創作一篇童話、寓言或者兒童小說。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