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般若三經?
般若,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是根據梵語音譯的佛教術語,讀作bō rě,意為智慧,為三無漏學、六度之一。
要了解佛教文化,不能不瞭解“般若三經”,即《心經》、《金剛經》、《壇經》。講述“般若三經”,先要講什麼是般若;講什麼是般若,則先要講什麼是佛教;講什麼是佛教,可以有諸多立場、諸多角度。
對《心經》的概要解說
在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漢譯《心經》至少有11種,現存9本。目前最常見的是唐·玄奘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包含了小乘、大乘、金剛乘(密乘)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念,在以否定形式展現小乘的同時,闡明瞭大乘的立場,最終推崇密乘的法力。其中“諸法空相”,是全經的核心概念。
四諦論、五蘊論、緣起論是佛教的最基礎的理論。但是,《心經》在它們前面都加了一個“無”,把這些都否定了,這就是大乘思想。認為小乘佛教理解的從無明一直到老死的過程還是執著於實有,沒有找到它的本質。
它的本質是什麼?是“諸法空相”。如果能夠達到“諸法空相”,就“無智亦無得”,達到了最高的認識,就不需要再認識,“得”就等於“不得”,那麼也就放棄了一切。由此,小乘的基礎理論以及大乘對這種基礎理論的基本態度到這一步就很明確了。
《心經》的.最後部分從小乘、大乘轉換到具有密乘特徵的思維方式。密乘認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僅有理論還不夠,還要適當地讓人感受一種能夠產生法力神通的效應,這對於經典在民眾中的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咒語的作用值得我們思索,中醫十三科,原本有個“祝由科”,也是持咒,用於治療精神疾患。
《心經》文字簡約,卻涵蓋了般若甚深廣大之義,因此,歷代都將其視為般若經類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