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滕王閣序》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瞭解駢文的兩大特徵——對偶與用典,進行文言仿寫練習。
3、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2、透過仿寫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徵。
教學方法:
1、預習,理解註釋中的重要典故,瞭解有關的文化常識。
2、教學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對於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教學目標應定位於“理解文意、熟讀成誦”上;對於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的學生,可定位於“理解、背誦、仿寫”上,即增加一個動手操作的環節。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滕王閣詩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讀著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我們便會想到王勃為這首詩所作的
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
1、關於本文的寫作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
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報雲‘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於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一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址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址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前往交址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隨成為他的“絕唱”
二、研習課文
1、疏通文句,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
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2、重點突破——學會“精加工”。
①教師示範分析第一部分(第1節)
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翼軫”句,“俊採星弛”呼應“物華天寶”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軫”句,“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天寶”句。多層次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星分翼軫”……(空間地勢)“臺隍”一句
“俊採星弛”“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一句
“賓主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的寫主賓盛宴。
②學生歸納其餘各段,邊理解邊背誦。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
“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騑”四語寫自己來到騰王“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緊相乘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第四部分: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說:教師可以採用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必須抓住這一環節。
三、作業:背誦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二、品析鑑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句子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呼”“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係,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一段看其對偶關係:
南昌故郡星分異軫襟三江而帶五湖洪都新府地接衡廬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雄州霧列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塌俊彩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搖臨賓主盡東南之美宇文新州之懿範,幃暫住十旬朽暇,盛友如雲騰蛟起鳳孟許士之詞宗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片語也對偶,這叫做“當句對”,如第一段中的:
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三江”對“五湖”、“蠻荊”對“甌越”
騰蛟起鳳,……紫電清霜,……(也屬於“當句對”)
2、對偶句與仿句練習
①教師任意讀出課文中的上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②教師根據課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騰王閣中,高朋滿座;都督宴上,盛友如雲
B.見秋水之浩淼;望長天之雲徹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③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
(解說: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意構思。應該在;兩個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的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如:“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線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絡,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的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的對偶句很多,不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佈置作業:
1、反覆背誦課文,直至爛熟於心。
2、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寫一段有完整主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