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朗讀及思考題

《桃花源記》朗讀及思考題

《桃花源記》朗讀及思考題

引導語: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在字裡行間,我們都能體會出那種悠然安樂的情調。能把握住文章的節奏讀好這篇文章,那對理解全文的意思有很大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朗讀及思考題。

         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

  桃花源記朗讀節奏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相關知識點

  1.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林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

  4.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

  情好客)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 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課文以什麼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作者為什麼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透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嚮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