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心得(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心得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通用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書心得1
今天暑假,我讀了一本國學經典——《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朗朗上口,易讀易誦,像唱歌一樣,非常有趣。他的意思是《弟子規》是聖人對後生的訓導: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做人要謹慎,講信用。
兩千年前的古聖人告訴我們“孝悌”和“謹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是21世紀的現代人更應該時刻謹記聖人訓,並履行到實際行動中去。
我們的生命源於父母,是父母哺育了我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長大,供我們學習,給我們溫暖。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
當父母忙碌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裡,我們為他們送去一句甜甜的問候: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快坐下歇歇吧!當父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主動伸出我們的小手,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父母生日的時候,及時為他們送上一份美好的禮物,送上一句誠摯的祝福。我們更應該虛心好學、勤奮上進,用優秀的成績讓父母歡心。
“人無信則不立”書後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宋濂是古代的大學問家。幼年的他家境十分貧寒,只能向別人借書抄書。一次,宋濂借到了一本他非常喜歡的書,可說好明天一早得還給人家,於是宋濂忍受著嚴寒,抄了整整一夜,將書抄完。第二天早上按時把書還給別人。宋濂用自己的誠信贏得了別人的信任,也贏得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誠信是每天按時地交給老師那工整的作業本;誠信是讓家長簽名的考試卷;誠信是答應別人的事能做到。
誠實守信、孝順父母,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弟子規讀書心得2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
以前,我和同學之間不那麼友好,經常和同學吵架,但是學了《弟子規》後,我不再那樣對待同學,同學們也和我和好了。下面我就給你們講講我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吧。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學校,我見同桌沒有來,便把她的書給藏了起來。同桌來了之後,發現自己的書不見了,非常著急,問我見到她的書沒有。我說:“沒有啊。”她越來越著急,說:“那本書是我第一次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從青島讓人捎來的。”我不知道那本書對她有那麼重要,連忙把書送到她手裡,並對她說,對不起。她見是我把書藏起來了,就一下子把我推倒了。“為什麼我把書還給了她,還向她道了歉,她還要把我推倒呢?”我頭腦裡閃出了一個念頭,就想和她講道理。就這樣,她一句,我一句,一直吵到老師來上課,我們才停了下來。接下來的幾天,我們都故意不理睬對方,也不在一起學習和玩耍了。
直到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我才知道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不應該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吵個不停,鬧個不停。並且,我主動向她道了歉。
最後,我們成了好朋友。從那以後,我和班裡的每一個同學都很友好,我們一起學習、玩耍,別提有多快樂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4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讀書心得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弟子規》詳述了個人品德修養、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工作學習等的行為規範。
一、真誠待人,改變自己
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這樣的事實,其實,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應該完美是自己的那顆心。這正如《弟子規》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在”所說的那樣,只有自己真誠待人,主動關心他人,才會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
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知道卻主動關懷別人,常常忘記去尊重別人,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我們為什麼常常覺得自己不幸福,那是因為我們要求的太多,付出的太少,我們總是想擁有許多東西,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幸福,甚至很悲傷,比如,有的人喜歡漂亮的衣服,如果由於各種原因自己這種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會覺得不幸福;有的人喜歡地位、榮譽或金錢,當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會覺得不幸福,這常常不幸福的原因都是由於自己的過多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造成的。在感覺不幸福的時候,我們卻沒有想一想自己付出了多少,自己為別人付出了多少,如果我們常常這樣反省一下自己,那麼也許我們會覺得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了,做到問心無愧,那麼許多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覺得心中坦然,沒有必要覺得不幸福。
今年新接手的四年級,由於學困生人數多,成績不是很理想,我也曾經苦惱,覺得自己很不幸福。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我每天一有空就給學困生進行輔導,加強了和家長的聯絡,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都認真批改,並指導改錯,在課堂教學上也緊跟課改的步伐,所有應該做的我都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提高,雖然比別的班還是有一段差距,但是我覺得自己付出了,努力了,問心無愧了,看到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
弟子規讀書心得6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誦讀、理解,真的是收穫不小。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在《論語》中就讀過,是這樣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怎麼做。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見賢思齊,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學習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
《弟子規》教我們做一個有孝道、有道德、有誠信、善學習的人,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我記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線”欄目中看過這樣一個節目《遲來的愛》,講的是海南某監獄的事情,這個監獄在對犯人進行改造中,不僅僅限於政治學習和法制教育,而是從人的洗心動念處入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植入監獄的勞動改造中。他們選擇的是《弟子規》,誦讀經典與“親情幫教會”的開展,觸動了服刑人員內心的道德律,讓服刑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吧。
不過,《弟子規》中也有我覺得不妥當的,比如說:“邪僻事,絕勿問”、“不關己,莫閒管”,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人做事這樣子總是不好的。媽媽說:國學經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都有所指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思考,批判性的學習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來誦讀《弟子規》,不能一味的死讀死記,還要動腦思考,活學活用呀!
弟子規讀書心得7
這,不是一本神秘的書,卻令人百讀不厭;它,是一本啟蒙讀物,卻經久不衰,如明珠璀璨奪目,教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卻有個普通的名字:《弟子規》。
這是一本不分性別的書,我之所以推薦它作為我們女性的讀物,是有理由的。聖人的訓導,無論對男對女都是平等的,我們是成長在新世紀電力系統的'新女性,也可以和男同志一樣與古人交流對話,博古通今,以古鑑今。我們女性中為人母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影響人,有理由也有責任學好這本書,正人正己,擔當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接力棒,把中華民族的精華代代相傳。透過閱讀此書,可以提高我們女性的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從而增加自信,為企業、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實現自身的價值。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展示了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先賢聖人教導我們,做人應持有的規矩,即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弟子規》全文雖然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璣,意味深長,談及做人做事的道理,頗有見地,耐人尋味。讀此一書,感慨萬千,我就從感悟頗深的一二談起吧。
“首孝弟”。《弟子規》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從小在寵愛中長大的我,雖然已成了家,可是對父母的依戀仍舊如孩時,每次回家總能享受一番家的溫馨,享受父母給予我的從不計回報的關懷與體貼,每次臨走時還要帶上父母塞過來的水果、糕點,從來沒有考慮過要為父母分擔些什麼,要為父母做些什麼,而自己也像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不知道怎樣去關心、體貼父母。《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毋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話正好告訴我應該這樣去做: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這些話經常拿出來看看讀讀,對照自己,自問今天我做到這些了嗎?吾日三省吾身,相信一定會對自己大有裨益的。
“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觀點是一致的。我平常生活中不高興時就要跟心愛的人耍耍小性子,賭賭氣,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什麼時候傷了對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心裡想的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辦事比較著急,不達目的不罷休,或是沒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缺少與別人的溝通,往往事與願違,事情也許辦成了,但達到的效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由父母推己及人,其實每個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應該是相仿的,都需要關懷和愛。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要告訴自己,別人怎樣對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怎樣去對待別人,“克己復禮為仁”,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到的。天地間愛是最真摯、最感人的,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同一企業工作的我們,應該相親相愛,生活中彼此關心,工作中互相幫助、互助合作,這樣才能共創和諧環境、共建和諧企業。
如今,我把“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做成了電腦桌面,每當我開啟電腦,靜坐下來時,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這些個大大的字,它提醒我每一天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厚德的人,去做一個誠實守信、有愛心的人,去做一個自信、勤學、奮進、從善如流的人。
感謝《弟子規》這本書,它教會了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謝我周圍的所有人,他們使我在健康、快樂中成長。感謝自己所度過的每一個晝夜,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弟子規讀書心得8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它需要很多人去接受它,學習它,傳授它。這一種思想理念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延續了五千年,哪個中華人民還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遺忘,而她依然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並完全消失在我們眼前,但它需要我們去學習它,感受它,傳承它。
其中《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老師同學,對待朋友;教會了我怎麼做生活中的小事,提高了我的道德修養;它啟發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都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們不但不聽,聽了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又傷心的事。這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作風,因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的太少。
所以當我們學了《弟子規》才會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時刻想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學習它裡面一些行為習慣,對正在成長的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不但會對我們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瞭解,也會對未來我們自己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學習《弟子規》,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我想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學習傳統文化並傳承它,這樣,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裡綻放,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弟子規讀書心得9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宏大量—————這一切的一切的都有歸功於《弟子規》,它給了我很大的收穫。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突然間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懶洋洋的隨口應了一聲,繼續看著動畫片,對媽媽喊:“媽媽你自己去晾”一直到媽媽生氣了發了火我卻才會去把衣服晾好。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悔不當初!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不應該隨便浪費時間。它不會隨著你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而停留;不可能當你在貪玩的時候而等你。時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充分合理利用時間。不要讓時間從我們眼前匆匆流過。
讀《弟子規》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它好像另一個我,讓我看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惡習以及學習中的缺點,也對我以後的人生做了一個鋪墊。
雖然《弟子規》中有許多的“規矩”,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就會得到無窮無盡的知識。只不過有些“規矩”做起來卻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每一句並且認真的去做,那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也會成為祖國的花朵。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我在暑假裡讀了一本《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其中有個故事叫《原物奉還的張元》。故事講的是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小孩叫張元,他從小就聰明懂禮,從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有一天,張元和幾個小夥伴在自家的後院裡玩,鄰居家有幾棵上面結滿了杏子的杏子樹,小夥伴們看見有杏子吃,都歡快地跑過去拾,張元也跑過去把地上的杏子撿起來兜在衣服裡。當小夥伴們高興地吃著杏子時,張元卻跑到鄰居家,把撿到的杏子還給鄰居。鄰居笑著說:“這又大又肥的杏子你就自己留著吃吧!”張元認真地說:“爸爸說過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尤其是別人不知道的時候,就更不能這樣做了。”說完就把手中的杏子放在鄰居家的餐桌上,跑開了。後來,小夥伴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很慚愧。村子裡的人們誇張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記得我以前在我的好朋友悅悅家玩的時候,看見悅悅的娃娃上有一個很漂亮的髮夾,髮夾是粉紅色的,上面還有彩色的鑽石,樣子可愛極了!我心裡想:“如果我把那個髮夾拿回家,夾在我的娃娃上應該會很漂亮吧!”於是我趁悅悅不注意,偷偷地把髮夾放進我的口袋裡。這時我突然想起媽媽以前給我講的弟子規裡面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我就從口袋裡把髮夾拿出來,一邊遞給悅悅,一邊對她說“對不起,我拿了你的髮夾,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悅悅對我說:“沒關係,我們還是好朋友!”於是我們倆都笑了。
透過這段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要的,父母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弟子規聖人訓首教悌次謹信……”我正讀著清代文學家李毓秀的作品《弟子規》。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弟子規》共分成了八個部分,[總敘]告訴我們要學習七個部分。[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應該尊敬父母,父母不喜歡我們的壞習慣應該馬上改掉,如果父母親對我們管教嚴厲的時候,不應該痛恨父母,父母親所做的、所說的都是為我們好,就像“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出則弟]告訴我們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應該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只會令父母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操心,這樣也是對父母的一份孝敬。
我讀著讀著,我心裡慚愧極了,平時,在家裡媽媽總對我說應該改掉壞習慣,多幫助媽媽幹活,可我就是不聽,現在媽媽生病了,我才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我們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我已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一定要改掉壞習慣,做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時刻刻地用這本書叮囑自己怎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親。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同學們,你們《弟子規》讀後感會怎麼寫呢?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弟子規》主要記載了古人對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各方面的訓示。
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對父母的尊敬。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雖說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但現如今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有幾個做到了?
就從我自己反省起吧!比如平時父母叫我時,我總是很不難煩地說:“好啦好啦,知道了,知道了!”
現在拿自己和古人比起來,我真是自嘆不如!首先,父母叫我,我就不應該這樣跟他們說話,這就是對他們的大不敬!其次,就算不是父母長輩叫我,我也不應該這樣不禮貌地跟別人說話。
再比如,父母平時叫我幫忙時,我總是會找各種理由來拒絕。以前總是以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做的事情,因此就沒有放在眼裡。現在讀了《弟子規》後我才知道,我真是太不孝了!父母叫我幫忙,我就應該無條件接受。像我這樣找理由來拒絕簡直就是對父母的大不孝!
現在讀了《弟子規》後,我會努力改正我各方面的種種缺點,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講誠信,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裡的資料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裡,我覺得自我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終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我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可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我,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十分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當虛心、順從地理解。此刻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十分貪玩,教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教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說。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說髒話,既不禮貌也不禮貌,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說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小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十分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為了響應教育新改革,我校開展了晨誦活動。一至六年級學習《弟子規》。作為老師的我在寒假期間閱讀了《弟子規》的全部內容。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裡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
作為教師,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