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分析

《春夜喜雨》分析

《春夜喜雨》分析

  《春夜喜雨》是"詩聖"杜甫所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詠雨詩。詩中的"潤物細無聲"經常會用來讚美教育者。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註釋

  ⑴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⑵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⑶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⑷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⑸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⑹這兩句意謂滿天黑雲,連小路、江面、江上的船隻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

  ⑺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

  ⑻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溼”“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拓展閱讀:《春夜喜雨》對於教育者的啟迪

  一、前言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漢姆雷特”。人們對於文學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多是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造成的。《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千古佳作,詩歌用字精妙,意境雋永,充滿了對及時而來的春雨的喜悅之情。詩歌中的“潤物細無聲”一句常被用來形容教育方法。一首詠雨的詩歌為什麼會與教育聯絡起來,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本文從教育者的角度再次賞析此詩歌,試圖找到合理的解釋。[1]

  二、教育角度的賞析

  詩歌第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開篇一個“好”字,詩人喜悅之情躍然紙上。這一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春雨應時而發,不早也不遲。這個雨要是來的早些,則作用不大,來得遲些,萬物得不到滋潤。而正在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水多,雨就下了,就下得恰到好處。

  這句啟迪教育者,教育也要講一個時機。這裡的時機有兩層含義:1、人的智力發展是有一定過程的。例如,幼兒智力沒發展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很難集中,這時候就強迫讓他們學這樣,學那樣,不但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可能還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2、人的理解能力、情商水平,受到其知識積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沒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是沒法產生質變的。如果條件還不成熟,要想引導受教育者突破瓶頸,提高思維水平,轉換思考角度是很難的。因此對於人的教育必須要等到智力的準備和知識的儲備都夠了,而且被教育者本身努力過,還不能突破,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予指導和幫助了。這種教育方法就是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如果我們不管客觀條件,而做指引,可能的結果無非是兩個,第一個是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第二個,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終於達到了效果。然而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就是不經濟的,沒有效率的。因此我們從這句詩中可以領悟到做教育要講究時機問題,要講究效率。在恰當的時機做恰當的事,會使得事半功倍。因此教育者必須注重教育時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教育者做了很多嘗試,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效果都不好,就是沒有注意觀察時機。時機沒來的時候,教育者要創造條件,靜待時機的出現。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描述的是風夾著雨,輕輕的飄灑下來,幾乎聽不到聲音,然而經過一夜的持續,就滋潤了萬物。這一句可以啟迪教育者要注意工作的方法。“隨風潛入夜”,雨是隨著風悄悄的,不知不覺的來的。就如教育不能光憑說教,而是藉助著各種事由,創新各種形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無形的影響受教育者。這種教育可以是“身教”,可以是透過生活中各種活動為載體,讓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覺間就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震撼,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潤物細無聲”說明雨還沒有大到能聽到聲音,但最後又達到了滋潤萬物的效果,那肯定是有一定時間的積累。這給教育者的啟示是教育是個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需要耐心。特別是進行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的想法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長時間加工的結果,要讓其改變,必然會有漫長的過程,這時候更要注重潛移默化,猛烈的批評可能會導致反感情緒,更難達到效果。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描寫的是下雨天,雲層很低,天更黑了。天越黑,把江上漁船上的火襯托的更加明亮。這句可以理解為教育就如一盞明燈,即使環境再惡劣,也給人以希望。也可以解釋為教育者在惡劣環境下的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在市場經濟對教育界的衝擊下,顯得特別寶貴。

  教育方法也對了,教育規律也遵守了,教育者又是果敢的堅持著,那麼就有效果了:“曉看紅溼處, 花重錦官城”。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花兒嬌羞的帶著露珠,重重疊疊的鋪滿了成都的大街小巷,美麗非凡。

  三、“道法自然”

  透過以上教育者角度的賞析,這首詩彷彿通篇就是在寫教育。從教育的規律到教育的方法,再到教育者應該有的態度,這一切具備過後,最後必然會收到“花重錦官城”一樣的教育效果。

  詩歌只是客觀的描繪了春雨應時而發以及春雨帶來的改變,沒有談“教育”,但春雨應時而,潤物無聲的規律,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遵守的教育規律卻有許多相同之處。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放任自由”,必須以受教育者本身成長的規律施以教育,方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詩歌描述的內容與教育能夠緊密聯絡的原因就在於:萬事萬物都遵守自然之規律,人是萬物之精靈,當然也要遵守此規律。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一種具體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