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要如何降低學生心理負荷

要如何降低學生心理負荷

要如何降低學生心理負荷

  心理負荷即指心理上所承受的分量。中學生的心理負荷是指中學生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

  心理學家認為,人體對心理壓力的反應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驚恐反應階段、抗振階段、衰竭階段。衰竭階段是指人們在心理及生理上失去有效防禦,也就是人處於崩潰階段。這個階段,人所具有的適應性能量由於心理壓力的生理反應超過極限而耗盡。這種狀況危害最大。

  具體地講,中學生主要有下列幾種心理負荷:

  1.升學負荷。千千萬萬的學生都要去擠升學這座獨木橋。在家裡,少不了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在學校,他們有做不完的作業、頻繁的考試,生活緊張而單調。

  2、就業負荷。這在高三、初三年級的學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假如畢業後考不上大學、高中怎麼辦?什麼時候才能就業?幹什麼工作等,這些問題時刻困擾著他們。

  3.情感負荷。包括來自父母及男女同學之間的情感影響。做父母的對孩子包辦一切,孩子無自立的空間;過分的“愛”使得他們無法承受。在男女同學之間,有部分學生已產生結識異性朋友的朦隴意識,然而,這種“意識”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理解以及社會的承認,對此,他們也常常焦躁不安。

  4.社會負荷。目前,社會變革很快,學生反應敏感,他們渴望透過教育來解決與社會有關的實際問題,而中學教育一時又很難滿足這一需求。由此,一部分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反感,不願意讀書。

  5.尋找自己的負荷。一部分中學生希望走出家庭、學校,去闖蕩社會,試試自己的本領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然而,大多數成年人不理睬,也不理解他們這種要求,總把他們當作孩子看待,從而引起學生抱怨。

  6.交際需求的負荷。社會上人情風也會對中學生產生一業的影響,他們模仿大人進行交際,有的也抽菸、搓麻將、下館子。然而,由於無經濟來源,只好編造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心理學家對中學生心理負荷的研究表明,心理負荷對中學生學習、工作影響很大,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1)高強度的心理負荷只對那些智力高、心理素質好的學生起積極作用,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只會起消極作用。

  (2)一個學生如無任何心理負荷,對其學習。工作反而不利,只有適度的心理負荷,學習、工作進步的幅度才最大。

  (3)心理負荷影響學生性質與其年齡關係極大,對小學生會起消極作用,而對中學生則可起激勵作用。

  (4)每個學生所能承受的心理負荷差異很大。由於心理素質不同,同等強度的心理負荷對學生影響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些結構可視為我們正確調節中學生心理負荷的重要依據。

  那麼,如何調節好中學生的.心理負荷呢?

  (一)必須正確認識心理負荷

  目前,中學生的心理負荷普遍超重,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我們應注重減輕中學生過重的心理負荷,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然而,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適度的心理負荷對中學生來說則是一個激勵因素。因此,調節中學生心理負荷的原則應是:減輕過重的心理負荷,為中學生創立適度的心理負荷。

  (二)注重中學生生活環境的最佳化

  各種不同環境,以及同一環境下的不同階段,產生的“緊張刺激物”不盡相同,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也會不完全相同。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有高有低,對“外界刺激物”反應差異很大。因此,最佳化中學生生活環境,只能從總體上說。最佳化中學生生活環境不僅指消除對中學生起消極作用的“緊張刺激物”;而且包括為中學生創設積極的“緊張刺激物”。

  1.消除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社會有這麼一種傾向,即認為中學生只有進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學才是人才,這給中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我們認為,中學是基礎教育,培養大學生只是中學的一個任務,而不是全部。升學率當然應該追求,但前提是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違反了這一原則,追求升學率就成為消極的“緊張刺激物”。

  2.消除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不良環境,為中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目前,各種書刊、雜誌、錄音及錄影等對中學生影響很大,給他們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中學生模仿其中人物,產生了角色倒錯,淡化了學生角色意識,這是一個很大的失誤。我們要為中學生提供健康的文藝作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不可放任自流。

  3.消除“一切向錢看”的傾向。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傾向嚴重地影響了中學生,使他們所從事的許多活動都介入了金錢這一因素。我們應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市場意識,引導好他們的活動。

  4.消除“學生=讀書”的意識。傳統的觀念是,學生天生就是讀書,上大學就是中學生的全部追求。這種觀念在一些同志的頭腦中是很深的。無疑,讀書在中學生中要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社會實踐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社會都要轉變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要致力於中學生適應能力的增強

  從中學生的現狀來看,其心理負荷確有需要減輕的一面。然而,要完全消除不僅做不到,而且也毫無必要。由於心理負荷本身的特點及中學生感受心理負荷的實際情況,提高中學

  生的適應能力,變心理壓力為動力是很重要的。適應能力是構成中學生心理壓力承受力的關鍵因素。應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1.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研究證明,認知水平的高低與感受“緊張刺激物”的強度有關。認知水平高的學生應付“緊張刺激物”也會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旦出現心理壓力時,可自覺地選擇積極的適應機制或透過變換環境、心理諮詢等合理方式來擺脫困境。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培養自我接受的態度。心理學實驗證明,凡是對自己認識與評價和本人實際情況越符合,他表現的自我防衛能力就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要引導學生正確瞭解自己品質的客觀表現,恰當地評價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成功與失敗,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確定正確的“志向水平”。

  2.教會學生調節情緒的緊張度。要使他們學會按自己的願望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假如心理負荷過重,可以利用身體活動,如散步、打球、騎腳踏車等來使自己的神經狀態達到平衡而取得緩和,也可用詞語或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發生的強度或用注意轉移來引導情緒或情感發生轉向,以保持適宜的情緒狀態。

  3.豐富、端正中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端正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提高他們心理適應能力的有效方法,從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心理負荷的產生往往與缺乏一定的情緒體驗有密切關係。例如,感情負荷就是由於中學生沒有類似情緒體驗,適應不了而產生的。因此,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端正、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