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擇校的個人看法
為了能資助孩子順利度過,對各方面資訊都有著瞭解和研究,一場下來,就成為了最專業的專家。下面是一位專家家長分享的擇校我這樣看,網網小編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鑑:
時間猶如光陰似箭,一晃眼到了六年級的兒子,現在也面臨著擇校的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師資力量不均勻,教學水平相對有必然的不同,擇校這種現象由來已久。
作為家長,就這麼一個孩子,總想讓他受最好的教育,天下父母皆如此,都想盡其所能,傾其所有,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於是想盡一切措施做到最好,不讓本身有任何遺憾,尤其是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更是嘔心瀝血,盡善盡美,我周圍的親朋好友統統是這樣做的。
但是,到底要不要擇校?怎樣做才好?這是一個讓家長最頭疼、最迷茫、最糾結的問題。
有關擇校,我是這樣看的。
一、 首先要考慮家庭綜合經濟實力
早前在報紙上看到過一篇“有關中國學生教育現狀”的報道,以一箇中等家庭為例,從孩子出生到大學結業需花費人民幣35-40萬元擺佈。現在物價貴了,水漲船高,我想家長心中都有一本明白帳!
我分了三種情況:
① 有經濟實力的會量力而行,讓孩子上硬體和軟體較好的學校;
②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不管是雙職工還是一方有能力供養全家的,在今後的日子裡全家可能要同舟共濟了!
③ 不管經濟收入怎樣,家長會放棄擇校,選擇就近入學,這種情況可能佔絕大多數。
二、要按照孩子的個人心理本質、學習成績、性格氣質等方面來考慮
我也分為三種情況:
① 若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性格外向,易與人溝通交往,透過學校的層層選拔,是真才實料的,就會脫穎而出!那再好不外,家長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盡心盡力,全力支援;
② 常言說得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有手。有的孩子學習不錯,但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一到新環境,適應力較差,又不善與人交際,自尊心強,一看強手如林,心理落差較大。承受力和心勁兒特別強的,會頂住一切壓力奮起直追,誓死守衛本身不掉隊!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種壓力是很大的!
反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和交際的,可能會礙於面子,欠好意思向另外同學請教,慢慢地成績下滑,就會產生自卑感,挫敗感,越發顯得力不從心,也有可能一蹶不振。這是家長最不肯意看到的一種情況!
③ 孩子剛入校時,按入學測評成績可能排在較後邊,但是心理承受能力特強,基礎知識安穩,再加上勤學好問,又有本身獨特的學習方法,既會學又會玩,還交了好多知心伴侶,反而後來者居上,這是讓家長最感到欣喜的一種情況!
以上說的還是在父母身邊原地上學的,那要是送到外地呢?……
家長伴侶們不要忘了,進入初中階段是孩子一生傍邊最關鍵的一步,對他今後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身體上的變革、心理上的“斷乳期”、與異性的交往、與社會的銜接、知識架構的建立、價值觀的形成、鑑別事物的能力……那麼第一個提點他的人應該是誰呢?是社會?是學校?是家長?還是……?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多元化飛速發展的資訊社會,而目前我們國家學校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可以說是個空白,我們該怎麼辦呢?
說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說,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出去闖蕩,開創屬於本身的一片新天地。你這樣做,就等於把孩子拴在本身身邊,他永遠也不會長大嘍!
話不克不及這麼說,那就要看家長怎麼做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要按照實際情況辯證地分析,具體情況,具體解決!我想,大多數家長也是這樣的想法,不知對否?
三、當前擇校現狀,據我多年觀察有以下型別
1、“孟母三遷式”
從孩子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三易其所,還有的從幼兒園就開始折騰了,為的是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其結果是為了越來越昂貴的學費,不吝透支體力,身兼數職,每天是心力交瘁,精疲力盡!
2、“背井離鄉式”
從鄉到縣,從縣到市,從二線城市到一線城市,讓孩子“飄洋過海”,孤身一人“闖蕩江湖”。其結果是思念如影隨形,終日茶不思,飯不想,鬱鬱寡歡,連幹工作都提不起勁兒!因為現在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像我們這一代姊妹好幾個,這就沒措施了!
3、“全職陪讀式”
有的家長怕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在外吃欠好,睡欠好,再加上有必然的經濟實力,乾脆媽媽做出犧牲辭職伴讀。其結果是家庭開銷與收入成反比,思想壓力不停加大,生活質量不停下降,出現或多或少的家庭危機!
4、“順其自然式”
在鄭州,從2008年起,就近劃片入學,中招時可享受分配生資格。大多數家長不管經濟條件好與壞,基本上採取此法。不消東奔西跑,不消起早貪黑,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家長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某些情緒變革,做到及時排解,開脫懊惱,走出誤區,輕裝上陣,快樂學習!
以上三種情況,如果孩子品學兼優,體諒家長,是主動學習型的,家長會甚感寬慰,心想:“所有的.一切都值了!”但同時孩子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心想:“爸爸和媽媽為我付出了這麼多,我必然要好好學,不克不及讓他們失望!”要知道這種壓力像兩座大山,壓在家長和孩子的心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瓦解,那將是怎樣一種後果?
前段時間,鄭州市金水區教體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員劉歷紅老師對692名中小學生做了一項有關“你最大的懊惱是什麼”的調查。
結果顯示,有三個方面。一是交往問題,包羅親子交往、師生交往、同學交往;二是學習焦慮問題,主要集中在考前心理影響方面;三是學生對自我的關注,即青春期問題,好比開始關注異性,注重本身的外表。其中,有關交往問題懊惱的學生佔了30%以上,學習焦慮問題佔了近30%。
難怪王海勇老師(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說:“我們的教育生病了,現在的教育太功利了,完全就是為考試辦事的。忽略了要把孩子們當人看,要讓孩子們體會到幸福快樂!”
面對這些調查和王老師的呼籲,相對現在的教育體制來說顯得勢單力薄,人浮於事,微乎其微!作為老師和家長可能目前無力改變些什麼,但起碼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成才先成人”!
面對擇校,我套用心理學上的一句名言:擇校不是問題,如何詮釋擇校才是問題!希望這句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以上是網為大家分享的擇校我這樣看,希望對大家有所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