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四字成語> 四字成語的故事(15篇)

四字成語的故事

四字成語的故事(15篇)

四字成語的故事1

  虛左以待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王的異母弟弟。昭王死後,安王即位,封公子無忌為信陵君。他為人仁愛且尊重人,不管是才高八斗還是資質平平,他都謙虛而禮貌地與他們結交,不因自己身份高貴而傲慢待人。所以方圓幾千裡內的人士都爭著歸附他,他門下的食客竟有三千多人。因信陵君賢能,且門客本領高強,諸侯國有十幾年不敢興兵謀魏。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七十多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夷門的守門人。信陵君聽說了這個人,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重視操守,決不會因貧困而接受公子的錢財。”

  於是信陵君擺酒大宴賓客。賓客就座之後,信陵君帶著車馬,空出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嬴。侯嬴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登上車,坐在左邊的上位,並不謙讓,他想用這一舉動來觀察信陵君的反應。信陵君手執轡頭,表情愈加恭候。侯嬴又對信陵君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上的肉鋪裡,能不能委屈您的車馬順路拜訪他呢?”信陵君便駕著車馬進入街市,侯嬴下車拜見他的朋友朱亥,斜著眼睛偷看信陵君,故意久久站著與朋友閒談,暗中觀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臉色更加溫和。這時,魏國的將相、宗室等賓客坐滿了廳堂,等待信陵君開宴,而此時街市上的人們都看到信陵君手拿著轡頭等人,隨從的人都偷偷地罵侯嬴。侯嬴看信陵君的臉色始終沒有變化,才辭別朋友上車。到了信陵君家中,信陵君引侯嬴坐在上座,把賓客一個個介紹給他,賓客們都驚訝於信陵君的舉動。酒興正濃的時候,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祝酒。

  侯嬴對信陵君說:“今天我已經為您做了很多事情。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您卻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下,我本不應該有訪朋友的要求,但您卻特意地同我去訪問朋友。我侯嬴是為了成就您的名聲,才故意使公子的馬車久久地站在街市裡,我借訪問朋友來觀察您,您的態度卻愈加恭敬。街市上的人都以為侯嬴是個小人,而以為您是個寬厚的人,能謙恭地對待士人。”於是酒宴結束,侯嬴便成為信陵君的上等賓客。

  後來,趙國邯鄲被秦軍包圍,趙平原君向魏求救。魏王雖然派大將前去準備援趙,但又因懼怕秦國而按兵不動時,是侯嬴幫信陵君謀劃,盜取魏王兵符解得邯鄲之圍。侯嬴為了報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就在他離開魏國後自刎而死。

  ——《史記·魏公子列傳》

  虛有其表

  蕭嵩是唐朝開國老臣蕭瑀的曾侄孫,他身材魁偉高大,容貌秀美,還留著一把漂亮的鬍子,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寵愛,開元初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對蘇瑰的兒子蘇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為相。事前,曾向宰臣徵詢意見。蕭嵩他們回答道:“任用賢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經過再三考慮之後,唐明皇決定任命蘇珽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佈。時間緊急,於是派侍從去找個人來草擬詔書。侍從把蕭嵩請來,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然後叫他寫一道任命蘇珽為宰相的詔書。蕭嵩不敢怠慢,就到一個書房裡去起草文書了,過了一會兒,他把詔書草稿送給明皇審閱。

  古人講話、作文,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輩的名字,免獲不敬之罪。明皇見文稿中有“國之瑰寶”一句,對蕭嵩說:“蘇珽是蘇瑰的兒子,頒給蘇珽的詔命中不應干犯他父親的名諱,你得修改一下。”蕭嵩這才發現自己的疏忽。唐玄宗於是讓人撤出帳幕中的屏風給蕭嵩使用。蕭嵩萬分恐懼,又著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溼透了。他躲在屏風後面,心慌意亂,不知道怎樣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為蕭嵩思考了一段時間,應當是很周詳了,就走到蕭嵩的坐席去看,見他只把“國之瑰寶”換成“國之珍寶”,其餘的文字根本沒有變動。明皇生氣地讓他離開,蕭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蕭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團,狠狠地扔在地上,說道:“此人真是虛有其表,根本沒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聲笑了出來。

  其實,蕭嵩也還不是那麼窩囊。他雖然缺少學術,可是處理行政公務卻很慎密周到。後來出鎮邊關,又為朝廷立下許多軍功。唐明皇終於改變看法,不再說他“虛有其表”。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蕭嵩被任為中書令(即宰相),他的兒子蕭衡也被明皇看中,招為附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蕭嵩夫婦進宮謁見,明皇總是親切地稱呼嵩夫人為“親家母”,賜贈珍貴禮品。蕭嵩晚年名位雖高,可是後人在使用成語“虛有其表”時,仍不免會牽扯到他,甚至誤以為他是個毫不中用的角色。

  ——《明皇雜錄》

  掉以輕心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當司馬。在永州司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個青年的來信,表示要拜柳宗元為師。這個青年叫韋中立,是潭州刺史韋彪的孫子。

  柳宗元讀了這封信,非常感動,便寫了一封回信,這就是著名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信中寫道:“很久以來,拜師求學的風氣已經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學生教授學問,就會受到各種攻擊,甚至被誣衊為‘狂人’(這裡指的是韓愈)。這種少見多怪的事是常有的。聽說蜀地南面雨下個不停,很少有晴天,以致太陽出來,那裡的狗就會狂叫。當時我還以為這是傳聞而已。永州從來不下雪,誰知我到任的第二年就下了大雪。這一帶的狗日夜奔跑,對著雪不停地狂叫,直到雪化才停下來。有了這番親身經歷,我才相信從前聽到的話並不過分。”

  接著,柳宗元又舉了一個有關禮節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要舉行加冠的禮節,有學問的人對此非常重視。但是,幾百年來沒有人再舉行這種禮節。最後,有個名叫孫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禮,不料碰了壁。行冠禮的第一天,他和同事們談起了這件事,同事們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說,你行不行冠禮與我有什麼相干,大家聽了都鬨笑起來。這種現象,和現在人們一聽到拜師求學就覺得奇怪是一樣的。其實,雪和太陽有什麼過錯?問題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禮的孫昌胤沒做什麼錯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筆鋒轉回到韋中立拜師求學方面來:“在這種風氣下,你能拜師求學,使我受到感動,所以願把我寫文章的體會告訴你。我年少時以為文辭好就能寫好文章,成人後才知道文章是表達思想、說明道理的,從此再也不單純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後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經意地、隨便地對待它,而力求像《書》那樣樸實,《詩》那樣永恆,《禮》那樣合理,《春秋》那樣是非分明,《易》那樣富有變化。這就是我寫文章的標準。”

  韋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點和啟發,寫文章進步很快。後來,他中了進士。

  成語“掉以輕心”即從柳宗元“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的句子中得來。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四字成語的故事2

  武則天掌權期間,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績串通謀反,武則天命令來酷吏俊臣審查此案。來俊臣正在 和周興辦理案子一起吃飯,他問周興說:“囚犯多不肯招認,應該採取什麼辦法 ? ”周興說 :“這太容易了 ! 抬個大甕來,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進到裡面,還有什麼能不招認 ! ”來俊臣派人找來一口大甕,按照周興出的主意用火圍著烤,然後站起來對他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后讓我審查你,請老兄自己進到甕裡吧! ”周興十分驚恐,叩頭認罪。

四字成語的故事3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後漢末年,劉備初起兵時,有一次,在汝南吃了曹操一場敗仗,所剩士兵,不滿一千人了,一時無路可走。部將孫乾建議,不如暫且投靠劉表。劉表是劉備的同宗,當時官為“荊州刺史”。劉備同意了。

  劉備投奔劉表後,劉表待他很好,分撥宅院,妥善安頓。劉備就在擁州閒住了一個時期。一天,劉表和劉備飲酒談天,談得正高興時,劉備忽然暗自傷心起來。劉表發現他面有淚容,驚問何故。劉備長嘆一聲,說道:“我往常身子不離馬鞍,髀肉皆散;現在很久都不騎馬了,髀裡肉生。日月嗟蛇,我也快老了,可還沒有建立任何功業,所以很悲傷!”

  劉備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我往常天天騎馬作戰,大腿的肉都消瘦了,但是覺得生活很有意義;現在閒居無事,大腿的肉重新長起來了,想想光陰空過,轉眼年老,而事業毫無成就,因此感到悲傷!

  根據《三國志》記載,後來劉表就讓劉備到博望這個地方去抵抗曹操的大將夏侯惇去了。

  髀肉復生,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四字成語的故事4

  成語名稱:得隴望蜀

  成語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人貪心不足。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連動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隴:在今甘肅東部;望:期望;蜀:在四川中西部。比喻貪心不足。

  成語來源:漢·劉珍《東觀漢記·隗囂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成語造句: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二章:“糟老頭子,好不識進退,得隴望蜀。”

  得隴望蜀的成語故事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得字開頭的成語

  得意忘形 得隴望蜀 得心應手

  包含有得字的成語

  馬上得天 拼得工夫 愚者千慮 自以為得 鷸蚌相持 鷸蚌相持 鷸蚌相爭 如魚得水 不探虎穴 矢在弦上

四字成語的故事5

  班門弄斧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傳說他非常擅長木工,技藝全世界第一。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傳說長江邊上的'採石磯是李白不小心墜入長江、被水淹死的如的地方。正因為是李白在那兒淹死,所以採石磯有很多說法,也有很多名勝古蹟,如李白墓、謫[zhé]仙樓等。這裡也吸引了很多遊客。像現在一樣,古代的遊客也喜歡在自己遊覽的地方刻字留念。因而,李白墓等名勝古蹟上面被刻滿了字。

  有一次,明代的大詩人梅之煥,也來到採石磯旅遊。他傷心地看到,那些名勝古蹟上面被寫滿了字,刻滿了詩。那些字寫得歪歪扭扭,詩寫得狗*不通。他越看越生氣,就拿出筆來寫了一首詩:

  “採石江邊一抔[póu]土,李白之詩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意思就是說,你們這些旅遊的人,詩寫得這麼差,就不要寫詩,李白大詩人看了會發笑的。好像是有的木匠,自以為了不起,去魯班祖師爺面前賣弄一樣,魯班會忍不住發笑的。請你們有自知之明,別自不量力。

四字成語的故事6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四字成語的故事7

  成語名稱:鄶下無譏

  成語拼音:kuài xià wú jī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不值一提。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譏:評論。吳國的季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從鄶國以下就沒再表示意見。比喻餘下就不值得評論。

  成語來源: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無譏焉。”

  成語造句:清·陳田《明詩紀事辛籤·曹學佺》:“如湯義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鄶下無譏之列,此則大誤。”

  鄶下無譏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樂,他訪問魯國時,魯國請他欣賞周代的樂舞。魯國的樂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樂曲,對於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褒貶評論,但從演奏鄶國的《鄶風》以後,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了。

  鄶字開頭的成語

  鄶下無譏

  包含有鄶字的成語

  鄶下無譏

四字成語的故事8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襟坦蕩、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時倒是個不愛讀書的調皮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缺少,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度,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盛的知識,學問大有上進。他曾多少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幫助帝王管理國度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曾有人薦舉他去做官司,他沒有允許,仍舊不懈地努力讀書。

四字成語的故事9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歌頌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牢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頌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銳利,關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時存在的。

四字成語的故事10

  三國時,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打天下,於是就去隴中請他。劉備的老闆劉表一向就對劉備不滿,平日裡給他準備的飯都是殘羹冷炙。這天,劉備吃過飯,到諸葛亮那裡坐了沒一會兒,肚子就開始疼,一會兒工夫就上了三次廁所,諸葛亮心想,老劉今天身體不好,拉肚子還辛苦地跑到我這裡來看我,很感動,於是就出山了。廁所在農村又叫茅房,茅廁,茅廬。於是後人就把這段典故形容為“三顧茅廬”。

四字成語的故事11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四字成語的故事12

  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先生怎麼越來越胖了?”公聽見了,說:“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四字成語的故事13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鑽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四字成語的故事14

  紅葉題詩

  唐代詩人顧況,春日曾與詩友遊覽宮城附近的苑林,在橫貫宮城的小河中揀到一片桐葉,題詩道:“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次日,他亦以一片桐葉,題詩道:“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題罷投入河中使之緩緩流入宮牆,數日後,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葉,葉上面又有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春風取次行。”顧況知此詩後,深為題詩者的紅顏薄命而嘆息。後遂以“桐葉題詩”喻宮女幽怨,常用於詩文之中。

  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遊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

  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一個另薄情的漢武帝終生念念不忘的女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吹簫引鳳

  有簫仙者,生於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宣王末年,史籍散亂,簫仙為文記述史事本末,以補正史之不足,人因稱為簫史。其人瓊姿閃爍,風神超邁,每引笛,能作鸞鳴鳳響。秦穆公之女弄玉,亦喜吹簫,公因以下嫁簫史。夫婦伉儷相得,日以吹簫為樂。十數年後,弄玉也得簫史吹奏之妙,指開笛響,能作鳳凰和鳴之聲,引得鳳凰紛紛聞聲而來,飛聚屋頂。秦穆公特修築鳳台一座。後弄玉乘坐鳳凰,簫史駕奴飛龍,雙雙昇天而去。後因以“吹簫引鳳”演技高妙神覺,復亦喻以鳳求凰,男女締結良緣,詩文小說中用為熟典。

  唐李端《贈郭駙馬(暖)》詩云:“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即用此典。

  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雲蒼狗”,後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幹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三生有幸

  唐朝圓澤和尚與好友李源遊覽長江三峽,見一孕婦汲水,圓澤說他三天後就投胎到她家,相約12年後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會。三天之後,李源在孕婦家探看了已為嬰兒的故友。又12年後,李源赴約,又見故人化作12歲的牧童唱:“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李源一世三生,參透典故,為後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話。

  後以“三生有幸”用於結識新朋友時說的客氣話,形容三世都很幸運。以喻非常幸運之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葛巾》有:“幸蒙垂盼,緣在三生。”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 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蘭因絮果

  春秋時鄭文公侍妾燕姞夢見天女贈給她一朵清幽的蘭花,不久不久她就與鄭文公結成了夫妻。燕姞生了穆公,取名為蘭。然而生活不是童話,鄭文公不但花心,而且殘忍。除了多次娶妻還做下了xx之事,親生兒子也殺了兩個。公子蘭逃亡到晉國,直到鄭文公死去了,才回到鄭國繼承君位,是為穆公。穆公為紀念自己的母親種植了一株蘭花,後來他在病時說道:“蘭花死,我大概也要死了吧!我是因它出生的。”然後,他割掉了蘭花,便去世了。

  人們感慨燕姞的命運,便把她夢蘭一樣的姻緣,飄絮一樣的結局總結了,創造了這個讓人愴然淚下的成語“蘭因絮果”。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清·龔自珍《醜奴兒令》:“蘭因絮果從頭問,吟也悽迷,掐也悽迷,夢向樓心燈火歸。”

四字成語的故事15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時候,有一回魏國的大夫季梁到趙國去旅行。

  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發兵攻打趙國的訊息。

  “魏王怎麼能攻打趙國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種不安。

  為制止魏王攻打趙國,他停止旅行,轉身回魏國而去。

  他一回到魏國,衣顧不得換,臉顧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見魏王。

  魏王看他風塵僕僕、慌慌張張的樣子,覺得很奇怪,問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說要走很久嗎?為什麼現在就回來了?難道有什麼特別要緊的事情嗎?”季梁不緊不慢地說道:“事情並不算特別要緊,只是我遇到了一個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願意早一點告訴你罷了。

  ”魏王問:“那是什麼樣的怪人和怪事呢?”季梁說道,有一回,他走在趙國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時,遇到了一人乘著一輛馬車由南向北行駛。

  但他卻聲言要到楚國去。

  季梁覺得他走的方向不對,便說:“您到楚國去,為什麼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難道你不知道楚國在南邊嗎?”那乘車人回答說:“沒關係,我的馬好,跑得快!”季梁說:“你的馬雖然好,可你走的並不是去楚國的路呀?”那乘車人又道:“不怕,我帶的路費多。

  ”季梁說:“你的路費多又有什麼用呢?這確實不是去楚國的路呀。

  ”那乘車人堅持著要往北去,並說:“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季梁說:“你的這些條件再好,如果朝北去,離楚國也只能是越走越遠呀!”聽了季梁講的無頭無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覺得好笑,就問季梁道:“天下難道真有這樣胡塗的人嗎?”季梁說:“有,不光趙國有,我們魏國也有。

  ”魏王不以為然:“什麼,我們魏國也有?”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業,當諸侯的首領。

  為此目的,你倚仗著國家的強大與軍隊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趙國的辦法,來擴大地盤和抬高威望。

  可你這樣做,別的國家會怎樣想呢?我覺得,你這樣攻打別國的次數越多,離你的宏偉志向就越遠。

  這不正如那個乘車的趙國人慾去楚國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樣嗎?”季梁這番話,說得魏王的臉暗暗地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