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8的形成》是中班上學期的數學教育活動,是一節數的概念課。感知物體的數量、對應關係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礎,它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因此,數的形成在幼兒園中班的數學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8的形成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活動,是在孩子們認識了7以內的數的形成,並瞭解了數與數之間多1少1的關係,對數的認識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瞭解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時既鞏固了幼兒以前掌握的數的形成知識,也為學習今後9的形成、10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說目標
中班幼兒思維特點是具體性、形象性,它們是透過具體的聽覺、視覺感知周圍事物的,根據這一特點,結合《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要求:“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活動感興趣。
2、知道7添上1是8,並能認讀數字8。
3、理解8的實際意義,知道數字8可以代替任何數量為8的事物,並能不受物品擺放形式、位置的影響進行正確點數。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活動的重點是理解8的實際意義,知道數字8可以代替任何數量為8的事物。
難點是理解7、8兩數之間多1少1的關係。
四、說準備
《綱要》科學領域指導要點指出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根據這一要求,圍繞教學目標,我準備了以下教具:
1、小動物水果等磁性教具圖片各8張,數字1——8磁性教具圖片
2、教室裡擺放一些數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筆等
3、萬能棋若干,鈴鼓。
五、說教法、學法
新《綱要》中提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去動物演唱會”為主線的情境教學法貫穿活動始終,中間穿插運用了引導觀察法、賞識激勵法、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等教法,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樂於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整個活動中,我把幼兒作為了學習的主體,讓孩子們透過遊戲法、操作法、觀察法等各種方法,調動各種感官的參與,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六、說教學流程:
本活動的接受物件是中班的幼兒,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徵,結合本活動的教學目標,我在活動中創設了遊戲情景,並調動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讓幼兒在寬鬆、安全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活動主要分以下幾個程式: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聽故事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特別是有關動物的故事幼兒更是百聽不厭。活動開始時,為了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我設計了動物故事導語:森林裡最近非常熱鬧,為什麼呢,因為動物王國要開演唱會啦,情景一定非常壯觀,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瞧!小動物們要出場了,請你們拍7下手歡迎小動物們出場。(運用這種故事型的導語可以一下子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拍手歡迎小動物時也複習了7的形成)
(二)創設情景,學習8的形成
這是該活動的重點、難點,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8的形成,我依然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了小動物參加演出的情境。因為中班幼兒思維特點是具體性、形象性所以在學習新知識時我主要運用引導觀察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在情境中輕鬆自然地學習新知識。
1、透過直觀地演示教具7只小兔子變成8只小兔子的過程,幫助幼兒初步理解“7添上1是8”
(師出示小兔子圖片)看,首先出場的是誰?數一數有幾隻小兔子?用數學幾表示?等等我——喲!又來了一隻小兔子,現在是幾隻小兔子?用數字幾表示?本來有7只小兔子,又來了一隻小兔子,變成8只小兔子,我們就可以說:“7添上1是8”(幼兒跟說)
2、請幼兒為小兔子送胡蘿蔔了,引導幼兒觀察數字7與數字8之間的關係,理解7與8之間多1少1的規律。
小兔子要吃胡蘿蔔,我們幫小兔子送胡蘿蔔好不好?(請幼兒一一對應送胡蘿蔔圖片給小兔子)數一數,有幾個胡蘿蔔?(7)用數字幾表示?小兔子多還是胡蘿蔔多?多幾?少幾?(引導幼兒說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樣變成一樣多?我們再來送一個胡蘿蔔(7添上1是8)
3、運用同樣的方法請小猴子為大家表演,並重覆上述流程送水果,讓幼兒鞏固剛剛對8的形成的認識。
4、變換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讓幼兒排除干擾正確點數。
小兔子要為大家表演了,它們能夠邊敲跳邊變換隊形呢(師將小兔子排列成圓形),瞧,排成什麼形了呢?小兔子有幾隻呢?(師再變換一種排列方式讓幼兒點數總數)
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樣變換隊形表演,小朋友們誰能上來幫助它們擺出新隊形?(這裡請幼兒上前擺隊形,既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又拓展了幼兒的思維)一起數一數小猴子的數量變沒變。
5、認識數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總數是8的物體
今天有幾隻小兔子,幾隻小猴子為大家表演呢(8)我們可以用數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麼?8還可以表示什麼?小朋友找一找我們教室裡有哪些東西的數量是8(這裡讓幼兒自已找數量是8的物體,讓幼兒從剛才的情境中走出來,在實踐中認證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三)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進一步鞏固理解
在幼兒對於8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又設計了多種方式調動幼兒各種感官參與,這樣既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始終保持較高的興趣,同時讓幼兒透過聽、看、說多種方式進一步感知8的形成及實際含義。
小動物們表演完了,它們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來玩個好玩的遊戲:
1、聽音說總數
老師敲鼓,小朋友認真聽它敲了幾下?
2、聽音做動作
老師做動作,請小朋友做相同數量的動作:拍手、跺腳等(這裡還可以讓個別幼兒上前敲碰鈴,其餘幼兒做動作,這樣可以進一步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3、看數發音
請小朋友看數字卡,發出與數字卡相同數量的聲音:如學小貓叫、小狗叫等
(四)操作學具,讓知識得到進一步內化
由於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的、形象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具體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於是活動最後環節我安排了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學具,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得到練習鞏固,使知識得到進一步內化
小朋友們表現得真棒,小動物們又給我們送來了玩具,請小朋友取出和卡片上數量相同的萬能棋卡!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2
蒙氏數學是一套透過“遊戲”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教材。那麼大家知道幼兒園蒙氏數學的說課稿如何設計?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大家能夠抽出時間來觀看我這次的蒙氏數學觀摩課。在此我代表全體老師向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您們對我們幼兒園工作的支援與配合!
設計意圖:
我設計的是一節蒙氏數學課《數物結合》它是讓幼兒體驗數字與物品的對應關係,設法將抽象的數字與相應數量的實物聯絡起來,幫助幼兒認識數字。在生活中應時時注意引導幼兒關注事物數量的同時,與數字聯絡在一起,從而使幼兒進一步瞭解10以上數的含義並加深對兩位數表達方式的印象。
本節課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係。
2、能認讀數字11—15。
3、使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授課開始:
一、教學名稱:
蒙氏數學
二、教學內容:
《數物結合11—15》
三、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係。
2、能認讀數字11—15。
3、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四、教學準備:
1、串珠、數字拼版
2、彩色紙條、圓形小卡片
3、彩圈卡片
五、教學過程:
1、預備活動
師生互相問候,走線,線上遊戲:《小火箭》
小火箭,真厲害。一飛飛到藍天上,發火箭啦——11、12、13、14、15,發射!
出發到太空嘍!
2、集體活動
①感知數物結合
⑴創設情境:太空裡呀,有金色王國,還有彩色王國。金色王國裡有許多金色串珠,彩色王國裡有許多彩色串珠,它們想成為好朋友,怎麼辦呢?數字王國裡的數字卡片決定介紹它們認識,我們幫它們組合在一起吧!
⑵提示:剛才小朋友們玩遊戲《小火箭》時,小朋友都聽到老師說那幾個數字了呀?(11、12、13、14、15)
⑶先出示教具數字拼板、數字卡片11,再取出相應數量的串珠卡(個位是1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數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1的串珠、數字拼圖。
⑷請個別幼兒操作學具“串珠、數字拼板”11—15中的任意數字,以增加幼兒的興趣。
②遊戲:“找數字”
教師邊拍手邊問:“小朋友,我問你,,哪個數字不見了?”
幼兒邊拍手邊答:“尤老師,告訴你,數字11不見了。”
然後請幼兒放回原位(遊戲可反覆進行)
3、分組活動:
創設情境:還有很多物品想和數字卡片交朋友,我們一起去幫幫忙吧!
① 看數字,貼星星。
② 讀一讀,塗與數字相對應的彩圈。(彩圈卡片)
③ 玩“串珠、數字拼板”。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請每組個別幼兒展示並講解自己操作的情況,感受成功的體驗。
六、教學總結:
使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11——15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係。
蒙氏特色:
蒙氏數學主要是讓幼兒從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轉到生活實際操作為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一步探索創造。並且通過蒙氏數學的學習可幫助幼兒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養幼兒善於提問,愛思考的習慣。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3
一、說設計意圖
下雪、堆雪人,是冬季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對於幼兒來說是冬天裡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因此我選擇了語言活動《下雪了》。
幼兒喜歡悅耳的聲音,重疊有節奏感的象聲詞更能使小班幼兒產生親切感。喜歡小動物又是幼兒的天性,這個故事透過象聲詞介紹了幾種動物以及他們的叫聲,在輕鬆而又充滿懸念的故事氛圍中,幼兒可以學習並掌握動物的名稱與各種象聲詞。透過活動可以讓幼兒積累動物名稱的經驗,反覆出現的“你去哪兒呀”是一種招呼用語,便於幼兒在生活中模仿運用,有助於幼兒的語言學習。
二、說目標
1、認識小狗、小貓等幾種小動物,準確說出它們的名字,知道叫聲,學說象聲詞。
故事中的小動物都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孩子們印象中小動物的名稱或許是其叫聲的代名詞,因此,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科學的語言資訊,所以知道小動物的準確名稱是本次活動的目標之一。
2、知道冬天會下雪,初步激發幼兒喜歡冬天的情感。
下雪、堆雪人,是冬季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可能不喜歡冬天的寒冷,但是他們喜歡雪,喜歡玩雪,玩雪會使他們不怕寒冷,因此我選擇了語言活動《下雪了》,透過故事初步去激發幼兒喜歡冬天的情感。
3、象聲詞:汪汪喵喵哞哞等。短句學說:你到哪兒去呀?
故事裡告訴幼兒小動物的名字,如小狗、小貓、小豬、小雞、小牛、小麻雀、小老鼠等,讓幼兒積累了動物名稱的經驗;表示小動物聲音的“汪汪、喵喵、哼哼、嘰嘰、哞哞、嘰嘰喳喳、吱吱”,能使幼兒學習並掌握動物的名稱與象聲詞;反覆出現的“你去哪兒呀”是一種招呼語,便於幼兒在生活中模仿運用。
三、說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動物的叫聲並與正確的名稱建立聯絡。(給予孩子正確、科學的語言資訊)
活動難點:能根據畫面的情節聯想到“堆雪人”,並會用材料表現(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根據畫面的情節去有意識聯想,並會用抽象的材料去裝扮的確很難,活動中也是初步培養幼兒的這種能力。)
四、說過程
活動分三個環節完成:
一、匯入部分透過看ppt,欣賞美麗的雪花,激發幼兒對冬天的喜愛。從而引出汪汪叫的小狗、喵喵叫的小貓……
二、理解故事
1、根據小動物的叫聲猜測出小動物的名稱,學學、說說,幫助幼兒學習語言。
2、小動物們拿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急急忙忙地走著,他們去哪兒呀?他們在一起幹什麼呢?一個個匆匆忙忙、連奔帶跑的樣子,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引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3、根據小動物拿的各種東西學習裝扮小雪人,讓幼兒初步瞭解原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可以來裝扮雪人。
三、延伸活動故事到此結束了嗎?沒有,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全部藏在好看的書本里,給幼兒留下懸念,激發幼兒繼續閱讀的興趣。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4
一、設計意圖:圖形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的:輪子是圓的、窗戶是方的、餅乾是三角形的……。《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求知慾強、喜歡探索,而且他們已經認識了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在此基礎上讓幼兒觀察、操作,從而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幼兒的空間觀念。同時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於:
l、在圖形的反覆變化中,訓練幼兒思維,提高操作能力。
2、透過讓幼兒反覆對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圓形等圖形進行變化操作,引導幼兒發現圖形之間可以相互變化,轉換,它們可以變出不同的數量的各種圖形。
3、培養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
本節課我塑造了一個深受孩子們喜歡的人物形象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開始部分透過模仿機器人幽默、詼諧的聲音設定懸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為後面活動有效的開展做了一個鋪墊。第二個環節,透過讓孩子看看、說說等方式讓孩子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尋找圖形變換的秘密"。孩子們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探索著,最後,尋找到圖形之間可以相互變換的這一規律。結束活動時 ,又給孩子們呈現出一組圖形拼貼畫,激發孩子們動手製作的強烈願望,孩子們在此次活動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此次活動,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孩子們學習時的那種喜歡探索的精神,我們教師應該為孩子創造出更多的機會,當然,在此次活動中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1.我對教材的鑽研還不夠深入。
2.教具的製作比較多,上課時顯得手忙腳亂,而且不精緻,特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區別不大。處理辦法:把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現出來。
3.活動中,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個別差異,有的孩子操作快,反應快,但有的孩子時間不夠。整改措施:把個別操作改成小組合作的形式。
4.教師的評價比較模糊。
5.活動內容過多,比較繁瑣。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幼兒園大班上冊《學前幼兒陽光早教整體課程》中的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是幼兒上學期學習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們知道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教學中容易讓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影響到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我將一系列的遊戲貫穿於整個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1、用情景匯入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是多1或少1的關係。
4、發展孩子們的比較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動手操作能力等發麵的發展。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數的簡單關係,知道中心數比相鄰兩數多1或少1。難點:用語言說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鄰數的含義。
教學用具:卡片
四、教法
針對幼兒教學,為了充分讓孩子們發表想法,我將採用遊戲問答,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們參與其中,學到知識,同時採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提問法進行教學。
五、學法
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掌握住10以內相鄰的各數,所以調動孩子們的多種感官,讓孩子們在聽一聽、說一說、玩一玩、做一做的過程中融入到學習中,獲得知識經驗和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引入
出示屋子卡片,讓小朋友說一說小明家的鄰居是誰,小花家的鄰居是誰,初步讓孩子們理解相鄰關係。
2、在黑板上畫出3×3的9個方格,中間分別畫上7個月亮、9個星星、2個西瓜,讓小朋友
們動腦筋想一想7個月亮前面、後面的方格應該畫什麼。同上9個星星、2個西瓜前面、後面的方格應該畫什麼。
3、在黑板上貼上打亂的10個數字,請小朋友們為數字搬家,將10個數字重新排列好,找一找某一個數字的鄰居。從而實現由實體物到抽象數字的轉化過程,並總結出相鄰數:某一個自然數比它多1和比它少1的數字都是它的相鄰數。
七、鞏固練習
畫出3×3的9個方格,第一列分別畫出7支鉛筆、4朵花、6個梨,第三列分別畫出9支鉛筆、6多花、8個梨,讓小朋友們動腦想想第二列應該畫出什麼圖案。〔該題是在上邊第二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檢查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新知識的鞏固。〕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6
一、課題及設計意圖
今天的課題是《得數是6的加法》,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5以內數的加減法和6的組成之後,進一步學習數的加法運算。幼兒園大班的孩m·baihuawen·cn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我在設計《得數是6的加法》時,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透過豐富多彩的數學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1、認知目標:使幼兒學會利用6的組成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標:透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3、情感與價值目標:透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激發幼兒對數的運算的興趣以及大膽表現、積極交流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根據6的組成進行加法運算。
2、教學難點:本課的難點是知道一個加數與和,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四、教法
採用嘗試發現、綜合對比、總結歸納、網路教室直觀演示等形式,指導幼兒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開展課堂教學。
五、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以練為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按照心理學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課一開始進行復習時,就設計這樣的導語:小朋友,我們已經學了很多加減法了,今天老師要來考考你們,看誰最能幹,(點出複習題)最先做出老師出的這些題,好嗎?在這種刺激下,人人都想當老師眼中的小能手,興趣一下子就能調動起來。這是引導幼兒複習5以內數的加減;這是複習6的組成。
在新課學習中,透過可愛的動物圖片群和插入聲音的播放,激發幼兒學習新知的慾望,引導幼兒感知、探索得數是6的加法。這是引導幼兒觀察動物圖片,發現數量關係,學習5+1和1+5,初步引導透過組成計算得數;然後出示4+2和2+4兩個算式,讓幼兒擺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脫離小棒的幫助透過組成計算得數;最後直接出示算式3+3=讓幼兒利用組成計算得數。本課的難點是已知一個加數與和,求另一個加數,這一難點的突破是透過感知具體事物的數量,引導幼兒填空,找出另一個加數,再過渡到利用6的組成想出另一個加數。
本課透過圖片和實物的觀察和操作,來感知得數是6的加法;然後透過數的組成來理解得數是6的加法;最後透過提高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最後,對於說課的內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處於摸索階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討,只是一個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謝謝!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7
題目: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以時間為主題設計的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
一、教材分析:
大班幼兒思維特徵已經從具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轉化,而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7:00起床,8:00入園、11:00吃飯,12:30午睡,2:30起床,4:0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幼兒情況分析:在時間概念中,小班幼兒對一年四季有了較初淺的感知,對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概念也有了清晰的感知;中班幼兒則對昨天、今天、明天掌握較好,而大班幼兒則對時間更加敏感,對於大人手上的手錶更加感興趣,總是會提出怎麼滴答滴答的響,為什麼這個細細的針會動呢等等。而現今每家每戶都配有時鐘,幼兒則更加嚮往瞭解時鐘和時間的關係並希望能讀懂時鐘。而大班幼兒對時間的瞭解掌握也可為入小學幼小銜接做好準備。因此我以時間為主題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
二、說目標
目標是教學活動起點和歸宿,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結合科學領域中數學教學活動目標特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並從情感、認知、能力三方面入手分別制訂為: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記錄、交流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感知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難點:透過觀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點、半點記錄的方法。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大班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大班幼兒理解水平方面,對時鐘的半點整點運轉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規律是非常重要。而記錄時間則又為幼兒提升了一個高度和難度。
四、說教學準備
準備分為前期知識經驗準備和物質準備,教學準備
一)前期知識經驗準備:
1、首先教師設計一份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發給每位家長,在這張表中有如下內容:幼兒起床時間、早點時間、入園時間、中餐時間、午睡時間、午睡起床時間、晚餐時間、晚上入睡時間。並按照科學的作息時間進行相應的一日活動。
2、指導家長作好幼小銜接工作,初步的帶領幼兒感知時鐘的整點和半點。
3、班級主題牆飾中佈置有各種各樣的鐘已經進行展示(可用蛋糕盒製作)
二)物質準備:
1、ppt幻燈片“我的一天”從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動情況,在每張幻燈片上都畫有相應的時鐘和記錄的時間(如7:00用數字7、冒號兩點和00數字來表示和記錄)
2、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操作鐘,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教師自己使用的示範鐘錶。
3、操作記錄表一:這份操作記錄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突現(如在半張a4紙上畫有時鐘已經顯示好的時間,又有小明起床或者進餐、午睡的圖畫)請小朋友記錄時用文字表示,在這張圖的右下角有—:—的圖示,意思是讓幼兒記錄數字即可。
4、操作記錄表二:這份記錄表上有圖片,只有記錄時間—:—的圖示但沒有時鐘做襯托,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記錄自己午睡的時間等
三、說教學流程
設疑激趣,引入主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記錄驗證——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四、說教學環節
一)、設疑激趣,引入主題(提問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
播放幻燈片1,你看到了什麼(小朋友、鍾、記錄的數字)小明在什麼時候在幹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
環節分析: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
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和自我實踐操作。主要運用直觀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遊戲法。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糾正幼兒用寧波方言說的幾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如:7時半;八時等)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接著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突破重點。
環節分析: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3.看圖撥時間
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才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合作探索,記錄驗證
環節分析:這個環節主要是突破難點解決目標2記錄的方法,在上一環節的鋪墊下,幼兒已經對時鐘的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理解的比較透徹,在此基礎上深化幼兒對時間的概念性的記錄從而突破難點。我園一直以來以數學活動為特色幼兒在對數學的掌握較好,但記錄時鐘上的整點和半點還是第一次,所以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次環節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主要運用合作法、實踐操作法。
1、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了三種操作卡片一種是上一環節中能力較弱的幼兒還未掌握的運用圖文並茂的操作卡片進行操作;一種是有圖沒有時鐘標誌,但卻有記錄標誌的;一種是有圖片指示既無時鐘指向又沒有記錄時間標誌的操作卡片。
2、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自由選擇操作卡片
3、操作前出示操作卡片請幼兒說說記錄的正確方法,在操作時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你在一天當中都做了一些什麼事情分別在什麼時候。(教師詳細介紹記錄的方法:時間的記錄用數字表示:如7時半,用數字7、冒號和30表示,而7時則用數字7、冒號和00表示)
4、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材料,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互相交流互相感知時間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
5、將記錄的結果以自由講解的方式在集體內互相交流。
四)、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1、小朋友知道時間對我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除了以上的這些生活中最常用的時間,你還會在哪些時間做什麼事情呢?比如遊戲、玩玩具、做客。
2、你還將用寶貴的時間做哪些事情。時間很寶貴,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希望小朋友們像小明一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一名能幹的孩子。
五、說本次活動亮點
1、數學活動生活化、數學活動遊戲化。幼兒的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的數學學習並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建構過程。數學活動的建構,其活動設計必須貼近生活,才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2、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堅持師幼互動原則。整個活動創造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教師在活動中一直以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的角色身份進行數學教學活動。
3、,注重個體差異性,透過幼兒自我操作實踐建構知識經驗。透過不同的操作卡,讓每位幼兒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辨認平面幾何圖形,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然而幾何圖形的認識往往過於單調、抽象,因此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設計此活動,讓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捉迷藏”遊戲中滲透了方位詞教學及社會情感教育等等。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
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標是:
1、複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的認識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係。
2、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為第一個目標:
複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的認識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係。希望能在活動中讓幼兒掌握。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
1.彩色立體房子、紙製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兔子頭飾1個。
3.形狀、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多個,小塑膠筐6個、幼兒操作紙人手一張。
知識準備:
已認識簡單、常見的圖形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動匯入部分既要讓幼兒發現問題,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又要透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設定懸念,因而我設計了小兔出門摔倒這一情節,並透過情景表演的方法啟發幼兒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運用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學會區分異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3、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慧”的理念,將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捉迷藏”遊戲中滲透了方位詞教學及社會情感教育等等。
(二)、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 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幫助小兔鋪路,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來認識幾何圖形。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五、說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透過情景表演,小兔想出去玩,剛走到門口就摔了一跤。提問:小兔為什麼會摔倒的?引導幼兒觀察坑的形狀。
2、認識幾何圖形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係
在活動中,我先幫幼兒複習幾種常見的幾何圖形,並透過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嘗試)等多種方法鞏固幾種幾何圖形的相同點及區分。接著為了引出本活動的難點,我透過“變魔術”這一遊戲活動幫助幼兒感知兩種圖形的轉換關係。
3、鋪路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定了“鋪路”的遊戲,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內容。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孩子難點未掌握,於是我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幫助,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反覆感受、反覆體驗以突破難點。
4、捉迷藏
為了讓活動更完整、更有趣,我設計了“捉迷藏”的遊戲,小班的孩子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很高,從而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5、結束活動
小朋友和小兔一起出去做遊戲,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幾何圖形。
6、活動延伸
A、指導幼兒用彩色紙、皺紋紙等材料把這條小路裝飾成一條五彩路。
B、引導幼兒找出長方形、三角形的轉換方法。
整個活動程式的安排,能遵循《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的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透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認識幾何圖形,能詳細地說出各圖形的區別。而且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透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及與同伴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9
一、說設計意圖數字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而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
序數是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數,是用自然數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讓幼兒回答"第幾"的問題。認識序數要以認識基數為基礎。本班幼兒已學習了6以內初步數概念的數序,為學習序數做好了準備。學習序數要求能從不同方向(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確認物體的排列次序。但是,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就降低了要求,即從左到右,從下到上來排列物體的次序,這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因為敘述教學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數,也有初步的二維空間序數的認知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但這些知識光靠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呢?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以遊戲《小動物開格子鋪》展開,透過遊戲化教學手段,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體目標如下:
1.初步理解序數的含義,學習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方向確認物體的排列次序。
2.能大膽地動口、動手用序數詞來正確表示6以內物體排列的次序。
3.在遊戲中體驗學習序數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為學習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方向確認物體的排列次序。單純從一個方向認識序數對大部分幼兒來說很容易掌握,因此,我又設計了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兩個方向同時排列物體的次序的綜合練習,將學習內容難度加大,使學習更具有挑戰性,這也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完成本次的難點利用形象的PPT課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使難點得到較好的突破。
三、說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PPT課件、幼兒操作材料(水果、玩具、蔬菜圖片若干、畫有'格子鋪'的紙人手一張)。
知識準備:幼兒課前瞭解"格子鋪"四、說教法、學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1.演示法:是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運用層和格的基礎上,來區分物品所擺放位置的不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獲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2.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3.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慧"的理念,將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擺放操作活動中鍛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滲透了社會情感教育。
四、說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是動物排隊學習用想去參觀格子鋪的形式來引出動物排隊的序數,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箭頭出現)透過幼兒的觀察,從左邊往右邊數數讓幼兒找小動物所在的位置,學習序數詞第一至第五,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並讓幼兒感知序數的方向性。
第二環節:小動物坐雙層公交車。課件出現雙層公交車,首先讓幼兒認識層,引導幼兒從下往上數,然後讓幼兒認識這輛公交車每一層有幾個座位,引導幼兒從左往右數,最後讓幼兒再來說說小動物坐在第幾層的第幾個座位?目的是讓幼兒鞏固感知6以內的序數,學習從某一方向幫小動物找座位,立即對第一個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也為下面學習格子鋪打好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對前面二個環節的鞏固,我給孩子們加深了難度,透過小動物們參觀'格子鋪這一活動,引導幼兒看箭頭的方向從下往上數、從左往右來感知物體所擺放的位置。如皮球放在第幾層的第幾個格子裡?香蕉放在第幾層第幾個格子裡?第五層的第六個格子裡放的是什麼?……"第四環節:幼兒操作,引導幼兒自己看清楚箭頭的方向,教師繼續創設情景,來了很多客人把'格子鋪'裡面的貨都買光了。生意真好。你們能幫助小動物把貨物放入格子鋪中嗎?激發幼兒的興趣,給孩子們加深了難度,進一步啟發幼兒探索,透過幫忙放貨這一活動,讓幼兒學習能夠按指定的序數詞來找到相應的位置。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孩子難點未掌握,於是我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幫助,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反覆感受、反覆體驗以突破重難點。 最後,結束活動我們也來開一個格子鋪店。
整個活動過程,由動物排隊--動物坐雙層公交車--動物參觀格子鋪--幼兒操作,整個活動始終圍繞小動物開格子鋪展開,難度層層增加,步步深入,體現了循序漸進。整個過程,幼兒都在不斷的探索中操作學習。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數學活動課《分類統計》。
一、說教材:
本冊教材選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新編幼兒多元智慧整合領域課程。《分類統計》是選自大班數學上冊主題三《我們會分類》中最後一篇活動,因為分類這一主題的內容前面都接觸過,尤其分類統計對於本班幼兒學起來也都比較容易。所以我按複習課來完成的本節內容,特設計了幾個遊戲來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按特徵分類》的認識,貼近幼兒生活,易於理解。選用平時孩子們都能看到的物體給他們操作既培養了興趣也熟悉了分類的方法和培養了觀察能力,而且也符合當前幼兒的年齡特點。
選取《分類統計》這一教材是因為:
1、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
2、在“分類統計”這個數學活動中,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分類”的特徵。因為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
3、這樣的活動放成複習課,更適合孩子們完成。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常常會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本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顏色、大小的簡單分類,但是不能按事物特徵進行再次分類。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透過遊戲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三、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按特徵分類”的規律。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透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學習按事物不同特徵進行分類,鼓勵幼兒初步學習記錄分類結果,獨立完成統計表。
3、訓練幼兒觀察動手能力及思考歸類能力。
四、說活動重、難點:
在本次活動的目標中提到:學習按事物不同特徵進行分類,初步學習記錄分類結果,會用顏色,大小形狀分類,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饒這一目標進行遊戲教學,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根據幼兒平時的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訓練幼兒觀察動手能力及思考歸類能力。
五、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雪花片,大小顏色不同的筐子(為指令分類準備的)
2、課件(為觀察思考、分類統計準備的)
3、紅、黃、藍三種顏色形狀不同的圖形寶寶和三種顏色的小房子和音樂。(這是為幼兒玩遊戲而準備的)
4、小磁鐵各色圖形(為孩子自由操作而準備的)
5、課本分類統計(為活動延伸而準備的)
六、說活動教法: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指令操作、遊戲法等教學方法。
採用觀察法是因為透過觀察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認真的思考,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指令操作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以及提高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興趣鞏固按特徵分類。
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幼兒學習翫中學、學中玩的方法,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碰一碰》遊戲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積極參實現重點,突出難點。
七、說活動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做做、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遊戲練習法等學習方法。
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課件直接獲得印象。
遊戲練習法是幼兒在玩《碰一碰》的遊戲中,邊遊戲邊練習找一找來分類。充分體現了五大領域各領域的相互滲透。
八、說活動過程:
根據大班幼兒已經學習過的分類知識和本班幼兒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四個環節:
(一)觀察與討論,引起幼兒學習分類的興趣:
透過課件,讓幼兒觀察各色大小不一的蝴蝶來思考,引出這麼多蝴蝶飛來飛去一點都不整齊,蝴蝶妹妹也想請小朋友們來為他們整整對,就像我們平時站隊一樣男孩一隊女孩一隊。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幼兒集中注意力,充分運用平時的知識來完成內容,為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鋪墊。
(由於沒有電,所以我直接以觀察區分顏色引入課。進入指令分類)
(二)透過剛才的內容,出示課題,進行指令分類
我出示準備好的雪花片和筐子:各色大小不一(幼兒邊聽老師說將大的黃的.放在大的黃的筐子裡,小的綠的放在小的綠的筐子裡,邊討論邊分)。
為了進一步確定孩子們是否分對我又將筐子拿起讓孩子們再重複一遍黃色大的放在黃色大的筐子裡。為此給擺對的孩子們增加信心。
(三)思考多種種類的分類,
出示紅黃綠磁鐵圖,正方形和圓。提問老師這樣擺很亂,沒有規則,誰願意幫老師擺的有規則?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併到講臺上面表現自己。
讓舉手的幼兒到黑板上來擺,並說出自己是按什麼來分的?這麼分好不好,還可以怎麼分,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來分,比如剛才是按顏色分的,那你還怎樣分和他們分的不一樣,鼓勵多個幼兒上來分,以此來實現重點,按顏色,形狀等來分。
它是解決活動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同時也完成了第二個活動目標。
在提問時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遊戲活動。
1、引導幼兒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下邊遊戲邊思考自己要找的是什麼顏色突出重點。
教師說遊戲:找個朋友碰一碰?(幼)碰哪裡?
2、進一步遊戲。
這個遊戲還可以怎麼玩,比如紅色衣服的和紅色衣服的,扎辮子的和扎辮子的等,這就突出了難點按特徵分類。
活動延伸
1、分類統計,圖形寶寶玩累了,我們一起送他們回家吧!這裡有三座房子,我們應該怎樣把圖形寶寶送回家呢?引導幼兒將紅寶寶貼在紅房子裡,黃寶寶貼在黃房子裡,藍寶寶貼在藍房子裡。數一數紅房子裡一共有幾個寶寶回家了,將數字寫在下面進行統計。
2、在討論中完成27頁《分類統計》。
九、說活動反思:
從整體來講,我覺得本次活動還是沒有實現遊戲的目的性:
1、我為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保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孩子們喜歡的積木雪花片,體現不到的用課件完成可惜沒有用課件。
2、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得比較積極,很開心,因為平時不愛講話的方傑在本節課表現的佷不錯,敢於到黑板上擺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認為他們很喜歡這次活動。活動目標都能夠突出。課後孩子沒有完成統計表非常快,也會按顏色,大小分這一重點實現了。
3、大多數的幼兒都願意靜下心來觀察,並且想像看別的小朋友做對了沒有。
但是,對於本次活動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課件沒有用,好多環節需要觀察的沒有進行,我隨機換了兩個遊戲來完成本節的內容,所以原有的遊戲材料太少,只能一組一組來分。以致組織不夠好有些孩子都沒有參與到當中,引導的不到位。
2、幼兒表達得不夠積極,原因:在觀察圖形的時候孩子們的思維過於侷限想到的知識顏色大小,不願意動腦這和平時的學習生活習慣有關係,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不說話。到黑板上的也不敢擺。
3、幼兒把站起遊戲時大多幼兒都說你看我的是什麼顏色的,你的和我的不一樣,所以這環節我沒有引導直接遊戲,導致後面的遊戲孩子們不敢參與,時間拖長了但效果沒有,以致後面的自己按小朋友之間有什麼不同找朋友活動沒有進行。在小朋友們不敢參與的時候我就應該換個遊戲,要麼我就應該及時總結收住來引導。
4、整個活動時間長了,以至於後來讓完成統計表的時候都有些忙,只能把書本中的知識讓孩子們下去完成。不過下午我去檢查時孩子們都完成了,問不喜歡遊戲還是不會說不敢玩。
以上是我對大班數學活動《按特徵分類》的說課稿,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還請大家給我多提意見,謝謝各位老師!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接下去由我代表我們二幼教研團隊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活動的一些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
《火車火車嘟嘟開》講述了一輛可愛的小火車去旅行的故事,它經過了農場、森林、海邊、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它就會邀請那裡的小動物坐上車,和它一起去旅行。
小火車的形象可愛快樂,充滿生機,它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
故事看似很長,但其中的語言簡潔生動、很有節奏,而且重複句式較多,這樣的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孩子語言學習的特點。
另外透過欣賞輕鬆快樂的故事還可以帶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以這個故事為載體進行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目標:
今天我們展示的是《火車火車嘟嘟開》主題中的第一次活動。我們把目標定為:
1、喜歡故事,說說故事中好聽的句子。
2、豐富故事中的角色,並愉快地扮演和遊戲。
環節:
有了目標,在環節的設計上,我們緊緊圍繞小班孩子喜歡角色遊戲這一特點,以三次不同內容和要求的開火車遊戲貫穿始終。
火車開來了——第一次開火車遊戲將孩子們和老師帶入了活動室,這時候的孩子隨著角色的賦予,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活動中來。
火車火車嘟嘟開——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也是故事展開環節所在。如何幫助小班的孩子更好的傾聽故事、理解內容、達到共鳴?我們設計了三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故事分段呈現。我們知道,小班孩子學習記憶時間比較短暫,透過一小段一小段欣賞這樣的形式可以幫助他們清晰地理解故事裡面的情節,再借助教具的對應呈現,直觀地向孩子們展示了故事的脈絡,使他們對故事的理解變得輕鬆明瞭。與此同時,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火車開到了哪裡停下來""它邀請誰和它去旅行""小火車是怎麼邀請的",在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時也引出了對句式學習。
第二步:透過前面的分段欣賞,孩子對故事中各個細節都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此教師運用用另一種形式——動感的PPT畫面完整地講述了故事,給孩子全面感受的同時再一次地將孩子引入小火車的美妙故事中。
第三步:前面孩子一直處於一種靜態的學習狀態,我們希望透過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表演氛圍——請孩子們自己來選擇一個故事的角色,和著故事的講述,身臨其境表演故事。透過這樣一種動態的學習的平臺,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表現的機會,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是孩子們第二次的"開火車"遊戲。
熱鬧的火車出發了——這是我們的第三個環節,因為是小班下學期的孩子,我們覺得孩子的知識經驗完全可以支援他們對故事角色進行拓展。教師還是運用提問的方式"你知道還有誰住在農場裡?""誰也想和小火車去旅行?"幫助喚醒孩子的已有經驗。活動的最後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扮演,這時故事形象變豐富了、火車變熱鬧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更高了。活動也在歡快的第三次"開火車"的遊戲中結束。
整個活動的設計,我們希望孩子們沉浸於小火車快樂的旅行故事中。透過層層遞進的遊戲,在以語言為核心,滲透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活動,使孩子們獲得語言的習得和積極情感的體驗,另外透過對故事角色的創編,給予孩子一定的挑戰,為後面的主題活動做鋪墊。這是我們二幼教研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指導和評價,謝謝!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2
活動目標:
1、操作、討論中,瞭解4、5、6、各數的分合方法,學習口述這些數的組成。感知數越大,分合的方法越多的規律。
2、已有的經驗積極思考,解決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分合符號、雙色雪花片積木若干。寫有數字的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磚”。
2、幼兒用書《記錄紙》。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討論的興趣。介紹幼兒已玩過的組合遊戲及記錄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
2、操作中,總結4、5、6、7各數的分合方法:介紹翻雪花片的玩具:
——“用數字記錄你和同伴玩雪花片的情況。”幼兒操作,記錄結果。(記錄紙見圖示)交流操作的結果。仔細觀察,發現分合數字之間的交換規律。
3、“造房子”遊戲,鞏固4、5、6、7各數的分合方法:
介紹遊戲名稱、玩法。
——“用三角形的‘磚’早屋頂,用長方形的‘磚’造牆。要根據屋頂上的數字來找磚造牆。每層樓的兩塊磚不能重複。”(見圖示)
4、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3
活動目標
1、理解單數與雙數的實際意義,有一定的數數、統計和比較等應用數學的能力。
2、學會觀察樹葉的特徵,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樹葉的認識。
3、在活動中能體驗到同伴間學習的樂趣,培養合作的精神。
活動準備
每人一份樹葉(葉柄)、一張表格、一隻筆、展示板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請小朋友們豎起你們的
小耳朵,仔細的聽好了。聽···他來了。(聽完後)接下來,有哪位小朋友已經聽出,
2.老師今天請來的這位小客人是誰呢?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
教師:大家都很聰明,都聽出了這是樹葉。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找一找,樹葉裡有哪些秘密呢?
二、對葉片的統計與分析
1、教師示範
教師:下面我請小朋友們來看一看、數一數,老師手上的這一根葉柄上有幾枚小葉片?
現在請小朋友們來跟老師一起數一數,好嗎?
教師:好了,剛剛小朋友們與老師一起數了老師葉柄上的小葉片有幾片。
下面老師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數一數,然後把數好的小葉片數量記錄下來。
2、幼兒示範
教師:這麼多的葉片,你是怎麼數的?
小朋友用了很多種方法數葉片,你認為那種方法又快又準確?
小結:生活中我們在數量較多的東西時,有很多種方法,小朋友可以採用最適合你的方法,將東西數得又快又準確。
3、分析探索葉片的單雙數的規律
教師:老師剛才發現讓小葉片兩片、兩片做好朋友這種方法很有趣,我們一起用這種方法在來數一數。
三、討論分析:
教師:你們發現了什麼?(有的樹葉,它的葉片兩片、兩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還剩下一片沒找到朋友。)
四、樹葉分類:
教師:這裡有兩張表格,我們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葉片送到這張表格裡.把還剩下一片
沒有找到朋友的葉片送到另外的一張表格裡,看看會發現什麼秘密。
五、統計數字:
教師:都能兩片、兩片成為好朋友的葉片,上面小葉片的數量各是多少?還剩下一片沒有找到
好朋友的葉片,上面小葉片的數量又各是多少?
六、分析兩類數字的特點:
1.覺得:老師發現有些樹葉寶寶都有一個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個人。你看數字6寶寶,
他們有3對好朋友,而數字7寶寶,卻多出了一個寶寶。所以你們覺得數字寶寶中有什麼秘密呢?
2.教師:你看6、8、10、12、14這些數是什麼數?7、9、11、13、15這些數是什麼數呢?
他是不是能兩個、兩個的湊成相同人數的呢?還是不能。
3.教師:小朋友都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師覺得6、8、10、12、14這些數是雙數,因為他們能
剛好能兩個、兩個的分好。7、9、11、13、15是單數。(討論10以上的單雙數。)
討論發現:已經學過的單雙數規律同樣適用於10以上的數字,拓展已有經驗。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回家之後找找哪些物品也有這些規律。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小班幼兒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透過日常觀察,時常看見孩子在點數仍然存在於唱數階段,沒有辦法進行手口一致地點數、計數。《綱要》指出,"教材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因此,5以內的點數是符合小班下學期需要與發展水平的。那麼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呢?我選擇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形象"小雞",創設"小雞找媽媽"這一情境來完成本次的教學活動《感知5以內的數量》。
二、說目標1.透過遊戲感知5以內的數量,並進行按量匹配。
2.能用簡單完整的語言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3.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重點在遊戲中感知5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
難點學習根據數量相互對應的關係按量匹配。
三、說教法《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為了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動匯入部分既要讓幼兒發現問題,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又要透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設定懸念,因而我設計了"小雞找媽媽"這一情節,並透過情景表演的方法啟發幼兒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四、說學法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幫助"小雞找媽媽",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數一數進一步鞏固感知5以內的數量。
五、說活動過程為了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等原則。設計了五個環節來展開:
首先我以模仿幼兒最喜歡的小動物小雞來做熱身運動,然後以小雞的叫聲為契機,創設情景,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師演示讓幼兒數一數有幾個雞蛋,接下來有師引導幼兒自己擺一擺,試一試,數一數,透過操作幼兒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然後提高難度,讓幼兒操作實踐點物匹配。最終以到雞媽媽的花園玩玩結束本節課。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5
活動目標
1、能正確辨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並能說出圖形的名稱。
2、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體驗遊戲的愉快。
3、能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徵。
4、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瞭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活動準備
1、有三角形、正方形、圓形 "土坑"的小路,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石塊" 。
2、三個圖形寶寶的家。
3、小貓掛飾人手一個,後面貼上圖形。
活動過程 一、集體認識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教師:"今天,貓媽媽請來了幾位圖形寶寶,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二、幼兒"修路",鞏固認識圖形。1、教師:"寶寶們真能幹,現在圖形寶寶請我們到他們家去做客。
寶寶們出發了,要跟好媽媽哦,不然會走丟的。"放音樂,學小貓走。
2、來到小路邊。教師:"唉呀呀,怎麼了,"幼兒說,"小路上有許多小坑,"
教師說:"小坑都是什麼形狀的",幼兒回答。教師:"那我們有什麼辦法把路填滿呢?"幼兒回答。
教師:"寶寶們看,路邊有那麼多石頭,我們用這些石頭來修路吧,"幼兒修路,提醒幼兒:"寶寶們要動動腦筋,什麼樣的石頭放到坑裡才正正好。"
3、教師檢查小路有沒有都修好。教師:"你們用什麼形狀的石頭修路的啊?(請個別幼兒回答),小路修好了,我們邊走邊說說你走在什麼圖形上。"(教師先示範,幼兒再示範)
4。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告訴幼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
5、發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6、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
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7、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三、來到圖形寶寶家做客。
1、教師:"你們看這就是圖形寶寶們的家,你們猜猜這是哪個圖形寶寶的家呀?"引導幼兒說說。
2、根據幼兒身上的圖形做客。
教師:"我的貓寶寶真能幹,現在我先請戴著三角形的貓寶寶到三角形圖形娃娃家裡去做客,
同時要問好。回來時要跟三角形圖形娃娃說再見。"
教師:"這次我們一起去做客,根據你身上的圖形去做客。方法同上"
3、教師驗證是否正確。
四、結束活動。
教師:"貓寶寶們,玩了這麼長時間也累了吧,我們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