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15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線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線與角的起始,也是今後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直線、線段與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後透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接著,組織學生對直線、線段與射線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最後透過“試一試”、“量一量”、“看一看”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圖形特徵的印象。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對線的感知基礎,因此動手畫一畫可以做到知識的銜接和過渡。學生透過畫一畫、看一看、認一認以及交流活動來學習直線、射線和線段的特徵,但互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較難理解,學生可能不能完整準確的表示出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因此,這些都是我上課要著重強調的地方。

  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新課標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認知規律,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透過一系列直觀的動手操作活動來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各自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聯想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透過動手畫、到生活中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穫新知;透過分組訓練、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穫的喜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聯絡、發展、對立與統一的思考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種線的特徵,掌握三種線的讀法。教學難點是: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絡,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鑑於教材的特點和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情感的教育,我選用引導發現法和直觀演示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啟發學生,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另外,教學中我還採用了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愉快教學等方法。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選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透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三種線的理性認識。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2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內容實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絡,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和講解上都注意聯絡整數運算,一邊是學生把整數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

  2、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編排的特點。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它包括兩種情況:小數乘以整數,這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一個數乘以小數,則是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乘法意義上的擴充套件。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積裡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在整數乘法積隨因數的變化的規律,小數點的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結合例題的講解來掌握其方法。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以練習為主;

  2、小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活動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2、4擴大( )倍是24;72縮小( )倍是7、2;

  5、24擴大( )倍是524;702縮小( )倍是0.702;

  0.056擴大( )倍是56;5320縮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數,把小數點去掉,各擴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後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說出15×5,208×15各表示什麼意義?並用豎式計算。

  (二)、新授

  1、提示課題

  今天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學習小數乘法(板書)

  2、出示複習題,師生共同觀察討論

  (1)算出積填在空格里

  (2)觀察因數變化與積的變化關係

  從左到右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有沒有變化?分別起了什麼樣的變化?積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右到左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又起了什麼變化?積又起了什麼變化?

  從而引發學生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學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買5米要用多少元?該怎樣列算式?

  (1)讀題,理解題意,根據題列式

  用加法計算:1.5+1.5+1.5+1.5+1.5+1.5

  提問: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嗎?怎樣列式?

  用乘法計算:1.5×5

  提問:1.5×5表示意思?(5個1.5)也可以表示什麼?(1.5的5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

  (3)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①提問: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採用什麼方法呢?

  ②指導學生看書,講解解題思路

  1.5擴大10倍 > 15

  × 5 ×5

  7.5縮小10倍 > 75

  1.5裡有一位小數,先把1.5擴大10倍變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積比原來要求的積擴大了10倍,根據是前面所複習的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為了使原來的積不變,必須把75縮小10倍,即把積裡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樣乘得的積就應有一位小數。

  ③共同小結:

  為什麼要把1.5擴大10倍?(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為什麼要把積縮小10倍?(使原來的積不變)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步驟怎樣?(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把積縮小相同的倍數,點上小數點)

  指出:實際計算時,不必寫出思維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根據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邊說邊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說出積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也整數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積是一位小數。

  3、試算“做一做”

  提問:你會做嗎?

  學生計算後繼續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第一個乘數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第一個乘數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4、總結出計算方法:

  小數乘以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第一個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3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二、說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發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三、說學法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為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為主線,貫穿始終。透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並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一)創設情境,引出“10”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為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為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觀察、操作,認識“10”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麼?並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為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麼數的?

  揭示課題:10的認識

  3、動手操作,從學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聯絡生活,找找有關10的事物。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透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為學校的佈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為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悅。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

  (四)學習遷移,掌握10的組成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裡帶了10瓶飲料要個夥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並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3、彙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彙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4、同桌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10的組成?

  5、遊戲:師生互動老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陣列成10。

  生生互動說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並在遊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五)學寫“10”

  先讓學生觀察後說說10的書寫,後由老師講解示範,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六)兒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遊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藉助直觀操作和展示,在說說、分分、畫畫、寫寫、折折、塗塗等活動中經歷“分數意義”的建構過程,理解單位”1”,溝通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理解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豐富的現實情境,透過具體的數量感知分數的豐富內涵。

  能力目標:

  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透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情感目標:

  瞭解到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感和成功感。

  (二)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抽象。

  (三)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二、說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創設情景、啟發誘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法,並穿插直觀演示。透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

  圓餅模型、正方形紙、四個蘋果、一米長的繩子,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圖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知: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飢又渴,師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東西。不一會兒,悟空抱回一個大西瓜。師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剛一分好,豬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塊。這時,師傅問:“八戒,你能說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個嗎?你能用一個數把它表示出來嗎?”八戒抓耳撓腮,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該怎麼表示。

  聰明的同學,你們能幫八戒說出他手中的西瓜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嗎?該是多少個嗎?

  透過創設情景引入,不僅對分數有了再現,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分數產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在故事中產生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點題。

  揭示課題: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二) 瞭解分數的產生史:

  分數起源於分。在原始社會,人們集體勞動要平均分配果實和獵物,逐漸有了分數的概念。以後在土地計算、土木建築、水利工程等測量過程中,當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時,便產生了分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三) 動手操作

  操作分數

  1、 感知單位“1”

  (1)畫一畫,塗一塗,塗畫出圓餅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將正方形紙折成相等的四份,並把其中的一份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分一分,四個蘋果分給四個同學。

  (4)剪一剪,1米長的繩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後,丟擲問題,讓生展示激烈的討論: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透過知識經驗的遷移,明白許多物體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從而突顯單位“1”的豐富含義。

  1、理解意義和分數單位。

  此環節的設計,是在學生充分感知單位“1”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同時透過具體的操作明白由於分的份數不相同,因而分數單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的數學結論。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概念的理解。

  (四) 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基礎知識練習: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說生活中的分數:此題設計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是一個整體,從而彰顯本節課的重難點:“單位1”,其實旨在向學生說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皆可被看作一個整體,即單位“1”。

小學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

  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2、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3、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係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應用題裡的等量關係,會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學難點:分析應用題裡的等量關係。教具準備: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

  這節課在學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

  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採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複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絡,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透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

  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準備。

  教師出示複習題,學生讀題後說:“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1,請學生思考: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 5千克 7袋 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後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 4X 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三、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總結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小學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周長的計算》是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透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透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採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算出它的周長,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彙報各自的演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

  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匯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著問:誰知道周長是什麼意思?(生可能說:周長就是一週的長度。)再問:你是怎麼想到的?(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麼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採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透過說一說、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鬆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後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後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

  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並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麼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捲尺或是藉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透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儘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數的特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9頁的內容,它是在因數和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徵,再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定,必須把其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數來判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透過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且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2.透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培養相互間的交流、合作與競爭意識。

  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徵》說課稿:透過學習,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根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難點:3的倍數的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我從三個方面考慮教法和學法:

  1、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2、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驗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變為學堂。

  3、採用讓學生自主發現的學習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工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裡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的特徵,有規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與發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現規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下面重點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我分以下的六個環節進行教學。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為了能把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複習題。

  下面的數,哪些是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

  364、420、515、736、1028、905

  讓學生回答並說出判斷依據,從而進行小結:我們在判斷一個數是否是2、5的倍數,都是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定。而今天,我們將學習新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板書:3的倍數的特徵)

  為了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我便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創設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出題,隨意說一個數,老師迅速地作出該數是不是3的倍數的判斷,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猜想驗證。

  由於學生在《猜一猜》遊戲中產生了急於探索的熱情,我便讓學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數可能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我便引導學生去驗證,並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

  三、體驗新知。

  由於學生求知慾空前高漲,學習積極性高。這時我出示了一組這樣的資料。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

  3、6、9是3的倍數,但12、15、18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再讓學生與同桌合作,動手擺小棒,一人擺,一人記錄。順便提出要求:擺小棒時,每個數位上的數是幾,就用幾根小棒表示。然後觀察各位上的數的和,你發現了什麼?此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說:“12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但1+2=3,3是3的倍數”。同時,學生也發現15、18、21各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數。於是形成新的猜想:一個數如果是3的倍數,那麼它各位上數的和也是3的倍數。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隨即說道:“這麼簡單的數你會了,那麼大一點的數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呢?”,接著我便又出示一組這樣的資料: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的和,可以使用計算器,並讓學生把結果填到各自的練習卡紙上,然後先跟同桌說說,再把結果彙報結果給老師,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這也正應了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的”。

  四、歸納總結。

  在學習操作驗證完成後,我用充足的時間讓小組代表上講臺展示成果,說出各自的思考過程,對學生的回答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最後達成共識: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3的倍數(板書)。這樣便巧妙地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五、實踐應用。

  當學生學會了老師猜數所用的竅門,顯然興致極高,個個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我便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以便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

  練習1:課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數中3的倍數有:

  1435451003328767488

  (這是一個基本練習,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練習2:

  ①P21頁(5、6題),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我增設了3道發展題。

  ②把數娃娃送回家。題目如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透過判斷、選擇等題目,使學生在判斷中明事理,提高找規律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練習3:P21(7題)

  7、在口裡填一個數字,使每個數都是3的倍數。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這是一個綜合練習,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六、拓展延伸

  為增添課的趣昧性和挑戰性,我讓學生暢談整節課的收穫,並讓學生式寫出一些能同時是2、5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和同伴交流,觀察它們有什麼特點?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數學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標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附:設板書設計:

  3的倍數的特徵

  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小學數學說課稿8

  教學內容:

  北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教材P8484,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透過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問題的兩種基本型別,掌握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3、感受數量關係中蘊含的數學規律,培養數感和估算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問題的兩種基本型別。

  教學難點:

  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準備:

  PPT、投影、題單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進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的知識。(出示主題圖)

  二、新課探討

  1、觀察圖,發現並利用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T:首先,觀察圖,從圖中你能發現哪些有價值的數學資訊?

  預設:圖中左邊有6只小兔,右邊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還有4間房子。

  T:你能根據這兩個數學資訊完整地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有12只小兔,4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PPT)

  (板書: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學生齊讀一遍完整的題目)

  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

  T:要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實際上也就是要?

  預設: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應該用什麼方法算呢?(除法)怎樣列式?

  預設:124=3(只) (板書)

  T:想哪一句口訣?(三四十二)

  T:這個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麼意思呢?

  預設: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間房子,每間房子分到3只。

  T:剛才我們是自己觀察圖發現資訊並提問解答,現在畢老師還有個問題,敢挑戰嗎?敢挑戰的同學請坐直。

  問題二

  PPT:12只小兔,每間房子住6只,需要幾間呢?

  T:讀一讀題目,想一想,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求什麼?

  預設:求12裡面有幾個6.

  T:用什麼方法來算?怎樣列式呢?

  預設:126=2(間)

  T:想哪一句口訣?

  T: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呢?

  預設:把12只小兔按每間房子6只來分,需要2間房子。

  (口答:需要2間房子)

  T小結:這兩個問題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們都用除法來算,這裡用到的口訣是(三四十二),這裡用到的口訣是(二六十二),它們的得數都是12,以後凡是算12除以幾,我們都用得數是十二的乘法口訣來幫助我們。

  3、填一填

  T:根據剛才我們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經驗,看看能不能完成這個表格。能看懂嗎?誰來解釋一下?

  預設: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幾間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間住幾隻小兔。

  (1)型別一

  T:剛才我們是橫向觀察,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一列,這裡的2表示什麼意思?要求什麼?

  預設:每間住幾隻小兔?

  T:一個資訊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還能找到什麼相關資訊?

  預設:有12只小兔(PPT)

  T:誰能能將這個問題完整地說一說?會說的請起立。

  預設:有12只小兔,2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來算?(除法)怎樣列式?

  預設:122=6(只)(PPT)

  T:和我們剛才解決的哪個問題類似呀?

  板書:122=6(只)

  T:這個算式表示的是?

  預設: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間房子,每間住6只。

  T:再觀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決什麼問題嗎?誰能說一說?

  預設:有12只小兔,3間房子,平均每間住幾隻?

  T:怎樣列算式?我應該寫在哪兒?

  板書:123=4(只)

  T:這個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間房子,每間住4只

  T小結:這三個問題都是在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所以我們都用除法來算。並且都是用小兔的總數除以房子的間數。

  (2)型別二

  T:再觀察第三列的資料,你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嗎?

  預設:有12只小兔,平均每間住3只,需要幾間房子?

  T:實際上是在求什麼?(12裡面有幾個3)和哪邊的問題類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間幾隻來分,求需要幾間房子。怎樣列式?

  板書:123=4(間)

  T:觀察最後一列,想一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有12只小兔,平均每間住2只,需要幾間房子?

  T:也是在求12裡面有幾個2?怎樣列式?寫在哪兒?

  板書:122=6(間)

  T:122=6(只)和122=6(間)這兩個算式一樣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預設:單位不一樣

  T小結:單位不一樣,說明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一個是求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一個是求需要幾間房子。雖然是兩種不同型別的平均分,但我們都是用除法來算,並且都用到了得數是12的乘法口訣來求商。

  (3)觀察表格,找規律

  T:接下來,請同學們整體觀察表格,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

  a、豎著看,把這一列的兩個數2和6相乘,就是把每間房子住的小兔只數和房子的間數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總數12,說明我們計算的結果都是正確的。

  b、橫著看,小兔總數都是12,房子間數越多,每間住的小兔的只數就越少,房子間數越少,每間住的小兔的只數就越多。(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觀察)

  T:看似簡單的表格裡卻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們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帶著數學的眼光去觀察。

  4、解決問題

  T:12只小兔,每間房子住5只,3間能住下嗎?

  (1)學生先在題單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討論,說一說你的想法。

  (2)老師分別找幾種不同的方法展示

  預設1:35=15(只),12<15,所以3間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預設2:123=4(只),4<5,12只小兔住進3間房子,每間住4只就可以了,每間住5只肯定能住下。

  預設3:125=2(間)2(只),12裡面有幾個5就需要幾間房子,12裡面能找到2個5,所以需要兩間房子,還剩2只兔子,需要1間房子,所以3間房子能住下。

  T:1個小圓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畫12個圓圈,5只小兔住一間房,就5只一圈,一個大圈表示一間房,需要3間房,能住下。

  T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幹,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來算,

  有的用除法來解決,還可以透過畫圖來幫助我們分析。所以,小朋友們要多動腦筋。

  T:接下來,我們就來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教材P85練)

  1、解決問題(教材P85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T:第一個問題是求什麼?

  預設:24裡面有幾個3

  T:怎樣列式,想哪一句口訣?

  T:第二個問題是要把24怎麼樣呢?

  預設: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樣列式,想哪一句口訣?

  T:這裡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並且都是用得數是24的乘法口訣。

  2、在空格里填上適當的數(教材P85第5題)

  (1)你能看懂這個表格嗎?說一說。

  (2)知道每個盤子裡放6只杯子,求有幾個盤子,只有一個數據,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預設:杯子總共有18個

  T:你是怎麼知道的?

  預設1:從圖中數一數,總共有18個。

  預設2:觀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個盤子,每個盤子放9個杯子,29=18(個)

  T:觀察第二列,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用什麼方法去算?怎樣列式?口訣?

  預設:有18只杯子,每個盤子裡放6只杯子,需要幾個盤子?

  T:第三列兩個數都不知道,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想得數是18的口訣)

  T:想一想,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預設1:總數都是18,橫著看,盤子越多,每個盤子裡放的杯子數越少。

  預設2:豎著看,杯子的總數都是18,盤子數每個盤子裡放的杯子數=杯子的總數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還有什麼疑問嗎?

  板書設計:

  小兔安家

  平均分 除法

  (1)平均每間住幾隻小兔? (2)需要幾間房子?

  124=3(只) 126=2(間)

  122=6(只) 122=6(間)

  123=4(只) 123=4(間)

小學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透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髮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鐘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遊戲。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裡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後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錶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麼?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開啟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透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透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主要設計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錄影邊互相說“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也為後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裡學會了什麼樣?你是透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小學數學說課稿10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並且這一節課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匯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最佳化。透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透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裡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對於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並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小學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第二課時“認識平方千米”一節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後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資料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後讓學生透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基於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結合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及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更加關注自然與社會.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老師啟發引導,師生交談,影象訊號法,課堂討論、交流等手段透過組織學生感悟、探究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並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以 “聯絡生活,提煉新知——學習新知,建立表象——應用鞏固,深化拓展——全課總結、深化認識”的四大教學流程展開教學,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具體的教學程式是這樣的:

  第一、聯絡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和空間觀念的發展)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第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佔地面積、我們市的面積、江蘇省面積以及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3、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第四、全課總結,深化認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習小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小數除法經常會出現除不盡的情況,或者

  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並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很重要。

  在本冊前面,已經教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數乘法的積的近似值,這裡只是透過例7一道計算錢數的應用題,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怎樣取商的近似值。由於計算錢數時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麼題中的結果應保留兩位小數,除的時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數。然後讓學生自己確定,怎樣把小數點後面第三位小數按四捨五入法處理。接著,讓學生試算做一做中的練習題。這一題是讓學生根據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學生更明確,算出的小數位數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然後按四捨五入法省略尾數。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數除法的計算中正確地擷取商的近似值。並且能夠靈活的處理問題。

  2、透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會根據實際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積的近似值與求商的近似值的異同。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是從複習入手,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教師以引導為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數,並且在練習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處理問題,使知識活學活用。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主要分以下幾部分來進行教學的

  (一)複習鋪墊

  透過複習和談話,既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又揭示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為今天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準備,為學生完整地認識取商的近似值作鋪墊。

  (二)自主嘗試

  多媒體出示例題7的情景圖學生透過讀題列式,嘗試計算來初步探究問題這裡多媒體出示生活情境圖,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探索活動中去,並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個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斷、推理,由實際生活知識引入到所要學的內容,並在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體交流: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我們如何解決?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規律。

  (四)點撥探索

  師生在共同板演豎式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決方法。需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該怎麼辦?幫助學生總結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積的近似值的異同點: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還可以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後,不再繼續除了,只把餘數同除數做比較,若餘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捨去;若餘數等於或大於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讓學生知道:不斷學習,就要不斷總結。因為總結能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刻。透過歸納、整合知識,讓學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內化。

  (五)演練拓展

  反饋練習是透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檢驗的;

  鞏固練習是透過一個求商的近似數的表格來進行的,鼓勵學生比快,並且介紹好的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

  數學源於生活,本節課從生活的真實入手,從自然引入,還情境為生活本來的面貌,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實化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商的近似值》一課時,對教材進行處理,我有意識地開發生活資源。首先教師出示例7: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並以談話的方式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氛圍,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再要求學生根據提出的資訊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時,還除不盡。教師巡視中發現,有的學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時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麼辦?(生:應該保留兩位小數,只要算出三位小數,然後按四捨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聽後,同學們都明白了保留兩位小數的道理,使學生學會了根據實際生活需要用四捨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數。

  本以為求近似數是教學難點,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關知識的複習、但在實際教學中才發現計算才是真正的教學難點,由於例題及做一做中所有習題全是小數除以整數,所以當作業中出現小數除以小數計算時,許多學生裝都忘記了"一看,二移"的步驟、所以在設計鞏固練習時應增加小數除以小數的練習、其次我根據學情補充介紹了一種求商近似數的簡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後不再繼續除,只把餘數同除數做比較,若餘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捨去;若餘數等於或大於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紹了這種方法感覺好的同學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較差的學生聽完後連最基本的保留兩位小數應除到小數點後面第幾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時,此方法的介紹時間可以適當後移,放在練習課上。

  其實在上課的時候,不能因為需要保留兩位小數或保留一位小數而強調學生說只能除到小數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學生除到了比實際需要更多的數位,應加以鼓勵表揚,並及時提示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去除,決不能一味扼殺,一棒子打死。這也許是學生創新的靈感之花,是一種鑽研精神的表現,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是這樣的教學,也需要這樣的老師,更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我們要結合課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學的利用教材,全面貫徹課改精神,實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努力教學,這樣才無愧於學生,才能稱得上是一名新課改下的老師。

小學數學說課稿13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透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裡主要透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絡,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透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透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絡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3、透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

  4、透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絡,感受圖形美。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著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著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

  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絡,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說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裡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裡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裡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為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啟用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14

  一、說課標

  (一)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課程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總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新課標則將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統一概括為過程與方法。各個方面密切聯絡、相互交融。根據學生髮展的身體和心理特徵,《課標》又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各階段間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以第二學段的學段目標為依據,下面我就從這三方面來說一說本冊教材的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萬以上的數;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

  2.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技能。

  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瞭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2.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獨立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絡。

  2.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勇敢質疑、言必有據等良好品質。

  (二)內容標準

  根據課程標準,數學學科的內容又可以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四大領域。下面,我就從這四大領域來闡述本冊教材的內容標準。

  數與代數: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萬以上的數並會用萬為單位表示大數。

  2.在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係。

  圖形與幾何:

  1.結合例項瞭解線段、射線和直線。

  2.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線段最短。

  3.瞭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並會用量角器進行測量。

  統計與機率:

  1.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

  2.認識條形統計圖,瞭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綜合與實踐: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說教材

  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說教材。首先說教材的編寫特點。

  (一)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編寫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素材緊貼學生的現實生活並具有時代意義,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社會。 本冊教材有計劃的引導學生熟悉生活,認識社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比如第二單元繁忙的工地、第三單元保護大天鵝、第四單元交通中的線、第五單元收穫的季節、第六單元快捷的物流運輸、第七單元小小志願者、第八單元新校服這些資訊窗內容則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與之息息相關的事情。

  2.最佳化單元知識結構,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本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最佳化單元知識結構。例如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知識編排上將乘除法的口算、筆算有機結合,便於學生理解計算策略的多樣性。

  3.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在“自主練習”板塊中,除了有一定的基本練習外,還設計了許多“綜合資訊窗”,由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4.注重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和評價。

  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後面都有“我學會了嗎?”、“問題口袋”和“豐收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我回顧整理和反思評價,提高數學學習的效果。

  (二)編寫體例

  在20xx年稽核的青島版教材中,其欄目的設定可謂是獨具匠心、特色鮮明。資訊窗、合作探索、自主練習、你知道嗎、我學會了嗎、問題口袋、聰明小屋、豐收園、智慧廣場。他們在整套教材中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每一個欄目,教材都賦予了它一定的內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進行解讀。

  資訊窗:透過情境形式,引導學生獲取資訊,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 合作探索:就提出的問題透過多種形式共同解決,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自主練習:形式多樣,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及時鞏固和練習所學知識。 你知道嗎:開闊學生視野,瞭解更多與數學相關的資料。

  我學會了嗎:考察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做出自我評價。 問題口袋:對學習中不屬於本課所學的問題,暫時放入“問題口袋”,一旦具備解決能力,隨時取出加以解決。

  聰明小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動腦思考能力,進一步提升數學思想,增長智慧。 豐收園:透過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便於學生養成評價與反思的習慣。

  智慧廣場:引導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認識數學價值。

  (三)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八個單元和兩個實踐活動。

  按照數學學科的四大領域來劃分,其中,第一單元萬以上數的認識,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第七單元混合運算屬於數與代數領域。這五個單元的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第三單元線與角,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第八單元條形統計圖屬於統計與機率領域。實踐活動盪鞦韆和全家自駕遊屬於綜合與實踐領域。

  (四)教材立體式整合

  “數與代數”方面,在學生已學過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了本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習也為以後學習小數乘法打下了基礎。同樣在已學過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了本冊除數是兩位數的知識,為以後學習小數除法打下了基礎。各個階段的學習可謂是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特點。 “圖形與幾何”方面,學習線與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為今後學習角與三角形的認識、多邊形的面積打下了基礎。 “統計與機率”方面,本冊書中所學的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一步將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和複式統計圖。 總之,教材的編排始終秉承著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的總結與利用,又為後續學習更復雜的內容奠定了基礎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說建議

  說建議可從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三個方面進行。 (一)教學建議 1.創設活動場景,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教學。

  創設開放的活動場景,讓學生感興趣,並自覺利用各種感官全方位地攝取資訊。 2.注重“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數學和生活密不可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實用性。

  3.激勵課後延伸,讓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資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在認知、情感、智慧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二)評價建議

  結合課程標準,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評價建議。 1.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

  數學學習過程評價是指透過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測評分析,評估學習活動本身的效果,調節學習活動過程,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而進行的評價。比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經常使用口頭評價。例如:對,書寫非常工整!你的解法有創意,連老師都沒想到!真棒!你的想法真有趣,能說給大家聽聽嗎?等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評價主體應多元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 3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

  可以透過課堂觀察、成長記錄袋、測試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從而使學生全方面的反思自我。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

  1.運用生活資源:在學習教材內容時,可以巧妙的結合生活,利用生活資源。講解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2.利用其他學科資源:其他學科與數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我們要從其他學科中開發資源,來促進數學教學。

  3.開發數學文化資源:適時地為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數學歷史等文化,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創新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開發網路資源:充分利用並開發網路資源。比如製作課件,可以形象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和課題相關的短片,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能做到研說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為載體把握數學新課標,構建高效新課堂,這是我們永遠的追求。各位領導、老師們,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

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

  教材是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建立時間觀念”的順序編寫的,在編寫上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鐘面,學會看整時,知道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讓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認識鐘錶的時針和分針,會看鐘表上的整時。

  教學難點: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課前準備:自制多媒體課,每個學生帶一個小鐘表,模型鍾。

  二、說教法和學法: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1、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法: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2、情境教學法:本節課我注意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貼近生活。

  3、實踐探索學習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我設定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透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實踐來獲得新知,這樣既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開放性。

  4、合作學習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三、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剛上課,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我創設這樣一個謎語情境:“有個好朋友,會跑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嘀嘀嗒嗒走,猜猜他是誰?”透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學生猜出是鐘錶後,接著我利用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表圖片讓學生欣賞並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光有漂亮的外表,鐘面上還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鐘的錶王國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也很自然的匯入了新課。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鐘面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然後,我用課件演示讓學生加深對鐘面結構的認識。(出示課件)在彙報觀察結果時,有的學生說到了秒針,我肯定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同時我會告訴學生我們看時間的時候通常只看時針和分針就可以了,有關秒針的知識我們以後再學習。

  2、認識整時刻

  “剛才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鐘兩個好朋友,那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告訴我們時間的嗎?”我利用這樣的過渡性語言,承上啟下,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了3個不同時刻的鐘面(出示課件)3時、6時、8時。然後再提問:3時、6時、8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著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讓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發現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向12,我便適時地告訴學生: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然後,我用學具再次讓學生鞏固看整時的方法。(出示一個鐘錶模型,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4,那麼鐘面上的時刻就是4時)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透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動手操作,撥整時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結合生活實際撥整時的動手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同學們讀書的時間8時,同學們做課間操的時間10時,然後讓學生以“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鍾”的方式同桌合作進行練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認整時的方法。

  銜接語:透過學生認識了鐘面、整時刻,能熟練地撥整時後,再學習時刻的另一種表示法。

  4、學習時刻的另一種表示——電子表示法

  我用卡片出示4:00的電子鐘時間,(板書)告訴學生這是同學們下午放學的時間,“有人會讀嗎?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言。最後教師告訴學生這種記時法叫電子記時法,並指導學生電子記時法的寫法。

  (三)應用新知 解決問題

  為了達到鞏固知識,開發智慧,激勵再學習的目的,針對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多角度、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的練習。

  1、說一說,比誰棒。透過讓學生說說小朋友一天的活動和什麼時刻做什麼,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互相評議安排是否合理,更能豐富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

  2、畫一畫,比手巧。同學們能幫老師修一修三隻掉了針的表嗎?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組小朋友最聰明,透過創設一個情景,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組織學生合作進行修理鐘錶,既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3、寫一寫,比眼快。透過讓學生觀察鐘面,用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迅速地寫出鐘面上的整時。

  (四)總結拓展,體驗樂趣

  今天我們和鐘錶交上了朋友,從這個朋友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讓學生自己總結,自我評價,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再次鞏固新知的好方法。

  四、 說板書設計

  時針 4時

  分針 鐘錶圖片 4:00

  12個數

  (我的板書簡單,明瞭,突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