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模板9篇

小學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模板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透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1。課件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們嗎?你們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們呢?

  2。小朋友,你帶來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能說出名稱的就說出來)

  3。小朋友帶的物體真多呀,看了這些物體,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4。看來,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識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物體。(揭示課題:認識物體)

  [說明: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的畫面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並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動手探究,體驗領悟。

  活動一:看一看、摸一摸。

  導語: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體,你有什麼發現?

  1、學生認真觀察桌面上的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外形。

  2、學生用手觸控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特性。

  3、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說說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怎樣的。

  [說明:理解數學知識首先要觀察數學現象。學生透過觀察、觸控等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特徵建立感性基礎。]

  活動二:分一分、比一比。

  導語:剛才小朋友觀察了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狀把它們分分類呢?

  1、以小組為單位將物體進行分類。

  2、各小組說說自己小組分了幾類,是怎樣分的。

  3、全班交流,達成共識。教師相機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

  4、各小組分別拿出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桌面上滾一滾、堆一堆,並交流自己的感受。

  [說明: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各種物體的形狀後,再透過實際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動,能進一步感知幾種幾何形體的特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認一認、找一找。

  導語:現在請小朋友看大螢幕,電腦把這四類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課件呈現幾種立體圖形)

  1、學生看大螢幕上的圖形,說圖形的名稱。

  2、請四名學生頭戴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頭飾,其餘學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並舉起來,以示響應。

  3、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朋友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學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說明: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四種形狀的物體後及時進行必要的抽象,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在找一找的活動中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現實情境中進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已有認識更為豐富、生動。]

  活動四:搭一搭、數一數。

  導語:小朋友,你們玩過搭積木嗎?現在我們就用剛剛認識的這些物體作積木,搭一件你最喜歡的東西。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確要求後,學生動手搭積木。

  搭好後,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並進行評價。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指名說說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狀的物體搭成的。

  2、數數自己的作品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的結果填在表格裡。

  [說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設計開放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這樣做,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總結延伸。

  1、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學到了哪些知識?

  2、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朋友,課後,大家再去找找吧!

  [說明: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和學到的知識,體會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並能正確地,合理地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是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2、寫出12、30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二、教學新課

  1、提出課題:“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把12、30和它們的最小公倍數60,分別分解質因數。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觀察上面各數分解質因數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

  (最小公倍數60的質因數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質因數2、3,還有12獨有的質因數2,30獨有的質因數5。)

  3、利用上面的情況,用簡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

  21230………用公約數2除

  3615……….用公約數3除

  25……..只有公約數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2×3×2×5=60,也可以這樣表示:

  [12。,30]=2×3×2×5=60

  4、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先用這兩個數的()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約數1,然後把所有的()和()連乘起來。

  5、嘗試練習

  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學求倍數關係,互質關係的最小公倍數。

  在下面各組數中找出倍數關係,互質關係

  12和36,9和5,36和12,4和9,25和75,20和3,51和17,8和11

  1、倍數關係

  2、互質關係

  3、想一想

  (1)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關係,那麼()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四、鞏固練習

  書本第56頁1至4題。

  五、歸納

  六、佈置作業

  反思:讓學生了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什麼要把兩個數的公約數還要各自獨有的約數。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書119頁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線上植樹問題的解題規律。

  2、會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選擇方法進行解答。

  3、經歷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體驗比較、區別學習方法。

  4、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透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應該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逐步發現隱藏於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認真觀察分析,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複習回顧

  (1)教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討了有關植樹的數學問題,植樹問題中有哪幾種情形?解答時應注意什麼問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相互交流。再組織學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①兩端都要栽:植樹棵樹=間隔數+1

  ②兩端都不栽:植樹棵數=間隔數-1

  ③只栽一端:植樹棵數=間隔數 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相互交流。

  二、指導練習

  (1)教材練習二十第1題。

  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小組討論:當大鐘敲5下時,前後共有幾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有多長?

  ③大鐘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呢?

  大鐘敲12下,共有11次間隔,所以共需時間是:2×11=22(秒)。

  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教材練習二十第3題

  教師:從王村到李村之間設電線杆,會有幾種情況?

  學生在小組中根據分析的情況,獨立解答,並相互交流。根據可能會存在的三種情況,分別有三種解答結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頁思考題。

  教材練習二十第4題。

  ①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②學生觀察示意圖,小組討論:有多少個間隔?有多少盞燈?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封閉路線上植樹時,間隔數=植樹棵樹。(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3號在1號隊員的前面,1號隊員不是第4名,而3號隊員不是第1名,所以3號隊員是第2名,而1號隊員是第3名,當1號隊員第3名時,由於號碼名次不同,所以2號是第4名,4號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號 2號 3號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可能會說出:大鐘敲5下,共有4次間隔,平均每次間隔時間是8÷4=2(秒)。

  學生獨立思考,並解答。教師指名彙報,然後集體訂正。

  組織學生議一議,然後彙報。彙報時學生可能會說出:共有三種情況:

  a. 兩端都設有電線杆。

  b. 兩端都不設電線杆。

  c. 只在一端設電線杆。

  學生討論後彙報,彙報時可能會說出:1號第3名,2號第4名,3號第2名,4號第1名

  三、應用練習

  (1)一度長180米的大橋兩側,每隔30米安裝一盞路燈。

  ①兩端要安裝,需路燈幾盞?

  ②兩端不安裝,需路燈幾盞?

  (2)小剛到電影院看電影,他前面有8排,後面有9排,左邊有15個座位,右邊有17個座位。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每排座位一樣多 學生獨立練習,然後小組交流。

  指2名學生板演,再集體訂正。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解答。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比較,進一步弄清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和相應的列方程解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之間的內在聯絡,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的聯絡和區別.

  2.能正確熟練地解答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難點

  明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在前邊,我們已經學習了稍複雜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這兩類應用題在分析解答

  時易混淆.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對這兩類應用題進行比較.透過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二、學習新知

  (一)出示例8的4個小題.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多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多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少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少 ,籃球有多少個?

  (二)學生試做.

  1.第一題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題

  解:設籃球有 個.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題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題

  解:設籃球 個.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較區別

  1.比較1、3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中的第二個已知條件有什麼不同?解題思路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

  什麼不同的地方?

  (1)觀察討論.

  (2)全班交流.

  (3)師生歸納.

  這兩道題都是把足球看作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籃球有多少個?

  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不同的是(1)題籃球比足球多 ,而第(3)題是籃球比足球少 ,計算進一個要加上多的數,一個要減去少的個數.

  2.比較2、4題

  教師提問:這兩道的第二個已知條件有什麼不同?解題思路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1)觀察討論.

  (2)全班交流.

  (3)師生歸納.

  這兩道題都是把籃球看作單位1,而且單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設單位1的量為 ,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找出等量關係列方程解答.熟練之後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第三冊“倍”的初步認識教學預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63頁至6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倍”的學習過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弄清“幾份”和“幾倍”之間的聯絡。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推理、分析、遷移的能力和有條理地敘述的能力。

  教學重點: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準備:圖片、小棒

  教學方式:動手操作、師生互動、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複習鋪墊。

  1、看圖說說各是幾個幾。

  (1)

  (2) △△△ △△△ △△△ △△△

  2、口答:蘋果: ○○○

  梨 : ●●● ●●●

  蘋果有3只,梨有( )個3只。

  設計意圖:幾個幾的知識的複習,為溝通舊知“幾個幾”與新知“幾倍”的聯絡作了良好的鋪墊。降低了幾倍的意義的教學難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師生探討。

  (1)出示情境圖(三個小朋友的對話,並分別指藍花、黃花和紅花)

  (2)引導學生擺花片:擺2朵藍花片

  我們還知道黃花3個2朵,怎樣擺黃花呢?(學生討論後試擺)

  (3) 指名上黑板擺黃花。

  問:“他擺的是幾朵花?他是怎樣擺的?”

  問:“比較一下藍花和黃花,你發現了什麼?”

  可能有學生說:“我發現黃花比藍花多4朵。”

  也可能有學生說:“藍花比黃花少4朵。”

  “我還發現藍花和黃花一共8朵。”

  師指圖問:“你還能發現什麼?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如果有學生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那我會驚訝地說:“你再說一遍,我沒聽懂呢?”當學生再說一遍後,我會說:“你們看出來了嗎?我怎麼看不出來,你能教教我嗎?”

  [這裡通過出示情境圖、擺花片、比較藍花和黃花,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出發,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同時我透過“你能教教我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揭示課題。

  問:“你是怎樣知道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黃花有3個2朵,就是2朵2朵地擺黃花,要擺3次,黃花有3個2朵,就是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教師指出:把藍花的朵數看作1份,黃花的朵數有這樣的3份,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這裡黃花的朵數與藍花的朵數之間存在著“倍”的關係,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討論的“倍”的初步認識。

  3、逐層認識。

  追問:把藍花的朵數看作1份,黃花的朵數有這樣的幾份?我們可以怎樣敘述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同桌互相說說。

  如果黃花再添2朵,現在是幾個2朵,我們怎樣敘述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4朵黃花,剩下幾朵黃花,那麼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

  4、練習反饋。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邊看圖邊說出兩種書的倍數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的操作,使學生明白幾個幾份,就是幾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數學概念“倍”。由學生先探討,然後再研究,最後教師再揭示,層層推進,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同時透過份數的變化,讓學生明白“份數”與“倍數”的關係

  三、深入研究、鞏固認識。

  1、動手操作。

  藍花有2朵,紅花有4個2朵,你能擺出來嗎?

  指名上去擺紅花。

  問:“他是怎麼擺的?為什麼要2朵2朵地擺?”

  問:“怎樣說出紅花與藍花的關係?”

  指名回答,然後一起說。

  如果再添2朵藍花,現在是幾朵藍花?那麼藍花有4朵,紅花有幾個4朵呢?我們就說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2、練習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白菜有( )棵,青菜有( )個( )棵。青菜的棵數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數又是白菜的幾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個( )棵,青菜的棵數是白菜的( )倍。

  設計意圖:上一層次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幾份”就是“幾倍”的聯絡,這裡著重讓學生了解當標準量發生變化時,那他們的倍數關係也會發生變化。學生在情境的創設和動手操作中自主構建了數學知識,在探究中發現,在合作中明理,從而對“倍”的含義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導練啟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紅帶子的長是綠帶子的幾倍?你是怎麼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題

  (1)出示題目,自讀理解

  (2)動手擺一擺,填一填

  (3)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在書上畫一畫,教師注意巡視檢查

  4、遊戲:教師拍一倍的次數,學生按要求有節奏地拍出表示幾倍的次數。

  5、發展練習:(顯示情境畫面)

  看,媽媽買回來的水果真多呀!

  2個蘋果 3支香蕉 4個桃 6個梨 12個草莓

  看著這幅圖,用今天學的有關“倍”的知識說一句話。

  設計意圖:練習形式多種多樣,使學生對“倍”的理解更加透徹。拍手遊戲既可以檢查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而發展練習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的敘述能力。

  五、總結提升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複習大數的讀寫及用四捨五入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進一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3、能根據生活實際的需求將一個數用合適的方法湊整。

  教學重點:

  掌握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湊整方法。

  教學難點:

  三種湊整方法的區別,體會四捨五入是最常見的湊整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領探究

  1. 複習讀寫和四捨五入法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這就是我國近五十年人口增長統計圖!觀察這張統計圖,你能讀懂相關的資訊嗎?

  ①複習大數的讀寫讀出1953—20xx年全國人口數這些數都比較大,讀這些數時,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四位分級)寫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數

  ②用四捨五入法湊整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表示上海總人口、全國總人口的數量時做不到很精確,這時就需要用湊整的方法取一個近似數,你學過哪些湊整的方法?將上海人口數湊整到整萬數。

  2. 揭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四捨五入法,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湊整方法,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研究關於“大數與湊整”的知識。(出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媽媽去商店買衣服,正好趕上商場服裝優惠促銷,小胖發現原先的價格都變成了相鄰的整十數。

  自學提問

  (1)用“四捨五入”法行嗎?為什麼?

  (2)原價198元的套裝優惠後的價格是多少?

  (3)這種湊整的方法叫什麼?(提問分星級+獨立思考+求助討論)

  2.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全部捨去用“0”來佔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去尾法”。

  3.跟進練習:制定其餘服裝的優惠價格。

  (二)探究二:進一法

  1. 出示:媽媽帶小胖去服裝店買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裡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兩種尺寸。

  自學提問

  (1)小胖應該買哪種尺寸的T-SHIRT?為什麼?

  (2)像這樣的湊整方法叫什麼?

  (3)與我們剛才學的“去尾法”有什麼不一樣呢?

  2.討論彙報。

  3.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去掉尾數向前進一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進一法”。

  (三)探究三

  1.練習:學生當場編題將按下列要求湊整。四捨五入法 去尾法 進一法

  2.比較這三種湊整方法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3.小結:這些都是數湊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捨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數最高位上數的大小,而另兩種方法是無需看尾數的大小,直接“進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礎練

  1. 下面用哪種方法湊整更合適?

  (1)小亞有480分的積分,每200分可以換一個獎品,最多能換幾個獎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裝盒冷藏,每個盒子只能裝10根,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3)小明體重35kg,一部電梯的載重為1000kg,這部電梯最多能乘像小明這樣體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噸,一輛卡車每次運8噸,需要幾次才能運完?

  2.178025用“去尾法”湊成整萬數是(),用“進一法”湊成整萬數是(),它們相差()。由此可見,用“去尾法”湊整,數字總是變(),用“進一法”湊整,數字總是變()。

  (二)綜合練習選擇

  1. 按去尾法在萬位上湊整得7□8078≈74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規則湊整成整千數的。

  ①四捨五入或進一法

  ②四捨五入或去尾法

  ③進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時反饋練習

  1. 書P90、91頁最後一題。

  2. 按“進一法”在萬位上湊整得8□3068≈83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純淨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輛載重2噸的小貨車最多可以裝多少桶純淨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裝105桶純淨水。

  (四)拓展練習

  1.某個數,經“去尾法”湊整成整千數後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999 ),最小為(72001 )。

  2. 某個數,經“進一法”湊整成整千數後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1999 ),最小為(71000 )。

  3. 某個數,經“四捨五入法”湊整成整千數後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499 ),最小為(71500 )。

  四、本課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三種不同的湊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將數進行湊整。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教材第61頁練習十二第8~12題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筆算加、減法的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差關係三類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各類應用題的分析、解題的思路,能正確地解答三類不同的應用題,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計算練習

  做練習十二第8題後兩題(加和減)

  1、 指名兩人板演,其餘做在作業本上。

  2、 集體訂正,讓學生重點說一說計算過程。

  3、 提問: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加法計算個位滿十要怎麼辦?減法計算個位不夠減怎麼辦?

  二、應用題練習

  1、 看圖列式

  (1) 示線段圖。(用線段圖分別表示藍墨水28瓶,紅墨水20瓶,求藍墨水比紅墨水多幾瓶)

  請小朋友說說圖上是什麼意思?

  哪種墨水的瓶數多?怎樣列式?為什麼用減法算?28-20表示什麼意思?這道題的問題還可以怎樣提?為什麼?

  (2) 在圖上改變已知數和問題,成為求藍墨水瓶數的題。

  讓學生說說現在圖裡的意思? 怎樣列式?為什麼要用加法算?

  (3) 誰能改變和問題,成為求紅墨水瓶數的題?(根據改變兩個條件和問題) 怎樣列式?

  2、 針對性練習

  現在,說說第一句中是哪種數量多,它可以分成哪兩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幾隻?

  (2) 公雞比母雞少幾隻?

  (3) 松樹比楊樹少10棵。

  (4) 紅金魚比黃金魚多5條。

  師:我們分清了誰多、誰少,就可以根據題目的意思來分析數量關係,解答應用題。

  3、 完成練習十二第9題

  先做第一題,做完後提問:這個問題還可以怎樣提?

  想一想,這道題裡有哪三個數量?(張芳養17只,徐軍養26只,徐軍比張芳多養9只)

  根據三個數量,還可以編成另外兩道應用題。

  做第(2)(3)題

  做完後指出:雖然每道題裡的三個數量都一樣,但由於條件和問題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樣。因此,解答應用題先要分清條件和問題,然後根據條件和問題的聯絡,確定用什麼方法算。

  4、 做練習十二第10題

  讓學生說明題意,明確和綠旗面數都是與哪種旗比的。為什麼解題的方法一樣?

  三、課堂作業

  練習十二第8題前4道計算題,第11題、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學習內容:

  教科書28-29頁例5、6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透過觀察、比較,弄清商中間與末尾的不同意義。

  3、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習重點、難點:

  讓學生理解0作為被除數時的意義及除數為0時的意思。從“以學生為主體”這個觀點出發,讓學生討論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不斷溝通乘除之間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規律

  將書中四幅圖逐一顯示,並配上解說,在故事中嵌入數學問題:

  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

  2、你說孫悟空會怎麼分?

  3、這時豬八戒說我來分,卻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問:我們3人怎麼分呀?每人能吃到幾個西瓜?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

  5、0÷3=0說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討論:0÷0=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8、小結: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電數,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得:309÷3=

  (2)你認為這道題的商是幾位數?

  (3)嘗試用豎式計算,結果是多少?你是怎麼得到的?

  (4)反饋,比較得出簡便寫法,指板演題,問為什麼十位上要寫0?

  (5)獨立解決“萬青平均每月用電數”,及時糾正。

  三、練習鞏固

  (1)豎式計算:604÷2=840÷7=296÷4=835÷5=

  比較今天學習的與以前所學的筆算除法的聯絡

  揭題: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斷題:書第30頁,讓學生在改錯中鞏固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第30頁第4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隨堂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於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遊戲匯入,遊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說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麼是大約,從而會說()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透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著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演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後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採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後加、先加後估、先估後減……儘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願望。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