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透過模擬上下車的情景,使學生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含義。

  3。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獲得兩步式題運算順序的感性體驗。

  重點: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含義。

  難點:獲得感性體驗。

  教具:電腦、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準備題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說一說

  小朋友門坐過公交車嗎?汽車每到一站就會有上上下下的人,請看大螢幕:(電腦顯示)

  車上原來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個人,又上去了4個人,一共有幾人?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為:2+1+4。

  教師板書:

  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同桌互說。

  繼續演示:這時車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來了2人,下去了3人,該怎樣列式計算?

  列式為:7+2-3=6

  還可以怎樣列式?(7-3+2=6)

  2。試一試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擬汽車,用圓片代替乘客,教師說出各種情況,學生當小司機,模擬一次,列出正確的算式

  3。擺一擺

  同桌兩人一組,用圓片互相擺,一人擺,一人列式,然後交換角色練習。

  (三)課堂作業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總結

  同學們的表現都很棒,希望繼續努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小學階段的第一堂數學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喜歡學習數學的情感。教材選擇兒童樂園的一些場景,組成生動活潑、惹人喜愛的畫面,吸引學生學習。主要教學活動是觀察場景,瞭解裡面有些什麼;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並用畫圓點的方式表示各種物體的數量。透過這些活動,初步感受看和數能瞭解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是學習數學的方法。同時,在活動中進行初步的常規教育。

  教材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綜合性場景圖,裡面有許多物體,各種物體的個數都不相同,分別為1~10個。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圖及相應的點子圖。每幅小圖裡只有一種物體,是從綜合場景裡分離出來的。點子圖表示物體的數量。

  1.組織學生觀察。

  場景圖裡的內容很豐富,其中的各種物體及其數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有些物體數量較少,有些物體數量較多;有些物體比較集中,有些物體比較分散;有些物體容易看到,個別物體有較隱蔽的部分。觀察和交流是這部分內容的主要教學活動。容易興奮但不能持久是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的觀察比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體就不再關注其他物體;在交流的時候不能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不善於傾聽同伴的發言。因此,要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說說從圖中看到些什麼,指指這些物體在哪裡。帶領學生經歷從整體到部分從粗略到細緻的觀察過程,不但瞭解圖的內容,而且學習觀察的方法。要組織學生交流,相互傾聽和相互補充,使觀察的效果更好,還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學習常規。

  2.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

  十幅小圖都是從場景中分離出來的,一幅小圖裡只有一種物體,便於計數和表示數量。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尚未進行認數教學,暫時不宜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二是幾個物體畫幾個圓點,圓點與物體的.個數相同,滲透對應思想;三是圓點能且只能表示各種物體數量方面的屬性,不表示物體的其他屬性。這種初步的抽象,對後面的認數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圖,物體及圓點都已畫好。可以透過滑梯下為什麼畫一個圓點鞦韆下為什麼畫兩個圓點圓點表示什麼意思等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圓點的作用。這樣,在飛機、蝴蝶、鳥下面畫表示個數的圓點就不會有困難了。至於根據已經畫出的七個、八個、十個圓點,說出小圖中的物體,只要在情境圖裡指一指有關的物體,數一數是這樣的幾個,不要求學生畫這些物體。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第一單元 倍數與因數

  3的倍數的特徵

  第6課時

  [教學內容] 數的奇偶性

  [教學目標]

  1、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2、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的過程,在活動中發現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在活動中體驗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2、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的過程,在活動中發現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在活動中體驗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利用數的奇偶性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利用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教師適當進行“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

  試一試:

  本題是讓學生應用上述活動中解決問題的策略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最後的結果是:翻動10次,杯口朝上;翻動19次,杯口朝下。解決問題後,讓學生以“硬幣”為題材,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開展遊戲活動。

  活動2:探索奇數、偶數相加的規律

  先研究“偶數+偶數”的規律,在經歷“列式計算—初步得出結論—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後,再引導學生用這樣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數+奇數”“奇數+偶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最後讓學生應用結論判斷計算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還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減法中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偶數+偶數=偶數

  奇數+奇數=偶數

  偶數+奇數=奇數

  [板書設計]

  數的奇偶性

  例子: 結論:

  12 + 34 = 48 偶數+偶數=偶數

  11 + 37 =48 奇數+奇數=偶數

  12 + 11 =23 奇數+偶數=奇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透過運用遷移的方法學會新知識,培養類推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使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輔墊

  (一)讀題列式,並說一說各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4個13是多少? 18個20是多少?

  小結:整數乘法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二)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複習

  提問:透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三)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引入

  板書課題:小數乘整數

  二、指導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買5米要用多少元?

  (二)討論:

  1、用加法怎樣列式?用乘法怎樣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義是什麼?

  3、你覺得哪個算式比較簡便?

  4、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什麼聯絡?

  (三)教師提問:小數乘整數該怎樣計算呢?

  教師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複習中得到的規律來解決呢?

  (四)演示動畫:小數乘整數—例1

  教師提問:為什麼要把675縮小10倍呢?

  (五)請學生看書學習今天的內容第1頁,覺得重要的地方畫下來。

  三、質疑小結

  (一)今天我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請同學概括一下。

  (二)提問:計算小數乘整數時為什麼可以轉化成整數乘法進行計算?依據是什麼?

  (三)你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還有什麼問題?

  四、反饋調節

  (一)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14個9.76的和是多少?

  5個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據填結果。

  () ()

  () ()

  ()x()

  五、課後作業

  (一)計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見遠處打閃以後,經過4秒聽到雷聲。已知雷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閃的地方離小明有多遠?(從打閃起到看見閃光的時間略去不算)

  七、板書設計

  小數乘整數

  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例1。花布每米13.5元,買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計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計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各種梯形各兩份,剪刀,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主題

  1. 生活中我們能找到許多平面圖形,這個教室裡有嗎?

  2. 請大家看看這組圖片,看看你發現了誰?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梯形)板書 2.梯形,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認識它了,誰來介紹一下它。

  3.今天,我們來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積。(板書)

  二、回憶舊知,建立聯絡

  1. 面積,我們現在已經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了?他們計算方法你們還記得嗎?(課件)

  2. 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我們是怎樣推匯出來的?還記得嗎?

  3. 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它們面積的計算時候,都用到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板書)把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絡,進而推匯出面積計算的公式.這種思想,這節課我們也要用到。

  三、轉化梯形,推導公式

  (一)應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學們喜歡什麼體育運動?喜歡籃球嗎?(課件出示籃球場地)你們知道這一處是什麼區域嗎?這是3秒鐘限制區,是限制對方隊員在這個區域內停留不能超過3秒鐘。

  2.但是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還沒有學過,你猜想梯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你想怎樣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

  3.同學們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學們想的那樣呢?讓我們來動手驗證一下。在動手操作之前,老師提出三點建議:(1)想想能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什麼圖形。

  (2)根據轉化圖形與梯形的關係,推匯出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3)填寫好彙報單,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動作快。明白了嗎?開始吧!

  (二)小組活動十分鐘

  (三)彙報

  1.剛剛同學們把梯形轉化成了多種圖形!現在讓我們請這幾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大家注意聽,你們的意見相同嗎?你還有補充嗎?彙報:平行四邊形:兩個怎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同學拼成的是長方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那你們的推導的結果應當是一樣的。是嗎?

  2.師:同學們,觀察這些圖形,無論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動圖形)你發現什麼了?過渡:看來,只要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個…….(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學過:……(板書)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兩種圖形間的聯絡來推導梯形的面積了。誰來幫老師梳理一下。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邊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積……為什麼除以2?

  3.剛才展示的都是拼組的方法,還有些同學只用一個梯形就完成了任務,他們用了分割的方法。你們都看懂了嗎?請這個小組的同學來簡單說說你們是怎麼推導的。你們小組的方法真獨特!方法不同,那你們推導的結論呢?

  4.總結: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不同的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共同點。誰來說說?

  5.是不是這樣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們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的梯形面積公式讀一讀吧!(課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會嗎?

  6.在這個公式中,哪裡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呢?在計算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 四、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1. 總結:好了,同學們,剛剛大家用學過的知識,透過拼合,分割,旋轉,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了學過的圖形,根據圖形間的聯絡就推匯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這個方法你們記住了嗎?那老師可要考考你了!(判斷題)

  3.透過剛剛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這個三秒限制區到底多大呢?你會求嗎?需要什麼條件?(課件出示)動筆試試吧。

  4.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你們想用新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

  5.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生活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小到…..大到…..都會用到它。

  五、結語

  轉化在數學當中是一種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圖形的學習中,同學們多次用到了轉化的策略,(課件)其實在學習計算時我們也用到了。那我們轉化的目就是化未知為已知。以後你再遇到一個未知的新問題,你會怎樣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問題都可以轉化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去思考。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發現和應用乘法的計算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關注學生的發現。

  在教學中,出示幾組算式,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算式之間的聯絡,再進行計算;在計算之後,觀察乘數和積的變化,從中總結出規律。透過這樣的反覆觀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應用。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學生理解並掌握了一些計算規律之後,及時地安排學生按照規律寫算式,根據規律進行計算,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和鞏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出示複習題,直接寫得數。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並說說演算法。

  2.匯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設計意圖: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在學習新知之前,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有利於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第一個問題中的三組算式。

  師:請大家先觀察一下每組中算式之間有什麼聯絡,再想想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師:計算出結果了嗎,是怎樣計算的?請說一說。

  預設

  根據乘法的意義計算出結果,重點理解下面四個算式的演算法。

  50×10就是50個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個10,30×2=60,所以30乘2個10等於60個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個10,12×4=48,所以12乘4個10等於48個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個10乘40,12×40=480,所以12個10乘40等於480個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據學生的彙報,師用課件出示每組算式的結果。

  2.看一看。

  (1)提出問題。

  師: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中乘數和積的變化,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發現。

  (2)集體交流。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你們有什麼發現?跟全班同學說一說吧。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描述:

  ①兩個數相乘,其中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乘10,積也乘10;

  ②兩個數相乘,當一個乘數擴大到原來的10倍,另一個乘數不變時,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

  ③兩個數相乘,如果每個乘數都擴大到原來的10倍,那麼積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3.根據規律寫算式。

  (1)課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據你的發現再寫出幾組算式。

  學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寫出幾組算式。

  (2)交流想法和體會。

  組織學生說一說各自的想法和體會。

  師:你們是怎樣想出這些算式的?透過寫這些算式你們體會到了什麼?(生自由說一說)

  4.根據規律計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的第四個問題,請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師:還記得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嗎?你們能利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寫出這些算式的結果嗎?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根據16×3=48,直接寫出其他算式的結果。

  (2)引導學生交流,用已經發現的規律來說明計算的過程。

  師:這些算式你們分別是根據什麼規律算出結果的?說一說。

  學生交流彙報,師相機指導。

  設計意圖:透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規律,而學習計算規律的目的在於指導計算,本環節就是給學生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平臺,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