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彙總9篇

小學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彙總9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14頁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按例1內容準備實物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們喜歡什麼活動?(春遊)小精靈聰聰剛剛告訴老師,明天是個好天氣,學校決定明天春遊去。一聽到這個好訊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興啦,已經為明天的春遊準備了許多好吃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課件)

  2、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麼?

  3、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種食品時,每份都同樣多。課件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4、你們猜猜看,為什麼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學生自圓其說,誘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明天春遊的食品(課件出示:橘子、糖果)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種食品要像二(1)班那樣,每份應同樣多。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③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顆;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個

  ④觀察:從各小組準備的食品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各種食品都是每份的數量同樣多。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平均分》

  小精靈說: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⑴、書第13頁的做一做

  ①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說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麼意思?(把10個麵包分成5份,每份的麵包塊數同樣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樣多

  ②操作:用10個○片代替麵包,動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個麵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個麵包。

  ⑵、小朋友說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剛才分食品時的每一種分法過程說一說嗎?

  ①同桌互相說一說②交流彙報

  3、引入例2

  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小助手將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樣分?

  ①學生動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師參與活動

  ②交流分的結果(生到實物投影儀上演示)

  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個橘子

  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聆聽他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討論評價: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分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幾個幾個地分,最後分完的結果必須每份同樣多。(平均分、結果)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快、準確)

  4、鞏固書第14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礦泉水動手分一分(再用虛線把分的結果表示出來)

  ②交流,同組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③如果老師又拿來3瓶礦泉水,這時應怎麼分呢?如果老師又拿來的是4瓶會出現什麼情況,該怎樣解決?(讓學生充分思考,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學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見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三第3題

  ①學生自己讀題,根據題意從學具卡片中拿出相應的梨子

  ②自己動手分一分,將梨子平均放進3個盤子裡(注意總數、份數的滲透)

  ③評析,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2、練習三第一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裡插花,根據題目的要求想怎麼插就怎麼插。(並塗上顏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結果,並說說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評選,誰插的花最漂亮(培養學生的欣賞美的能力和做答認真的習慣)

  選出每瓶插得同樣多的,強調把12朵花平均插在3個花瓶裡,每個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練習三第2題

  ①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判斷、分析能力

  ②評析,你想對第1、第2題說句什麼話?(第1題: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題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4、聯絡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在此,學生會引出許多有趣的話題)

  四、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要注意什麼?

  課後小結

  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親身實踐,參與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資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學、主動的學。力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對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運用乘法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探究和理解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定標、激趣匯入

  主題圖引入(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二、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自學互動

  適時點撥活動一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

  學習任務

  1、針對上面的問題1列出算式,有幾種列法。

  2、為什麼列的式子不同,它們的計算結果是怎樣的。

  3、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4、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能試著用字母表示嗎?

  5、乘法結合律有什麼作用。

  6、根據前面的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你們能試著自己學習乘法中的另一個規律嗎?

  7、1這組算式發現了什麼?

  2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

  3用語言表述規律,並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動一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

  學習任務

  1、小組討論乘法的結合律、結合律用字母怎樣表示。

  2、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記定律的方法。

  3、分別說說是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運算定律的。

  4、討論為什麼要學習運算定律。

  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四、鞏固應用

  在什麼時候使用乘法結合律。使用這個運算定律的結果是什麼。使用它們的優點是什麼。

  怎樣用乘法的結合律計算2532125

  五、測評訓練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麼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3067 = 30(□□)

  125840 =(□□)□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案設計

  萬以內數的認識是認數的第三階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終是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還沒有形成,因此在學生已有的對“個、十、百、千”四個數位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從具體的形到抽象的數的形成過程,理解並掌握“10個一千是一萬”這一知識點,加深學生對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1.數形結合,層層遞進,加深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從情境圖入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的應用,接著讓學生以正方體木塊為素材,一千一千地數;再以計數器為素材,一千一千地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位制計數原理,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最後引導學生整理並製作數位順序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位的意義與作用,探索數位順序表的應用價值。

  2.由直觀到抽象,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本節課教學注重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透過數星星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地數數,在活動中深化學生對計數單位、計數方法的理解。再透過正方體木塊、計數器逐步抽象,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概念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計數器 數位順序表

  學生準備 計數器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1.出示課件,體會“大數”。

  (1)匯入:同學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你們看,這是我們的校園,請你們來讀一讀校園裡的這些數吧。

  (2)學生嘗試讀數。

  (3)引導學生觀看南京長江大橋圖,並讀數: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長4589米,鐵路橋長6772米。

  2.揭示課題。

  師:看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們。(板書課題:萬以內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產生認識萬以內數的需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探究新知,引導發現

  (一)教學例5。

  1.複習數數的方法。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學過哪些計數單位?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學生集體彙報已經學過的數數的方法。

  2.引導學生數正方體木塊。

  (1)引導學生先觀察例5中的正方體木塊,然後數一數。

  (2)學生集體交流數數的方法。

  (先十個十個地數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數出一千,正好是一個大正方體木塊,然後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

  (3)師生歸納: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萬”也是計數單位。(板書)

  3.在計數器上從一千撥到一萬。

  (1)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數位。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撥一撥,並思考:當撥到九千時,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該怎樣撥珠呢?

  (3)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同時引導學生邊撥邊數,使學生明確:9個一千再加1個一千是一萬,我們撥到九千後,再撥一千,應該把9去掉,並向前一位進1。

  (4)小結:計數單位“千”的前面是“萬”,萬是更大的計數單位。

  4.整理數位順序表。

  (1)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數位。

  (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藉助計數器想一想這些數位的排列順序。

  (從右往左依次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3)組織學生製作數位順序表,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學生製作的數位順序表,並說一說製作數位順序表時要注意什麼。

  (注意數位順序表要從右往左,從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導學生在數位順序表上表示568和302,並讀出這兩個數。

  (6)小組討論數位順序表對寫數、讀數有哪些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8~p9

  教學目標: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培養數學問題的意識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2.會應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義,能夠列出乘法版式進行計算,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體驗、比較和區分似“3個6”和“6個3”的不同含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課(第8頁至第9頁),結合“動物聚會”的童話情境,發展學生提出並解決生活中乘法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應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大森林裡住著很多可愛的小動物,這一天,它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帶來許多好吃的。同時它們還想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小朋友們願意參加嗎?(課題)

  二、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師: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圖上有幾隻小鳥前來參加聚會?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圖上有9只小鳥。我是用加法計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計算的,3×3=9(只)。每根樹枝上有3只小鳥,有3根樹枝,求一共有幾隻小鳥,也就是求3個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計算。

  師:猴子一共端來多少個桃子?

  6+6+6=18(個) 6×3=18(個)

  生:圖上一共有多少個胡蘿蔔?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生:一共有12個胡蘿蔔,15個松果。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看了一幅圖發現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而且解決了。誰能說說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是什麼?

  師: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三、鞏固應用。

  1.連一連。(理解6個3和3個6所表示意義的不同,干擾資訊:6+3,強調3個6和6個3)

  注意:弄清題意,再連線。

  2.說一說。

  結合不同的情境,解釋同一個算式2×3的意義。(2個3和3個2的意義,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義不同。)

  3.擺一擺。(一個算是可表示兩種意義。)

  教師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讓學生說一說它表示幾個幾。

  3×2表示2個3或 3個2。

  (○○○ ○○○)(○○ ○○ ○○)

  4.每樣東西各買多少個:(提出問題——列式——含義)

  生: 16個胡蘿蔔,因為4+4+4+4=16或4×4=16(個)。

  生: 12根香蕉,因為5+7=12(個)。

  作業:p9實踐活動: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板書設計:

  動物聚會

  一共有多少隻小鳥?

  3×3=9(只)

  教學反思:

  1.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說,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學生還透過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活動積累直接經驗,並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

  案例點評: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資訊、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著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著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資訊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小學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P48~50頁,例1,練習十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

  2、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求商。

  3、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

  進一步掌握關於除法的基本應用題的解答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

  口算練習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將下列口訣補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計算下面各題。

  24÷6 15÷3

  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求商的。

  【設計意圖】:複習乘法的相關口訣,為學習除法的求商做好鋪墊。

  合作探究

  談話引入新課六一快到了。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忙著佈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們遇到了一些數學上的問題,你能幫他們一快解決嗎?

  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列出算式。板書:56÷8

  (3)引導學生得出算式的商。問:你是怎麼計算的?(想乘算除)

  (4)學生獨立解決:要是掛7行呢?你能夠解決嗎?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結果,並把求商的過程跟大家說一說。

  小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幫小朋友們解決了數學問題,而且還進一步學會了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在以後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夠熟記口訣,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設計意圖】: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獨立思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學習時空交還給學生。

  鞏固練習

  引導學生完成書本第49頁做一做。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說一說怎樣求得商?集體訂正。

  引導學生完成第50頁第1、2題。

  【設計意圖】:用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有了什麼樣的收穫?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學習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67頁。

  學習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問題。

  2.瞭解普通腳踏車和變速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知道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3.透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腳踏車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經歷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學習重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腳踏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難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腳踏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準備:課件等。

  學習過程:

  環節預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你知道哪些腳踏車的種類?”

  出示各種腳踏車的圖片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先給出學生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便於學生理解。

  二、新知講授 (一)揭示課題

  1.說一說你瞭解到的有關這兩種腳踏車(普通腳踏車和變速腳踏車)的知識。

  2.自行車裡會有數學問題嗎?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1.提出問題:兩種腳踏車,各蹬一圈。能走多遠?引出學生對自行車裡的數學的研究。

  2.分析問題

  (1)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方案一:直接測量,但是誤差較大。

  方案二:根據車輪的周長乘以後車輪轉的圈數,來計算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

  (2)討論: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

  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轉的圈數×後齒輪的齒數

  3.建立數學模型,收集資料並求解。

  (1)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2)分組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帶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彙報結果。各小組展示並解釋本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比較結果。

  (三)研究變速腳踏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提出問題:變速腳踏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瞭解變速腳踏車的結構。(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2)根據這個結構,可以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2.分析問題,求解,彙報。

  3.蹬同樣的圈數,哪種組合使腳踏車走得最遠? 學生討論交流並回答問題。

  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過程,逐步培養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於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融入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當中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三、鞏固應用 1、已知:前齒輪齒數為:26,後齒輪齒數為:16,車輪直徑為:66cm。問: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遠?②小紅家距離學校大約500米,從家到學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兩題 學生進行思考、解答。 透過習題的演練,讓學生將知識點進一步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當中。

  四、課堂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思考並回答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帶分數連加、連減(p.119,《作業本》p.71[6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帶分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帶分數連加式題。

  2、理解帶分數連減,當被減數的分數部分小於減數的分數部分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兩個帶分數的加減法。

  讓學生計算帶分數加減法的時候該注意什麼?

  二、揭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帶分數的連加、連減。

  讓學生預習例5例6說說帶分數的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1、先通分

  2、整數部分連加、連減

  3、分數部分連加、連減

  4、注意當份數部分連加得到假分數的時候應化成帶分數。然後把兩個整數部分相加。

  5、當分數部分不夠減的時候要向整數部分退1還是2,要看具體的題目而定。

  三、學生獨立完成。

  練一練第1-3題。]

  四、並佈置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匯入 :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這些都是什麼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教師:平面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立體圖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筆盒等實物.

  教師提問:誰說說這些物體與平面圖形比較有什麼不同?(佔有一定的空間)

  2.教師明確: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它們的形狀叫做立體圖形.

  (板書立體圖形)

  3.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立體圖形?

  4.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立體圖形中的長方體.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認識長方體的特徵,教學例1.

  1.面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 長方體有6個面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面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稜

  學生實際操作:

  ①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

  (教師明確:在長方體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長方體的稜)

  ②數一數,長方體有幾條稜?(12條稜)

  ③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你發現了什麼?(相對的稜的長度是相等的)

  3.頂點

  教師:請同學們拿起長方體的盒子或實物,用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的地方.

  教師明確:3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提問:一個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頂點?(8個)

  4.特徵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也可能其中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條稜,8個頂點.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副標題#e#

  5.畫法

  把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觀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三個面)

  那麼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

  1.出示長方體框架,提問:

  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怎樣分組?(按照相對的稜進行分組)

  分成幾組?(3組)

  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不等)

  2.教師小結:在一個長方體中,有3組稜,每組稜互相平行,並且長度相等.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3.實際測量:分不同角度測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

  (測量資料應該不同)

  教師強調: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下把底面中較長的一條稜叫做長,較短的一條稜叫做寬,垂直於底面的稜叫做高.

  三、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什麼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還有什麼問題嗎?

  四、隨堂練習.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填表.

  3.判斷對錯,並說明為什麼.

  (1)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的物體形狀都是長方體.

  (2)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3)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4)長方體相對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五、佈置作業 .

  1.看圖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說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麼形狀,並且說明:

  (1)它的上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它的右側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後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並能正確地,合理地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是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2、寫出12、30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二、教學新課

  1、提出課題:“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把12、30和它們的最小公倍數60,分別分解質因數。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觀察上面各數分解質因數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

  (最小公倍數60的質因數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質因數2、3,還有12獨有的質因數2,30獨有的質因數5。)

  3、利用上面的情況,用簡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

  21230………用公約數2除

  3615……….用公約數3除

  25……..只有公約數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2×3×2×5=60,也可以這樣表示:

  [12。,30]=2×3×2×5=60

  4、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先用這兩個數的()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約數1,然後把所有的()和()連乘起來。

  5、嘗試練習

  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學求倍數關係,互質關係的最小公倍數。

  在下面各組數中找出倍數關係,互質關係

  12和36,9和5,36和12,4和9,25和75,20和3,51和17,8和11

  1、倍數關係

  2、互質關係

  3、想一想

  (1)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關係,那麼()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四、鞏固練習

  書本第56頁1至4題。

  五、歸納

  六、佈置作業

  反思:讓學生了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什麼要把兩個數的公約數還要各自獨有的約數。這是本節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