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7篇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1

  資訊社會已經到來,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將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本課正是基於這一理念,選擇具有豐富現實背景的學習材料,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後,在應用部分設定了分析資料、處理資訊的練習題,以培養學生根據資料、影象分析事物並作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1、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初步學會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2、能分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影象分析、判斷、預測問題結果或趨勢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培養正確的數學觀,並透過相互交流、討論,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條形統計圖

  (1)某電影院上月各類影片觀眾人數統計圖

  (2)新芽書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書銷售情況統計圖

  2、提問:你已知道了條形統計圖的哪些知識?

  3、現實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統計圖,你見過嗎?出示:折線統計圖。

  (1) 上虞電影院20xx年(1~6)月觀眾人數統計圖。

  (2) 百官鎮一農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計圖。

  二、展開:

  (一)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四人小組討論;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1)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2) 這兩類統計圖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2、結合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從折線統計圖上我們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嗎?還能瞭解到什麼?

  4、結合課本進一步深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二)折線統計圖的繪製。

  1、你認為哪幅條形統計圖用折線統計圖來繪製更合適?

  2、小組討論:把這幅條形統計圖繪製成折線統計圖你有什麼辦法?

  A、小組討論 B、彙報 C、提問:繪製的關鍵是什麼?

  3、學生嘗試繪製。

  (1) 出示“我們的調查資料”。

  (2) 想一想,哪幾組資料用折線統計圖繪製比較合適?

  (3) 請選擇其中一組資料繪製。

  (4)小組交流繪製情況,分析增減變化的情況,並 推斷髮展趨勢。

  (5)大組交流繪製情況,並糾錯。

  三、應用

  1、出示:李X(住院)的體溫變化情況統計圖,提問:看圖後,你能推斷出什麼?

  2、出示:百官鎮一農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計圖。

  思考:A、看圖後你有什麼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對比練習: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涼鞋、棉鞋銷售情況統計圖”。

  思考:A、兩種鞋的銷售趨勢分別怎樣?

  B、你有什麼建議?

  (3) 出示:兩家游泳衣專賣店的銷售情況統計圖。

  思考:A、比較這幅圖,說說哪一幅比較符合我們的生活實際?

  B、猜猜為什麼樂樂專賣店會有這樣的銷售現象

  四、總結

  你又有什麼新收穫?你是用什麼方法學會的?

  五、課外作業

  省略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2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鞏固製作這三種簡單的統計圖。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口答。

  (1)常見的統計圖有哪幾種?它們各有什麼優點?

  (2)如果已知幾個數量並列,不相關聯,只要求表示數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級人數,那麼製作哪種統計圖最好?(條形統計圖。)

  二、指導練習。

  教科書第71頁練習十四第4題。

  第4題,先由同學們報己的身高(課外要求同學們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書身高資料。再根據此題的統計表進行統計,並填人統計表中。集體訂正後,再畫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略)

  統計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統計圖表的意義和作用;

  2、能看懂圖表,理解數量間的關係和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語言表達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總複習統計與生活活動課

  [評析]:統計與生活這節課是在六年級學生學完統計單元知識知識後,所設計的一節活動課。根據大綱要求和新課程實施標準,統計內容要求學生掌握製圖的程式,製圖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學生能根據統計圖所的圖象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教學重點]:能根據圖形化的資訊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難點]:擴充資訊量,更好地解決課堂寬入窄出的矛盾。

  [教學過程]:

  一、課前社會調查,蒐集資訊

  [評析]:課前,學生透過社會調查,蒐集了各自感興趣的資料,以文字敘述式或表格式上傳到校園,使資訊達到共享的層面,為課上製作統計圖作準備。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擺脫了以往數學學習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閉的教材,將數學資訊的來源擴充套件到生活這一廣闊天地,這樣,一個立體化、多樣化、生活化、資訊化的大教材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逐步感受到:數學本就是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數學。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盡情地感受數學,品味數學的價值。

  二、匯入

  1、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位老朋友,(錄象出現我校新聞播音員的圖象)問:你們認識他嗎?看他今天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訊息?(播放錄象:本校愛心捐款情況統計,本校小數報訂閱情況統計.逐步將聲音變為畫外音,畫面上是兩幅條形統計圖)

  2、師:你從剛才的新聞中,瞭解到哪些資訊?

  3、師:可見,統計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利用絡環境一起研究統計與生活(出示課題)

  [評析]: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共同體完成,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美國教育家託蘭斯說過: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學生主動觀察、反覆思考、探索事物的強大動力,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先導。新課程標準也說:有效的學習應該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佚始,用學生所熟悉的播音員來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透過新聞的播報和統計圖的出現有意識地把學生的生活與統計聯絡起來。

  三、學生製圖和交流

  1、師:對,生活中像這樣的資訊還有很多,同學們也蒐集了大量的資訊,已經上傳到了校園。就讓我們一起點選我們的資訊

  2、師:你對哪些資訊感興趣?說說看。

  3、師:剛才你們瀏覽的資訊都是原始的資料,那有什麼好辦法,能讓人們一目瞭然的看出資料之間的聯絡、事物的發展、變化的情況呢?(用統計圖)

  4、師:那麼,你準備用什麼形式的統計圖來處理哪條資訊?為什麼?

  [評析]:當實踐活動迴歸課堂後,新一輪的體驗又開始了,請同學們利用計算機完成圖形操作,從而使抽象的.資料圖形化,把數與形緊密結合,為學生分析資訊強有力的表象支撐。由於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製圖要求教低,同時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很少需要人們手工繪圖,所以,我們認為: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製圖的程式。基於此,我們在設計的課件,都是讓學生對計算機發出各種製圖指令計算機根據指令自動生成準確而又美觀的統計圖,這樣就利用現代技術媒體代替了手工操作過程,解放了課堂大量的時間,使學生在課內進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師:下面,你可以大顯身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資訊,點選我們來製圖,用你喜歡的統計圖進行,然後將制好的統計圖上傳到校園與大家共享,再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統計圖的資料在我要留言欄內進行分析。(在學生製圖過程中,教師開啟留言,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4、師:誰願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學生介紹:我是用----的形式來----號資料,從這張統計圖所的資料可以看出------------------------------------------。

  當學生介紹時,老師將他的作品切換到大螢幕)

  5、師:那麼,其他同學還有什麼新發現嗎?(如:兩物比較;發展趨勢;說明的問題或情況;

  等)

  1、師:同學們,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是咱們數學課本上的兩種常見統計圖。那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形式的統計圖?

  2、師:老師在上還見過其他形式的一些統計圖,我已經把它下載到我們的資訊,想看看嗎?那就請點選我們的資訊,開啟資訊提交者為吳蕾英的資訊去看一看吧。

  3、師: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統計圖?

  [評析]:學生的生活層面畢竟是淺層的,無論知識還是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則體現了教師的合作者、幫助者的作用,將課堂學習和知識體系延伸到課本以外,給學生更多的資訊。以保持長效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五、全課

  透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對統計與生活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課後,我將把我的感受寫成小論文,上傳到校園中的教學論文欄目,與大家共同探討。同學們如果對某一問題還有興趣,可以繼續深入研究,將你的研究成果也上傳到校園的數學小博士樂園與你的成功喜悅。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3

  重點難點

  1、生熟練的認真填寫複式統計表,根據收集、整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2、感受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

  一、課前調查活動的內容

  二、完成練習十九第3題

  三、完成練習第4題

  1.本校各年級男生、女生人數。

  2.調查本小組同學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情況,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組人數。

  3.調查自己所在年級的兩個班,學校田徑運動會班機的得分情況。

  1.小組分工合作,整理調查到的有用的資料。

  2.小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小學男、女生人數統計表

  1.讓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適當進行整理,然後全班交流。

  2.明確這裡所說的體育達標是指最後的一次。

  四、完成練習十九第5題

  3.小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五年級------同學體育達標情況統計表

  4、你還了解到你們班同學體育達標的哪些情況?

  你們學校最近一次田徑運動會是什麼時候召開的?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學校田徑運動會班級得分情況統計表

  五、全課小結

  六、課堂作業

  1、從表裡你知道些什麼?

  2、你們班得分情況怎樣?對你們半的體育老師和體育委員你有什麼建議?

  3、分析哪些專案有優勢,哪些專案比較弱,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這節課你知道了複式條形統計圖有那些特點?透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4

  《折線統計圖》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資料並製成統計表(單式和複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複式)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於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徵。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資料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透過對資料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課件出示相山公園圖片

  師:知道這是哪兒嗎?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說點什麼?

  預設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統計表提出問題

  師:是的,瀏覽的人真得很多,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瞭解和分析這幾年瀏覽相山公園的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人數?

  預設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

  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知道些什麼?

  學生回答

  師:老師這兒還帶來了一個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年到()年瀏覽人數增加最快?(課件出示)

  質疑:我們能不能不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年到()年人數增加最快?

  出示條形統計圖,提問:這幅統計圖是用什麼表示每年瀏覽的人數?這也不能很直觀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師:我在公園裡還看到這樣一幅統計圖(出示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在這幅統計圖中,橫軸代表什麼?縱軸代表什麼?

  每一年的瀏覽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中都能找到嗎?

  這幅統計圖是透過什麼來表示每年的瀏覽人數的?(點)師板書:點

  2、深入探究

  帶著三個問題來研究折線統計圖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2、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分析,對資料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並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

  2、透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資料和合理推測能力。

  2、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製折線統計圖,並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資料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係,以後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xx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後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青少年中敢於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xxxx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xxxx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說,邊透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複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裡你得到了什麼資訊?(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說的資訊,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根據資料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瞭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螢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xxxx—xxxx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後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線起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一方面使學生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交流,逐步得到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步驟和方法,為後面獨立繪製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資料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注重情境創設,產生認知衝突。

  本節課結合學生學過的複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教學。新課伊始,提出問題: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然後引出要學習的內容:複式折線統計圖。

  2.重視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透過教師引導,並結合上節課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感知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複式折線統計圖(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你知道中國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嗎?你知道兩地的天氣情況嗎?

  (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自由交流)

  2.你還記得折線統計圖嗎?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

  提問: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回顧舊知檢驗已學知識,為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

  1.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猜想複式折線統計圖:請大家遷移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想一想,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特點呢?(學生自由交流)

  (2)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教材84頁4月7日~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①觀察、彙報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組成。

  ②討論怎樣讀複式折線統計圖。

  小組討論,得出:讀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與讀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相同,可以橫向觀察、縱向觀察、對比觀察等。

  ③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獲取資訊。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說一說獲取了哪些資訊)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討論,用知識遷移法來學習新知,使學生了解複式折線統計圖,同時加深對前面所學統計知識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複式折線統計圖。

  2.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課件出示課前製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縣兩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氣溫的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填寫下表。

  相同點

  不同點

  單式折線

  統計圖

  (1)有標題、橫軸、縱軸、單位名稱。

  (2)確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單位。

  (3)先描點,再連線,連線要用直尺。

  只有一條折線。

  複式折線

  統計圖

  (1)有兩條折線。

  (2)有圖例。

  (2)小組合作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透過對比,你發現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優勢?

  預設

  複式折線統計圖不但能表示出兩組資料數量的多少、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比較兩組資料的變化趨勢。

  3.讀統計圖,解決問題。

  (1)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漠河呢?

  (4)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認識、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夠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教案:《統計》7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鞏固製作這三種簡單的統計圖。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口答。

  (1)常見的統計圖有哪幾種?它們各有什麼優點?

  (2)如果已知幾個數量並列,不相關聯,只要求表示數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級人數,那麼製作哪種統計圖最好?(條形統計圖。)

  二、指導練習。

  教科書第71頁練習十四第4題。

  第4題,先由同學們報出自己的身高(課外要求同學們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書身高資料。再根據此題提供的統計表進行統計,並填人統計表中。集體訂正後,再畫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總結(略)

  統計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統計圖表的意義和作用;

  2、能看懂圖表,理解數量間的關係和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語言表達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總複習統計與生活活動課

  [評析]:統計與生活這節課是在六年級學生學完統計單元知識知識後,所設計的一節活動課。根據大綱要求和新課程實施標準,統計內容要求學生掌握製圖的程式,製圖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學生能根據統計圖所提供的圖象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教學重點]:能根據圖形化的資訊進行分析,整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難點]:擴充資訊量,更好地解決課堂寬入窄出的矛盾。

  [教學過程]:

  一、課前社會調查,蒐集資訊

  [評析]:課前,學生透過社會調查,蒐集了各自感興趣的資料,以文字敘述式或表格式上傳到校園網,使資訊達到共享的層面,為課上製作統計圖作準備。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擺脫了以往數學學習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閉的教材,將數學資訊的來源擴充套件到生活這一廣闊天地,這樣,一個立體化、多樣化、生活化、資訊化的大教材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逐步感受到:數學本就是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數學。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盡情地感受數學,品味數學的價值。

  二、匯入

  1、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位老朋友,(錄象出現我校新聞播音員的圖象)問:你們認識他嗎?看他今天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訊息?(播放錄象:本校愛心捐款情況統計,本校小數報訂閱情況統計.逐步將聲音變為畫外音,畫面上是兩幅條形統計圖)

  2、師:你從剛才的新聞中,瞭解到哪些資訊?

  3、師:可見,統計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利用網路環境一起研究統計與生活(出示課題)

  [評析]: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共同體完成,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美國教育家託蘭斯說過: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學生主動觀察、反覆思考、探索事物的強大動力,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先導。新課程標準也說:有效的學習應該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佚始,用學生所熟悉的播音員來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透過新聞的播報和統計圖的出現有意識地把學生的生活與統計聯絡起來。

  三、學生製圖和交流

  1、師:對,生活中像這樣的資訊還有很多,同學們也蒐集了大量的資訊,已經上傳到了校園網。就讓我們一起點選我們的資訊

  2、師:你對哪些資訊感興趣?說說看。

  3、師:剛才你們瀏覽的資訊都是原始的資料,那有什麼好辦法,能讓人們一目瞭然的看出資料之間的聯絡、事物的發展、變化的情況呢?(用統計圖)

  4、師:那麼,你準備用什麼形式的統計圖來處理哪條資訊?為什麼?

  [評析]:當實踐活動迴歸課堂後,新一輪的體驗又開始了,請同學們利用計算機完成圖形操作,從而使抽象的資料圖形化,把數與形緊密結合,為學生分析資訊提供強有力的表象支撐。由於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製圖要求教低,同時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很少需要人們手工繪圖,所以,我們認為: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製圖的程式。基於此,我們在設計的課件,都是讓學生對計算機發出各種製圖指令計算機根據指令自動生成準確而又美觀的統計圖,這樣就利用現代技術媒體代替了手工操作過程,解放了課堂大量的時間,使學生在課內進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師:下面,你可以大顯身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資訊,點選我們來製圖,用你喜歡的統計圖進行整理,然後將制好的統計圖上傳到校園網與大家共享,再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統計圖提供的資料在我要留言欄內進行分析。(在學生製圖過程中,教師開啟留言,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4、師:誰願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學生介紹:我是用----的形式來整理----號資料,從這張統計圖所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

  當學生介紹時,老師將他的作品切換到大螢幕)

  5、師:那麼,其他同學還有什麼新發現嗎?(如:兩物比較;發展趨勢;說明的問題或情況;

  等)

  1、師:同學們,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是咱們數學課本上的兩種常見統計圖。那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形式的統計圖?

  2、師:老師在網上還見過其他形式的一些統計圖,我已經把它下載到我們的資訊,想看看嗎?那就請點選我們的資訊,開啟資訊提交者為吳蕾英的資訊去看一看吧。

  3、師: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統計圖?

  [評析]:學生的生活層面畢竟是淺層的,無論知識還是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則體現了教師的合作者、幫助者的作用,將課堂學習和知識體系延伸到課本以外,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資訊。以保持長效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五、全課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對統計與生活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課後,我將把我的感受寫成小論文,上傳到校園網中的教學論文欄目,與大家共同探討。同學們如果對某一問題還有興趣,可以繼續深入研究,將你的研究成果也上傳到校園網的數學小博士樂園與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