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學計劃>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彙編15篇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彙編15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穫,為此需要好好地寫一份計劃了。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一、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共三個班。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不強。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書22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五個單元:

  1、遊戲裡的科學:(1———6)課,主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力的現象進行研究,如推力和拉力;物體之間相互接觸而形成的摩擦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彈力等等,讓他們對力的各種現象有一個親歷的活動,體驗科學探究。

  2、太陽與時間:(7———10)課,讓學生透過閱讀大量資料、對太陽的概況有初步瞭解,並透過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發現利用太陽計時的方法,瞭解計時工具發明的過程。

  3、電的本領:(11——14)課,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用電器入手,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透過觀察、設計、實驗等探究方法揭開一個個與電有關的謎。能夠組裝簡單的電路,正確使用常見的用電器,做到安全用電,更好地為學生的生活服務。

  4、我們的身體:(15———18)課,從自己的身體入手,引導學生涉獵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領域――人體,對生命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生命世界的熱愛,對生命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以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健康生活的意識。

  5、動物王國:(19—22)課,以學生對常見動物已有的認識為基礎,層層展開,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後收穫的樂趣,同時瞭解、認識昆蟲、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的基本特徵。讓學生意識到珍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本質。

  6、研究與實踐:(23、24)課,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確定研究方向和計劃;培養學生“調查與研究”等實踐能力,從而實現開發學生科學學習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三、教學進度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第一單元:遊戲裡的科學六課時

  第二單元:太陽與時間 六課時

  第三單元:電的本領 五課時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五課時

  第五單元:動物王國六課時

  第六單元:研究與實踐二課時

  本學期上課18周共36課時,其中新授30課時,複習考試2節,機動4節。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2

  一、情況分析

  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由七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二、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

  1、從兒童的視野選擇教學內容,發生在兒童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適合他們探究的事物獲現象作為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便於他們從原有意識和經驗出發,仔細觀察,發現問題,展開研究。

  2、注重對能力和方法的指導,強調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並提高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七個單元。其中:

  第一單元《猜猜猜》共三課含

  1、猜猜看

  2猜對了嗎

  3、猜猜猜;

  第二單元《風啊,你吹吧》共3課含

  1、起風了

  2、風的測量

  3、可愛又可恨的風;

  第三單元《神奇的指南針》共3課含

  1、神奇的小針

  2、有趣的磁鐵遊戲

  3、磁鐵的妙用;

  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共3課含

  1、把鹽藏起來

  2、水落“鹽”出

  3、沉與浮;

  第五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共3課含

  1、生活離不開電

  2、電燈亮了

  3、小心!有電;

  第六單元《地球真的不動嗎》共2課含

  1、白天與黑夜

  2、地球自轉與晝夜變化;

  第七單元《漂移的大陸》共2課含

  1、漂移的大陸

  2、我也能當科學家。

  五、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六、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

  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材很有特色,教材的編寫者將知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既注意到激發並呵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儘可能的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全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和科學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一個是透過《植物的一生》、《關心天氣》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行長期的連續的觀察、記錄、研究,從而發展學生認真、細緻、堅持性等科學態度,這樣的訓練能克服浮躁心理,對學生學習專一的做一件事很有幫助。並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事物的變化規律有周期性的和無週期性的事實。另一個是透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是根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地球的物質之一,岩石、沙、土壤來組織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目的是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並且透過探求土壤奧秘的活動,使學生獲得一種真切的體驗,對土壤產生親近感並心存感激,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結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種植活動互相結合。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是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對植物的一生做較深一層的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週期的“種植物”活動,也是對一個生命週期作連續觀察、記錄、描述活動的開始;是孩子們真正去“種”的第一個活動;更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一個階段的活動。希望老師們要做實這個活動,教學目標就是透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們瞭解種子、花的結構和作用,學會一些基本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物質世界。這一單元的編寫與《土壤與生命》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和描述一個具體事物,並且,不是單純地認識固體或液體的性質,而是在此基礎上再透過大量、反覆的實驗,認識固體與液體、固體與固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係,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

  第四單元《關心天氣》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天氣變化現象和對天氣的觀測,以及天氣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來建構的。透過認識現象和展開觀測活動,使學生更加關注天氣,初步掌握觀測天氣的方法,加深對天氣變化的認識。本單元的建構充分體現了調動主動學習意識進行有意識學習的理念,將學生從被動應對者導向主動探究者。

  第五單元《觀察與測量》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分目標中“能透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提出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能運用自己的感官、簡單工具或透過實驗等方法,收集與問題有關的證據”的表述;以及內容標準中“能針對問題,透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到原始記錄,並注意保留且不隨便塗改原始資料”的表述建構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觀察不僅是基本的收集問題證據的方法與技能之一,也是其他兩種收集證據的基本方法,即調查與實驗的方法和基礎。從學生的角度看科學探究,觀察又是學生最能夠方便使用與體會自身的感官與科學探究之間的密切關聯的活動形式。

  二、教學建議

  1、教材插圖很多,但文字太少,教學中教師應多用提示性、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獨立探究的機會。三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獨立探究,必須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為此,教材採用了提示方式的“扶”和留白方式的“放”來實現這一思想,教學中要扶多放少不能貪多、貪全。這就突出了學生的“動手做”,即重過程而輕結果,儘量不以定論的方式直接呈現有關的結論性知識,儘可能使結論由學生自己研究後得出,充分體現“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2、要充分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一課的容量較多,很多課題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建議減少每課的容量,一課時只能研究一個到兩個問題,太多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研究的實驗材料可根據實情做適當的選擇與調整。

  3、課內外結合,把課後研究落實到實處

  課堂一開始往往是提出好多問題,然後師生從中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進行研究,至於其它的,往往都是“課後研究研究”,至於真正地研究了多少,恐怕只有學生自己心裡清楚。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課後研究看得和課上一樣重要,因為那是學生更加自主的表現,更是他們能力發展,良好科學品質形成的大好時機。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課後研究的興趣,關注他們課後研究的狀況,提供及時的幫助,定期開展一些交流研討會,為他們搭建表現的舞臺,並同學生的評價掛鉤,真正地把課後研究落到實處,如對《植物的一生》單元的教學。

  4、科學教育的著眼點不僅僅是科學本身,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透過科學教育充實人、發展人,完善人。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環境,使他們置身於一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體中,不僅讓學生去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等,還讓學生感受科學作為生活過程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並參與創造良好的科學人文環境,鼓勵學生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終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如對《土壤與生命》單元的教學。

  5、有些單元在時間安排上要調整:由於氣候的原因,把《關心天氣》安排在第一單元進行教學,《固體和液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時教學進度到了四月份,天氣轉暖,可以把《土壤與生命》安排在第三單元,《植物的一生》安排在第四單元,《觀察與測量》可以作為全冊整理。

  三、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註

  13.2-5我們周圍的土壤瞭解土壤3月2日開學

  23.8--3.12肥沃的土壤

  33.15--3.19土壤的保護

  43.22--3.26單元總結

  53.29--4.2認識固體(2)

  64.5--4.9把固體放到水裡認識液體(1)

  74.12--4.16認識液體(1)把液體倒進水裡

  84.19--4.23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單元總結

  94.26--4.30果實和種子(2)

  105.4--5.7根和莖(2)

  115.10--5.14葉和花(2)

  125.17--5.21植物和我們(1)單元總結

  135.24--5.28今天天氣怎麼樣氣溫有多高

  145.31--6.4雨下得有多大(2)

  156.7--6.11今天刮什麼風氣候與季節

  166.14--6.18單元總結

  176.21--6.25複習考查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4

  一、基本情況分析

  透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並透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一個是透過《植物的一生》、《關心天氣》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有周期性變化的事物進行長朗的連續的觀察、記錄、研究,從而發展學生認真、細緻、堅持性等科學態度,並初步認識到事物的週期性變化規律。另一個是透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是根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地球的物質之一:岩石、沙、土壤來組織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目的是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並且透過探求土壤奧秘的活動,使學生獲得一種真切的體驗,對土壤產生親近感並心存感激,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

  本單元由4課組成。1.我們周圍的土壤2.瞭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護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第1課中“我們已經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識”這個問題,將他們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出來,並與他們在本單元中即將獲得的知識聯絡起來,對植物完成一個階段性的認識。

  本單元的重點是進行一次“種油菜”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週期作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孩子們真正去“種”的一個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一個階段的活動。透過這一活動,學生們要了解種子、花的結構和作用;學會使用鑷子進行解剖和製作標本的簡單方法:完成種子和花生長過程中的一些探究實驗;連續記錄下油菜生長各階段變化的並進行資料彙總,總結規律,使學生對繼續探究植物世界的奧秘充滿濃厚的興趣。種植活動是本單元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伴隨著這個活動,學生們將會遇到許多有趣的問題,井從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單元共分為4課。1.植物和我們2.果實和種子3.根和莖4.葉和花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物質世界。這一單元的編寫與《土壤與生命》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和描述一個具體事物,並且,不是單純地認識固體或液體的性質,而是在此基礎上再透過大量、反覆的實驗,認識固體與液體固體與固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係,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本單元分為6課。1.認識固體2.把固體放到水裡3.認識液體4.把液體倒進水裡去5.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6.認識船

  第四單元《關心天氣》,屬於《標準》的“地球與宇宙”中“天空中的星體”部分,從關心天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即“今天天氣怎麼樣”。討論天氣與人的關係,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手段和表現形式。指引觀測天氣,包括“氣溫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麼風“指出天氣現象存在規律性,季節的氣候特徵影響動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單元分為6課。1.今天天氣怎麼樣2.氣溫是多少3雨下得有多大4.今天刮什麼風5。氣候與季節

  三、教學目標

  1.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把整體分為部分有順序的進行觀察的方法,觀察物體的形態構造和變化,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採用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和多種觀察的方法來觀察物體。

  2.實驗能力:繼續學習實驗操作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學會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技能。

  3.透過養蠶的體驗活動的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惜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透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等方面的科學態度,並進行學科學、用科學教育。

  四、教學措施:

  1、現場考察:科學課就是使學生親近大自然,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學秘密。

  2、實驗:科學課就是透過各種實驗,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各種科學秘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養殖種植:透過種植花,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4、科學遊戲:遊戲是活動方式而不是目的,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學秘密。

  五、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1我們周圍的土壤

  1我們周圍的土壤

  2瞭解土壤

  2肥沃的土壤

  3土壤的保護

  3植物和我們

  4果實和種子

  4果實和種子

  5根和莖

  5葉和花

  6認識固體

  6認識固體

  7把固體放到水裡

  7認識液體

  8認識液體

  9把液體倒進水裡去

  9使沉入水裡的物體浮起來

  10今天天氣怎麼樣

  10氣溫是多少

  11雨下得有多大

  11今天刮什麼風

  12氣候與季節

  12自由研究

  13觀察

  14測量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整體設計有三個核心概念: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動、植物); 物體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質的特性(水和空氣)。 科學探究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年級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冊教材側重的技能:觀察、描述、記錄、簡單實驗、測量、維恩圖比較、分類、交流和表達等。

  《植物》單元解讀:這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教學大門的單元,這對以後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開篇,是因為學生對動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這將為孩子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

  《動物》單元解讀:本單元是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進行的探究活動。學生們在觀察大樹、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並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於動物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提出。科學教學內容也從植物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研究。

  《材料》單元解讀:本單元學生將開始對物質世界的探究,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在對材料展開的研究中,學生們將進一步發展運用感官進行觀察的能力,從對物體一個特徵的注意轉換成幾個特徵的同時注意。學習運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比較材料間的相同和不同,學習根據物理性質給物品分類,並提高對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氣》單元解讀:本單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實驗"這一科學探究方法的開始。收集資料,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在這一單元中首次明確提出來的,是學生正式學習這些方法的開始。本單元的有些活動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氣的實驗、空氣重量的測量、往足球中充氣、觀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資料等。

  作為起始冊,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

  三年級共有2個班,是三年1班和三年2班。三年1班有學生22名;三年2班有學生27名。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但卻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七、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6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這些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課外知識的視野相對不如本地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書28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植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2、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動物,初步掌握其生活習慣及其生命特徵。

  3、以“學生對生活材料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4、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透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佈、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瞭解水的三態、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瞭解、認識水的特點。

  5.瞭解空氣在哪裡,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目的: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重點:《動物和我們》、《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

  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四、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教改思路: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把學科評價內容分為綜合能力評價和基礎知識評價兩種,每種各佔50分。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7

  一、學情分析

  透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進行觀察、記錄、實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養。受年齡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依舊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永續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透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情況

  三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物體的運動”“動物的一生”和“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各有8個教學內容,共計24個教學內容。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需10課時左右,預計一學期共需30課時。

  本冊的三個單元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都強調學生建構科學模型。例如,“物體的運動”單元引導學生建構機械運動中質點的模型,“動物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建構動物生命週期的模型,“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引導學生建構日地月的天體模型……這些科學模型的建立,有利於學生用科學的觀點系統地認識世界。特別要注意的是,修訂後的教科書採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的編寫理念模型,表現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其中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將新課標中的每一個具體知識條目以最優的方式組織到一起。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是借鑑學習週期的策略,將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顯性化,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

  2.單元概述

  第一單元“物體的運動”:本單元是將機械運動作為研究物件的主題單元。對於運動,學生有許多正確的生活經驗,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無法準確描述某個物體的位置、習慣用感覺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等。本單元希望學生經過對機械運動的系統學習,對物體的位置、運動形式、運動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學認識,由此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來重新審視現實世界中各種物體的運動。此外,本單元還將引導學生經歷一個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製作、改進完善的專案式學習過程,從而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綜合應用跨學科和跨領域知識,體會科學實踐的成功和樂趣。

  本單元共8課,這8課的編排邏輯如下:第1到6課,具體從物體的位置、不同物體運動形式的觀察比較、不同物體運動快慢的測量比較這三方面展開;第7課,設計製作;第8課,綜合應用。本單元以物質科學領域主要概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為線索,組織有層次的學習活動,其中第7課延伸到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第8課迴歸到本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知識應用,實現跨領域的綜合學習

  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本單元是研究動物生命週期的主題單元。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過程,這樣的生命過程迴圈往復,使種族得以延續,呈現出動物的生命週期現象。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包括兩條線索:一條是研究蠶的生命週期現象;另一條則是由蠶拓展到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在此過程中認識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常見的動物類別。本單元的飼養、觀察、記錄、交流、展示等活動貫穿始終,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錄、整理資料、提取有效資訊形成結論等能力。

  本單元共8課,包括兩條線索,第1、3、4、5、6課以蠶為主要研究物件,呈現了蠶的生命週期現象。第2、7、8課是對蠶卵、蠶的繁殖、蠶的一生認識的延伸,引導學生形成對更多動物卵、繁殖和動物一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逐步構建動物生命週期模型,幫助學生認識不同類別的動物。

  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本單元是研究三個天體的本質特徵以及相互關係的主題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三個天體的正常執行是地球上萬物正常運作的基礎,人類一直保持著對太陽、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熱情,小學生也是如此。本單元將透過觀察活動、模擬實驗、製作海報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三個天體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瞭解它們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同時,本單元也將充分鍛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分享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本單元共8課,透過學習,學生對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個天體的認識將更上一層樓。前3課學生將瞭解太陽和月球的基本特徵以及基本的光影關係。第4到第7課,學生將對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徵有足夠認識,同時逐步探索三者關係。第8課,學生將透過製作主題海報的形式,對地球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教學目標

  1.“物體的運動”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可以用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物體的運動有不同形式。

  ●物體的運動按運動軌跡(運動路線)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可以用“當運動距離相同時,比較運動時間的長短”和“當運動時間相同時,比較運動距離的長短”的方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製作、改進完善等。

  (2)科學探究目標

  ●藉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描述某個物體某個時刻的位置。

  ●透過觀察和比較,記錄和描述物體不同的運動方式。

  ●透過觀察,記錄和描述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

  ●藉助秒錶、軟尺等工具進行測量,並比較不同物體運動的快慢。

  ●根據設計要求,設計、製作、評價、改進自己小組的“過山車”。

  ●基於探索活動中獲得的資訊,開展基於證據的科學論證活動。

  (3)科學態度目標●親歷對物體運動的探究活動,表現出相應的探究興趣。

  ●採用合適的方式,如實地記錄和講述有關物體運動的資訊。

  ●體會到重複測試在提高證據有效性中的意義。

  ●願意與同伴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並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

  ●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

  ●初步體驗包括設計、實施、改進在內的簡單的技術與工程過程。

  ●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2.“動物的一生”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像蠶一樣,動物都要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不同動物從生到死經歷的時間不同,具體過程也不相同。

  ●動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動物與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環境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

  ●動物生存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適宜的條件。

  ●動物可以分為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不同的類群,每類動物都有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共同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制訂研究蠶生長變化的觀察計劃。

  ●能根據觀察計劃進行長期觀察,研究蠶的一生。

  ●能運用攝像、拍照、畫圖、寫觀察日記、使用觀察記錄表等方式記錄蠶的生長變化。

  ●能基於證據描述蠶一生的生長髮育過程。

  ●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現昆蟲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

  ●能抓住主要特徵對動物及動物卵進行分類。

  ●能根據觀察所獲得的資訊,對蠶的生長髮育的趨勢進行預測。

  ●能對自己飼養和觀察蠶的過程、方法進行反思和評價。

  (3)科學態度目標

  ●對飼養蠶以及觀察蠶的生長變化表現出濃厚興趣。

  ●能客觀記錄蠶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

  ●能堅持不懈對蠶的一生進行長期觀察。

  ●能在養蠶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可愛和可貴。

  ●願意與人分享養蠶經驗和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先進的技術有利於人類進行有效的科學研究。

  ●瞭解人類生活可能對生物環境造成破壞。

  ●初步具有熱愛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太陽是一顆恆星,太陽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

  ●一天之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日晷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

  ●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表面有很多環形山。

  ●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地球是一個球體,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地球是一個液態水資源十分豐富的星球。

  ●地球陸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體型別。

  ●地球表面的海洋麵積遠大於陸地面積。

  (2)科學探究目標

  ●能透過觀察比較圖片的方式獲取天體資訊,並描述天體的外部特徵。

  ●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式推理、論證實驗猜想。

  ●能使用較科學的詞彙、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模擬實驗結果。

  ●能在一天之中堅持觀察和記錄影子的變化情況,製作和使用簡易日晷。

  ●能透過各種途徑獲取、加工、篩選和整理資料。

  ●能利用維恩圖的方式收集、整理、對比兩個天體的資訊特徵。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對探索天文保持興趣。

  ●透過模擬實驗收集事實證據,根據有說服力的事實證據調整自己的觀點。

  ●嘗試運用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完成探究,體會發現規律的樂趣。

  ●願意與他人合作,善於分工協作,樂於分享自己的收穫。

  ●能用科學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善於傾聽別人意見,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親歷人類認識和探索宇宙的過程,感受技術的進步對人類認知深度的推動作用。

  ●瞭解並意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和掌握能對人類生活、技術發展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

  ●意識到與其他星球相比較,地球是十分特別的星球,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地球。

  四、主要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5.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6.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

  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解。

  決問題的探究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透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於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範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並學習用流程圖、迴圈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本人是新接手三年級教學,透過第一週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很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態勢較好,這對科學教學的實施有很好的基礎,學習也比較認真,但科學課堂常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強化。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並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透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3、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迴圈運動。

  4、認識磁鐵的性質;磁鐵的兩極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磁鐵的用途;用途與性質是相聯絡的。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關注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堅持性和合作能力。

  2、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重要性;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3、認真、細緻的觀測、記錄,認識到觀測資料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觀念,初步建立物質不滅(迴圈)的認識。

  4、培養樂於表達和交流的態度,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的科學過程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瞭解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髮展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五、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6)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7)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教學進度周

  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學內容課時數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始業教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種植我們的植物;溫度和溫度計;我們先看到了根;測量水的溫度;種子變成了幼苗;水結冰了;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冰融化了;蠶的生長變化;莖越長越高;水珠從哪裡來;蠶變了新模樣;水和水蒸氣;水的三態變化;複習、觀察記錄整理;我們知道的磁鐵;磁鐵有磁性;蛹變成了什麼;磁鐵的兩極;蠶的生命週期;磁極的相互作用;養蠶單元資料整理與複習;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我們的生命週期;開花了,結果了;磁力大小會變化嗎;我們的大豐收;植物單元複習總結;溫度與水單元整理複習;指南針;做一個指南針;磁鐵單元整理複習;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9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人任教三(2)班的科學,透過科任教師的介紹,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四、教材分析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培養學生對一個有周期性變化的事物進行長朗的連續的觀察、記錄、研究,從而發展學生認真、細緻、堅持性等科學態度,並初步認識到事物的週期性變化規律。另一個是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科學課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這是本冊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靈魂。要徹底打破“教知識”、“教書本知識”的舊的教學觀,必須從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人手。讓學生親自去種,親自去養,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整理資料、做總結報告,以及討論交流、自我評價。

  《土壤與生命》是根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地球的物質之一:岩石、沙、土壤來組織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目的是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並且透過探求土壤奧秘的活動,使學生獲得一種真切的體驗,對土壤產生親近感並心存感激,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

  《植物的一生》第1課中“我們已經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識”這個問題,將他們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出來,並與他們在本單元中即將獲得的知識聯絡起來,對植物完成一個階段性的認識。

  《固體和液體》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物質世界。這一單元的編寫與《土壤與生命》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和描述一個具體事物,並且,不是單純地認識固體或液體的性質,而是在此基礎上再透過大量、反覆的實驗,認識固體與液體固體與固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係,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等。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附:教學進度表

  周次內容周次內容

  1—4土壤與生命5—8植物的一生

  9—12固體和液體13—16關心天氣

  17—18觀察與測量19—20檢測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三年級學生透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

  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後面的許多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動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影響,而至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物體”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常見材料”、“聲”、“電”“光”、“磁鐵”、“資訊與通訊”等六個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常見材料單元是全冊書的基礎單元,讓學生了解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培養學生了解新材料、關心新材料的興趣。

  2.聲單元透過指導學生透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物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

  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單元讓學生認識有些物體是能發光的,有些物體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傳播線路是可以改變的,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的興趣和能力。

  4.電單元透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與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學態度。

  5.磁單元透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到討論、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

  6.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透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讓學生了解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1、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2、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3、科學欣賞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1、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2、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材內容

  1-2常見材料

  3-5聲

  6-8光

  9-10電

  11-13磁

  14-16資訊與通訊

  17-18期末複習

  19-20期末考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第二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第三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第四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瞭解磁鐵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

  2、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係等。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解釋)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

  4、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學生情況分析:

  1、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

  3、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科學課程內容也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3、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5、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

  五、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種植我們的植物

  2、我們先看到了根 種子變成了幼苗

  3、莖越長越高 開花了,結果了

  4、我們的大豐收 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

  5、蠶的生長變化 蠶變了新模樣

  6、蛹變成了什麼 蠶的生命週期

  7、其它動物的生命週期 我們的生命週期

  8、溫度和溫度計 測量水的溫度

  9、水結冰了 冰融化了

  10、水珠從哪裡來 水和水蒸氣

  11、水的生態變化 我們知道的磁鐵

  12、磁鐵有磁性 磁鐵的兩極

  13、磁極的相互作用 磁力大小會變化嗎

  14、指南針 做一個指南針

  15、其他動物的橫名週期

  16、機動 我們的生命週期

  17、總複習

  18、複習考查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2

  一、教學目標: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重點:

  1、本冊有“遊戲裡的科學”,“太陽與時間”,“電的本領”,“我們的身體”,“動物王國”,四個單元組成。在玩中讓學生去探究科學,積極主動去思考問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並探究其變化的規律。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教會學生科學地對待自然界的事物。

  2、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三、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遊戲裡的科學

  1、小車的運動 第一週

  2、玩滑梯的啟示 第二週

  3、蹺蹺板 第三週

  4、彈簧的學問 第四周

  5、有趣的磁鐵 第五週

  6、指南針 第六週

  第二單元 太陽太陽與時間

  7、認識太陽 第七週

  8、太陽和影子 第八週

  9、用太陽記時 第九周

  10、製作計時工具 第十週

  第三單元 電的本領

  11、燈泡亮了 第十一週

  22、哪裡用到電 第十二週

  13、誰的本領大 第十三週

  14、安全用電 第十四周

  第四單元 我們的身體

  15、我們的身體 第十五週

  16、骨骼 第十六週

  17、關節 第十七週

  18、肌肉 第十八週

  第五單元 動物王國

  19、螞蟻 第十九周

  20、它們都是鳥 第二十週

  21、貓和兔 第二十一週

  22、多樣的動物 第二十二週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3

  一、學情分析

  1.三年級兒童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物質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行為。

  2.透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3.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4.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5.對科學探究的認識不夠,特別是制定計劃的水平低。

  6.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二、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

  “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透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2.主要材料清單: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大豆、玉米、花生、蓮花、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花盆、土壤、鏟子等種植工具,透明玻璃杯、衛生紙等;試管、帶根的新鮮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長階段的風仙花植株、風仙花朵,成熟的風仙花果實;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佈照片;植物葉的垂直分佈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及圖片、幾個主要生長階段的風仙花照片等。

  “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

  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蠶;蠶繭及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籤,絲綢製品;蠶蛾、蜻蜓、螞蟻、蝴蝶的圖片或標片;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及資料;學生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小學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

  氣溫計、體溫計、水溫計(測量範圍在一20 0C-}-110 0C)、自制溫度計模型(刻度範圍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觀察用冰塊及盛放冰塊的淺盤;保溫杯、冰塊、食鹽、試管、燒杯、可封口小塑膠袋、玻璃杯、淺碟;雲、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掛圖或影像資料。

  “磁鐵”單元

  各種形狀的磁鐵,包括沒有標註南北極的磁鐵;鐵的物品、一些金屬物品及非金屬物品;一定數量的鐵釘、回形針、大頭針、鋼珠和大鋼針;不同材質的人民幣硬幣((1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的鋁幣);盒式指南針,做指南針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備)。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條件,都有相應的器官,每個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並具有自己的功能,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人和動物都是不斷生長變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透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

  3.什麼是溫度,溫度是可以測量的;溫度與物體的熱量變化有關;水有三種狀態,三態之間的變化與熱量有關;三態變化,使水在自然界迴圈運動。

  4.認識磁鐵的性質;磁鐵的兩極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變化;磁鐵的用途;用途與性質是相聯絡的。

  (二)科學探究

  1.種植培養動植物,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問題,透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或新的變化,用適當的方式對觀察的現象進行記錄,並用適當的方法處理相關資訊,描述所發生的變化,運用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解決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認識人和動物的生命週期。

  2.觀察溫度計的結構,會使用溫度計,觀察水的三態變化及其溫度的變化,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解釋)--------分析、檢驗假設-----尋找新的證據-----做出新的假設……”的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水是否可以在氣態和固態之間的轉化進行驗證,對水的各種狀態之間是如何發生變化的進行整理和概括。

  3.在討論和交流中,表達和傾聽、貢獻和分享方法,用簡單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用實驗獲得的證據思維加工得出結論,想辦法解決簡單的磁鐵問題,使用指南針確定方向,製作磁針,合理設計製作指南針。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激發關注和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培養堅持性和合作能力。

  2.認識到較長時間堅持不懈進行觀察記錄的重要性;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認識到動物和人的生長變化,生命週期是有規律的,是不可違的;生命週期與環境因素及其疾病有關,養蠶繅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值得我們自豪。

  3.認真、細緻的觀測、記錄,認識到觀測資料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觀念,初步建立物質不滅(迴圈)的認識。

  4.培養樂於表達和交流的態度,體驗認真實驗、收集證據,根據證據尋求結論的科學過程和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體會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瞭解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髮展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五、教學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並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並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2)幫助後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3)延伸課堂內容,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4)加強優生與後進生的聯絡,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儘快成長。

  3.其它措施:

  (1)利用學校設施優勢,採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2)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後交流、單元總結。

  (3)科學課堂教學要兼顧實與活。

  六、培優輔差措施

  三年級的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很大,而且又是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優劣的區別不是很大,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具體措施如下:

  1.科學素養較好的學生讓他參加科學興趣小組來更好的提升自己。

  2.對差生進行課後輔導,讓他儘可能的弄懂所學的知識。

  3.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

  4.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

  5.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6.充分了解差生現行學習方法,給予正確引導,朝正確方向發展,保證差生改善目前學習差的狀況。

  7.作業練習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兼顧提優補差。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4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併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透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瞭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係,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與興趣目標

  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並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資料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科學包含五個單元,共19課,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佈:

  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材料具有一定的效能。

  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5.力作用於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製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9.動物能適應環境,透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10.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13.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著。

  14.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

  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7、8、12、15、17、18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於淺顯,讓三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透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並激發學生透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並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透過自主觀察並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絡,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透過科學探究,既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單元設計意圖

  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設計意圖: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迴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動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遍佈我們的周圍,為我們提供食物、氧氣和美好的環境,研究植物是我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內容。對於兒童來說,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們知道植物的存在卻很少有目的地去觀察和了解植物,對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缺乏研究與認識。;精品教育資料文庫。

  兒童對植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認識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瞭解了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二年級下學期學生栽小蔥,透過觀察並記錄小蔥每天的喝水情況,瞭解到水是小蔥生長的基本需求,也初步瞭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長有不一樣的基本需求。本單元要讓學生在低年段栽小蔥活動的基礎上,以種為載體,從觀察植物生命的某個階段延伸到觀察植物的一生,實現對植物生命歷程的認識。學生將透過親手種植番茄或黃瓜,觀察並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瞭解植物的生命週期,認識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為四年級學習植物的營養與繁殖,六年級學習生態平衡打下基礎。

  本單元精選了番茄和黃瓜這兩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徵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物件,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穫,按照兩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根、莖、葉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後抽象概括出綠色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徵。從學習目標上看,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第2單元《植物與環境》設計意圖: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在遺傳與變異的過程中,接受自然選擇的結果,具體表現為變異的物種能適應生存環境就得以存活,否則便面臨死亡。這樣一來,存活下來的物種便具有了適應生存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從研究生物對環境適應性的難度而言,由於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會像動物那樣頻繁地移動位置甚至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所以研究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要比研究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得出結論,適合作為小學科學的學習內容,也便於小學生進行研究。

  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對植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在一年級下學期也學過《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希望對諸如各種各樣的植物“是長在哪裡的”“為什麼會長成這樣”等疑問作出解答。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建構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教材以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徵為主體內容,選取幾種學生較為了解的環境——沙漠中、水裡、石頭上,指導學生在動手活動和閱讀資料中瞭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讓他們懂得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初步知識,併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第3單元《聲音的奧秘》設計意圖:聲音對於地球上的動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便會沉浸於一片靜寂當中,動物將失去感知環境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裡,無論是否在感知或願意感知,聲音都客觀存在,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聲音現象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於幫助兒童瞭解、認識外部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圍繞認識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聲音的特徵等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研究、認知聲音的奧秘。聲音無疑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甚至“充耳不聞”的,從嬰兒時期就早已“耳熟能詳”了。但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很多人對此缺少思考,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他們對聲音現象、變化過程的知識積累不足,形象思維缺乏,概念模糊。本單元透過系列科學探究活動解答聲音的產生、傳播與變化這三大疑惑,用活動體驗糾正偏見,也為初中學段學習聲音規律提供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使學生樂於參與到聲音現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探究活動採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並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服務。

  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設計意圖:材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從文具、衣帽、課桌到輪船、火車、宇宙飛船……各種各樣的材料製成了生活中成千上萬的物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材料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都是以材料為標誌來劃分的。面對種類繁多的材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材料的特徵?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認識材料的特徵?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們怎樣研發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材料?這些都是本單元要研究的問題。

  本單元共有四課。第一課為材料總覽。透過觀察身邊的各種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來源可將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來是並列平行的三課,分別選取了紙、金屬和塑膠為研究物件,它們不僅常見、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這三課的設計模式大體相同:在認識材料性質的同時,交織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的練習。所涉及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有:觀察、描述、控制變數、作出假設、實驗、概括推理、表達交流等。

  本單元也將“科學一技術一社會一環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在紙的硏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效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膠》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膠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

  第5單元《觀察天氣》設計意圖:天氣是大氣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的物理狀態。天氣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天氣定量的觀測以及對量的分級,是人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重要依據。颱風、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點才能預防災害、減少損失。瞭解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學會觀測天氣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關於天氣的觀念,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眾對天氣與氣候的熟知程度,對其參與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年級的孩子對天氣的知識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低年級時他們學過《關心天氣》這個單元,但是對天氣缺乏定量觀測的經驗。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氣變化、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會從量的意義上去判斷影響的程度。此外,學生對天氣和氣候區分不清,對各氣象要素也未形成整體的認識。

  兒童在天氣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進階性,他們是先認識具體的天氣現象,進而瞭解這些現象的規律,最後才能搞明白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本單元處於兒童天氣概念發展的中間環節,重點是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概念,透過觀測天氣去把握幾個重要的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於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麼要知道關於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麼?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於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設計意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方法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雖然探究式科學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於兒童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應採用比較簡單的形式,以適合兒童發展水平。

  科學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驟、程式,是科學家群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總結而來的。科學方法創造了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彰顯著科學的本質與價值。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整個小學科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回顧和分析科學家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基礎上,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於對自然的觀察提出問題等。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學探究活動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岀問題、作岀假設、制訂計劃、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八個方面。以要素形式來提出,提示我們學生的探究活動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流程的順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動中都涵蓋全部八個要素,例如,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問題不一定是由學生自己提岀來的。但是,學生如果能夠掌握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那麼他們今後面對問題時,就有了自主設計和開展探究活動的必要基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運用並發展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控制變數、假設、解釋、交流等科學方法,這些被稱為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科學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來逐個培養,而是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透過“做中學”的方式,逐步得到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親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訓練科學探究的技能,是科學教入學的重要目標。

  本套教材以專項學習的形式,設定“像科學家那樣”單元,與程師那樣”單元一起形成兩個面向的專項技能發展體系。在一年級到年級

  的12冊教材中,分上、下兩冊交替安排,各有側重,做到依據學單的發展水平,選取不同的重點和深度,讓學生獲得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提高。專項學習的選題,選取有利於凸顯清晰的探究過程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動的過程要素及其關係。對學生認識探究活動過程要素的教學,並非僅在本專項學習中進行,應該滲透在全年段教學過程中。因此,每學年所安排的專項學習強調的要點,教師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學中有所體現,並在專項學習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認識本套教材專項學習中的科學探究過程細化為八個步驟,基本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查閱文獻、設計方案、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這八個步驟同樣呈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低年段的學習中是由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這三個步驟來統領的;進入中年段以後呈現的是七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蒐集證據、處理資訊、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進入高

  年段以後,進一步增加了查閱文獻。本冊教材的“像科學家那樣”選取了“下雪以後,人們會在積雪冰凍的道路上撒工業鹽”的生活情境,透過提出“為什麼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麼不同呢”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親歷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在三年級,重點對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進行較為細緻的指導。首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提出問的方法,透過對比“為什麼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麼不同呢”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夠透過實驗找尋答案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設計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案,強調實驗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岀結論時,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所獲得的結果(證據)來對假設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最後,強調分享交流時要結合證據介紹結論以及在交流質疑時也要提出證據。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著重對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體現探究過程技能的螺旋發展,但並不意味著未被突出強調的方面在探究過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設、處理資訊,同樣要讓學生去經歷這些過程。

  四、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透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並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絡,引導並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中。並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透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透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思維,並對現有的事物敢於質疑,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能力。

  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二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與一定的科學素養;但與四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

  六、教學進度安排表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5

  一、課標要求

  1、科學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的培養。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建立學習科學課的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活動中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科學的確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學知識:獲取大樹、葉子的一些知識。對蝸牛、蝗蟲、螞蟻等小動物有所認識、構建起有關動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認識;初步瞭解基人身體的各部分及功能;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紙的性質與用途、對一些紙質材料進行簡單的研究;認識幾種大米。知道澱粉遇到碘酒會變藍這一檢測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共有學生53名,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透過教師觀察,該班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內容安排在生命科學方面有所側重。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四、方法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五、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

  重點:《動物和我們》、《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

  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六、各周次教學進度安排:

  1、我看到了什麼,開學註冊···············1課時

  2 、校園的樹木,完成練················2課時

  3、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2課時

  4 、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1課時

  5 、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2課時

  6、尋訪小動物···································1課時

  7、蝸牛······································1課時

  8、完成相應的練·······························1課時

  9、期中考試

  10、螞蟻、金魚··································2課時

  11、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1課時

  12、我們周圍的材料、哪種材料硬····················1課時

  13、比較韌性、它們吸水嗎··························1課時

  14、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磚瓦和陶瓷····················2課時

  15、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水····························1課時

  16、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1課時

  17、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1課時

  18、空氣佔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2課時

  19、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