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合集九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我喜歡吃香蕉。它彎彎的,像大海里的小船,又像天上的星星,還像奶奶笑眯眯的眼睛。”、“我最喜歡吃石榴。一粒一粒的,真好看。我真想用繩子把它串成項鍊,掛在媽媽脖子上,一定很漂亮。”、“我喜歡吃蘋果,又香又甜,紅紅的就像過‘六一’時,小朋友抹的紅臉蛋一樣。”天氣漸漸地暖和了,現在每天回家後孩子們都愛吃一個水果。上了幼兒園,還爭先恐後地告訴我他們的喜愛。

  小朋友對水果的喜愛,促使我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水果”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水果,瞭解水果的作用,激發了幼兒在已有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想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水果喜愛之情的願望。

  本次活動透過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可選擇的環境,以師生共同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遊戲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表現、樂於交流。由幼兒自己動手設計、構思、創造、製作等一系列的活動後,充分調動了他們活動的積極性,滿足每一個孩子表現與表達的慾望和需求。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果,瞭解水果的作用。

  2、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3、培養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描述探究的過程,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教學重點:

  幼兒在一個寬鬆、可選擇的環境下,能主動參與,樂於表現。能夠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活動。在具體的製作過程中,幼兒能充分發揮想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教學難點:

  當幼兒已操作完成後,能大膽、清楚地描述活動過程,並對於別人的作品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活動準備:

  1、蘋果、香蕉、梨子、草莓、橘子、葡萄、菠蘿等水果若干,水果沙拉,水果的圖片及相關漢字。

  2、榨汁機、碗、盤子、調羹。

  3、錄音機、輕音樂磁帶一盒。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先參觀教室裡放置的各種水果,引出活動的內容。

  1、出示實物水果,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說出水果的名稱。

  師:“你們看,今天我帶來了什麼?”

  2、讓幼兒選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水果並說出它的名稱。

  引導幼兒認識一些不熟悉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獼猴桃等。

  3、引導幼兒說出水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水果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有什麼相同之處呢?”(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但都有水分,都能生吃,都是果實。)

  4、讓幼兒瞭解水果的作用。

  師:“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為什麼?”

  梨子能使我們的喉嚨變滋潤;橘子能補充維生素C;蘋果可以補充水分;荔枝能解渴;葡萄能製成酒,品味很好;香蕉可以做成香蕉幹(片)、香蕉粉等,有著降血壓的作用。

  水果含有豐富的營養,多吃水果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二、教師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幼兒在以“水果”為中心情況下,進行各式各樣地活動,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1、向幼兒介紹周圍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動手試試。

  師:“在你們的周圍有著很多水果,你們想象一下,如何將水果做成一個美味的食品。”

  2、教師宣佈本次活動規則,幼兒可以自由結伴分組活動,教師在活動中進行幫助指導。

  幼兒可以做水果沙拉、可以將水果榨成汁、也可以在水果上進行一些裝飾。

  3、幼兒開始進行具體操作,培養幼兒間合作意識和能力。

  三、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描述探究的過程,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介紹自己是如何做的。

  1、“你做的是什麼?你是怎麼做的?”

  2、“你做的水果拼盤看上去怎麼樣?為什麼很漂亮?”(色彩和圖案很美)

  3、師生共同小結:各種水果放在一起,加上色拉拌勻,就能做出水果色拉;用各種水果在盤中拼出美麗的圖案和色彩,就會讓你覺得捨不得吃;把水果放進榨汁機裡,開動開關,就會榨出新鮮又好吃的果汁。

  四、師生共享。

  1、鼓勵並表揚有創意的水果拼盤。

  2、互相品嚐,體驗成功的快樂。

  《各種各樣的水果》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由兩個活動組成。

  “科學課上做什麼?”展示了一幅卡通圖,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別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分析圖中人物的活動感知科學課上要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動,進而喜歡科學課,喜歡科學探究。

  “我們一起做一做。”展示了兩個活動:觀察葉子和小紙魚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歷一次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知觀察、實驗的方法,知道觀察、實驗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動讓學生從小故事中瞭解科學家的工作精神,樹立榜樣意識。將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後,引導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學習目標

  1、初步感知觀察、實驗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重要方法。

  2、善於觀察物件的外部形態特徵及現象;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觀察樹葉活動、小紙魚實驗中發現問題。

  3、能透過觀察樹葉和小紙魚實驗的活動感知科學探究的樂趣,對科學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4、透過觀察、實驗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展臺、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科學嗎?聽到“科學”這個詞,大家想到了什麼?

  (學生髮表想法。)

  教師: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請大家翻開教科書,看一看《科學》教科書上有什麼內容。

  (學生學習翻閱教科書,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動

  (—)探究科學課上做什麼。

  1、教師提問:科學課上,我們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來學習科學課呢?請大家先看一組圖片。

  2、教師展示圖片(課件展示教科書中的卡通圖),提出問題:看一看圖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們在做什麼?(學生彙報。)

  3、教師總結:觀察、實驗、製作、養殖等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在以後的科學課上會經常用到這些方法。

  (二)親歷探究活動。

  1、觀察植物的葉。 教師提出問題:觀察是學習科學、探究科學常用的方法。應該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植物的葉子,看看同學們能發現什麼。

  (1)教師指導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株植物。

  (2)教師提出觀察要求:植物的葉子是什麼樣的?

  (3)學生進行觀察葉子的活動。

  (4)學生彙報與交流觀察情況。

  (5)教師要求學生畫出所觀察的植物葉子。

  (6)教師講解觀察葉子的方法。

  2、再次觀察植物的葉子。

  (1)教師提出問題與要求:植物的葉子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大家先想一想要觀察哪些部位,再認真觀察,邊觀察邊將葉子畫出來。

  (2)學生進行觀察活動。

  (3)學生展示畫的葉子,並與第一次畫的相比較。

  (4)學生交流觀察收穫與體會。

  (5)師生共同總結: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注意觀察時要細緻。

  3、進行小紙魚實驗。

  (1)教師講解:科學課上會做許多實驗。我們要學習透過實驗觀察現象,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先做一個小實驗體驗一下實驗的過程。

  (2)教師演示實驗方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步驟,不展示實驗結果。

  (3)學生模仿教師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觀察現象。

  (4)學生彙報實驗中的發現與體會。

  三、反思與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交流:透過親歷觀察、實驗活動,有什麼收穫?

  2、學生相互評價:哪個環節自己做得比較好?哪個小組整體表現比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師佈置作業:讓爸爸媽媽講一講科學家的故事。收集喜歡的科學家頭像並貼上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並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分享。

科學教案 篇3

  一、課題名稱:魚兒的奧秘

  二、課型、課時

  1.課型:實驗課

  2.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觀察研究,知道魚類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針對猜想制定並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善於發現、樂於提問的科學態度及友好 對待研究物件的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討論活動規則,組織探究實驗,並 從中歸納魚類的共同特徵;

  2.教學難點: 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商議活動規則,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五、教學用具

  水槽、鯽魚、金魚、錦鯉、橡膠手套、食用色素、溼毛巾、蓋水槽的布、漁

  網、滴瓶、繃帶、皮筋、夾板、紗布套、課件

  六、教學方法

  談話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觀察魚。 展示魚的圖片或黑板畫。

  問題:你認識哪些魚?這些魚都有什麼共同之處?

  (一)交流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魚是我們熟悉的動物朋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魚兒的奧秘! 你發現三種魚有哪些相同之處? 從魚的外表看,有哪些與其他動物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你在觀察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小組同學間進行交流。)我們來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梳理一下。(學生總結回答,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魚鰭

  你們認為魚鰭是起什麼作用的? 怎樣才能讓魚鰭不動呢? 怎樣證明魚鰭與魚的遊動有關?

  (提示:當有人骨折時,醫生希望受傷的部位不要動,以便儘快康復,會怎 麼做?)

  2.魚鰓 魚的嘴和鰓一張一合是在做什麼?

  如果是呼吸就應該有進有出,就像我們人呼吸一樣,那麼魚吸進的水會從哪 裡排出來呢?

  怎樣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從鰓裡排出來的?

  3.魚的顏色 魚是什麼顏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樣嗎? 魚兒身體顏色不同有什麼作用?

  你在游泳時向水面望去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生成問題,併合理猜想,滲透“觀察到的現象要透過實驗 進行驗證”的科學理念,培養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計劃與組織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現在請每個小組確定一個感興趣的研究問題,並寫下你

  們對這個問題的猜想。

  1.課件出示制訂研究計劃的步驟:

  (1)明確成員分工;

  (2)選擇研究材料;

  (3)商議研究過程;

  (4)提出注意事項。

  使學生能根據所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制訂研究計劃。

  2.交流各研究主題的設計方案。

  現在,請各組成員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主題。針對這個小組的研究計劃,誰來說說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計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不足,提出 有建設性的建議。)現在請把研究方案再補充、完善一下,之後請材料員拿著你們的計劃到材料 區領取材料。

  (三)觀察實驗,自主探究,蒐集事實

  1.學生到研究區分組研究,教師適時指導,並關注各組進度;

  2.回到研討區,記錄發現與結論。

  (四)表達與交流

  不同的小組派出代表,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吧。 你們的研究主題是……

  你們的猜想是…… 你們使用的方法是……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與你們的猜想一致嗎?

  (師隨即板書相關結論)

  (五)介紹魚類的繁殖

  透過研究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對魚兒的生存都至關重要,不過魚 兒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還需要不斷的繁殖。

  魚兒是怎樣繁殖的呢?播放多媒體錄影,瞭解魚的產卵過程。

  (六)概括和總結魚的共同特徵

  今天我們自己透過觀察和研究發現了許多魚兒的奧秘:身體表面有起保護作用的鱗;魚兒不斷地張嘴是為了配合鰓進行呼吸;魚用鰭和尾運動。這些特徵都 是為了適應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因為魚兒要終生生活在水中。

  八、課後反思

  生命科學領域的課比較難上,有關動物的課更是如此。許多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這一領域的課很少成為公開課的選題。探究中要進行實驗,這難免要 打擾魚兒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怎樣才能在“探究與保護”找到 一個平衡點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科學教案 篇4

  (一)情景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1.出示種子,引導幼兒瞭解種子的多樣性。

  師:種子商店送來了很多種子,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種子寶寶?

  2.幼兒分組觀察,引導幼兒從形狀、顏色、大小、軟硬度等方

  面進行觀察。

  3.集中討論交流:(1)種子商店送來了哪些種子?

  (2)這些種子長得有什麼不一樣?

  4.小結: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種子,比如:稻穀、玉

  米粒、紅豆等,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軟硬也不同。

  (二)探究發現,瞭解種子發芽的條件。

  1.出示自然角種植的種子,請種植的幼兒介紹觀察記錄卡並交流

  自己照料種子的過程。

  2.討論:(1)這些種子為什麼沒有發芽?

  (2)那些種子為什麼能發芽?

  (3)不同的種子種下去,它們所發芽的時間一樣嗎?

  3.組織幼兒觀看種子發芽的課件,直觀地回顧種子發芽的過程,鞏固與種子發芽有關的知識。

  (三)逐一出示稻穀、黃豆、玉米、花生、綠豆、西瓜、蘋果、葡萄等常見的種子極其對應的的植物圖片,引導幼兒認識、瞭解常見種子的植株。

  1.師:種子長大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種子寶寶

  的媽媽是誰?

  2.師幼共同觀看圖片及進行種子和植物的配對。

科學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 發現“轉動”的有趣現象,體驗“轉動”遊戲的樂趣;

  2、 嘗試探索讓物體轉動起來的方法;

  3、 能關注並說出周圍生活中轉動的某些現象,發現轉動在生

  活中的運用。

  二、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感受過物體“轉動”的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地球儀、風車、積木、光碟、筆、圈、繩子、圓罐、紙杯、勺子: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 遊戲:快樂小轉盤

  (請五位小朋友上來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邊轉圈邊喊口令:“快樂小轉盤,大家一起轉,嘰裡咕嚕轉呀轉,轉出可愛的動物來。”喊完之後停下做出一個可愛動物的動作,沒有做出來的淘汰。)

  2、 探索嘗試,讓各種物品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3)、師幼一起總結”轉動”方法(吹、擰、轉、撥、搓等)

  (4)、引出轉動和“力“有關

  3、 嘗試讓兩種物品一起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四、 轉動與生活、並播放PPT課件

  活動總結

  生活中的“轉動”無處不在,它們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還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小朋友們用你們善於發現的眼睛,繼續觀察和探索身邊的轉動吧!

科學教案 篇6

  有益的學習經驗:認識粗細,感知粗細的相對性.準備:1、長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兩端儘量一樣粗.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圓柱體兩個.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同時出示兩根木棒,把木棒兩端對齊拿手裡或立在講臺上,讓幼兒觀察木棒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粗細的概念。

  2、把3根木棒兩兩經較,用目測找出最粗和最細的木棒,特別強調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細節,比最細粗些。從而使幼兒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3、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形。師生小結粗細的特徵,讓幼兒說出,粗些、細些、最粗、最細等詞。

  4、按由細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導幼兒做幼兒用書第8、9頁的練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目測比較物體或者物體某部分的粗細,分別把最粗,細些,最細的物體某部分的塗色。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麼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怎麼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並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迴規律、四季的輪迴規律等)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透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透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著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透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匯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透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示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示,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膠做的為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鍊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影片資料

  2。學生課前透過閱讀科普書籍瞭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教學設計

  匯入

  世界各地關於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 閱讀資料 展示《聖經》片段和“女媧造人”、“自然發生說”的古文,將學生帶入悠遠而神秘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學生代表介紹宇宙大爆炸、星雲假說,其餘學生根據資料總結原始地球狀況 幫助學生代表準備發言,提供影片和圖片資料,指導學生推理、總結

  米勒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可以產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小分子的有機物 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 提供影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簡單講解有關化學知識

  從有機物到細胞的過程 觀察小實驗和圖片,推理想象 將幾滴油滴入水中,振盪食管,讓學生觀察經久不散的小油滴。

  簡單講解由有機物組成細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 學生代表交流發言,介紹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其它學生分析這些觀點分別有什麼證據支援,又有什麼證據反對 組織學生交流,提供影片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透過圖片展示廣袤的宇宙、絢麗的銀河、燦爛的太陽系行星、蔚藍的地球……)廣袤宇宙有無數的星體,然而只有我們蔚藍的地球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的生命。這些生命是怎樣來到這地球上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這樣的傳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引自《太平御覽》卷七八)

  哪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

  學生:說開天闢地以來,地球上本沒有人,女媧用黃土捏泥人。

  教師:很好,那麼什麼叫“劇務”,又什麼是“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呢?

  學生:大概是太勞累了,就用繩子浸在泥裡,再舉起來,甩出的泥點變成人。

  教師:看來我們的同學們知識很淵博呀,那麼,今天的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又有什麼見解呢?

  (按照事先抽籤的順序進行小組發言。下面是發言的提綱,真正發言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事例,還配合了教師提供的錄影。)

  小組1:我們小組負責介紹“宇宙起源”這部分內容。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學說),15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爆炸噴射出了由氫和氦組成的星雲,星雲旋轉運動著,並且緩慢地收縮,逐漸形成了一個密度較大的實體。由於收縮時磨擦產生的熱量,溫度繼續上升,直到在高溫下發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時就形成了一顆恆星。在恆星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為小的團塊。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組2:我們小組來介紹原始地球的情況:根據第一小組介紹的宇宙爆炸的理論,地球逐漸收縮過程中溫度很高,所以當地球表層溫度逐漸下降時就表現為頻繁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形成了大氣層。這個大氣層不同於現在地球的大氣層,它是沒有氧氣、氮氣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降低,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冷卻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殼下陷及低落處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鹽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噴發出的物質。

  小組3:我們組負責彙報“米勒實驗”: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儀器裡模擬原始地球條件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動畫展示實驗儀器)。一個星期後他檢測出很多簡單的有機物,包括氰化氫、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還在他的產品中發現了甘氨酸和丙氨酸,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簡單的,也是在各種蛋白質中最常見的。

  小組4:我們彙報“其它生物學家的研究”:米勒試驗結果公佈後,許多生物學家便也開始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都證實了米勒的實驗。到1968年,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種重要的氨基酸,都用這樣的實驗製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學家胡安·奧羅於1961年和1962年實驗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這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魯瑪又合成了一種屬於“卟啉”類的分子,而綠色植物中極重要的葉綠素分子也屬於卟啉類。至此,人們已經不懷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學物質,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製造出來。

  小組5:我們彙報的題目是“從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當科學家透過實驗認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就推斷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簡單有機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質、核酸等複雜的有機物。他們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質、核酸及其它物質的適當混合物,就可能形成類似原核細胞的結構。但是這些過程完全都是推測,有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如奧巴林的“微球體”實驗和福克斯的“類蛋白質”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中都還有疑點。所以,關於有機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現在還沒有人能說明白。

  小組6:我們彙報的內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類似太陽的恆星在銀河系內1000億顆,其中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還要行星到恆星的距離恰到好處、有水存在、與地球有類似的化學組成。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階階段的行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經過科學家計算,能夠進化到高科技水平,並能發射無線電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佈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為4600光年。因此我們認為,宇宙中還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恐怕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絡。

  教師:同學們準備充分,發言全面,帶我們領略了宇宙的神奇奧妙,也讓我們為各國科學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嘆。我們經過學習,也將掌握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汙染、白色汙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透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影、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汙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二、關於大氣汙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汙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汙染大氣?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遊、名勝地,簡要說明那裡為什麼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並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麼?

  關於白色汙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汙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汙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汙染嗎?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

  4、人們想出了什麼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膠。教師介紹可降解塑膠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為什麼稀少?閱讀教科書,瞭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採取了什麼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境問題:大氣汙染、白色汙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汙染

  白色汙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瞭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儘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透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培養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製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並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透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瞭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境中塗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麼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麼我們今天這節課就做個陀螺,用什麼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製作陀螺的方法。在製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塗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塗一個陀螺。

  ②然後再讓學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塗色,可以塗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穩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

  ②對每個塗不同顏色的陀螺反覆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麼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眼睛為什麼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形的,那麼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麼應用嗎?

  (生:我們平常看的動畫片就是設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後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麼這種色光混合該怎麼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麼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麼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麼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稜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新:

  1.製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麼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透過製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