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5篇

中班科學教案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氣球因其色彩鮮豔,玩法多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慶祝節日吹氣球時,孩子們都會興奮不已。由此我聯想到最近我們將要進行的“離不開的空氣”這個主題,何不利用氣球進行有關空氣知識的教育呢?於是設計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從玩氣球的遊戲中體驗快樂。

  2.使幼兒感知空氣能流動的特點。

  3.知道被汙染的空氣會影響人的健康,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氣球若干,在場地一角佈置小樹林、氣球的家。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有一個快樂的開始

  師:“孩子們,你們手裡拿的是什麼?”

  師:“氣球真好玩,我們進來和氣球一起做遊戲吧!”

  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室。

  師:“找個能活動開的地方站好,我們和氣球一起跳舞了。”

  師幼一起手拿氣球做律動。

  師:“氣球等不及了,要和小朋友玩遊戲,我們一起玩吧。”

  幼兒自由玩氣球。

  師:“氣球累了,要回家休息一下,來,我們把他們送回家。”

  二、讓幼兒感知空氣的流動性

  師:“看別的氣球和你們玩得很高興,這個氣球要親親小朋友。”

  教師出示吃飽空氣的氣球朝每位幼兒臉上噴一噴,邊親小臉蛋兒邊說:“親親小鼻子,鼻子聳一聳;親親小耳朵,耳朵躲一躲;親親小眼睛,眼睛眯一眯。”

  師:“氣球在用什麼親你們?”單個提問幼兒。

  師小結:氣球吃的是空氣,裡面的空氣在我鬆手的時候就會跑出來親你們的小臉蛋兒,原來空氣是會跑,會流動的。

  三、讓幼兒瞭解被汙染的空氣會損害人體健康,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師:“還有一位氣球寶寶也要來親親你們的小臉兒。”

  教師出示吃了被汙染的空氣的氣球。

  師:“咦?這位氣球寶寶好難過,為什麼呢?”

  氣球(師學說):“我想吃飽了和你們玩,可是卻吃進了被汙染的空氣。我覺得嗓子乾乾的,鼻子癢癢的,呼吸很困難,渾身都難受。醫生說我得了空氣汙染綜合症,我不能親小朋友,真難過。”

  師:“這個氣球寶寶為什麼不能親你們?”

  師:“你們見過或者感受過被汙染的空氣嗎?”幼兒回答完後看課件。

  師:“怎樣保護空氣不受汙染,什麼能淨化空氣?”幼兒回答完後放課件。

  師:“現在啊我們把氣球送到小樹林裡去,讓他把髒空氣吐出來,讓樹林把這些受汙染的空氣淨化一下,然後再吃點兒新鮮的空氣,他的病就好了。”

  教師和孩子一起把氣球放到“小樹林”中,“氣球寶寶,等你好了我們再來接你!”

  師:“我心裡感到特別的高興,因為我幫助了別人,你們呢?”

  四、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空氣的流動性,體驗玩氣球的快樂

  1.氣球小老鼠

  教師吹起一個氣球,突然鬆開手氣球跑出去。

  師:“氣球怎麼會跑呢?噢,原來是空氣等不及要出來,就把氣球給擠跑了。我的氣球變成小老鼠了,把你的氣球也變成小老鼠吧!”

  幼兒將氣球吹起來後,突然鬆開手,氣球會像小老鼠一樣四處亂跑,幼兒追趕。

  “我是一隻大花貓,專捉氣球小老鼠。”教師邊說邊把幼兒的氣球收起來。

  2.吹“氣球”

  師:“老師覺得你們吹氣球吹得特別有勁,現在我們來變成一個大氣球。”

  幼兒手拉手圍成圈,一起吹,“砰”的一聲,“氣球”爆破。重複4~5遍。

  五、結束活動

  師:“我們去小樹林裡看一看生病的氣球寶寶好了沒有。你們看,氣球寶寶的哭臉已變成笑臉,他的病好了,我們和他一起到外面玩遊戲吧!”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孩子們特別愛玩水的遊戲,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時,經常會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溼不能漂浮在水面上。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為什麼有的小船能長時間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則迅速沉入水裡,我開展了此次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由於紙吸水快慢不同而導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學現象,啟發幼兒利用已有的科學經驗和科學知識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質地的紙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學習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有分工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宣紙、報紙、紙折的小船若於只、水盆每組一個、托盤每組一個、記錄筆每名幼兒一支、集體記錄表格、小組記錄表格。

  2、經驗準備: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紙,並知道紙能夠吸水。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能夠認真觀察紙吸水時的細微變化,並能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難點:

  幼兒間合作觀察及記錄。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激發幼兒興趣,引發幼兒思考。

  (1)由“三隻小船的吸水性”問題情境,引發幼兒對“不同紙質吸水速度”現象的猜想。

  教師:請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麼?

  幼兒:小船。

  教師: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三隻小船都是用什麼紙疊的?

  幼兒:報紙、圖畫紙、宣紙。

  教師:我們身邊常見的紙都會吸水,那這三隻用紙折成的小船它們會吸水嗎?

  孩子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會”。

  教師:小船吸水後會發生變化嗎?怎樣變化?

  幼兒:爛了,下沉了,散了……

  教師:那它們變化的速度一樣嗎?(大部分幼兒猜測不一樣)

  教師:那你們認為誰會第一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二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三個發生變化?

  幼兒又紛紛猜測……

  教師:如何才能證明誰的觀點正確呢?

  幼兒:用實驗來驗證,查資料……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實驗材料,一會兒就請小朋友,自己做實驗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小組記錄表,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記錄自己的猜想”。

  教師:怎樣記錄小船沉在水裡的順序?

  幼兒:第一個沉畫一個對勾,第二個沉畫兩個對勾,第三個沉畫三個對勾。

  (3)小組討論並將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2、交代實驗規則,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每兩名幼兒為一個小組,把三隻小船同時放入水裡,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一個人當記錄員,當發現小船有變化時,記錄員要及時把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分工合作,引導他們共同觀察小船變化過程及探討其原因。

  (1)引導幼兒觀察小船變化。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用宣紙疊的小船溼了。

  教師:你怎樣看出來它溼了?

  幼兒:它一放到水裡就溼了。它變顏色了。它有一條線,從這條線一點點溼的。

  教師:它為什麼會溼?

  幼兒:因為它吸水了。

  (2)啟發幼兒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樣的原因。

  教師:它們是同時吸水的嗎?

  幼兒:不是。

  師:為什麼不是?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幼兒:宣紙變色了,畫畫紙和報紙沒變。

  幼兒:你看,宣紙變軟了,都沉下去了,畫畫紙和報紙還是硬的(幼兒從水裡撈出溼透了的宣紙船)

  教師:為什麼宣紙都變軟了,其他兩種小船還是硬的呢?

  幼兒:因為宣紙吸水多而且快,報紙和畫畫紙吸水慢。

  4、實驗結果分享。

  出示各小組記錄表,每組請一名幼兒說一說自己組實驗的結果,手紙的吸水快慢不同導致各種紙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這一關鍵點引導幼兒進行較深入的探究,教師思路清晰,提出的問題很有層次性和深入性,並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進行。

  前期的猜想能夠充分調動起幼兒驗證的興趣和積極性,幼兒表現得自然、積極、愉悅,體現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規。

  材料都是教師預先準備的,封閉的材料限制了幼兒的探索機會,應當讓幼兒蒐集各種紙自己來疊小船,然後讓幼兒互相比較驗證;其次,猜想部分應當及時挖掘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再說一說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兒盲目猜測。

  活動反思: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援,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鬆、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形特性及其生活習性。

  2、產生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能用繪畫表徵等方法記錄。

  3、能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同伴協商合作,願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膠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裡什麼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麼?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麼發現的?是在哪裡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藉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麼小,我們能看得清嗎?可以用什麼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帶領幼兒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麼?是什麼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西瓜蟲有幾隻腳?它的腳長在哪裡?是什麼樣子的?當她遇到危險時,會怎樣?(圈起來)圈起來的時候,它像什麼?

  (六)引導幼兒畫西瓜蟲,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幼兒邊觀察邊畫。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尊重,呵護幼兒與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著力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幼兒養成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多動手,多實驗,多交流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及尊重事實,尊重他人,樂於合作的良好品質。

  活動目標

  1 瞭解小手的作用及重要性,懂得愛護自己的小手。

  2 讓幼兒對實驗感興趣,進而逐漸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3 通過了解自己的小手,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於嘗試等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讓幼兒自己透過實驗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性。

  難點: 沒有小手的幫助不方便。

  活動準備

  1 蘋果一個

  2 皮球一個

  3 椅子一把

  4 《幫我學科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一、遊戲匯入,吸引幼兒注意。

  教師提出問題:請小朋友把小手舉起來,說說小手能做什麼?鼓勵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二、基本環節:

  1、教師出示蘋果放在桌子上,提出問題:小朋友把手背後,不用手,能吃到桌子上的蘋果嗎?(能或者不能)

  2、教師針對有的幼兒說能,有的幼兒說不能,進一步引導:“你怎麼知道能?”“你怎麼知道不能?”

  3、教師分別請幾名猜想不同的幼兒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做實驗,觀察結果。

  4、初步結論:教師引導幼兒說出體驗,沒有小手的幫助不方便。

  5、擴充套件實驗。鼓勵幼兒嘗試不用小手拍皮球,畫畫,搬椅子,穿鞋等。然後說說不用小手做這些事情方不方便?

  6、教師小結:引導幼兒說出手的重要性。

  三、 教師請幼兒翻到教材第一頁 ,說一說要怎樣愛護小手?(常剪指甲。不咬小手。天冷給小手戴上手套。那鋒利的東西要注意安全。)

  四、結束。教師:“小朋友都知道怎樣愛護小手了,小手很高興,小朋友來親親自己的小手,讓我們給自己鼓鼓掌吧。”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在班級常常聽到小朋友問老師,這個東西有多大?對於成人來說我們只需要一個抽象的數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可對於孩子來說卻需要藉助具體的實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數字概念。例如,那個人很高,像老師一樣高;這個東西很小,是像小朋友的小手那樣小,要例舉具體的實物才能使他們明白物體的數量。基於中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關於“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要求生成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由繪本匯入,引發出蛋究竟有多大(長)的問題,透過設問一測量一比較一發現等系列的探究過程,使幼兒認識到測量的材料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運用不同的測量材料可以得出相同的測量結果。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故事線索進行合理的思考猜測。

  2.嘗試用不同的測量材料測量同一事物,學會調查驗證的方法。

  3.樂於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雞蛋卡(卡紙上粘有同樣大小的雞蛋,並沿著雞蛋兩端畫出延長虛線,在虛線內貼有一條雙面膠),同樣大小的黃豆,同樣長短的小木棒,同樣長短的毛根,繪本《很大很大的蛋》ppt。

  活動過程

  一、繪本匯入,引出核心問題

  (故事的前半段在輕快的音樂聲中開始,到了故事高潮音樂漸漸聲弱並停止,讓幼兒一開始就能馬上沉浸到故事中去,融入故事並作為參與者推動故事發展)

  師: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隻小松鼠跑進了森林,它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蛋!它特別興奮,趕緊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動物。這時,好奇心最重的狐狸說:“真的?我得去看看。”狐狸跑到了那裡一看,問道:“這個蛋很大嗎?只是一個普通的蛋而已。”狐狸回到朋友那裡,大熊著急的問:“真有那麼大的蛋嗎?”狐狸說:“沒有,只是很普通的蛋。”“你胡說什麼呢?多大的蛋啊!”松鼠不服氣了。於是大熊說:“那我去看看。”大熊來到蛋旁,拿起蛋細細打量半天,沒好氣地說:“你們倆都錯了,這個蛋很小。”“什麼?”“不可能!”於是三個小動物就吵了起來。在一旁觀望的貓頭鷹飛來對正在爭吵的小夥伴說:“這是怎麼回事啊?怎麼既有說它大的也有說它小的?難道這個蛋會變魔術嗎?”

  幼l:會變魔術。

  幼2:大熊看蛋小是因為大熊大,小松鼠看蛋大是因為小松鼠小。

  師:你說的太對了,不同大小的動物看同樣大小的蛋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師:那小朋友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幫助三個小動物知道這個蛋究竟有多大呢?

  (此時有兩三名幼兒說了一些答案,例如大熊很大所以蛋就小等,但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師:這個會變魔術的蛋現在就在我們班級,我們可以量一量,看看它究竟有多大?那我們用什麼來測量呢?

  幼:可以用格尺。

  師:對,格尺是一種很好的測量工具,但是現在我們沒有格尺,老師準備了3種測量材料,分別是黃豆、小木棒和毛根。

  (之所以這三種工具是為了儘可能的符合現實的測量要求和測量的準確性。)

  師:在測量前我提幾個要求。首先,在測量前每名小朋友選擇好一種測量材料,然後進行測量,測量結束後將選擇的測量材料貼到雙面膠的位置上。小朋友們聽明白了就開始行動吧。

  二、分組測量

  (1)把全班幼兒分成四個組,每個組都有三種不同的測量材料。

  (2)提示幼兒注意兩點:一是測量材料與雞蛋兩端(用延長的虛線標識)對齊,二是黃豆要一粒緊挨著一粒。

  (幼兒失誤情況有兩類:(1)有的幼兒擺放黃豆比較稀疏,只用了五或六粒黃豆,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八粒黃豆。(2)把小木棒擺放在中間的位置,只用了一根小木棒,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兩根小木棒。)

  三、展示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們將你的記錄卡貼到前面的大板上。

  師:現在誰願意來說一說你用的是哪種測量材料?測量的結果是什麼?

  幼l:我用的測量材料是毛根,測量的結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麼長。

  幼2:我用的測量材料是小木棒,測量結果是這個蛋有兩根小木條那麼長。

  師:還有沒有哪個小朋友用了跟他倆不一樣的測量材料?

  幼3:我用的測量材料是黃豆,測量結果是蛋有8粒黃豆那麼長。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結果,你們覺得誰說的對呢?

  幼1:我覺得嘉恩說的對。

  幼2:我覺得一根毛根的對。

  幼3:我覺得他們說的好像都對。

  師:大家意見不一致,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故事中的小動物它們是怎麼做的?

  四、迴歸繪本,進行二次探究

  師:小松鼠用了黃豆,它的測量結果是蛋有8粒黃豆那麼長;好奇心重的狐狸是用小木棒,它的測量結果是蛋有兩根小木棒那麼長;憨厚的小熊用的是毛根,它測量的結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麼長。故事中的小動物和小朋友一樣也選用了同樣的三種材料去測量。小狐狸說:“就是兩根木棒那麼長。”小熊不服氣的說:“不對不對,就是一根毛根那麼長。”三隻小動物又吵了起來,大家都說自己的對,那麼有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能夠驗證到底誰說的對呢?

  幼:可以把它們三個的結果混在一起看看。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把三種不同材料測出的結果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幼兒點點頭。)

  師:那小朋友們現在可以拿著自己的測量卡去跟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看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老師將幼兒的記錄卡還給幼兒,幼兒可以隨意去找其他幼兒比較。)

  師:透過比較,小朋友們發現了什麼?

  幼:是一樣長的。

  幼:大家說的都對。

  師:我們來看看故事中的小動物是不是也這樣做的呢?

  (播放ppt,幼兒發現小動物用的方法跟自己的一樣,很興奮。)

  五、教師

  1.8粒黃豆、兩根小木棒和一根毛根都是一樣長的!同樣的物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測量。

  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物感覺是不一樣的。

  活動延伸:

  讓幼兒使用三種材料到區域中去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並說說自己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