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執教:杭州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美向陽
時間: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節
內容:三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課前談話:
中午我到你們教室裡面,很多同學很熱情,有學生問我貴姓。板書:姜,杭州。看到這三個字,你想到了什麼??
出題考考大家。一個啤酒瓶的蓋和一個塑膠球,請你比較一下,哪個重?哪個輕?
塑膠球重,鐵蓋輕。
那我問:塑膠和鐵比較,哪個重?
鐵。
哎,那怎麼??
塑膠球大,鐵小,就塑膠球重。
那同樣大小的塑膠和鐵哪個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哪個重?
那誰來猜猜看,今天我們學什麼?
黑板上寫著。
1404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你們會觀察嗎?
會。
怎麼觀察?
一生上臺演示。
他是怎麼觀察的?
生:他是將物體扔下去觀察的。
你認為他這種觀察好嗎?
生:不好。
為什麼?
扔下去可能會將水濺出來,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蓋到底是沉還中浮?
教師演示:沉,浮。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觀察?
生:豎的讓它下去。
今天我們觀察的是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所以我們將物體放下去的時候要讓儘可能多的水浸到水裡。
演示:啤酒瓶蓋在水中是沉的。
剛才還有一個塑膠塊,那怎麼來觀察?
完全浸到水裡,看看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浮的。
像鐵蓋那樣,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膠塊這樣,不接觸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給你們提供水,你能觀察判斷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鐘時間來觀察判斷。)
學生:能。
為了讓大家節省記錄的時間,我建議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組長上臺領取材料。
請大家抓緊時間。
你們都整理好了,請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剛才到各個小組收集一些判斷比較快的同學,每個小組選擇了一個。
你剛才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生1:根據重量。重的沉下去,輕的浮起來。
生2:我用手去感覺。
大多數同學都是用輕重來判斷的。只有一種判斷大家是一致的,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那到底它們在水中到底是沉的還是浮的,看來還是要將它們放入水中,然後分成兩堆。(實物投影:把這些物體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觀察,然後把它們按沉浮分為兩堆。)
1419請你們將地下的水拿上來。
請你們將物體按沉的和浮的分成兩堆,然後將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議卡A:觀察:沉的物體和浮的物體有什麼特點?浮的物體有什麼特點?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的大小、輕重?思考:怎樣的物體沉?怎樣的物體浮?
1425怎樣的物體是沉的?怎樣的物體是浮的?
生:比較大的,比較重的都是浮的;比較小的,比較輕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組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齊:沒有。
現在有很多同學又舉起手來了?
生1:彈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頭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來了。
生3:那鐵的……
有人提出疑問了?
生1:如果木塊是很小很小的,它也會浮起來的。
如果一塊很大很大的鐵,放在水裡也是沉的。
師:跟輕重有沒有關係?
現在我們又有新的說法了??
物體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沒有關係的?物體的輕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沒有關係的?可不能都是有關係的?
1430比如說,我們撇開物體的輕重,那到底是大的物體沉呢?還是小的物體沉?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是一種好方法。請大家討論一下。
投入出示: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1433同學們,我們先靜下來。
木塊是大的,石頭是小的,回形針是小的,
如果我們將回形針做成木塊一樣大小?那他的沉浮還是一樣嗎?或者說我們從木塊上取下一塊跟回形針一樣大小的,那它的沉浮還會一樣嗎?
一樣,不一樣爭論不休。
如果老師再為你們提供一套材料,那你們認為會有什麼變化嗎?
我這兒正好準備了一套材料,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就是輕重不一樣,大家先比較一下,然後再來看看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先請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來。
1437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巡視。
1440我們用怎樣的物體來繼續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你們剛才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的?
……(重的是沉的,輕的是浮的)
根據剛才你們的觀察,你有什麼想法?
生:像剛才那樣幾塊一樣大的物體在一起,我想看輕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們沉浮的。重一些的物體容易沉,輕一點的物體容易浮。
生2:一些物體在大小一樣的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和沉浮是有關係的。重的是沉,輕的是浮。
師:根據剛才的材料,我們透過觀察以後發現是不是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是在什麼情況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況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球,看上去他們大小是一樣,輕重一樣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透過掂說明他們的輕重不一樣。我把這些球放入水中,會是什麼樣呢?
生:兩沉兩浮。
教師演示,兩個沉下去了。
剩下的兩個球會怎麼樣呢?哪個會浮起來一點,哪個會沉下去一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下節課再見。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
↓ ↑
重 輕
小 大
輕 重
科學教案 篇2
一、 活動背景:
最近,幼兒園開始喝豆漿了,但經常有小朋友不愛喝,針對這種現象,我就設計了這次教學活動。
二、 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 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 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 每人一筐幹黃豆,一盆溼黃豆,一杯豆漿、一盆豆製品(用牙籤插好的黃山豆腐乾和滷汁豆腐乾),一塊毛巾。
2。 電視機、錄象機、豆漿機、電火鍋、一大玻璃杯水,一隻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漿,抹布、錄音機、磁帶。
3。 黃豆寶寶胸飾一隻,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乾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5。 參觀菜場上的豆製品。
(三)。活動過程:
1。 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 師:(教師頭戴黃豆頭飾)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麼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裡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 師:“黃豆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是什麼形狀的?”
(3) 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評析: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當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黃豆寶寶是黃色的,有的說我摸上去黃豆寶寶是圓圓的。)
2。 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師:我們的本領可大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漿也是我們變出來的。
(1) 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師:“做豆漿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裡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麼不一樣?你可以把發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②幼兒觀察干溼不同的黃豆。
③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麼不一樣?”
(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大,沒泡過的黃豆小。”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淡,沒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深。”有的幼兒說:“我摸摸泡過的黃豆是軟的,沒泡過的黃豆是硬的。”)
> ④師: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在水裡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2) 觀察做豆漿的過程,瞭解製作豆漿的方法。
①請小朋友睜大眼睛,看看黃豆寶寶是怎麼變成豆漿的?(教師操作,幼兒一起說:“變變變。”)
②師:倒出豆漿後提問:“黃豆寶寶呢?它沒有了,變成什麼了?豆漿是什麼顏色的?”
③師:“豆漿是生的,還不能吃,應該怎麼?”
④師:煮豆漿。
(評析: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比較、觀察,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運用變魔術的口吻,請幼兒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幼兒身臨其境,具有極大的興趣,幼兒恨不得馬上吃到“變出來”的豆漿,有的幼兒看到老師做出來的豆漿就說:“老師,豆漿能不能吃了呢?”還有的幼兒說:“什麼時候能吃豆漿呀?”可見,將幼兒愛吃豆漿的興致調動起來了。)
3。在煮豆漿的同時讓幼兒觀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①師:“我們黃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漿,還能做許多東西呢,現在請小朋友看錄象,錄象裡的東西都是用黃豆寶寶做的,到底是什麼呢?請大家睜大眼睛看仔細,等會告訴大家。”(看錄象)
②師“錄象裡的東西都是黃豆寶寶做成的,今天它們也來了,哪些東西你是吃過的”
(幼兒邊講,邊指。)
③師:小結:豆腐、百葉、素雞、豆腐乾、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評析:透過電化手段--看錄象,進一步喚起幼兒的回憶,豐富幼兒的認知,知道黃豆還能做出各種豆製品。)
4。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1) 師:“什麼東西這麼香?”
(2) 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 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並提醒幼兒吃好豆腐乾後,牙籤放在盆子裡,擦乾淨嘴巴。
(四)。
活動延伸:
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三、 活動評價: 豆漿、豆製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一點都沒有說教的痕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展。如:在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時,教師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著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瞭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後,透過品嚐豆製品,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小雞的`生活習性。
2、初步感知兒歌。
教學準備:
母雞、小雞頭飾,有口袋的圍兜,自制雞食(米、蟲子),草坪、小河,音樂、錄音機。
教學過程:
1、學小雞走路。(適當的放音樂)
雞媽媽帶著母雞的頭飾、圍兜,幼兒帶著小雞的頭飾、圍兜,學小雞走路。
可以先讓幼兒說一說,學一學小雞是怎樣走路的,然後大家一起學。
老師:玩得好累呀,去找點吃的吧。(老師做出很累的樣子。)
2、雞媽媽帶小雞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設定一些障礙物,如小河之類的,讓幼兒進行跳躍。)
母雞帶領小雞跨過一條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並讓小雞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圍兜的口袋裡。
(注意在過小河時,老師可以讓幼兒自己動腦筋想一想,用什麼樣的方法過去。)
在吃飽後,雞媽媽帶著小雞坐在草坪上休息,並讓小雞說一說自己吃到了一些什麼食物,並介紹給其他小朋友。(在幼兒介紹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講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麼顏色的。對於個別幼兒還可以引導他們講自己吃了幾條小蟲。)
3、帶小雞回家。
休息好之後,帶小雞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師可以邊念兒歌《吃成一個大肚皮》邊回家。(注意念兒歌時可以配有一定的動作、音樂,增強活動的遊戲性,從而再次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教學延伸:
1、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兒歌《吃成一個大肚皮》的學習、鞏固。
2、說一說小鴨子、小貓咪、小狗喜歡吃什麼,並模仿他們的動作。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既可以造福於我們,也可以毀壞我們的家園。一般來說人們總認為風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透過一系列的聽風、體驗感覺風、畫風、說風的活動,讓學生比較全面地瞭解風。使孩子們更親近大自然,主動觀察、探索風起時自然現象的變化,初步瞭解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什麼是風?風從哪裡來?空氣流動而成風。我們感覺到風,其實是我們感到附近的空氣在流動。我們用扇子使空氣流動,會感到陣陣涼風。颳風時,是什麼使空氣流動而產生風呢?由於不同地方受熱情況不一樣使空氣溫度有分別,較熱的空氣膨脹,空氣密度及氣壓減低,周圍的較涼空氣就會流過去填補空缺,而形成風。
學習目標:
1. 透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 指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提高動手能力,透過探究實驗,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進而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學習重點:
學生用簡單的器材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從而風的成因;
學習難點:
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用簡單器材設計操作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蒐集關於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教師準備:關於風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大可樂瓶、小刀、火柴、抹布、紙條、蚊香、蠟燭等物品。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匯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交流風從哪兒來這一科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加強交流,做一做、擺事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交流對風的認識,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流探討,並將交流討論後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填寫到科學記錄卡上,進而積極思考產生探究性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思考認識風的形成原因。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學習,引導學生充分猜想、假設,透過交流初步達成共識,根據準備的實驗材料設計方案驗證猜想。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按照事先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加強交流、相互合作,從模擬實驗結果推想到自然界裡風是如何形成的。
教師指導學生彙報交流小組實驗結果,彙總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三、拓展延伸: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在學習中產生新的關於風的科學探究問題。以“地球高層大氣中有沒有風”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課後學習活動:進一步思考問題,蒐集關於風的科學知識,延伸課後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風從哪兒來這一科學問題。學生之間相互說一說、,做一做、擺事實,激發自身學習興趣,瞭解本課學習內容。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交流對風的認識,小組內交流探討,並將交流討論後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填寫到科學記錄卡上,積極思考產生探究性問題。
學生思考認識風的形成原因,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猜想、假設,透過交流初步達成共識並根據準備的實驗材料設計方案驗證猜想。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按照事先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小組學習活動中交流、討論並從模擬實驗結果推想到自然界裡風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彙報交流小組實驗結果,進一步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3、學生與教師一起討論交流在學習中產生新的關於風的科學探究問題。以“地球高層大氣中有沒有風”為切入點,積極進行課後延伸拓展學習活動。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開放的活動空間,自由展開製造風、描述風的活動,使學生在說一說、做一做、擺事實、講道理、提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科學課的無限樂趣,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和熱情。
在學習活動中培養養成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度。
課標要求中“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這一科學探究目標,透過學習活動,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善於思考的科學品質。
學生在對風的成因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並嘗試透過各種途徑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活動的設計充分強調每個學生都應是學習的主人、問題的主人,只要有充足的、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就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生生互動的效果。
板書設計 風從哪裡來
科學教案 篇5
導學目標:
1、對“魔力”小針出現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想。
2、能動手製作指南針,在實驗中觀察現象,猜想其原因。
3、培養學生喜歡大膽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學態度;瞭解指南針的發展史,培養愛國情感。
導學重點:對“魔力”小針出現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想
導學難點:能動手製作指南針,在實驗中觀察現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準備:磁鐵 縫衣針(或大頭針) 支架 細線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引目標
1、出示縫衣針與曲別針,師問:同學們,你們能用針吸起曲別針嗎?(試試看、不能)
2、師:老師能,你們相信嗎?
(演示,用磁鐵摩擦針,吸起曲別針)怎麼樣,老師能讓小針吸住曲別針吧。
3、師:其實老師是有秘密的,現在老師就把秘密告訴你們,你們按照老師要求自己動手,就能製作“魔力”小針,你們想試試嗎?
4、板書課題:神奇的小針
二、活動1製作“魔力”小針
(1)實驗用具準備:縫衣針、具有較強磁力的磁鐵、曲別針。
(2)溫馨提示:把縫衣針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較強的磁鐵慢慢從縫衣針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劃20次,注意磁鐵不要來回摩擦,應始終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時還要小心別扎手。
(4)同學們開始做實驗,實驗結束後,把實驗結果告訴老師或同學。(自己製作的“魔力”小針能吸引曲別針。)
三、研究“魔力”小針
1、活動2
師:用細線把摩擦過的小針水平懸起,使它輕輕轉動。待其靜止後:
同學們再看看小針,記住它所指的方向。幾次轉動小針,待其靜止後: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把自己發現的現象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2、活動3
把你們做好的“魔力”小針放在泡沫塑膠板上,然後放在水面上,輕輕轉動泡沫塑膠板。
(靜止後)小針所指的方向是什麼?把自己發現的現象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3活動 4
拿你的“魔力”小針和其他同學一起玩一玩,看看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四、猜想與交流
1、我們發現“小魔針”具有哪些“魔力”? 能對“魔力”產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釋嗎?
生 :猜想(根據記錄下來的情況)
2、各小組彙報。
我敢於猜想,對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書28面的“指南針的家史”
六、作業:先看影片,自己再動手做一個指南針。
科學教案 篇6
一:匯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到講臺前開啟玩具盒子)
師:咦,怎麼跳出來了呢?誰能解釋一下?
師:(翻轉盒子)果真有個彈簧!課前佈置大家收集各種各樣的彈簧玩具,大家帶來了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彈簧裡的學問,板書課題:彈簧裡的學問
一位學生到講臺前開啟玩具盒子
(學生解釋原因。)
用學生感興趣的小遊戲匯入新課,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內容上,同時為後面學生自己設計彈力玩具提供一個範本。
利用彈簧做遊戲,有什麼發現?
師:各小組把收集到的各種彈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師:哪個小組願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
師:彈簧有力量嗎?彈簧在什麼情況下有力量呢?
師:當我們把彈簧壓縮或拉長時,它就會產生一種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就是彈力。
我們周圍的物體,除了彈簧能產生彈力外,還有那些物體也能產生彈力?試著找一找。
師:很多物體都能產生彈力,彈力有沒有大小呢?彈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
師:你能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動手試一試吧!
師:彈力的大小與用力的大小有關,那彈力有沒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請大家體會一下。
瞭解生活中的彈力現象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彈力?
引導學生交流時著重分析這些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產生了彈力。
二、自由活動
1、我們來設計利用彈力原理的玩具。
師:彈力可以幫助人們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彈力,設計一個小玩具嗎?
你想設計一個什麼樣的玩具?
2、自我評價
組織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與探究從“我的實驗,我的發現,我的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小組內的評價。學生玩彈簧,老師參與小組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交流遊戲方式,讓學生盡情體驗遊戲與活動所帶來的快樂,並從中有所發現。
學生分組交流本組玩彈簧玩具或遊戲的名稱、玩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發現的問題。
學生根據試驗現象及生活經驗交流
學生自由研究、討論,發現產生了彈力的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利用試驗桌上的材料進行分組試驗。實驗結束彙報結論。
學生自由研究,體會彈力的方向與用力的方向相反。
學生交流自己所瞭解的彈力應用。
學生小組交流設計計劃、並交流展示設計成果,教師給以相應的評價。
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興趣指向,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有所發現,並對所提出的和彈性、彈力有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假設;然後再讓學生去有目的地玩遊戲,以此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使學生對彈性、彈力有所感悟,再透過在表達交流中闡述自己的發現、體會與收穫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什麼是彈力”。在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樂於與他人合作,善於表達交流的意識,使學生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意識到玩中有科學。
根據學生的愛好及手中準備的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利用彈力工作的玩具,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的興趣及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科學教案 篇7
目標:
1、知識與技能:根據自己對礦產的認識進行簡單觀察研究和分類,並進一步瞭解科學上的分類和初步瞭解礦產的用途。
2、過程與方法:能透過觀察和使用簡單工具初步認識礦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與發展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的慾望。
教學方法:
本課以感性認知為主,對礦產進行一些定性的觀察、實驗測量和比較分類的探究活動。學習淺顯的礦產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動中,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活動,觀察及使用簡單的工具初步認識礦產,並進行簡單分類。
教學準備:
1、教師:礦產標本、實驗表格、鐵釘、放大鏡。
2、學生:採集各種礦產標本並洗乾淨,記好採集地點,蒐集有關礦產的資料。
教學過程:
1、匯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在生活中應用的礦產。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答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課題,學生更感興趣。
2、認識過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礦產
教師:多媒體放“生活中的礦產”片子。
學生:觀察:哪些地方有礦產;哪些地方礦產最多?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的實際,加強學生感性認知,激發學生研究的慾望。
②小組內展覽並討論岩石的內容
教師:分小組展覽礦石,引導學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礦產。
學生:把課前收集了一些礦產標本,在小組內展覽。小組討論:要研究礦產的什麼?怎樣去研究?
設計意圖:老師在這裡只起一個引導性的作用,讓學生自提出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③觀察研究礦產
教師:安排小組實驗,提供實驗工具。
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研究並作好記錄、彙報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總結,學會一些簡單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給礦產分類
學生:小組分類並彙報、評價。
設計意圖:這是對觀察研究的一個總結。
4、引伸
教師:多媒體展示科學家的分類方法,讓學生初步瞭解礦產的用途
學生:學生觀看學習體會,透過說和看,初步瞭解礦產的用途。
設計意圖:對學生知識的一處拓展。由自然界到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研究礦產的作用。
5、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學生:學生對學習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