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集合9篇

科學教案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學會聯絡上下文,體會句子意思。

  教學重難點: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突破法:朗讀法討論法

  能力訓練點: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

  美育滲透點:懂得遇到難題,要動手做做,探求答案。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敢於實踐。

  拓展:回家動手做做實驗。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以實驗的形式匯入(兩個一大一小的鐵球,兩個鐵球哪個先著地?)亞里士多德認為大的先落地。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嗎?我們可以動手做做看。他雖然是個科學家也不一定對,面對問題,我們不要光動腦筋,還要動手做做,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課文《科學家的問題》,板書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畫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開火車讀。

  3.注意讀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

  2.生字組詞。

  3.指導字形,師範寫,講要點。

  4.生書寫,師巡視。

  5.示範寫,講要點。

  6.生訂正,師巡視。

  四、作業:熟讀課文,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出示生字詞語測讀。

  2.複習課文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哪一段寫科學家提出的問題,找出來讀一讀。這個問題怪在哪?

  2.面對科學家的怪問題,大家有什麼反應?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當時的情況。

  3.面對議論紛紛的同學們,瑪利亞有什麼反應?大家讀第3段後找出一個詞語來形容她。

  4.誰來扮演瑪利亞和媽媽。面對媽媽的回答,瑪利亞說了什麼?做了實驗她發現了什麼?她的心情如何?

  5.瑪利亞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從文中找出句子來回答。指導朗讀。

  6.科學家對瑪利亞說了什麼呢?瑪利亞明白了什麼?

  三、作業。

  抄寫生字詞語。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單元 電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並且科學資料夾記錄;

  2、經歷一次收集並且處理資料的科學研究過程;

  3、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於電的知識;

  4、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教學難點:關於電的知識。

  教學準備:

  準備一份科學調查記錄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記錄,調查了我們自己家裡的用電器,這節課我們就來做個統計,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

  二、探究過程

  1、 調查家中的電器。

  (1) 小組內互相交流調查記錄,同學之間相互說說。

  (2) 個人統計: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用電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電器有哪些?這些用電器分別是用哪些電的?你統計的數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調查你們發現了哪些問題?

  (5) 自己還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沒有電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1)小組討論,相互說說你在以前知道的關於電的知識。

  A、靜電的知識

  B、雷電的知識

  C、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嘎嘣一聲脆雷,那如銅錢般的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髮衝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裡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於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小時候家裡很窮,無錢上學,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然而,他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許多發明,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製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築物免遭雷擊。然而,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但是,科學終究會戰勝愚昧和無知,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

  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但是傳到英國卻發生一段離奇的故事。

  D、關與電的科學家

  (愛迪生髮明燈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戶外,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家裡與學校,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 討論:怎樣安全用電。

  ? 全班交流。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1、調查家中的電器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教學後記: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教學目標:

  1、 經歷用一跟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2、 學會對發光小燈泡的連線裝置進行觀察和畫出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 學會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線裝置圖;

  4、 經歷多種簡單電路的連線過程;

  5、 學會檢查電路裝置,避免短路現象的發生。

  教學重點:能讓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難點: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線裝置圖。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份材料:1根導線、1個電池、1個小燈泡、科學資料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電的很多知識,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樣點亮小燈泡?

  二、探究過程。

  1、 讓小燈泡發光。

  (1)觀察材料。

  ? 仔細觀察電線、乾電池、燈泡,我們有什麼發現?

  ? 說說電線的特點;

  ? 說說乾電池的特點;

  ? 說說小燈泡的特點。

  (2)連線一個簡單的電路。

  用這些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3)把發光燈泡的連線裝置畫在科學資料夾上。

  (4)說出電在小燈泡裡的流動路線。

  ?猜一猜電在小燈泡裡是怎樣流動的,在小組裡指著說說電的流動路線。

  ?在記錄本上畫出電流在燈泡裡的流動路線。

  2、出示四種電路連線圖,讓學生判斷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說出判斷的理由。

  ?分別試著連一連。

  ?在科學資料夾裡,分別畫出這四種電路圖。

  ? 為什麼不亮的原因,區別短路與斷路。

  3、交流

  ? 今天我們學會了幾種使小燈泡亮起來的連線方法?

  ?有什麼新的問題?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1、 讓小燈泡發光

  2、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教學後記: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目標:

  1、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使小燈泡發亮;

  3、學會用簡單的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線;

  4、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並且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能使用燈座讓小電燈亮起來。

  教學難點: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小燈座、電池盒;

  活動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乾電池一個、電線4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並且電流在小燈泡裡怎樣流的。

  (1)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用1根導線、1個電池,點亮小燈泡。

  (2) 發現問題:一個人操作很難。

  (3) 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來。

  (4) 出示電池盒、小燈座。想想他們是幹什麼的?

  二、探究過程: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1)觀察材料。

  ? 觀察電池盒的結構特點。

  ? 觀察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連線電路。

  ? 在電池盒兩端的彈簧夾上接電線並把電池安裝到電池盒裡。

  ? 把小燈泡連線在小燈座上。

  ? 用電池盒與小燈座組建一個電路。並且說說電是怎樣流的?

  (3)畫簡單的電路圖。

  ? 能不能更簡單的方法表示電路。

  ?把簡單的電路圖畫在科學資料夾上。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 提供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乾電池個一個、電線4根。

  ? 小組討論:我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麼事呢?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 要讓兩個燈泡亮起來怎麼研究?

  ? 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 開展研究活動。

  三、小結。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個小燈泡同時發亮?為什麼?

  板書設計: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教學後記:

  1.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1. 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 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 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2-3個小燈泡、電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燈泡、沒有剝皮的電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

  教師準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科學資料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出示一個不能使燈泡發光的有故障的電路,提出問題:燈泡為什麼不亮了?

  二、探究內容:

  1、什麼地方會出故障。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線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線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電路中,連線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線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記錄:在科學資料夾裡記錄分析和猜想。

  討論交流:全班有多少種分析和猜想。

  2、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線是否好。

  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燈泡是否能亮。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指導學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檢驗電路檢測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檢測計劃。

  (4)用電路檢測器查詢故障產生的原因。

  邊檢查有故障的電路,邊做記錄。

  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5)討論交流。

  A.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小組的檢測辦法告訴大家,邊說邊演示。

  B.進行集體的評價。

  3、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4、注意安全: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裡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三、總結

  四、課堂作業。

  五、板書設計。

  1.4電路出故障了

  1、什麼地方會出故障

  2、做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後記:

  1.5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1、經歷對多種物體進行預測、檢測與記錄等活動過程,對所收集的資訊進行整理與分析,提出問題。

  2、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認真細緻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意識。

  3、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

  教學重點:檢測區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裝置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泡沫、螺絲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杯、鑰匙、一角硬幣、五角硬幣、橡皮筋、調羹、木條、螺帽、信封、石塊、陶瓷片、插頭等18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 “電流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線,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中是怎麼流的?

  2、如果我們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發現電線外部包著的塑膠不能讓電流透過;電線裡面的銅絲可以讓電流透過。

  4、如果我們在中間接上別的物體,哪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透過?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師生共同研討檢測“一元硬幣”的研究計劃。

  突出:①在檢測之前先預測;②需檢測兩次;③注意檢測的順序。

  (針對學生現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1、學生探究任務:檢測18種物體和自找7種物體,進行區分,預測這些物體是會不會導電?

  2、找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的區別。

  3、教師提供背景音樂,巡迴指導

  (透過檢測2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在這裡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2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四、彙報探究結果、發現提出問題

  1、彙報交流哪些物體能使電珠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電珠發亮,在分類中感知導體和絕緣體。

  2、 對螺絲刀、插頭等進行判斷,知道“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電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3、 交流發現材料的一些規律。

  4、提出探究中產生的新問題,相互啟發解決。

  (這是一個學生彙報收穫、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問題。)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用電安全

  指導探究人體、水的導電性。

  (引導學生認識人體和水是導體的意義有三—一是這兩種物體都是非金屬,避免孩子誤認為導體都是金屬;二、學生生活中的安全用電常識與這兩種物體關係密切;三是這兩種物體與學生“心理距離“很近,孩子對它們有著較強的探究慾望。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1.5導體與絕緣體

  1、區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2、教師電氣裝置的絕緣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後記: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操作和描述手電筒開關特點的活動過程。

  2、經歷設計和製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並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造能力。

  3、經歷一個設計裝置紅綠燈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和製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給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教學準備:

  小組每人一隻手電筒和乾電池。每個小組燈泡一枚、小燈座、電池盒、乾電池各一個,電線若干、回形針1枚、其他導體、絕緣體若干。每組電路裝置1個、開關1個、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乾電池2個、電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怎樣點亮小燈泡了,點亮小燈泡的電路是怎樣的?

  二、 探究過程

  ? 1、觀察手電筒

  (1) 觀察手電筒的組成材料,討論為什麼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 觀察手電筒的構造,比一比它和小燈泡的電路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3) 觀察並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 (4) 遊戲:用手電筒相互發訊號。

  ?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1) 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上,小組討論用什麼材料來控制小電燈的亮和滅?

  (2) 再利用回形針,將一頭翹起,一頭固定,做一個按壓式開關。

  (3) 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討論並設計、製作一個小開關,全班交流。

  3、紅燈、綠燈和黃燈

  (1) 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製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和開關。推測一下,什麼時候紅燈亮,什麼時候綠燈亮。

  (2) 在控制紅綠燈裝置的電路中,再增加一個連線有黃燈的電路,使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時候,中間亮起一盞黃燈。

  4、小組討論製作。

  三、交流彙報

  1. 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製作方法。自己做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麼區別。

  2. 延伸活動,向學生介紹遙控式開關、真空式開關和漏電保護開關。

  四、總結

  板書設計: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1、觀察手電筒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3、紅燈、綠燈和黃燈

  教學後記:

  1.7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教學目標:

  1、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4接線盒子的過程;

  2、學會根據檢測結果,推測盒子裡面電線的連線方法;

  3、初步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學重點:學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

  教學難點:做一塊電路遊戲板。

  教學準備:

  每組:電路檢測器一個、4個連線點的黑箱子一個;

  遊戲用:四跟導線;

  演示用:6介面的黑箱子一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猜一猜,左邊的哪個電線頭與右邊的哪個電線頭是同一根電線?依據是什麼?

  二、探究過程

  1、研究: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盒子上面有4個接線頭,裡面有電線連線著,不開啟盒子蓋能知道哪幾個接線頭是連通的嗎?

  (1)計劃

  ?說說打算如何去檢驗?怎樣檢驗不對遺漏連線點的檢驗?

  ?想想大概需要檢測多少對連線頭?

  ?檢測要求:

  A、組裝檢測器;

  B、試試檢測器是不是靈;

  C、把檢測結果記錄在表中。

  (2)推測盒子裡的連線方法。

  ?運用檢測器檢測。

  ?我們能根據檢測記錄,推測4接線頭盒子裡的電線是怎樣連線的嗎?請討論一下,把推測結果畫在紙上。

  ?交流彙報。請將推測的圖話在黑板上,並說說推測的依據。

  ?統計全班一共推測出幾種連線方法。

  ?想一想,根據這些推測結果我們能確定盒子裡的連線是哪一種嗎?

  2、研究的延續。

  (1)測試

  4個接線頭的盒子我們會測了,那麼6個接線頭的呢,需要檢測接線頭幾對?請把接線頭的對數和順序寫在白紙上。

  (2)推測

  如果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怎麼連通的,會推測盒子裡的電線是怎麼連線的嗎?試試。

  3、做一塊電路遊戲板。

  (1) 小組討論。

  (2) 合作完成電路遊戲板。

  三、小結

  四、板書設計

  1.7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1、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2、做一塊電路遊戲板

  教學後記:

  1.8我們選擇了什麼

  教學目標:

  1、經歷用兩節電池、1個小燈泡採取兩種不同連線方法的活動過程;

  2、經歷1節電池、2個小燈泡採取兩種不同連線方法的活動過程;

  3、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並能在科學資料夾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4、經歷給模型房間親自安裝電燈,並讓其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瞭解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方法。

  教學難點:能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兩節電池、兩個燈泡、若干電線。

  每組已設計好的紙盒房間,最好是兩個房間。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小開關各2個,長電線4根、短電線6根、膠帶紙1卷、小剪刀1把、白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知道有關電的很多知識,會動手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了。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研究有關電路的問題。

  二、探究過程

  1、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線方法

  (1)電池的兩種不同連線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節電池、2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幾根電線連線起來,讓燈泡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連線。

  在這兩種連線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2)燈泡的兩種不同連線方法。

  比一比:用把1節電池、2個小燈座、2個小燈泡、幾根電線,讓燈泡亮起來,能有幾種連線方法?

  ?在這兩種連線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在串聯、並聯電路中,比劃出電流的流動路線。

  2、分組討論,總結。

  三、小結

  板書設計:

  1.8我們選擇了什麼

  1、串聯

  2、並聯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你們想自己動手設計房間裡的電路嗎?這節課我們來設計一下,看誰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過程

  1、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1)出示一個紙盒做的模型房間,用我們學過的電路知識,象電工那樣為這個紙盒房間設計照明電路。

  (2)小組討論:怎樣設計?

  ?要解決哪幾個實際問題?

  ?採用怎樣的電路安裝?

  (3)交流彙報:全班交流各組的設計方案。

  ?評說別人的設計方案。

  ?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

  (4)討論交流後,把我們組想好的設計方案用簡單的電路圖畫下來。

  2、安裝我們房間的照明電路。

  (1)提出安裝的要求:各組安裝要注意按一定順序進行,安裝每一個線路看看電是否經過了用電器,特別要注意斷路現象。

  (2)安裝完畢後仔細檢查一遍照明電路的連線,在通電。

  (3)每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組的小屋組裝的電燈最亮。

  三、小結

  板書設計:

  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房屋、橋樑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

  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變數,記錄資料,分析資料並得出合理結論。

  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樑為什麼都是立著安放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貼上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竹片或尺子。

  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築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新課

  在三年級時,我們研究過紙承受拉伸和彎曲的效能。說說紙承受彎曲的效能如何?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1)圖片匯入瞭解:房子和橋樑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撐的。這要透過觀察、比較最簡單的房子和最簡單的橋的結構特點來認識。用板凳來比喻柱和梁,用板凳來比喻房子和橋樑,學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橋樑結構的共同點了,因為它們在結構上都和板凳是類似的。

  (2)透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柱子承受的壓力是要把柱子壓短、壓碎,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橫樑承受的壓力要把橫樑壓彎、壓斷,這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研究橫樑抗彎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紙,那麼你們在學習中特意去留心紙的特性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紙抗彎曲的能力與什麼有關。

  1.、教師提出問題:

  薄的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那厚的紙呢?

  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紙的厚度,紙的抗變曲能力會怎樣呢?(小黑板出示)

  2、透過同學的猜想會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加強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響彎曲的因素上

  3、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計劃與實施中注意的問題。

  (1) 注意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

  (2) 怎樣表示紙的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4、並根據所得資料製成曲線圖進行資料統計和分析。(本課時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得要培養)

  5、最後得出結論:增加厚度可以明顯地加強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還是立放。

  我們發現橋樑的橫截面一般是什麼樣子的?觀察橋樑是怎樣安放的,透過今天的學習,請同學們說說這樣安放的理由。並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四、課堂小結

  提問歸納本節課學習的要點,指名這生回答教師給予更正完善。

  【資訊反饋】: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透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增加紙條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用推理的方法認識橫樑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堂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數。因此,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我就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怎樣做才能減少誤差。經過討論,學生會知道:紙放在兩個盒子上面做成橋的樣子,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寬度)紙的相同位置(紙的中間),最好把墊圈疊起來。學生的回答正是解決了控制變數的好辦法(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於是,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學生用三張不同(寬度)厚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不斷追求實驗的科學、嚴謹。最後,學生總結初步發現: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強。

  在科學課上,應該把時間把發言權都交給學生,在他們那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學生會從完全不知道的問題中,慢慢的加劇自己的看法,得到你異想不到的結果。就這個非常的嚴謹,資料非常的明朗,讓我認識了孩子們嶄新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銀河系的組成,銀河系的特點和形狀,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2.透過計算體會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

  3.透過上網、查閱書刊以及其他資訊源瞭解銀河系更多的資訊。

  4.透過動手製作銀河系模擬示意圖進一步體會銀河系的形狀。

  5.使學生意識到宇宙之大,從而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

  教學準備

  1.教師、學生均蒐集相關銀河系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影片、網頁等。

  2.小組活動材料:硬紙板、沙、抹布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瞭解學生對銀河系的瞭解情況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並回答。

  (3)教師提問: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發現天上有一條比較明亮的光帶,它是什麼?

  (4)教師談話:人們把這條光帶叫“銀河”,你們透過蒐集資料瞭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彙報自己蒐集的資料,進一步瞭解銀河的情況

  (1)學生彙報自己蒐集的資料。

  (2)小組活動:每個學生將自己知道的或蒐集資料得到的有關銀河的情況寫下來,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內將大家認同的看法歸為一類,將有爭議的看法歸為另一類。

  (3)小組彙報,教師板書

  (4)根據小組的彙報,將彙報結果彙編成的班級記錄:

  對於銀河相同的看法對於銀河的不同意見 …………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3.教師出示相關資料(文字、圖片、有條件的可用影片),學生學習

  (1)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資料供學生學習。

  (2)提問:根據這些資料,你瞭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簡單歸納並且板書銀河的基本資訊。

  (3)同學們對銀河系瞭解的記錄,哪些是對的?哪些不對?

  4.學習課本上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透過蒐集資料瞭解了許多銀河的情況,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課本上給我們的資料。透過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收穫?

  (2)學生看課本上的資料。

  (3)彙報自己的收穫。

  (4)教師提問:誰能說說牛郎織女的故事?

  (5)教師談話:銀河大約包含20xx億顆星體,其中恆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人們把由眾多恆星組成的這一天體系統稱為銀河系。

  (6)提問:銀河系有什麼特點?

  (主要讓學生了解銀河系形狀像一個扁平的盤子,更像運動員投擲的鐵餅。銀河系中心被一龐大而近於球形的暈所包圍。

  (7)提問:從哪裡可以看出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旋渦狀星系?

  (銀河系的直徑約為80000光年。中間部位厚度約為6000光年)

  (8)談話:透過上面的研究,大家對銀河系的瞭解現在是怎樣的?

  (9)學生回答本節課的收穫,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5.教師介紹目前人們對銀河系探索的狀況,小結本節課的教學情況

  6.佈置作業

  課後繼續蒐集銀河系的資料,瞭解更多銀河系的資訊。

  第二課時

  1. 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了些什麼?

  回家後你又蒐集到了哪些資料?

  2. 提出研究問題

  觀察銀河系的圖片,瞭解銀河系的的特點。

  教師提問:銀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讓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銀河系的大小?什麼是光年?

  3. 瞭解光年的概念

  (1)談話:為了瞭解銀河系的大小,先必須瞭解光年?誰知道什麼是光年?

  (2)光年是計算天體距離的單位,1光年等於光1年所走的距離。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於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學計算。

  (4)請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並向全班同學講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計算銀河系的直徑、中間部位的厚度

  (1)談話:我們知道了1光年等於9460800000000千米,那麼,銀河系的直徑是多少千米呢,中間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學生計算。

  (3)彙報計算結果。

  銀河系的直徑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間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談話:透過剛才的計算你們有什麼發現?

  (4)學生彙報。

  (5)教師小結:透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系中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顆小水滴,更不用說我們的地球了,我們每一個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績就覺得了不起,同時還要有寬闊的胸懷,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

  5. 製作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1)談話:上次課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沙和大白紙,下面根據我們所學到的銀河系的形狀,做一個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4)請組長來評價大家的成果。

  (5)教師小結:透過剛才的製作,我們發現大家對銀河系的形狀掌握的很好。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都能團結協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組都獲得了成功。

  6. 佈置作業

  進一步蒐集銀河系的資料和圖片,把你認識的銀河介紹給大家。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鏽、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瞭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製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麼做的,幹什麼用的。

  (1)學生彙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麼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後彙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後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儲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鏽、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麼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彙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後作業。

  用泥土製作一個陶瓷模型。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在日常生活裡,小年紀孩子擁有強烈的效仿大人行為的慾望,他們會控制不住地想參加形形色色的勞動,例如切菜、刷碗、掃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學習特點,選取了孩子最熟識的些許食品(如黃瓜、小青菜、胡蘿蔔(又稱甘荀)、蘋果等),啟發孩子使用用眼睛觀測區別物品的大小,並試著採用熟知的工具變更物品的大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滿足孩子參加勞動的心願。我還協助孩子將自個兒的動手操作過程表述出來,以培育孩子的記性、口語綜合表述的能力。因為教學中孩子要接觸小刀、剪刀、湯匙等工具,所以應預先預備些許苯扎氯銨貼、消毒藥水等,並向爸爸媽媽們完成宣傳工作,切實保證孩子的探究教學順順利利的開展。

  教學目標:

  1、認知些許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衛觀念。

  2、透過用眼睛觀測區別物品間顯然的大小差別,試著採用些許工具變更種種食品的大小,並樂意表述動手操作過程。

  教學預備:

  1、種種食品:黃瓜、方肉、豆乾、小青菜、胡蘿、蘋果、茄子、大蒜、切成兩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種種工具:湯匙、剪刀、小刀。

  教學過程:

  1、認知種種食品。

  師:你們明白它們的名字嗎?小孩們認知大多數的食品,他們躍躍欲試地講出名字。講到大蒜時,有個小孩講:“這就是饅頭。”因此,幼兒教師就啟發孩子剝一剝,聞聞,嘗一下,激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這就是我們吃過的大蒜”的論斷。

  2、預測“大變小”的機率。

  師:我們能將此些食品放入瓶子裡去嗎?

  啟發孩子勇敢地將自個兒的觀點表述出來。例如有些孩子不會表述,只是個勁兒地點頭,幼兒教師就有目的地啟發他用語言表達;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瞭地講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兒教師就進而啟發他說一說“為何”;個別孩子在幼兒教師的協助下能講出:“瓶子過於小,物品過於大。”

  師:怎麼樣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兒教師可依照孩子的反應相應恰當地使用些許動作提示,以啟發孩子試著使用工具。當孩子看見幼兒教師將食品剪小時,激動地拍起手來:“變小啦!變小啦!”

  3、開展“大變小”的實驗。

  孩子試著使用種種工具使食品變小,並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兒教師巡視來回指導,啟發孩子邊動手操作邊表述實驗過程,並協助孩子記錄。剪刀可剪菜葉,可是剪不動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終用刀切胡蘿蔔(又稱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嘗試用刀切蘋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點皮。星星講:“我非常大膽的,不哭鼻子!”幼兒教師邊觀測和察看孩子動手操作,邊用朗朗上口的語言表述動手操作過程。例如:“變變小,放入去。”因為小年紀孩子經常用語言指導動作,因此他們會邊動手操作,邊與幼兒教師一塊兒反覆,這有助於培育孩子的綜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觀念。看見有些孩子用剪刀將菜葉剪小,幼兒教師便有目的地提問:“你用何把啥變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選取上存在問題,例如他們用剪刀剪馬鈴薯,用湯匙切菜,幼兒教師便啟發孩子試著採用其餘工具,瞅瞅用何較易“變”。有個別孩子從頭到尾使用一種工具,幼兒教師便有目的地啟發他們勇敢試用其餘工具。在動手操作過程內,幼兒教師非常留意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處,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並及時對他們開展安全教育。

  4、師幼一致討論。

  ①探討問題一:你是怎樣把食品放入瓶裡的?

  有些孩子講:“我將它變小啦。”幼兒教師便進而提問:“你是怎樣將它變小的啊?”啟發孩子回想動手操作過程,協助孩子講出工具名字,較清晰明瞭地表述過程,幼兒教師以畫畫的模式為孩子記錄。

  ②探討問題二:刀是啥模樣的?刀是小孩們生活中接觸最少,亦是有危險性的工具。當幼兒教師與孩子一塊兒回想刀是啥模樣時,些許小孩講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個孩子用手指著刀最銳利的地方,顯現出“非常恐怖”的模樣。

  幼兒教師透過畫畫(如圖),著重重審刀有“非常銳利的一面”,叮囑孩子要用刀的這一面來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與此同時,啟發小孩們觀測和察看幼兒園內用的刀與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樣,並告知小孩幼兒教師給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萊的刀有危險,不可以玩。幼兒教師還預備了份告爸爸媽媽們書,及時將教學訊息告訴爸爸媽媽們,以便爸爸媽媽們為孩子給予安全的工具,協作完成安全教學工作。

  評論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動作,是2歲半孩子十分喜歡的教學。幼兒教師依照孩子的年紀特徵與“做中學”的思想設計了這一教學,並在教學中顯現了教育目標。值得讚揚的是幼兒教師非常耐心地協助孩子使用他們能理解的圖畫模式做記錄,這為孩子以後自個兒記錄作了非常好的伏筆。幼兒教師另外還有觀念地在教學過程內貫穿安全教育、家園協作思想,以切實保證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裡得到進一步提高。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知道小動物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感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組織幼兒進行課前對小動物的觀察、探索和關愛活動。

  2、投影裝置、動物圖片、動物背景圖紙每人一張、彩筆、音帶、彩色短綢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詩畫絕妙 揮筆瀟灑

  教師詩畫小狗,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入主題:

  豎耳朵,搖尾巴,

  鼻子靈敏頂呱呱,

  看大門兒是專家,

  朋友個個都愛它。

  二、客人尋友 主題形成

  1、另一教師扮演小狗比比客人來到小二班尋找朋友,透過說兒歌、作詩畫 、猜謎、 表演 、 歌唱 等形式讓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是誰。

  2、教師引導幼兒講述每一種小動物的特點及生活習性。

  3、給幼兒及時的鼓勵和表揚。

  (1)由比比客人朗誦兒歌引出自己的朋友。——小兔

  小動物,耳朵長,

  紅眼睛,白衣裳,

  前腿短,後腿長,

  愛跑愛跳本領強 。

  (2)由比比客人作詩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烏龜

  它的膽子真正小,

  出門先向四面瞧,

  碰到危險把頭縮,

  躲進硬殼靜悄悄。

  (3)透過猜謎語引導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小貓

  三角耳朵鬍子翹,

  唱起歌來喵喵叫,

  白天就愛睡大覺,

  老鼠見他嚇的逃。

  (4)由比比客人形象生動的表演,模仿自己朋友的形態特徵,激發幼兒的活動熱情,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猴子

  (5)透過歌表演引出自己的朋友。——老牛

  三、熱情幫助 尋找尾巴

  1、請幼兒幫助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進行一一對應連線,讓幼兒感受成功操作的愉悅感。

  2、教師巡迴指導。

  四、遊戲激趣 快樂無限

  聽音樂玩《找尾巴》的遊戲,感受遊戲的樂趣。

  總結分享

  請幼兒說說什麼樣的尾巴最容易被人抓住,什麼樣的尾巴不容易被人抓住。

  活動評價:

  1、幫助幼兒認知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2、讓幼兒感受集體遊戲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8

  重點

  太陽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難點

  學生在收集資料基礎上資料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查詢、收集並關於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資料

  教學器材:有關圖片、錄相

  教學課件:無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設問:1.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被稱為什麼天體?

  2.行星、衛星自己能發光發熱嗎?

  3.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那顆天體?

  4.地球的衛星是那顆天體?

  認識太陽的基本情況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設問:①你知道太陽的表面溫度有多高?中心溫度又可高達多少攝氏度?它為什麼是一顆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它的能量從哪裡來?

  ②你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有多遠?

  計算:光每秒可走30萬千米,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多少時間?

  2.太陽的大小

  活動:透過閱讀下列資料,談談你對太陽大小的認識

  地球直徑約12742千米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

  地球質量約為5.976×1027千克太陽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

  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太陽表面積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2萬倍

  地球體積約為1萬億立方千米太陽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中等的恆星。

  太陽的表面

  活動:觀察太空航天站上拍攝的太陽照片與大家平時看到的太陽有什麼不同?用一段話描述一下你對太陽的新感覺。

  讀圖:讀“太陽的大氣層”圖,說出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哪幾層?你知道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是它的大氣層的哪一層嗎?

  瞭解太陽的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錄相:太陽活動

  設問:1.太陽有哪些主要活動?分別發生在哪一層?

  2.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是什麼?

  3.太陽表面真的有黑斑嗎?這些黑子到底是什麼?

  4.發生什麼變化時太陽釋放的能量十分巨大?

  5.太陽黑子活動的週期是多少?

  計算:哪年開始為太陽活動的第21周?

  交流:介紹一下你在收集有關“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時還有哪些收穫?

  

  層次

  主要太陽活動

  對人類的影響

  光球層

  太陽黑子(11年週期、太陽活動的標誌)

  皮膚癌、白內障等病人數增多

  影響地球上的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等現象

  色球層

  耀斑、日珥

  日冕層

  太陽風

  設問:我們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太陽嗎?你能介紹一下觀察太陽的方法嗎?

  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閱讀教材“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教案點評: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播放錄相,並調動學生利用絡查詢、收集、資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探求宇宙奧秘的好奇心、求知慾。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遊戲比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後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並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裡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彙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麼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麼?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後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後P74頁的表格裡。提出後最好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2.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