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範文合集8篇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範文合集8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秋天是各種水果收穫的季節,秋天的水果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不僅有不同的名稱,還有形狀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對於小班的幼兒,他們有時不能正確把握各種水果的特點,他們對水果認識是具體形象的,只能根據外部的特徵來區別事物。一些水果的外形,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經驗認識,但水果中除了外部的不同,它的內部也藏有許多的教育契機,為此我結合主題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能說出幾種秋天常見水果的名稱,透過各種感官感知其特徵。

  2.能夠自己剝桔子和香蕉,喜歡吃多種水果。

  【活動準備】

  1.剝掉皮的橘子一個,用消過毒的手帕包好

  2.桔子,蘋果、梨、香蕉等水果

  3.籃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樣東西,請小朋友用鼻子聞一聞,看看是什麼?(出示用手帕包好的桔子,引導幼兒用鼻子聞出桔子。)

  二、引導幼兒觀察幾種常見水果的典型特徵。

  1.鼓勵幼兒正確說出桔子的名稱和其典型特徵。如:這是什麼?桔子寶寶長的什麼樣?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味道的?

  2.共同觀察其它水果。

  出示幾種水果,如:蘋果、梨、香蕉。提問:你認識它們嗎?它們叫什麼名字?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

  3.教師小結:蘋果、梨、桔子、香蕉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水果。水果很有營養,請小朋友們多吃水果,身體會很健康。

  三、遊戲《送水果寶寶回家》。

  請幼兒將蘋果、桔子、香蕉、梨等按名稱分類,並放在相應的盤子裡。

  四、鼓勵幼兒練習剝香蕉皮、橘子皮,並品嚐多種美味的水果。

  1.說說水果的吃法。

  這些水果怎麼吃?請幼兒說出蘋果、香蕉、桔子、梨的吃法。(香蕉、桔子要剝皮才能吃,蘋果,梨要洗乾淨或洗乾淨後削皮吃。)

  2.教師和幼兒一起洗手。

  3.幼兒自己動手練習剝香蕉,桔子,教師將剝好的桔

  子,香蕉等做成水果拼盤讓幼兒品嚐。

  (4)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品嚐了什麼水果?是什麼味道的?

  五、結束部分:表演《蘋果歌》

科學教案 篇2

  中班科學《神奇的紙》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摺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並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並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麼?(紙)它可以用來做什麼呢?(畫畫、剪紙、摺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麼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摺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係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裡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後,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麼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摺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摺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麼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三、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摺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摺扇子的方法和捲筒)看它們是用什麼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

  “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遊戲之後,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科學教案 篇3

  目標

  1、在揀菜的過程中進行分類比較,瞭解韭菜、大蒜、蔥的不同特徵。

  2、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根能吸收營養,幫助植物生長。

  準備

  1、韭菜、大蒜、蔥。

  2、筐若干個(三隻以上)。

  3、小花盆若干。

  過程

  1、揀菜。

  —(出示一筐菜)菜場一早送來許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幾種菜混在了一起,給廚房的廚師帶來了許多麻煩。請小朋友幫忙,把這些菜分開放在各自的筐裡。

  —幼兒一邊揀菜一邊分別放入不同的筐中。

  —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分開擺放?

  —引導幼兒說出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像妹妹。

  —韭菜妹妹的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窄的;大蒜哥哥的葉子上小下大,又扁又寬;蔥弟弟的葉子中間是空的,圓柱形的。

  2、種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蔥(有根的)。

  —取部分韭菜、大蒜、蔥,切下其下半段。

  —把它們種植在同一花盆裡,比一比誰長得高。

  —把它們放在自然角中,鼓勵幼兒學著照顧,並觀察其生長情況。

  建議

  引導幼兒觀察韭菜、大蒜、蔥的生長情況,啟發幼兒探索、發現根是植物生長的重要部分。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名稱:

  神奇的魔術師

  二、活動目標:

  初步認識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三、活動準備:

  魔術師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種圖形卡片各一張、14個圖形卡通掛飾、三種圖形寶寶的家。

  四、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遊戲形式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1、老師打扮成魔術師的樣子對孩子們說:"我是神奇的魔術師,我能變出很多很多的東西,看我變變變"。(邊說邊轉一圈,從帽子裡拿出三角形)。

  提問:(1)我變出了什麼?你們認識嗎?

  幼兒自由回答(2)那請你們說說它的特徵。

  幼兒自由回答(3)你見過什麼東西是三角形的?

  幼兒自由回答

  2、用同樣方法,從帽子裡變出正方形,提問相似問題。

  3請小朋友到魔術帽裡變出圖形,提問相似問題。

  (二)、進行遊戲:圖形娃娃找家

  1、以魔術師的身份變出圖形娃娃,送給孩子們。

  師:我的本領可大了,還能把你們變成圖形娃娃,看我變變變(從隱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圖形娃娃掛飾,讓幼兒辨認形狀),你喜歡哪一個,就自己取一個掛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麼形狀的娃娃?

  2、圖形寶寶累了,我們帶寶寶回家吧!介紹遊戲規則,先來看看咱們的家在哪呢?(帶幼兒找和自己形狀相同的標誌牌)介紹規則:孩子們聽音樂跳舞,自己隨意表現,音樂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個寶寶找得又快又準。

  3、進行遊戲,遊戲時可隨意變換標誌牌的位置,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興趣,隨時結束。

  (三)、課堂小結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並且還把圖形寶寶送回了家,大家高不高興?好啦!下次老師再帶你們認識更多的圖形寶寶。

  五、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們的態度積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創造力也得到發揮。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想象,並應用類比推理對溶洞以及鐘乳石等的形成進行推測。

  3、探究中能夠與人合作、積極交流,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透過研究溶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滴管、燒杯、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石灰石、鵝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課前參觀當地的溶洞。

  2.教師準備:(1)有關溶洞的聲像資料。(2)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溶洞及其內部地貌特點。

  1、教師提供生動、豐富的聲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溶洞。

  2、深入仔細地觀察並結合已有的經驗,使學生認識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並充分描述其特點。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紹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們經過考察發現,溶洞大多位於石灰岩構成的山中。

  1、提出問題:溶洞大多位於石灰岩構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與石灰岩有關嗎?有什麼關係?

  (1)學生分組討論。

  (2)提出假設。

  2、指導學生做岩石腐蝕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2)分組實驗。

  (3)師生交流。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麼現象?②你們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鹽酸腐蝕)

  3、利用類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

  1、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態特點和溶洞的形成過程推想其成因,讓學生充分討論生並利用實驗驗證。

  問:當酸性水流經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縫滲透到岩石後,流走的水中會增加什麼物質?

  2、分組實驗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裡吹氣,會發現什麼現象?

  (2)繼續往裡面吹氣,又會發現什麼現象?

  (3)用酒精燈給再次變清的石灰水加熱,直到水分蒸發,有什麼現象發生?

  3、分組彙報並分析實驗結果。

  4、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想鐘乳石的成因。

  5、播放鐘乳石形成的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6、引導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推想石筍、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筍、石柱的形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石筍、石柱的形成過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會形成一種難以除去的物質,你們有什麼辦法除去它嗎?

  2、炊壺底部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擺弄,引發幼兒對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 不同粗糙、長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積木、椅子、記錄紙、筆等。

  2、 已學過做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 幼兒在科學活動角對球的滾動產生興趣。

  4、 在戶外大場地上活動。

  活動過程:

  一、誘發情趣:讓球滾起來

  1、 提問:球可以怎麼玩?(滾、拋、踢等)

  2、 教師將球放在地上。提問:這個球怎麼又不動了呢?(因為沒有去踢它,拍它,沒有去推它等。)

  3、 提問:我們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滾得快呢?請小朋友去用那邊你們自己帶來的材料試試。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滾得快?

  4、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提示:想想用這個洗衣板、木板怎樣讓球自己滾起來?還可以不用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讓球自己滾起來。(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著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讓球滾得快的?

  6、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況。

  小結:剛才大家發現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讓球自己滾起來而且球滾得很快。

  二、引導體驗:嘗試使球滾動的`各種方法

  1、 下面老師還想請大家來做一個實驗:請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想辦法讓2個球同時從2個不同的斜坡上滾下來你會發現什麼?想想為什麼?想想怎樣才能讓2個球同時從不同的2個斜坡上滾下來?怎樣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請小朋友一邊玩,一邊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發現記下來。記錄的內容要讓別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兒自由探索,教師巡迴觀察、引導。(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許多種辦法。如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樣。或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得一樣高。)

  三、創造表現: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記錄

  1、鼓勵幼兒想不同的辦法進行記錄,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達自己的成果

  1、請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2、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你的發現的?圖中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3、表揚運用不同方法記錄的幼兒。

  4、小結:剛才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時發現了:不同的斜坡,球滾下來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樣時,坡度越大,球滾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滾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樣高時,坡面光滑,球就滾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滾得慢。

  5、那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的?圖中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6、表揚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記錄的幼兒。

  五、延伸活動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球,這些不同的球它們在不同的地方還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小朋友可以先去觀察一下,以後我們再一起來討論。

  活動反思:

  大班的科學活動《球的滾動》中有兩點目標一是對球滾動時的速度變化感興趣,樂於進行比較觀察。二是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中的發現和體驗。在活動中老師的匯入環節首先是讓孩子將球滾起來,讓幼兒在球滾動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球滾動時候速度的快慢關係,然後自己主動的尋找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發現,並且大膽的進行交流。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經驗的建構是在與材料、與老師、與同伴的互動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師深入、有效的參與和引導,這也是有效互動的關鍵。教師的“把”和“推”就是為幼兒“動”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把”是教師把握幼兒基本的發展情況,在活動中的第一、第二環節老師把握了幼兒能夠自己主動地發現讓球滾動的方法,鼓勵幼兒自主的進行探索,沒有過多的進行指導。“推”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指導促進幼兒的提高,例如在活動的第三環節,當幼兒將球自由的滾動起來之後,教師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遊戲,想辦法使兩個球滾動的速度不一樣。這樣幼兒就有了一個目標,一起合作向著這個目標進行探索。“動”則是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放手讓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索,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討論中完成的,沒有老師過多的說教,有的只是幼兒自主的探索,並從中感受探索的樂趣,從而豐富自身經驗。

  《綱要》指出,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寬鬆的環境…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看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教師和幼兒一起來制訂遊戲的規則,由大家商量、討論,最後形成了遊戲的規則,所以在遊戲的進行過程中,幼兒都能遵守遊戲的規則,使得活動有序的開展。其次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援與啟發者,在操作中,教師鼓勵幼兒與同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建議。每一次的操作結束後進行集體交流,由每組選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組幼兒的做法。這樣,在小組、集體相結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兒都真正有表達的機會,教師再適時加以梳理與點拔,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在這樣的師幼互動關係中:幼兒體驗了合作、探究的快樂,幼兒的經驗從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過程,主動學習歷程得以推進。活動中不管教師扮演什麼角色,都是在朝著讓幼兒在快樂中發展的目標努力。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小班科學:聲音叮叮噹。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擴好耳朵。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於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麼聲音?是怎麼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並根據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3、討論怎樣保擴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擴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裡等)

  活動建議

  1、活動後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遊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遊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延伸活動:

  1、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脫衣服、脫鞋等。

  2、體育遊戲:滾大球。準備各種大球1軟性材料製成,直徑為100釐米),幼兒教案《小班科學:聲音叮叮噹》。玩法:①雙手推滾大球,邊推邊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滾動時,幼兒快跑,追上後繼續滾。③兩名幼兒距離2米左右,相對推滾大球。④幼兒推滾大球比賽。朝同一方向,同時推滾。

  3、遊戲:撓癢癢。準備小草、羽毛等輕柔物品。玩法:①幼兒自選一種物品在脖子、臉、手臂等部位輕輕拂過,說說自己的感覺。②在空地上(最好鋪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撓癢癢,感受肌膚接觸的樂趣。

  4、建築遊戲。提供插塑積木若干,引導幼兒拼搭成花、房子、槍等各種形象,互相介紹、展示。

  5、美術活動:美麗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知清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徵。

  7、欣賞故事《六個朋友回家》,參見附錄。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還有小手、小腳是六個好朋友,雖然它們各自的本領都很大,但離開了誰都會覺得非常不便。

  附錄

  故事:六個朋友回家

  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還有小手和小腳,他們是六個好朋友,誰也離不了誰。

  有一天,他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天黑了下來,眼睛看不清路,在樹林裡繞來繞去,怎麼也出不去。眼睛急得流出了淚水。

  嘴巴說:“沒關係,我們家有花園,鼻子能聞到花香,他可以領大家回去。”鼻子使勁聞了聞,領著大家往有香味的家走去。

  可是,颳起了風,鼻子聞不到花園的香味了。

  嘴巴說:“沒關係,我們家門前有小河,耳朵可以領大家回去。”耳朵仔細聽,聽到了小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他領著大家往家走去。

  走啊,走啊,小腳沒了力氣。小手摘了許多果子給嘴巴吃。嘴巴吃了東西,小腳又有了力氣,就很快地走起來。

  走到小河邊,月亮升起來了。眼睛一瞧,看見了小橋。小腳穩穩當當地走過橋,穿過花園,走進了家門。

  六個朋友回到家,都很高興。他們知道,大家是六個好朋友,誰也離不了誰。他們天天快樂地在一起。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動手動腦,探索影子的秘密。

  2、初步瞭解光被物體擋住會出現影子的現象。

  3、知道影子的變化與光和物體的位置關係,在探索試驗中獲得對影子變化的經驗。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大螢幕一個、幻燈機一臺、手電筒19個、影子的ppt、手影影片。

  2、幼兒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探索影子:猜謎,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

  請幼兒猜謎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在一起,有時跟在前,有時跟在後,我和他說話,就是不開口?猜猜這是誰?

  2、以談話的形式說一說:我知道的影子

  提問:你在什麼時候見到過影子?

  都見到過哪些影子?

  3、觀看影子的ppt,請小朋友自己說說影子長什麼樣子?

  4、探索為什麼會有影子呢?

  如果幼兒回答不出,就請一幼兒走到大螢幕一邊,讓幼兒看看螢幕上有沒有影子,讓幼兒進行對比,有了對比幼兒很快就會明白:有了光,物體擋住光才會產生影子。

  為什麼教室裡沒有影子

  師:請小朋友自己想想,我們的教師怎麼沒有影子,

  幼:因為沒有光。

  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教室裡會馬上出現影子。

  老師拉上窗簾,開啟燈在請小朋友找一找影子,,當小朋友玩的興致勃勃時將燈關掉,問:影子哪裡去了,為什麼?

  老師小結:有光不管是什麼光,都會有影子出現,例如:在陽光下有影子,月光下有影子等。

  5、自由探索影子

  出示手電筒

  師:“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認識它嗎?手電開啟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教師在牆上演示一下,出現亮的光。

  在輕鬆氛圍中,幼兒透過擺弄操作材料,讓手電與物體之間產生影子,發現影子的特徵。

  請幼兒進行操作:手電與物體之間產生影子,發現影子的特徵,在這一環節中透過語言提示引導幼兒從觀察影子的顏色、影子變化的形狀來觀察。

  自由討論

  提問:“在玩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玩的?”請個別有不同發現的幼兒來演示。教師也可以進行操作演示。

  老師總結出:1原來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個輪廓,有好多東西在影子上看不到。2光源的位置變了,影子的大小也變了。3物體的姿態變了,影子的形狀也變了。

  6、觀看手影影片簡單瞭解手影。

  師:影子很神奇,手影愛會跟我們做遊戲呢,現在我們一起看一看手影能變成哪些可愛的小動物,請幼兒觀看影片。

  7、結束活動:學習手影,到戶外玩手影遊戲

  老師教小朋友簡單的手影動作,我們一起到陽光下看看會變成哪些有趣的小動物。(戶外尋找影子)

  活動反思

  這節科學課會變化的影子,我想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操作來探索影子的變化,在選擇這節課時我覺得孩子們應該對影子不熟悉,而且他們對影子的變化用語言表達時,不會很清楚,這是自己的預設情況,透過自己的實際教學過程,我反思了一下,對自己預設的情況和實際的操作情況進行了簡單的對比,總結出以下幾點:

  1、老師的引導

  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老師的引導最為重要,特別是當孩子在探索影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操作一下,對於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師應該提前考慮周到,這樣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指導,例如:在探索影子的長短、大小問題上,教師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自己演示的過程提上一個環節,先演示在讓孩子探索,這樣他們會在探索的時候對比著來操作,不至於其他小朋友亂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還有,孩子們在感覺影子的時候,老師的引導也很重要,可以讓孩子在大螢幕前做一做手影,這樣手的影子會立刻呈現在螢幕上,老師不用再用更多的語言進行描述了,所以老師的引導在教學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引導不正確或是不到位會導致孩子的操作出現問題。

  2、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科學探索課老師應該做足準備工作,應該為孩子提供很多的工具供孩子操作,我為了讓他們探索影子,為孩子們準備了18個手電筒,這樣兩個孩子一組,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一個活動,除了探索影子的秘密,我想讓孩子在這個環節中學會互相合作,由於自己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到位導致了在取放物品時很亂,沒有任何的秩序,孩子們不排隊而且不知道禮讓,所以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養成,考慮問題在周到些,準備工作在到位些,讓孩子在有序些。

  3、孩子的進步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孩子的前期經驗是老師意想不到的,當我在提問:為什麼會出現影子時,郭志賢的回答讓老師太意外了,她說:"除了有陽光,還要有人,"是的,影子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得有光,然後再是物體的遮擋,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老師沒有想到的,所以說孩子進步了,其實不光她自己,全班孩子在探索影子時,都發現了影子的不同變化,而且用語言表達出來,雖然語言不是很準確,但是能講出影子的變化,這說明孩子進步了,透過本學期的學習,他們會發現物體的變化,也能自己探索,真的為孩子們提高的感到高興。

  活動已經結束了,但是值得老師去反思思考,我會根據自己的反思經驗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讓自己的課堂更有趣味,讓孩子們更喜歡自己的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