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必備】科學教案9篇

科學教案

【必備】科學教案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初步瞭解豆芽的外行特徵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

  重點:

  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

  難點:

  瞭解豆芽的外行特徵及生長過程。

  準備:

  黃豆芽、綠豆芽、黃豆、綠豆、影片臺

  過程:

  1.師把裝有黃豆芽、綠豆芽的盤子發到每一桌,並用手帕蓋好。

  2.師提問,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春天到了,種子有了什麼變化?

  幼:種子開始發芽了。

  師:真聰明!好!開啟手帕,你們發現了什麼?

  幼:豆芽師:豆……芽, 豆芽是誰發的芽?

  幼:豆子師:對的。豆芽是豆子發的芽。

  3.幼兒每人拿一根豆芽,觀察豆芽外行特徵,並把黃豆芽和綠豆芽作比較。

  師:小朋友們,現在每人拿一根豆芽,看看你拿的豆芽長什麼樣子?

  幼兒觀察和小夥伴交流,師對幼兒作指導。

  師:誰來說說,你的豆芽是什麼樣子的?

  幼:我的豆芽有兩個瓣。

  幼:我的豆芽有兩個瓣,還有兩片小葉子。

  幼:我的豆芽有兩片小葉子,還有兩個小瓣。

  幼:我的豆芽上面是黃顏色,下面是白顏色。

  幼:我的豆芽上面是綠顏色,下面是白顏色。

  幼:……師:好,XXX請你把你的豆芽,放在影片臺上,我們一起看看它長什麼樣?

  師把豆芽用影片臺放大和幼兒一起看。

  師:看,XXX的豆芽,上面是什麼顏色的啊?

  幼:黃顏色師:下面這白色的是什麼呢?

  幼:根師:那最下面的這是什麼呢?(師指豆芽的根)幼:是莖師:真聰明,這白的是豆芽的莖,根在最下面。老師想問問小朋友們,有和XXX的豆芽不一樣的豆芽嗎?

  幼:我的豆芽和XXX的不一樣幼兒把豆芽放在影片臺上。

  師:看看,這兩根豆芽,哪兒不一樣?

  幼:一根豆芽的莖胖,另一根豆芽的莖瘦幼:一根豆芽的上面是綠色,另一根豆芽上面是黃色幼:一根豆芽上面的瓣大,另一個豆芽瓣小幼:一根豆芽的莖長,另一個豆芽莖短師:這兩根豆芽是不一樣的,你們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教案頻道

  幼:不知道。

  師:這叫黃豆芽,黃豆芽--有兩個黃顏色的大瓣,莖胖,而這個叫綠豆芽,綠豆芽--有兩片綠色小葉子和小瓣,莖瘦。

  4.師利用黑板畫,讓幼兒知道豆芽的生長過程。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黃豆……芽,是什麼發芽長成的呢?

  幼:黃豆師:綠豆芽呢?

  幼:綠豆師:真是太棒了!(師拿出豆子,出示在影片臺上)這樣一個圓圓的豆子,怎麼會變成一根長長的豆芽呢?

  幼:給它澆水,讓它曬曬太陽師:說的真好!

  師在黑板上畫豆芽的成長過程。

  師:黃豆寶寶和綠豆寶寶在泥土裡,給它們澆澆水,曬曬太陽,漸漸地芽就長出來了,鑽出地面,上面有兩個瓣。

  5.師對幼兒進行引導,讓幼兒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

  師:老師想問問,你們吃過豆芽嗎?

  幼:吃過師:喜歡吃嗎?

  幼:喜歡師:經常吃嗎?

  幼:經常吃。

  師:那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經常吃豆芽呢?

  幼:因為它很營養。

  師:對的,因為豆芽是很有營養的蔬菜。

  師:我們為什麼要經常吃豆芽?

  幼:因為豆芽是很有營養的蔬菜。

  6.師和幼兒一起種黃豆、綠豆,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們想和老師一起去種黃豆、綠豆嗎?

  幼:想師:這樣我們就可以親眼看看豆芽是怎樣長成的。

  師和幼兒一起把豆種在放有棉花的魚缸裡。

  活動反思:

  本節科學課目標是初步瞭解豆芽的外行特徵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課前教師要對豆芽的外行特徵和豆芽的生長過程作詳細瞭解,同時也要準備黃豆芽、綠豆芽,並且要知道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異同。在課堂上比較兩種豆芽異同時,充分利用了影片臺,將豆芽放大便於幼兒觀察、比較。比較時,讓幼兒自己探究,自己組織語言說出異同,師從旁指導,真正體現"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講述黃豆芽和綠豆芽成長過程時,避免了"空口白描"而是利用黑板畫,讓幼兒對過程有了直觀形象的瞭解。課後延伸中,師和幼兒一起種豆,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又激發了幼兒觀察、記錄豆芽的生長情況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2、透過實踐活動,創新感知汙水透過多層毛巾過濾可以變乾淨。培養幼兒觀察、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

  重點難點

  幼兒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操作、講述活動中創造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大膽思維創新的意識

  活動準備

  錄象、裝滿髒水的容器、乾淨的空杯、筆、紙、毛巾、紗窗網、紗布、海綿、大個果凍盒。

  活動過程

  1、謎語匯入。

  刀砍沒有縫,槍打沒有洞,斧子劈不開,沒有牙齒也能咬。(謎底是水)。

  2、幼兒討論水有什麼用: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發現大膽地講述問題水給我們帶來的用處。(水能洗衣服、澆花、養魚、洗澡、洗臉、水能做湯、煮稀飯……)

  3、擴充套件幼兒知識面:放錄象,有關廢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兒想象思維,創新新的節水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約用水?(如: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水果的水來澆花、關好水龍頭、安裝新型的節水器等。)

  5、認識水的重要性:人類、動植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6、創新操作活動探索:探究實驗水如何會變乾淨,出示一盆很髒的水,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使水變乾淨?

  A 幼兒討論:

  B 試一試,怎樣把水變乾淨。

  C 說一說,為什麼實驗結果不一樣。

  D 怎樣用毛巾過濾使水變得更乾淨?

  7、提升幼兒對創新活動的興趣:幼兒用記錄的方式來總結自己的發現過程,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簡解】

  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像美麗的顏色一樣絢麗,而紅、黃、藍作為三原色,它們相互交融、混合,又會變成其他的顏色,這些神奇的變化更讓孩子們驚歎不已。《綱要》中指出:科學活動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所以本次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激發孩子們探究顏色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問,進一步來探索發現顏色的神奇變化。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將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目標預設】

  1、瞭解藍黃兩色擁抱會變成綠色、藍紅擁抱變成紫色、黃紅擁抱變成橙色的現象。

  2、引導幼兒大膽操作紅、黃、藍變色遊戲,並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觀察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體驗自由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在玩色過程中感受顏色的變化現象。

  2、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積極探索變色的奧秘,學習用語言表達。

  【設計理念】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科學活動也越來越貼近孩子的生活。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但是,在現階段教育活動中,科學探索活動絕大部分都來自老師的預設,對於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我們探索的較少。在科學活動中,看似自主的探索,卻是在老師約束的框框內匆忙活動,有時,將活動伸展開來又侷限於知識、材料、時間、精力等準備的有限而沒有很好的展開,這些都足以使孩子們無法深入探索科學活動,無法解決圍繞在孩子身邊的科學難題,從而對科學活動產生距離感,最終失去興趣。面對科學活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和疑惑,我們思考:科學活動中,要用怎樣的引導和形式,能始終保持孩子對探究活動的興趣與慾望,激發孩子探究的靈性。帶著思考,我將源於孩子疑惑中的科學現象,引領孩子嘗試著做真實、簡單的探索活動。

  【設計思路】

  我班的孩子在玩橡皮泥的時候,常把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結果橡皮泥就變色了,這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為什麼這種顏色和那種顏色加在一起就會變顏色呢?孩子在疑問中對顏色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從孩子的興趣點和問題出發,開始了我們的探索活動。

  【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有美麗的顏色寶寶到我們班裡來作客。看看是哪些顏色寶寶?(播放課件:藍色寶寶、黃色寶寶、紅色寶寶)看,藍色寶寶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播放課件:藍色寶寶打招呼)藍色寶寶特別喜歡找好朋友,你們猜猜他會找誰做朋友呢?(幼兒猜測)瞧!藍寶寶找到黃色寶寶做朋友,親一親,抱一抱!好開心啊!誒!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藍色寶寶怎麼不見了?怎麼變成綠色寶寶了呢?(播放課件:綠色寶寶)你發現了什麼秘密?(幼兒自由想象、討論、交流)(分析:第一環節以創設情境和談話方式匯入,充分調動了孩子探究的好奇心,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藍色寶寶不見了,變成綠色寶寶的秘密。)

  二、操作實驗,引導幼兒探索

  1、師:孩子們,把你的藍寶寶和黃寶寶親一親,抱一抱,看看有什麼變化呀?

  2、幼兒自主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展示實驗結果。

  3、引導幼兒在記錄表上記錄實驗結果。(教師提供記錄紙和筆)

  教師小結:好神奇啊!藍色和黃色抱一抱就會變成綠色!(教師播放課件:藍色與黃色的擁抱)(分析:在第二環節中,為幼兒提供材料操作實驗,從虛擬的課件轉入現實事物,獲得成功後再次回到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主題中"擁抱"的概念,並記憶藍色與黃色變化的規律)

  三、深化問題,拓展幼兒思維。

  1、師:藍色寶寶知道小朋友們找出了答案,開心的跳起了圓圈舞。看,他拉著紅色寶寶的手轉呀轉呀,誒,轉到哪裡去了?(播放課件:兩種顏色快速旋轉變色)

  2、提問: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播放課件:紫色寶寶)他是怎麼變出來的?你是怎麼發現的?(請一幼兒做實驗)紅寶寶和黃寶寶也想抱一抱,誰來幫助他們呀?(幼兒操作)(分析:當幼兒透過探索獲得一定成果,並感受到自己的探索與發現是有意義的同時,也就進一步地提高了幼兒對本次活動的熱情。)

  四、提升經驗,幼兒自主探索。

  1、師:顏色寶寶們還想找更多的朋友抱一抱,跳圓圈舞呢!如果讓他們和其他的顏色寶寶擁抱跳舞,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教師提供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材料)

  2、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

  3、啟發幼兒將變色的過程編出兒歌:紅寶寶黃寶寶,抱一抱,抱一抱,變成一個橙寶……

  4、幼兒學念兒歌《色彩的擁抱》。(教師播放課件:擁抱時的變化)(分析:這一環節中形象生動的課件模仿飛輪的旋轉對顏色變化的過程進行展示,又能夠更好的幫助幼兒理解並記憶。最後活動落下帷幕,首尾呼應,讓人惑覺整個活動有始有終,也給孩子帶來了下次再開啟帷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的期待,為活動畫下圓滿句號))

  五、活動延伸,抒發積極情感。

  師:你們就像小小魔術師一樣,變出了這麼多美麗的色彩!那你們猜猜:要是三個顏色寶寶在一起擁抱跳舞會變成什麼顏色寶寶呢?

  【活動反思】

  透過本次活動,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掌握了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整個活動以《小藍和小黃》繪本故事為主線。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第一個環節透過情景匯入活動。第二個環節讓幼兒探索操作,引導幼兒觀察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後的變化。透過親自操作,讓幼兒更能切身感受顏色變化的神奇,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第三環節小結探索後的發現。在本次活動中我感覺做得較好的地方有:1、情境能夠貫穿始終,情境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2、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幼兒主動探索為中心,給了幼兒充足的時間自己去探索操作,保證了每個幼兒都能動手操作,發現顏色的變化。

  當然本次活動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分組活動沒有照顧到幼兒的個別差異,講述自己的發現時,沒有讓大多數幼兒發言。各種顏色的比例要課前試驗過,如紅和藍倒在一起變成紫色,紅色可以多點。課件的操作性不強,可作修改。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吸取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

  小百科:擁抱,人類行為,禮儀名詞。拼音yōngbào,摟抱,多表示親愛。但也並非只能出現在情侶之間。出自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梁生》。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葉子的主要特徵(葉脈、葉片、葉柄等),初步瞭解葉子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2、能用語言、動作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葉子產生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事先和幼兒找一找關於葉子的資料,豐富幼兒的經驗。

  材料準備:製作《各種各樣的葉子》PPT;各種各樣的葉子若干、白菜、包菜、青菜;兩盆一樣的植物、記錄表。

  【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觀察葉子的主要特徵,初步瞭解葉子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難點:用動作模仿葉子的生長過程。

  【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引導幼兒觀察大樹的葉子。

  1、觀察大樹的葉子

  師:看!畫面上有棵大樹,這棵大樹上長滿了葉子,請你仔細的觀察一下這些葉子是什麼樣子的?

  幼:綠綠的、葉子上面有一條一條的線。

  2、師:這些葉子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葉脈、葉片、葉柄)這些樹葉都長在大樹的什麼地方?

  幼1:葉子上有像樹枝一樣的小棒。

  幼2:有的葉子長在樹枝上,有的長在樹幹上。

  師:高高的大樹上長滿了葉子,這些葉子都長在大樹的樹枝樹幹上,雖然它們長得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是由葉脈、葉片、葉柄組成的。

  (評析:樹葉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透過運用多媒體課件能幫助幼兒清晰的觀察到樹葉的樣子,從而打開了幼兒的思維,也為下一個模仿環節做較好的鋪墊。)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葉子,用身體動作模仿葉子的生長過程。

  1、師:那除了大樹有葉子,還有什麼植物也有葉子呢?(幼兒交流討論)

  幼1:花上面有葉子,小草上也有。

  幼2:蘋果樹上有葉子。

  幼3:芹菜上有葉子。

  2、展示幼兒採集來的各種各樣葉子。

  師:原來我們身邊各種各樣的植物都長著葉子,我們一起來觀察桌子上的的這些葉子,看看它們一樣嗎?它們長的什麼樣?像什麼?

  幼1:它們不一樣,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黃色的。

  幼2:這個葉子大大的,像一把扇子。

  幼3:這個葉子小小的,有一點圓圓的像小葡萄。

  師:你還知道有哪些植物的葉子長得很特別?(出示楓葉、杏葉)它們的特別之處在哪裡?

  幼1:這個是楓葉,它的葉子分成好幾瓣,每個頭都是尖尖的。

  幼2:這個杏葉像把小扇子,它有的時候是紅色的,有的時候是黃色的,顏色會變的。

  3、用身體動作模仿葉子的生長過程。

  師:你們認識了這麼多種葉子,那你知道這些葉子是怎麼長大的嗎?(播放PPT中葉子生長的影片)請你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它的生長過程。(幼兒分散均勻,用身體動作模仿葉子的生長過程)

  (評析:透過觀察實物葉子和PPT中的葉子,豐富了幼兒的相關經驗,在觀看葉子的生長影片時瞭解了葉子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用身體動作表現葉子的生長過程,這給整個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過程中不僅用肢體動作表現了葉子的生長過程,更是表現了不同葉子的形態。)

  三、多種形式瞭解葉子的多樣性。

  1、出示白菜、包菜、青菜

  師:葉子慢慢長大後都有不同的作用,我這裡還有一些特殊的葉子請你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說說這些葉子都有什麼用?(可以食用)

  幼1:這個是白菜的葉子,它是可以吃的。

  幼2:這個是青菜的葉子。

  2、師:原來葉子還可以讓我們人類食用,那它還可以做成什麼呢?(出示PPT中一些用植物的葉子製成的中藥藥材圖片)我們平日裡生病了會用到一些中藥,這些給我們人類治病的藥材有的也是用一些特殊的葉子做成的。

  (評析:本環節透過聯絡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中發現葉子的多樣性,從而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拓展幼兒的各種思維,豐富幼兒的知識面,也為幼兒的自主發展開渠。)

  四、集體實驗觀察討論葉子的作用。

  1、師:葉子的用處可真多,那植物為什麼要長葉子呢?葉子對植物的生長有什麼用處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實驗。

  幼1:它不長葉子就很難看。

  2、出示兩盆一樣的植物和記錄表

  師:這裡有兩盆一樣的植物,我們把其中一盆植物的葉子剪除,放置一邊,然後過兩天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兩盆植物的變化,也看一看被剪除的葉子和以前有什麼區別,最後把它們記錄下來。

  五、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每天觀察植物的`變化,並將變化記錄下來。

  (評析:本環節透過一個小實驗讓幼兒發現葉子在植物生長中的重要性,激發了幼兒的繼續探究的興趣,從而也進一步提高了幼兒的觀察能力。)

  【教學反思】

  《綱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了以下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等。”可見科學領域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保持孩子們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強調幼兒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對探索的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

  1、熟悉的材料

  來自生活中常見的葉子成了孩子們探尋的主角,“葉子是由什麼組成的?”“葉子可以吃嗎?”在活動中,透過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葉子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從而發現了葉子的秘密,因為它是孩子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而然成為了孩子們最樂意探尋的目標,活動中多媒體的運用使科學活動增色不少,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拓展幼兒思維,透過圖片、影片的展示,孩子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了各種各樣的葉子,他們對整個活動充滿了興趣。

  2、真實的體驗

  實物的亮相打破了以往的圖片展示,給了孩子們更直接的經驗,在平日裡孩子們都有食用過各種葉子,也都會有相關的經驗和體驗,活動中孩子們透過用手、胳膊等動作表現各種葉子,感受各種葉子的生長過程,在看、聞、摸中感知葉子的多樣性,在最後環節和延伸活動中,透過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輔助材料,讓幼兒在看一看、想一想中發現這些葉子的作用和變化,因為他們是直接參與者,所以能獲得了最真實的體驗。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意圖:

  很多孩子對有著相同顏色、不同花紋的一些動物皮毛特徵還缺乏仔細判斷能力,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動物花花衣》。旨在讓幼兒發現幾種常見動物皮毛花紋、顏色的不同,引發幼兒喜歡、親近各種常見的動物,分辨動物明顯的特徵。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皮毛的主要特徵。

  2、用對應方法為小動物穿上花花衣。

  活動準備:

  斑馬、斑點狗、梅花鹿等對應圖案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說說比比

  瞭解不同的三棟房,幼兒找房子主人。

  1、這裡有幾棟房子?

  2、小動物的房子哪裡不一樣?(顏色、大小不一樣)

  3、房子裡住著誰?猜一猜。

  二、觀察討論

  猜出房子的主人,瞭解皮毛特徵。

  1、房子裡住著誰,猜一猜。(露出斑馬皮毛的部分)

  這是什麼動物?(斑馬)

  小斑馬身上的斑紋是什麼樣的?(黑色和白色條紋的)看上去像馬嗎?

  2、喜歡汪汪叫,最愛肉骨頭,愛穿斑點衣。

  它是什麼小動物?(斑點狗)

  斑點狗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許多黑色的小圓點)像什麼?

  3、出示梅花鹿的影子,猜動物

  身有一朵朵小花,它是誰呢?(梅花鹿)

  它身上的圖案為什麼像梅花?

  三、找找貼貼

  加深對動物皮毛花紋的認識和了解。

  1、在不同的圖文中找出小動物的花花衣。

  2、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動物圖案,將對應的圖案貼在它們的身體上。

  活動反思:

  在第一環節中,我出示了三棟房子,顏色,大小不一樣,根據顏色的不一,孩子進行了大膽地想象。有的說住著斑點狗,有的住著梅花鹿,都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孩子瞭解動物皮毛的主要特徵,孩子們在第二環節中能透過觀察,去猜測這是什麼動物,有的幼兒看到斑馬的皮毛說是斑點狗,說明孩子們對於動物的花紋並沒有完全瞭解,所以我在這裡強調了花紋是有塊狀的,有條紋狀的,讓孩子去區分各種動物。

  最後環節中,孩子們能透過不同的圖文找出小動物,但我發現孩子們在最後找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圖案時,他們出現了搶的現象,可能在教具準備上不夠充分,下次可以多找些動物供孩子們選擇。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為了讓幼兒瞭解秋天的特點,我請家長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農作物,象花生、黃豆、綠豆、米等。許多家長為了方便就用各種各樣漂亮的瓶子裝著過來。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進行觀察時,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著搖晃,發出各種響聲,看著孩子的舉動,本來想發火的我及時的調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時都是我在引導孩子觀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觀察和發現。果不其然,在這過程中,葉梓詢拿的瓶子裡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為瓶子裡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著跑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援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透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瞭解豆子在瓶中沒有裝滿時能發出聲音;裝滿了卻不能。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裡,為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②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瓶子裡的豆子如果裝滿了就沒有聲音了。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裡,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小結:豆子在沒有裝滿時,能發出聲音;裝滿時不能。(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裡,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活動延伸:

  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裡?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飲料瓶的多種玩法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

  2、培養幼兒的健康環保意識,懂得廢物利用的價值。

  3、激發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

  【活動準備】

  1、環境被汙染的圖片

  2、清洗乾淨的各種飲料瓶若干、水桶四個(裡面盛有不同顏色的水)。

  3、四個分別盛有黃豆、花生、玉米的盤子等),沙子兩盆。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匯入,美麗的家園變髒了。

  1、老師出示圖片,漂亮的房子周圍都是廢舊的飲料瓶,蒼蠅嗡嗡飛、問我們的家園怎麼了?我們應怎麼辦?(幼兒自由討論)

  2、用瓶子的口氣說出“我們還可以利用的”引導幼兒觀察,激發興趣

  3、讓幼兒觀察飲料瓶,教師提出問題。

  師:“飲料被大家喝完了,這些空瓶子有什麼用?”(可以賣錢)(我媽媽用飲料瓶做了一個花瓶)

  4、“這些瓶子今天來到我們活動室,想和咱們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你們願意嗎?”(願意)

  二、和幼兒一起探索飲料瓶的玩法。

  (一)讓幼兒選喜歡的飲料瓶,自由玩耍。提醒幼兒注意安全,觀察幼兒玩法,並指導。(有的孩子把瓶子橫放在地上用手一撥,瓶子能旋轉好幾圈;有的把瓶子橫放在地上,用手或用鉛筆輕輕一敲瓶口一端,飲料瓶就蹦起來;有的拿瓶子敲自己的肩膀、屁股;有的夾著瓶子跳;還有的拿幾個瓶子擺成一行跳來跳去。)

  (二)互相交流玩法:“你的玩法真好,給大家表演一下。”“誰的玩法跟他的不一樣?你是怎麼玩的?”(幼兒示範),引導幼兒嘗試多種玩法。

  (三)幼兒自由玩裝有東西的飲料瓶

  1、剛才,小朋友們玩的是空飲料瓶,如果瓶子裡裝上東西是不是更好玩?來咱們試一下。

  2、出示準備好的黃豆、花生、玉米、兩盆沙子、不同顏色的水。

  3、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嘗試裝上東西后飲料瓶怎麼玩?

  (有的幼兒把裝有豆子、花生、玉米的瓶子搖一搖,變成了沙錘,隨著放的音樂打起了節奏;有的幼兒把兩個裝有沙子的瓶子,口對口不時顛倒上下,玩起了沙漏;還有幾個孩子把裝有帶顏色水的瓶子,按顏色擺成幾排,當成飲料買;有幾個男孩子把瓶子在一邊擺成一排後,用另一個瓶子滾過去,來玩打保齡球的遊戲;還有的孩子一手拿一個練習舉重……)

  4、交流經驗,讓創意好的幼兒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談話小結

  師:“飲料瓶好玩嗎?剛才,小朋友你們的玩法都很棒,其實,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廢舊物品都可以用來當玩具,你們知道都有哪些物品嗎?(易拉罐、一次性杯子等),這些物品不要隨便亂扔。(透過談話讓孩子們進一步瞭解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品可以廢舊利用,讓我們一起來做環保小衛士。)[

  四、和幼兒一起做《健康啞鈴操》

  師:“剛才,我發現有的小朋友拿著飲料瓶做舉重的遊戲,來鍛鍊身體。下面咱們把這飲料瓶當啞鈴,跟老師做做啞鈴操,也鍛鍊一下身體,好嗎?”

  “小啞鈴,真不錯,我拿它把操做。(踏步走做整理運動)

  小啞鈴,前平舉,前平舉。(抬腳跟,兩臂做前平舉)

  小啞鈴,側平舉,側平舉。(抬腳跟,兩臂做側平舉)

  小啞鈴,向上舉,向上舉。(抬腳跟,兩臂向上舉)

  小啞鈴,下面碰一碰,下面碰一碰。(彎腰運動)

  小啞鈴,左邊碰一碰,左邊碰一碰。(左轉運動)

  小啞鈴,右邊碰一碰,右邊碰一碰。(右轉運動)

  小啞鈴,放腰上,跳一跳,跳一跳。(跳躍運動)”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飲料瓶和小朋友一起做了那麼長時間的遊戲,小朋友累了,飲料瓶也累了,咱們把它們送回家,讓它們休息一下吧!”(引導幼兒把瓶子送回原處,讓幼兒養成把玩具送回原處的好習慣)。

  【設計思路】

  在收集區域材料時孩子從家裡帶來了許多飲料瓶:露露瓶、爽歪歪瓶、雪碧瓶、礦泉水瓶、營養快線瓶等。我把這些瓶子放在了區域角的“百寶箱”裡。每到區域活動時,孩子們從“百寶箱”裡自主選出自己喜歡的“寶貝”玩耍。我發現好多孩子拿出飲料瓶玩,有的敲敲打打,有的給瓶子排隊,還有的放置瓶子當成障礙物,然後跳來跳去。看得出,孩子們對這些簡單的玩具有十分高的興趣。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設計了這個活動。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所投放的材料——飲料瓶,雖然是人們生活中的丟棄物,但對於孩子游戲來說卻有很大的用處,可以把它當成遊戲材料,進行多種遊戲。讓他們在反覆的親身體驗中,積極的探索飲料瓶的多種玩法。孩子們在自己動手製作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透過這次活動讓孩子樹立環保意識,懂得變廢為寶的意義。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會按物體的特定規律排序。

  2.讓幼兒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的物體之間的傳遞性關係。

  3.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用吹塑紙剪成的各種幾何圖形或各種自然物,排序板或塑膠布,水,海綿,範例,改錯卡片,填空卡片等。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透過觀察範例,發現其排列規律。

  2、透過改錯和填空,幫助幼兒進一步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

  3、幫助幼兒理解序列的傳遞性關係,引導幼兒觀察範例。幫助幼兒理解A>B,B>C,那麼A>C。

  4、幼兒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幼兒用海綿蘸點水塗在用吹塑紙剪成的幾何圖形的背面,貼在教室周圍的瓷磚牆面等光滑的地方,練習排序。

  活動反思:

  上個星期,聆聽了張老師的一節《按規律排序》的公開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聆聽張老師的公開課,發現張老師這個活動上得特別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後肯定付出的許多,比如課前準備等都非常的充分。一開始,她用情境的匯入法進行,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花環的出現,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尋找花環的排序方式。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張老師很會處理活動的活動的重點,在孩子回答的同時,請孩子共同複述,是一個不錯的亮點,這樣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孩子明白花環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時就顯得異常的輕鬆,孩子也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去。接著在老師出示半成品腰帶,請孩子先讀出腰帶的規律,在老師操作,請孩子檢驗,這樣孩子很容易發現老師操作上存在錯誤-----在這個環節上,我發現張老師請孩子先讀腰帶的規律,然後請孩子檢驗,把難點分解的比較好,這樣邊讀邊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錯。

  這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老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孩子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 初步感知蝸牛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 體驗觀察探究蝸牛的快樂,萌發關注、喜愛蝸牛的情感活動重點自主觀察探索,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活動難點透過實驗操作,感知幼兒的生活習性

  一、活動準備

  1、關於蝸牛的影片和圖片。

  2、蝸牛、青菜等活動過程教學反思活動環節預設時間一、分享交流尋找蝸牛的經驗

  提問:你見過蝸牛嗎?你是在哪裡看到蝸牛的?你見過的蝸牛是什麼樣的?

  二、觀察蝸牛的外形

  1、觀看關於蝸牛的影片,初步瞭解蝸牛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並透過討論、交流、探索,進一步瞭解蝸牛的外形特徵

  2、 教師小結:蝸牛背上有一個殼,頭上有觸角,眼睛長在觸角上,身體是軟軟的,有點透明。

  三、談話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討論:我們可以在什麼地方找到蝸牛的?蝸牛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蝸牛喜歡吃什麼?

  四、教師結合資料,向幼兒進一步介紹蝸牛

  五、進一步探索,感知蝸牛的生活習性

  1、請幼兒回家對蝸牛進行試驗,透過試驗進一步探究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

  在教學引入環節中,我首先讓幼兒對已獲得的經驗進行分享交流,當激發起幼兒學習興趣時,馬上進入主題。為了讓幼兒觀察更清晰,我請幼兒觀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紹蝸牛的影片,然後我去結合圖片作進一步的知識經驗的提升,使學習不顯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動性。

  在這節課快結束的時候,幼兒針對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的問題發生了分歧。於是,我請幼兒回家自己做實驗來進一步探究,將課堂內容很自然地延伸到課外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