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彙編九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彙編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等方位變化特徵,學會簡單的測量方法。

  2、透過探索活動,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1、小電筒每人一個,玩具、膠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組一個;

  2、水彩筆每組一隻、小鏡子每組一面、記錄紙每組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講故事《樹蔭》匯入主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師:為什麼太陽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樹蔭下卻很涼爽?後來被什麼東西 燙醒了,你們能告訴小熊它遇到的問題嗎?激發孩子探索影子的奧秘。

  2、教師透過小實驗讓孩子觀察,使孩子懂得影子產生的條件,初步瞭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的。

  (1)教師在事先準備好的桌子上放一個"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電筒從玩具的左邊照射過去,讓孩子知道影子產生必須要有光的照射

  物體。

  (2)將電筒的光線從左邊移動到玩具的右邊,頂部,請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影子的變化過程。讓孩子初步領會影子是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移動的。

  3、運用各種操作資料,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著小電筒,充分運用各種操作材料來尋找影子,進一步理解影子產生的條件及變化的特點。教師在巡迴指導的過程中,先指導膽子小的孩子,再指導中等的,最後指導能力強的。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影子的許多秘密。(如:影子一會兒在前面,一會在後面,一會在左,一會在右等等)。有一個孩子照著照著,突然影子不見了,他覺得很迷惑,原來他把手電筒罩在物體上了。

  4、幫小熊解決問題:

  孩子透過小實驗,幫助小熊想出了許多好辦法(如叫小熊在樹蔭下睡覺時,要定時換位置,或搭個小帳篷等)

  5、遊戲:捉影子,測量影子

  教師帶領孩子們到戶外,把孩子們分6個小組,每組選一名能力強的孩子用鏡子反射陽光,照在牆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腳踩。之後用水彩筆去測量影子的長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幾支水彩筆那麼長,並做好記錄。

  6、延伸活動:

  教師帶領孩子觀察幼兒園內榕樹,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 後用粉筆將其影子的輪廓畫下,再作比較。

  佈置孩子們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遊戲,使孩子們能發現更多關影子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2

  簡單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1、連線比賽:每組一節乾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鬆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裡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線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幹什麼用的?怎麼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麼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麼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線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線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線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

  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後,再去嘗試其他的連線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線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線方法,並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彙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線方法?哪種方法更好?

  為什麼?為什麼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

  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線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線方法

  點亮小燈泡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知道小動物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感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組織幼兒進行課前對小動物的觀察、探索和關愛活動。

  2、投影裝置、動物圖片、動物背景圖紙每人一張、彩筆、音帶、彩色短綢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詩畫絕妙 揮筆瀟灑

  教師詩畫小狗,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入主題:

  豎耳朵,搖尾巴,

  鼻子靈敏頂呱呱,

  看大門兒是專家,

  朋友個個都愛它。

  二、客人尋友 主題形成

  1、另一教師扮演小狗比比客人來到小二班尋找朋友,透過說兒歌、作詩畫 、猜謎、 表演 、 歌唱 等形式讓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是誰。

  2、教師引導幼兒講述每一種小動物的特點及生活習性。

  3、給幼兒及時的鼓勵和表揚。

  (1)由比比客人朗誦兒歌引出自己的朋友。——小兔

  小動物,耳朵長,

  紅眼睛,白衣裳,

  前腿短,後腿長,

  愛跑愛跳本領強 。

  (2)由比比客人作詩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烏龜

  它的膽子真正小,

  出門先向四面瞧,

  碰到危險把頭縮,

  躲進硬殼靜悄悄。

  (3)透過猜謎語引導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小貓

  三角耳朵鬍子翹,

  唱起歌來喵喵叫,

  白天就愛睡大覺,

  老鼠見他嚇的逃。

  (4)由比比客人形象生動的表演,模仿自己朋友的形態特徵,激發幼兒的活動熱情,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猴子

  (5)透過歌表演引出自己的朋友。——老牛

  三、熱情幫助 尋找尾巴

  1、請幼兒幫助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進行一一對應連線,讓幼兒感受成功操作的愉悅感。

  2、教師巡迴指導。

  四、遊戲激趣 快樂無限

  聽音樂玩《找尾巴》的遊戲,感受遊戲的樂趣。

  總結分享

  請幼兒說說什麼樣的尾巴最容易被人抓住,什麼樣的尾巴不容易被人抓住。

  活動評價:

  1、幫助幼兒認知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2、讓幼兒感受集體遊戲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又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過程與方法:

  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瞭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夠辯證地看待摩擦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係。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

  學生:裝有筆等的文具袋、測力計、毛巾。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體重量關係實驗記錄表。

  教師: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實驗材料兩組: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組合裝置一套;上下用木塊,兩側各用海綿連線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裝置一套。

  多媒體教學課件等。(學生有的教師也有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裡,想知道這裡面的秘密嗎?老師再給大家做一個小實驗:筷子提米。為什麼筷子能把大米提起來呢?

  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秘密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書課題)

  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紋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呢?如果穿著花紋磨平的舊鞋子走在結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樣?怎樣做才能不滑倒呢?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始以倆實驗創設愉快有趣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慾望。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順勢丟擲一個問題,以回憶學生的生活經歷,發現摩擦的普遍存在。)

  2 體驗: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壓著桌面往前推,比較兩次手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費力呢?

  3 演示並講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壓力往前推,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條形木板上,用測力計輕輕向右邊拉,矩形框就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上面的木塊傾向右邊,而下面的木塊還在原來的位置並沒有滑動。這就說明有一種阻力在阻礙下面的木塊向右滑動,這就是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動讓它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起來,這個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礙矩形框向右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與矩形框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現象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拿起一個物體,它沒有掉下來,就是受到了我手對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雙手)運動與摩擦總是相隨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實物演示:讓這兩塊木塊這樣相對滑動,在兩塊木塊間就有摩擦力產生,這個摩擦力是阻礙兩塊木塊發生相對滑動的。上面的短木塊向右滑動,就會受到下面的長木塊對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長木塊向左滑動,就會受到上面的短木塊對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書接觸面摩擦產生)

  (設計意圖:教材內容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它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內容,如果不把教材內容放到生活與實踐中去,那教材內容只不過是“無土之木”、“無源之水”。根據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我這樣處理教材:在學生對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礎上,透過親自體驗和運用感官觀察,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摩擦力的真實存在,這樣將學生的已知與新知建立聯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感受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簡捷方便,便於教師對概念的闡述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種阻力。領悟出摩擦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接觸,二是運動。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針對學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見摩擦力所產生的阻礙,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透過這幾個小活動,將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二)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並講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間接測量的。用測力計拉著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文具袋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重力和支援力是一對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對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儘量讓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樣的速度前進,要用手把測力計稍抬起,以免運動時測力計底板與桌面產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測量摩擦力大小的錄影。

  (板書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塊木塊(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實驗木塊下滑而第二次實驗卻沒有下滑。為什麼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塊上加上一個重物後勻速直線拉動它,比較和沒加重物拉動時的變形有什麼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3看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怎樣用它們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裡有兩個因素影響摩擦力的大小,我們可以採用對比實驗分別來研究。怎樣設計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係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實驗記錄表。小組輕聲討論實驗方法,並把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分別填在表中。

  學生演示並彙報實驗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動相同重物時,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書光滑 粗糙)

  5 剛才我們只拉著一個空文具袋,這個摩擦力已經記錄下來了,現在再裝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麼變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係實驗記錄表。(學習方法同上)

  (板書輕 重)

  6 播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的動畫。

  我們已經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演示:用手指輕輕一推透明膠圈,移動距離很小,換種運動方式變滑動為滾動,移動距離增大。

  (設計意圖: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喜歡鮮明的形象活動,他們愛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更愛自己做實驗。通過錄像和教師的演示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從而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猜想與假設已成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活動預見性的重要實施渠道。《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讓學生放開思路,自主地、大膽地設計制定實驗方案,這也是一種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活動前制定周密的計劃,對整個探究活動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科學記錄也是我在教學中著力指導的,用資料、事實來說明問題是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方面。透過學生自主的對比實驗使得他們對於實驗的科學性有了更深的瞭解。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諧的培養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聯絡實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出示腳踏車剎車裝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圖片,你能從這些事例中說出人們是在減小摩擦,還是利用摩擦嗎?

  生活中還有哪些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業:觀察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並記錄下來,寫一篇觀察報告。

  2 總結: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對物體的運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有時又會給我們造成困難和危險。我們可以針對摩擦力的特性採取有效的辦法消除它所帶來的危害。

  揭示聽話玩具小人謎底。

  (設計意圖:《科學》的宗旨: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終。其核心策略是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利用課件針對生活中的例項判斷說理摩擦力的運用情況,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學以致用,溫故而知新。科學來自生活,教學要走出課堂,向生活空間拓展,讓學生帶著解決新問題的激情走出課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體現科學的價值。)

  五、板書

  接觸面摩擦

  產生↙ ↗輕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透過幼兒自主探索,瞭解玩具發聲的各種方法。

  2、初步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啟發提問,引起興趣:透過遊戲,引出聲音的主題。

  (二)第一次探索:

  1、激發幼兒讓玩具發出聲音的願望。

  2、幼兒探索電動玩具的發聲方法。

  (三)交流討論:

  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麼方法讓玩具發出聲音的。

  2、引導幼兒說出“開關”,瞭解開關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啟發提問,激發幼兒幫助其他的玩具發出聲音。

  2、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讓玩具發出聲音。

  3、引導幼兒用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進行嘗試。

  (五)講評:

  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麼方法。

  2、引導幼兒說出各種方法的名稱,如:捏、拉、搖、敲……大家一起做動作。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髮明瞭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說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製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反射的圖片或課件、潛望鏡模型

  分組實驗:手電筒、小鏡子、製作潛望鏡的材料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1)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麼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閱讀操作要求,並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現

  3)什麼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著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鏽鋼勺的內外兩面

  5、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製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有材料進行製作

  3)利用反光鏡製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6、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牆光的汙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設計

  萬花筒的製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 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 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製作

  八、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7

  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

  第一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透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透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膠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境匯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麼?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膠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裡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麼?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裡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裡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裡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麼?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後變成了什麼物質?和之前一樣麼?鐵和鐵鏽是同一種物質麼?(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麼?

  3、比較前後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麼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後者產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於岩石、房屋、馬路在變化麼?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麼?說出你的依據。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

  第三課時和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2、學習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驗證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教學準備:玻璃杯、蠟塊、生鏽的鐵釘和無鏽的鐵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現在各種現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著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問題,並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於水、和麵、冰雪融化、鐵製品生鏽這些

  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後及過程的現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象及做好記錄,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後,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象。

  (三)活動三:鐵鏽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鏽的鐵釘和無鏽的鐵釘,並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鏽,然後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鏽和鐵。 3、用磁鐵靠近鐵鏽,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鏽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鏽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3、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鏽這樣的變化呢?並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隻手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溼潤,倒出多餘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溼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象。 透過實驗學生會發現蠟燭燃燒後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科學教案 篇8

  一、主題活動由來

  幼兒來幼兒園一個月了,已經擺脫了分離焦慮期。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在幼兒園的表現,發現幼兒對自我意識有了萌芽的發展,已經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意識的存在,能區分別人與自己,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為此,我們確立了主題,透過遊戲等一些活動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

  二、主題活動教育目標

  1、知道“我”就是自己,我有自己的名字、標記,又屬於我的東西。我和別人不一樣,能發現自己的好處與不足。

  2、認識自己的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瞭解功用簡單的保護常識。

  3、自己有一雙能幹的小手,願意自己解釦、繪畫、表演。

  4、知道自己有一雙小腳丫,會自己走路不用別人抱。

  5、在成人幫助下懂得講衛生,會自己用勺吃飯。

  6、我不愛哭,會自己玩和小朋友老師一起玩的高興。

  三、環境創設與利用

  教育資源

  1、 和幼兒一起創設主題牆上的內容

  2、 引導幼兒共同3、 佈置牆面“可愛的小手”

  4、 展示幼兒用小手製作的作品

  5、 活動區創設:

  建築區:引導幼兒用小手搭建,練習搭高、為龍、平鋪。

  美工區:引導幼兒用半成品進行貼上,填塗,撕折。

  益智區:透過一些教具培養幼兒動手操作

  娃娃家:透過一些道具培養幼兒自己做飯,合作有家的感覺

  周邊資源

  1、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玩具

  2、親子活動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泥造型

  家長資源

  1、 透過直通車。

  2、 讓家長幫幼兒收集各種廢舊材料。

  3、 為幼兒動手操作作準備。

  4、 家長配合老師與幼兒一起互動製作泥造型。

  5、 家長幫忙提供關於主題活動的材料。

  6、 如:幼兒穿小的衣服。

  7、 褲子。

  四、主要活動內容

科學教案 篇9

  沙子的秘密

  設計依據:

  透過實驗的形式讓幼兒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於水的一種自然物。豐富感性經驗,感知幹沙與溼沙的不同。幼兒透過親身實踐,發現問題,找出答案,運用比較法加深對沙的認識。觀察現象會讓幼兒覺得好奇、神秘,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幼兒能積極、愉快地掌握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透過沙路與水泥路面的比較,幼兒能初步瞭解現象與事物的特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絡。

  幼兒透過親身實踐、師幼之間互相傳授經驗這兩條途徑,驗證沙的特性,體驗玩沙的樂趣。分組玩沙的環節,能讓幼兒進行各種在沙中的操作活動,同時,在教師分組進行指導下,幼兒能更好的玩沙,並得到一定的玩沙經驗。透過鼓勵的形式,讓幼兒想出多種除了教師提供的玩沙遊戲。最後讓幼兒自己來說一說玩後自己對沙的親身感受。

  活動目標:

  1、感知沙子的不溶於水等的特性,說出幹沙與溼沙的不同。

  2、初步瞭解沙與建築物的關係。

  活動準備:

  水、水桶,磨具、篩子、各種玩沙工具等。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比較的方法來了解沙是不溶於水的一種自然物。

  T:沙放在水裡有什麼變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實驗,把水倒進桶裡,用小棒攪拌並觀察)

  教師小結:沙不溶解於水。並聯想不溶解於水的物體。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幹沙與溼沙的不同(重點)

  1.教師和幼兒一起赤腳分別在幹沙和溼沙上自由活動,做一做各種動作。

  T:小朋友喜歡幹沙還是溼沙?為什麼?踩在沙上有什麼感覺?

  2.讓幼兒兩人一組用篩子篩沙子,邊篩邊觀察。

  T:篩子裡的沙子哪去了?小石頭會漏下去嗎?沙子是什麼樣的?

  1、 教師小結

  T:沙子是由許多細小的顆粒組成的,沙能流動。

  4.請幼兒用力踩踏剛翻的新沙。

  T:發生了什麼現象?為什麼?

  5、小結

  T:透過我們的小腳用力踩在沙子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與沙粒之間有一定的空隙。

  6、沙與水泥的結構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覺也不相同

  T:那麼用力踩水泥路面會陷進去嗎?為什麼在沙路上騎車費力,在水泥路上騎車省力?

  7.談話

  T:小朋友喜歡怎樣玩沙?請你來玩一玩!

  (請給本幼兒進行玩耍)

  8、教師小結

  T:沙子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可以挖、裝、篩,可與水混合玩等。

  三、幼兒自由玩沙中的各種遊戲,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師分組指導(難點)

  1.用各種深淺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幫助幼兒掌握這樣幾方面的技能:沙的溼度,用手壓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這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還是壓,要壓的緊!

  2.挖井、造房子等,豐富經驗:

  T:想做建築師的小朋友在挖土時要細心、耐心,及時整修,沙土要壓緊。

  3.篩沙子

  T:篩沙子組的小朋友要將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動,觀察手指、手心上會留下什麼?沙還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動?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