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教學計劃錦集五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抒寫新的篇章,是不是需要好好寫一份教學計劃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做教學計劃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計劃 篇1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學會對原始資料進行分組整理的方法,認識對資料進行分組整理和編制統計表的意義,會填寫成簡單的統計表。
教具準備:
學生:杜小芳最高,身高是154釐米。
一、記錄
先從記錄單上找出所有的資料不超出哪個範圍,也就是找出最矮的是多少釐米,最教師請5名同學到黑板前,教師按照“記錄單”上的順序報資料,5名同學分別在例2的空白統計表的各個空格內畫“正”字。然後,讓他們擦去“正”字,填上數目,製成完整的統計表。最後要求同學們將各組人數加起來,核對一下是否與“記錄單”上的人數一樣。
讓同桌學生討論一下,然後指名讓學生回答,最後教師總結。
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先求出這個班全體女同學身高的總和,再用這個總和除以全體女同學的人數。
教師:計算平均身高需要根據哪個表?
學生:要根據“記錄單”上的原始資料。
教師:當我們要了解這個班女同學的平均身高時,就需要用到“記錄單”上的原始資料。這說明在統計工作中,原始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隨便丟掉。
二、課堂練習:
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書第4頁“做一做”的“記分單”。讓學生觀察,並且思考這樣一些問題:
這次數學考試成績的分數不超出哪個範圍,是從多少到多少?
怎樣對這些成績進行分組?分幾組?
怎樣編制統計表的欄目?
讓同桌的學生討論一會兒,指名讓學生說一說討論的結果。之後,讓學生翻開教科書第4頁,自己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資料、填寫成完整的統計表。然後教師提問:
根據整理後的統計表,可以說明這個班數學考試分數的哪些情況?(可以知道哪個分數段的人數是最多和這個班一共有多少人。)
三、小結:
教師:透過上面的學習和練習,誰能說一說對原始資料進行分組的方法?
先讓同桌的同學討論、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讓學生試著說。最後,讓學生翻開教科書第4頁,一起讀書上總結出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做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做完以後,指名讓學生說出這個班男同學的體重在哪個範圍內人數最多。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整理原始資料的步驟分為幾步,每一步是怎樣做的。
五、作業
練習一的第5題。
教學計劃 篇2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三個年級的音樂課,這對於我來說,是一項新的任務,也是一項新的挑戰,有一定的難度。但我相信憑著自己的努力,在這學期的音樂課當中,我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和進步。
一、 教學分析:
本學期初一年級開始正式系統化的學習音樂,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情況參差不齊。所以,對不同學生應用不同教法,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使學生愛學、願學。要培養學生專長,即“普遍培養,重點發展”。使學生各方面均有提高。
其它年級的學生能夠遵守紀律,接受理論知識也比初一年級要快,而且聲音音域明亮,感情處理能夠參考老師的建議,對歌曲的處理更加細膩和豐富,本學期的樂理知識容量較大,難度加深,學習鞏固c調、f調的基礎上演唱樂譜。主要以練習和鞏固知識為主,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老師帶領學生找到問題、學生自己找到答案,體味解決問題時的喜悅。本學期在上課同時我要注意加強鞏固音高概念、鞏固學生對音的高低、強弱、長短的感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累積樂理知識。教材中的律動和舞蹈較多,應注意引導學生自編動作、節奏甚至歌詞,發展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和自編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在音樂課的設定上,分為歌曲、樂理、綜合練習、欣賞、器樂學習幾大部分,各部分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分局每課的具體情況進行穿插教學,避免學生因為學習某一內容而覺得枯燥和乏味。
二、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音樂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寓教於樂,在教學中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以及手、腳、腦、口的配合,為了更好的發揮音樂課的這些優勢,在學習中,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營造不同的教學氛圍。在音樂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消除恐懼心理、鼓勵、幫助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展開自由的想象和表現。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表現能力,透過聆聽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表情是學生音樂創造活動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在教學中可以透過播放音樂來啟發做出相應的動作。
對學生的語言交流、智力發展大有益處。可以透過音樂教學上的多樣化、豐富學審的想象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發揮。在本學期在教學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的實施:
愉悅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歌曲的學唱、樂理知識的學習,都要使學生學的快樂。使他們能興致勃勃,主動積極地投入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以及創造音樂的活動中去。
藝術性:在教學中要透過藝術形象來喚起學生對美的共鳴與追求,從而進行審美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
1、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道德品質修養;多向其他的專業教師學習,加強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訓練,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自身音樂文化修養。
2、注重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把握、控制課堂環境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計劃 篇3
一、活動宗旨: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濃厚的愛科學、學科學的氛圍,豐富學生們的科學文化知識,鍛鍊學生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我校在三月的最後一週將舉辦高花亭小學第二屆科普活動周。
二、活動組織機構:
總策劃:z
負責人:z
成員:z
三、活動時間:
__年年3月26日——3月30日
四、活動安排:
1、科學小發明、小製作比賽
參賽物件:中、高年級學生。
作品數量:各中隊至少推薦3件作品。
收繳時間:3月23日下午放學前。
收繳負責人:z
獎項設定:視作品的數量和製作水平確定。
2、科幻畫比賽
參賽物件:1——6年級學生。
作品要求:(1)主題不限
(2)作品要能充分體現科技未來的幻想。
(3)作品尺寸:
8開的紙張或其他材料上繪製,畫幅橫豎均可。
(4)作品的畫種及材料不限,可以包括電腦繪畫。
(5)僅限個人作品,不得抄襲。
作品數量:各中隊至少推薦3幅繪畫作品。
收繳時間:3月23日下午放學前。
收繳負責人:z
獎項設定:視作品的數量確定獎次。
3、觀看科普電影
物件:全體學生
活動組織安排:z
三年級:3月23日下午
四年級:3月26日下午
五年級:3月27日下午
六年級:3月28日下午
地點:校階梯教室
4、科學小故事演講比賽
物件:3——6年級的部分學生,各班派2名選手參賽,2名選手各選一個題材,不能相同。
上報學生名單時間:3月23日下午放學前
收繳、比賽負責人:z
比賽時間:3月29日下午
5、外出參觀
(1)組織學生去市天文臺觀星。
物件:4——6年級,每班各選派10名。
要求:參加的學生必須由家長負責接、送。
名單上報時間:3月17日下午放學前。
活動負責:z及各班主任老師
備註:1、學生由家長送到科技館門口,老師按班級集合整隊。
1、如天氣有變,時間將相應調整,另行通知。
2、班主任老師要全程陪同,並注意學生的安全。
(2)組織學生參觀市氣象臺。
物件:1——3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負責:田曙光及上述年級各班主任老師。
活動時間:3月26日下午
(3)組織學生到茅嶺的楊梅林參觀。
物件:5——6年級部分學生,每班各選派3名學生參加。
活動負責:z
活動時間:3月20日
6、表彰總結會
時間:3月30日下午
地點:階梯教室
內容:
(1)觀看活動的dv錄象
(2)科學小故事演講
(3)頒獎
(4)領導講話
場地佈置:zz
總結會主持:z
教學計劃 篇4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向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瞭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資料。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絡。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複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透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透過例題和例項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透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採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透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透過例項的計算,得出規律性的結論,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腳踏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結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為什麼?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式:。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向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裡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裡跑完100m,那麼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瞭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
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向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透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說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
全過程的位移s=120m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m/s=2.4m/s
*注意:全過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過程的總位移與透過全路程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5m/s,這樣得出的結果是錯誤的。可見,平均速度概念與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鞏固練習】
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論語·十則》,學生對《論語》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齊魯文化為主,反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誦讀原創經典、感懷名人志士、遊歷名山勝水、品味藝術之樂為基本活動內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少年兒童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
(二)、教材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名人長廊”“文藝園林”“風土畫卷”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學習、諒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化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之情。
“名人長廊”:學習屈原、王羲之、魏徵、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質,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精華部分);“”();“”()
(三)教材編排原則: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透過誦讀、感悟、薰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動方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沒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四、教法學法:
自學法、感情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日期內容(課時)
第一週8.——9.05開學工作
第二週9.0——9.12《詩經》(二首)
第三週9.1——9.19《老子》(五章)前三章
第四周9.——9.24中秋假期
第五週9.2——9.30《老子》(五章)後兩章
第六週10.0——10.07國慶
第七週10.0——10.17《晏子春秋》(二則)
第八週10.1——10.24《管子》(二章)
第九周10.2——10.31《孟子》(四章)前兩章
第十週——11.07《孟子》(四章)後兩章
第十一週11.0——11.14期中考試
第十二週11.1——11.21《史記》(一篇)
第十三週11.2——11.28《孫子兵法》(三章)第一章
第十四周11.2——12.05《孫子兵法》(三章)第二章
第十五週12.0——12.12《孫子兵法》(三章)第三章
第十六週12.1——12.19屈原
第十七週12.——12.26王羲之
第十八週12.2——12.30魏徵
第十九周01.0——01.07文天祥
第二十週01.08——01.14期末複習
第二十一週01.15——01.21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