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1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緻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透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曆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採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瞭解高考試卷的分佈。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複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後,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後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侷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複習後,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並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複習完成之後,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塗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複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於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定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後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聯絡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範,問什麼答什麼,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後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絡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瞭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後,高考的衝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後,一定要跳出題海,迴歸課本。在這個階段裡,學生自主複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透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迴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於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2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一種做法,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進行分析與再理解的過程,以使教學向更正確的方向努力。教學思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它既有教學內容的思考,也有教學方式方法的思考,既有常規課的思考,既有教師透過自我感受而進行的思考,也有借學生質疑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的思考。

  所以做好教學思考大有好處好處。可以發現不足,查詢原因,尋求改進辦法,使教學逐步完善,不斷提高。將教學中的光輝處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定的理性行為,使教學過程更加的精彩紛呈。透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也可以透過對自身行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從而更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體現自身價值。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存在諸多無法預知的因素,課後思考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教學,而思考過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研究能力。有助於實踐智慧的生成。

  一、教學理論基礎上

  (一)要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如,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目標總是定位在增進學生的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方面,相對而言,有關史學的知識,如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因果關係、變遷和延續則往往忽略。其背後或許有著這樣的假設:十幾歲的學生只要具備足夠的史實知識,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就會理解、運用那些知識;學生年齡尚小,那些史學概念與方法非他們所能領會,無須過早傳授。因此,

  在歷史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重要的史實之外,適當傳達一些歷史學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歷史教學的核心應當是發展學生對於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

  要轉變教學理念,歷史教師就要了解歷史教學研究的動態,加強對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習。隨著課程改革的啟動,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更加趨於活躍,成果迭出。如,餘偉民主編的《歷史教育展望》、聶幼犁主編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叢書”、白月橋的《歷史教學問題探討》等著作都有參考價值。此外,《歷史教學》雜誌開闢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及教材編寫”以及“關注新課改”等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也有幫助。

  (二)豐富本學科專業學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思考,至關重要。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關鍵是多研讀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比如,教古代歷史,只讀幾本通史類的書是遠遠不夠的,“至少要讀斷代史,而且是內容豐富,評價較高的斷代史著作。像講魏晉之前,至少就應該細讀《魏晉南北朝史》”。此外,還可以從現代一些傑出的史學家,如顧頡剛、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郭沫若等人傳世的學術論文中,精選若干篇研讀。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史學名著,不但可以提高專業素養,瞭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從中可以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二、教學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體現出來,並對此進行總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

  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前者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後者則運用教育理論來闡釋其教學實踐的價值,理論與實際相得益彰。還有更多發表在報刊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

  (二)研討課

  研討課作為一種課型,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助研討,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透過相互研討、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研討課,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條件。當然,課後,聽課教師應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課後小結與思考札記

  課後小結與思考札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困惑以及針對問題所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所得經驗,以便有利於以後的教學實踐。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於課後的小結與思考,則較少關注。

  (四)對調節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思考

  教師可適當安排多種形式的歷史研習活動,例如,課堂討論、辯論;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蒐集整理多種型別的歷史資料;編演小歷史劇等。根據新課標理念,以下幾種方法切實可行。

  1、課堂討論、辯論,學會合作學習。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建議,其中特別強調開展課堂討論和社會調查,而討論和調查都需要透過合作學習才能解疑。合作學習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激發高度的求異思維,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關於戊戌變法的性質,筆者在教學中跳出教材觀點的束縛,設定新的問題情境“有人認為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此你有何看法?”新的問題激發了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同學們對戊戌變法性質的熱烈討論。又比如對拿破崙的評價問題,教學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寧評價拿破崙的兩段話(恩格斯認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而列寧認為拿破崙戰爭最終變成了帝國主義戰爭),激化學生的認知矛盾,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進而引導學生探討恩格斯為什麼肯定拿破崙而列寧為什麼否定拿破崙,正確認識拿破崙戰爭的雙重性,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後,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進入深層次的思考。教學中幾乎每堂課都可以開展類似的討論,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巧設討論主題,力求每次討論都有精彩的內容和獨到的思考。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網際網路、歷史遺址遺蹟和文物等,主要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蒐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

  2、撰寫歷史小論文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也是歷史學習評價的方式。它包括寫作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製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和製作歷史課件等活動,重點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能力、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

  3、編演歷史劇。參與歷史課本劇的排演可以將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歷史學習的情趣完整地結合起來。透過教師的精心安排指導,的確能促成發展並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預期目標。畢竟學生透過主動閱讀理解史料、編寫劇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學習相當主動,收穫自然豐富!其實歷史劇的趣味性不僅表現在有趣的臺詞,滑稽的動作,更在同學間互助研究劇情發展的可能性上所體會出來的心得。

  4、考試。歷史考試是學習的一種評價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筆試和口試,運用這些考試形式時,要注意其科學性、有效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新課程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5、學習檔案。透過建立歷史學習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應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歷史學習檔案一般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建設。檔案內容主要包括:考試成績、歷史習作、調查報告、歷史製作、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師生和家長的評語等。建立歷史學習檔案,有利於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長期、穩定的綜合考察和較為全面的評價。

  三、教學思考注意事項

  1、思考時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學問題之外,應注意突出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思考。除了依據教師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見開展思考之外,要注意蒐集並利用學生的反饋、感受和學生的學習結果來支援自己的觀點。

  2、思考不僅要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優點和成功之處,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學活動激發的值得研究的課程問題、具啟發意義的事件或教學實際實施過程中的缺陷。並就這些問題就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透過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

  3、思考要突出重點。要注意在事實的基礎上加以總結,不要單純羅列事實和現象。但理論的總結又要注意語言通俗簡明,並利用本次教學活動的具體證據來論證,不要長篇大論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脫離具體教學活動做宏觀的理論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