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模板7篇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模板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語言活動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凱米的情緒變化。

  2、能複述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透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幼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給你一個驚喜》。

  小朋友們,請你們猜一猜,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驚喜呢?

  2、幼兒自由猜想。

  二、教師結合掛圖分段講述故事。

  1、教師講述故事至“像兩隻熟透的桃子”,提問:

  (1)獅子凱米長了一頭怎樣的頭髮?

  (2)後來凱米的頭髮發生了什麼變化?

  2、教師講述故事至“沒有吭聲”,提問:

  (1)凱米為什麼不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它的心情怎樣?

  (2)凱米的小夥伴們會想什麼辦法呢?

  3、教師講述故事至結尾,提問:

  (1)凱米的小夥伴們做了一件什麼事?

  (2)它們為什麼把頭髮剃光?

  三、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一遍,引導幼兒感受凱米的情緒變化。

  1、教師提問:

  (1)凱米哭了幾次?

  (2)第一次哭是為什麼?第二次哭又是為什麼?

  2、教師引導幼兒透過凱米的兩次哭來理解凱米的情緒變化。

  四、幼兒嘗試複述故事。

  附故事:給你一個驚喜

  獅子凱米長著一頭長長的、亮亮的金髮,看起來可俊了。可以說,它是獅子家族裡長得最俊的“美獅子”。

  可是,凱米在生了一場大病之後,那頭金髮開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到後來,一頭金髮全掉光了。阿美獨自關在屋子裡,對著鏡子,看著自己難看的光頭,傷心地哭了起來。哭呀哭,哭得兩眼又紅又腫的,像兩隻熟透了的桃子。

  “凱米,咱們釣魚去吧?”它的夥伴在窗外叫他。自己變成了難看的光頭,怎麼出去呀?

  “不去!不去!”凱米的嗓音裡帶著哭腔。

  “凱米,咱們踢球去吧?”它的小夥伴又在窗外喊它。

  凱米乾脆鑽進被窩裡不吭聲。

  不知過了多久,“叮――”電話鈴聲響了起來。

  阿美拎起了電話,聽筒裡傳來夥伴們的聲音:

  “凱米,你不是最喜歡釣魚的嗎?今天為什麼不去呀?”

  “凱米,我們的足球比賽就等你來守球門了,快來呀!”

  凱米哭喪著臉,沒吭聲。

  “凱米,你伸出腦袋來看看,我們要給你一個驚喜!”那是一個脆生生的嗓音。

  凱米最後忍不住,就慢慢地從視窗探出一雙眼睛。

  譁!出現在它眼前的小夥伴們,都剃光了頭髮,一隻只光著腦袋在陽光下閃著光。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援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幼兒扮演“記者”,體驗接著的工作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社交方式,增長見聞,培養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和繪畫能力。

  2.利用廢舊材料製作各類採訪器材。

  3.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記者採訪素材帶、VCD機、電視機統計表

  各類廢舊材料(紙箱、飲料瓶等)

  活動過程:

  一、觀看素材帶,討論新聞就是播報員的事嗎?

  二、一則新聞還需要誰的合作?他們負責幹什麼?

  三、分工討論:如果你是小記者你該怎麼做?(採訪物件、需要採訪的事情)攝像師需要做什麼?

  主編有什麼用?

  四、出示各類材料,激發幼兒創造興趣。

  你能用這些做什麼採訪用的器材?(幼兒分組製作)

  五、記者團採訪

  幼兒可二人或三人一組自由組合進行“採訪”。

  六、“記者行動專欄”:

  在顯眼的牆面設立“採訪報道專欄”,貼上大張白紙,讓“小記者”將“採編”的內容,以繪畫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報刊雜誌”:

  提供四開的繪畫紙,“小記者”們自己設計安排版面,共同合作將“採編”來的各中資訊繪製在紙上,以“報紙”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也可將資訊描繪在本子上製成“雜誌”。”

  活動反思:

  透過這次活動我深刻的感受到,社會與幼兒切身相關的熱點最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因為只有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才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欣賞漫畫,生動地描述圖片的內容。

  2、學習詞語:難解難分、滿頭大汗。

  3、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教育掛圖《領域活動語言兩貓相爭》。

  2、學習包《語言講述活動兩貓相爭》

  活動過程:

  一、設疑匯入:今天森林裡開運動會,所有的小動物們都來到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見貓兄弟倆。貓兄弟倆去哪裡了?

  二、引導幼兒逐幅觀察圖片,感知理解圖片內容並講述。

  1、感知講述物件並自由講述。

  2、豐富詞彙:難解難分、滿頭大汗。

  3、集體講述。

  4、幼兒個別講述。

  三、完整講述圖片內容並結合圖片取名。

  四、小結活動情況,提升主題並進行行為教育。

  五、延伸活動:引導幼兒續編圖片的故事。

  回家後請小朋友也給爸爸媽媽講講這個故事,想想故事的結尾還可以怎麼樣?明天來可以告訴老師,看誰的故事更有趣。

  活動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過於具體,讓幼兒少了想像的空間,這樣就缺少鍛鍊幼兒的想像力。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幼兒提開放性的問題,問題更加簡練。活動中,教師引導恰當,讓幼兒聯絡實際生活,遷移經驗。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根據圖中各動物拿水果的姿態,選用確切的動詞進行講述,理解捧、託、背的具體動作,學習詞語“一串”。

  2、能仔細觀察圖片,用恰當的形容詞來形容圖中的各種水果。

  3、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透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 透過圖片的觀察能選用確切的動詞進行講述。

  難點: 學習詞:捧、託、背、一串。

  活動準備

  1、鞭炮和鑼鼓錄音片段。

  2、水果店背景圖片一幅,水果店各類水果圖片各一張。

  3、小猴、小刺蝟、小貓動物姿態圖各一張。

  4、知識儲備:會用形容詞形容各種水果。

  活動過程

  1、播放鞭炮和鑼鼓錄音,請小朋友聽聽這是什麼聲音,猜猜發生什麼事情了?

  2、進入主題,根據圖意進行啟發提問。

  (1)師:原來是山羊伯伯開了一家水果店,我們一起去看看,有些什麼好吃的水果?

  (2)哇!有這麼多新鮮的水果,小朋友能認識這些是什麼水果嗎?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在說出這種水果之前,必須說出這種水果是什麼樣的?(比如說“紅紅的蘋果”“圓圓的西瓜”)

  (3)看!有這麼多小動物來買水果了,那請小朋友告訴老師,他們都買了些什麼水果呢?又是怎樣拿回家的?我們先一起來看看小猴子他買了什麼?用了什麼動作拿回家的? (“這個動作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捧’,小朋友一起來說說”。“我請你來學學‘捧’的動作”,“原來‘捧’就是用兩隻手託著東西”。我們一起來學學他。)

  (4)師:再來看看小花貓買了什麼水果?用什麼動作拿回家的?買了多少? (“有個好聽的詞叫‘一串’我們來說說”。“這個動作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就叫‘託’,小朋友也一起來說說”。“我請你來學學‘託’的動作”,“原來‘託’就是把東西放在一隻手上,託著它”。我們大家一起來學學他。)

  (5)師:來看看小刺蝟買了什麼水果?用什麼動作拿回家的? (“我用小朋友熟悉的詞來形容它叫‘背’,我們一起來說說看”。“我們一起來學學背的動作”。)

  3、小遊戲(熟悉託、捧、背三個動作)

  師:現在老師要讓小朋友來比賽,老師說動作的名字,小朋友來把這個動作做出來,比一比看哪個小朋友反應的最快,做的動作最準確。“託”“捧”“背”……

  4、給故事取名字,講故事

  師:我們來給這個好聽的故事取個名字吧!聽聽誰取的名字最好,使沒聽過故事的人一聽就能知道故事的內容,然後一起來講講這個故事吧。

  5、情境遊戲《開超市》

  (1)師:羅老師也開了一家超市,這個超市有個奇怪的規定,來買東西時,要大聲講出你要買的是什麼水果?這種水果是什麼樣子的?還要講出你要怎樣把它拿回家,不然就不賣。

  (2)師:想來買的小朋友請舉手。其他小朋友都要把小耳朵豎起來,當小評委,如果來買的小朋友講完整了才能買,不完整不能買,請他回去想好再來買。

  (3)師:羅老師超市的東西快賣完了,現在請小朋友幫我一起去進貨好嗎!

  活動延伸

  小朋友每人擁有一種不同的水果,來向進貨的老師推薦自己的水果,必須用完整的句子介紹自己的水果,老師才會買。比如“我的'西瓜又大又圓,快來買呀!”

  活動反思

  1.本節教學活動以遊戲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參與其中,更主動、深刻的掌握了活動目標所要求的內容。小朋友在整個活動中一直處於專注、積極和歡樂的氣氛中,興趣極高。我覺得這與課程設計的情境和遊戲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活動中,我會更充分的備課,為幼兒營造一個他們喜愛的感興趣的情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符的、貼近生活的遊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

  2.在講小猴子買桃子這一環節時,“捧”這一動詞對孩子來說有點抽象,透過實物演示以及幼兒親身體驗,幼兒能夠很好地理解這一動詞。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還應讓幼兒多做、多說,逐漸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觀察、猜測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間的聯絡。

  2、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仿編的繪本內容。

  3、願意大膽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桌子4張;椅子25把;繪本12本;記錄紙20張;展板2塊;磁鐵30個;畫筆12支;PPT

  2、經驗準備:(1)已瞭解“收集”的含義。

  (2)具有良好閱讀、繪畫、傾聽習慣。

  活動重點:在觀察、猜測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間的聯絡。

  活動難點: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仿編的繪本內容。

  活動過程:

  一、提問匯入,誘發閱讀繪本的興趣。

  ——小朋友們,在生活中你們最喜歡收集什麼東西?

  二、在觀察、猜測中理解收集者和物品之間的聯絡。

  1、自主閱讀第一段,初步發現收集者和物品之間的聯絡。

  (1)自主閱讀1-11頁。

  ——還有一些人也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東西呢,他們是誰呢?

  ——他們都喜歡收集什麼呢?請小朋友們從椅子後面的書袋裡拿出繪本,從第1頁到第11頁。

  (2)分享交流

  2、自主閱讀第二段,進一步發現自然界中收集者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1)自主閱讀至結束。

  ——除了小女孩、小男孩、奶奶、清潔工、烏鴉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東西,還有誰喜歡收集?它們喜歡收集什麼呢?

  (2)分享交流。

  3、完整欣賞繪本。

  三、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仿編的繪本內容。

  1、繪畫記錄仿編的繪本內容。

  ——繪本中的秋天、海邊、天空、小溪都有喜歡收集的東西,如果你是它們,你喜歡收集什麼呢?

  2、分享交流仿編的繪本內容。

  ——你是誰?你喜歡收集什麼?為什麼?

  四、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們回到班級和朋友們繼續說說你們的收集。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性。

  2、能積極和同伴團結、互相幫助。知道團結起來力量大。

  3、學會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繪本人手一冊

  2、教師自制繪本課件

  3、幼兒活動前已經進行過繪本的創編活動

  4、禁止標誌牌一塊

  活動過程:

  一、匯入師(出示繪本《十一隻貓做苦工》):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講故事的11只小貓嗎?看,這就是書的封面。這本書的名字是什麼?

  二、展開

  1、師:我們已經為這11只小貓編了好多不一樣的故事,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11只小貓還經歷了哪些好玩、有趣的故事吧!

  2、師(點選課件相應畫面13頁):11只小貓一個接一個鑽進了大口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點選14頁)

  3、師:小貓們剛鑽進口袋,口袋就嗖的一聲收緊了。原來這是大怪獸的口袋,它抓走了這十一隻小貓。

  提問:你們覺得大怪獸會怎樣對待小貓呢?

  4、師(點選課件15頁):大怪獸把11只小貓抓去,就讓它們做苦工。

  提問:大怪獸都讓小貓們做什麼苦工?你們看,小貓們的表情是怎麼樣的?它們的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小貓們會一直甘心就這樣做苦工嗎?

  提示:大怪獸那麼大,小貓那麼小,請小朋友幫小貓們想想辦法,怎樣才能智取怪獸、脫離苦海呢?

  5、師幼一起看19-21頁,揭示小貓們智取怪獸、脫離苦海的方法。

  19-21頁:引導幼兒觀察小貓前後表情的變化。

  提問:小貓用什麼辦法打敗了大怪獸?

  6、猜測故事的結尾提問:回家的路上,小貓們又一次面臨考驗"禁止穿行",它們會怎麼做呢?為什麼?如果不橫穿馬路,那應該走哪裡?(遷移生活經驗)

  7、24頁:揭示故事的結尾

  8、完整欣賞故事,經驗提升

  (1)完整觀看課件,教師講述故事並鼓勵幼兒跟隨講述。

  (2)總結經驗提問:現在你們明白了嗎?為什麼愉快的旅遊會變成做苦工?從這個故事中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三、結束

  1、出示"禁止大聲喧譁"的警告牌,幫助幼兒理解。

  2、進行自我教育並落實行動走出活動室。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的前後變化,嘗試較完整地講述故事。

  2.豐富閱讀圖畫書的策略、經驗。

  3.學會關心體貼親人。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1.教師設定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引導幼兒閱讀故事前半部分。

  (1)教師:"你們想不想自己看書?能不能看懂畫面的意思?"

  (2)教師:"這裡有一個特別的故事,先請小朋友看畫面,再試著說說故事的前半部分講了什麼。"

  (3)老師引導幼兒根據畫面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後進行提問:"故事裡有(那)哪些人?她們都是做什麼工作的?為什麼存錢買把椅子呢?原來他們家發生了一件什麼事?你是怎麼知道的?這件事情使她們家怎麼樣了?"

  2.幼兒自主閱讀故事的前半部分。

  (1)人手一冊幼兒用書,幼兒自主閱讀故事的前半部分。

  (2)教師注意觀察、瞭解每個幼兒的閱讀情況。

  3.引進閱讀策略:根據前後畫面的變化,用想象填補空白。

  (1)教師:"你們有沒有什麼地方看不明白的?"

  (2)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大家共同商討:"火災發生後,她們家有了什麼變化?是怎樣生活的?她們搬家那天鄰居們是怎樣做的?"

  (3)分享各自閱讀的方法。

  (4)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根據前後畫面的變化,合理猜測故事內容,並比較完整地講出故事的內容,對幼兒講述精彩的地方及時予以肯定。

  4.教師帶領幼兒完整的閱讀故事的前半部分。

  (1)教師:"我們一起來說說故事的前半部分吧。"

  (2)教師邊說邊觀察幼兒的反應,幼兒能夠自己說的地方,教師放輕聲音或不出聲音,讓幼兒自己敘述。

  5.遷移閱讀策略,幼兒自主閱讀故事的後半部分。

  (1)教師:故事中的一家人為什麼要得到一把世界上最好的椅子呢?我們繼續看看故事後面是怎麼說的?對於我們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試著把前後的畫面連起來看。

  (2)幼兒自主閱讀故事的後半部分。

  6.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故事的後半部分。

  (1)引導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在集體面前講述故事的後半部分。

  (2)對於有爭議的地方,如故事中媽媽說的"我媽媽怎麼樣?"和我說的"婆婆怎麼樣?""這裡的媽媽和婆婆指的是同一個人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共同討論,強化閱讀策略。

  (3)教師:"當家裡遭遇大火的時候,媽媽和我首先想到的是人的安全還是財物的安全?"引導幼兒懂得在遇到災難的時候首先要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7. 幼兒完整地講述故事。

  將全班幼兒分成兩隊,輪流作為講述者和聽眾。

  8 . 幼兒完整地傾聽故事並說一說和自己的講述有哪些地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