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彙編8篇

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彙編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自身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二、活動準備:

  子宮和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影片儀、錄音機、磁帶、碟子,幼兒每人一張作業卡,鉛筆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想一想

  觀察圖片,教師提問:"你們想一想,這位阿姨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小嬰幼兒在出生以前住在什麼地方?

  幼兒議論並按自身的意願回答。

  (二)觀察影片儀,瞭解嬰幼兒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看一看

  1、每個媽媽的肚子裡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嬰幼兒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裡。

  2、出示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擺放)。

  3、小嬰幼兒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麼長大呢?(組織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嬰幼兒在媽媽的肚子裡還不會吃東西,可嬰幼兒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嬰幼兒。嬰幼兒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嬰幼兒了,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議論)"每個媽媽的'子宮'房子都有一個通向外面的門和走廊,嬰幼兒把媽媽的肚子撐得很疼的時候,就走到醫院,在醫生的協助下嬰幼兒就沿著走廊出來了。"

  (三)看碟子,觀察嬰幼兒在媽媽體內長大的實況過程:--議一議

  討論:"嬰幼兒出生以後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嬰幼兒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教師小結。

  (四)幼兒做練習,鞏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師分發作業卡,幼兒標出順序號,以標明嬰幼兒在媽媽體內的生長變化。

  (五)聽音樂扮演嬰幼兒的生長、出生過程:--跳一跳

  最後師生共跳《猜拳舞曲》結束。

  活動反思

  在備課時看到這個內容,我有點吃驚。沒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關於孕育生命的知識。在這個活動中,要讓幼兒知道寶寶是在媽媽子宮裡孕育出來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讓幼兒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萌發幼兒對於母親的愛。

  活動之前,由於自己經驗與學識的不足,我上網查閱了一些有關知識,在充實自己之後再上這個活動心裡就有個底了。活動開始是以提問的形式來匯入主題的。在透過幼兒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媽媽是如何孕育寶寶這個問題。當提到這個問題時,他們都爭先恐後的發表著自己的意見,聽著還挺有條理的,現在回想起來回答的很有條理的幼兒都有一個弟弟或還未出生的妹妹。當問到他們“你們知道我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嗎?”他們的回答都特別的奇特,而對於他們的回答我沒有給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兒就反問我道:“老師,你說我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啊?”於是我出示了課件,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幼兒對於時間的概念不是特別的清楚,當我說到“寶寶在媽媽子宮裡要生活10個月”的時候,他們就問道“那要多久?”“時間很長嗎?”。而我透過課件來解釋,讓他們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讓他們愛媽媽,關心媽媽,知道媽媽的偉大。很多幼兒聽了之後都紛紛討論要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我是怎麼去關心媽媽的。聽著他們的討論聲,我知道這個活動所要達到的要求已經出來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最後我們在歌聲中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在歌聲中結束整個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一、教學內容: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過冬》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知道動物會採用不同的過冬方式(冬眠、南飛、儲存食物、換皮毛等)保護自己。

  2、對動物的過冬方式感興趣。

  三、教學準備:

  1、歸納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製作成PPT課件。

  2、收集了解有關動物過冬的圖片資料。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進一步知道動物會採用不同的過冬方式(冬眠、南飛、儲存食物、換皮毛等)保護自己。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討論法、講述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法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起興趣。

  1、師: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天的天氣怎麼樣?那小朋友會怎樣使自己不怕冷呢?

  2、總結:我們是穿棉衣、開空調、取暖器、加強鍛鍊讓自己不怕冷的。

  討論:小動物們是怎樣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的呢?

  二、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

  1、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動物怎麼過冬的資料。

  師:我們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也在書上呀、網上,找到了許多關於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資料,現在請你拿著你的資料介紹給班級裡的其他小朋友好嗎?說說什麼動物,它是怎麼過冬的?

  2、幼兒相互交流,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傾聽幼兒的介紹,並適當的進行引導。

  3、請個別幼兒進行介紹。

  解釋:

  (1)冬眠:比如小青蛙整個冬天都躲在洞裡,不吃也不喝,一動不動地睡覺,到春天才甦醒,這樣的過冬方式叫“冬眠”。

  (2)南飛過冬:北方的氣候太冷了,小燕子們都是飛回南方過冬的,因為南方比北方更溫暖。像小燕子這樣南飛過冬的鳥類,我們把它們稱作“候鳥”。

  (3)換毛過冬:小朋友冷了會穿上厚厚的衣服,小兔身上會換上一層厚厚的毛,就象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所以不怕冷,這就是換毛過冬。

  (4)貯食過冬:冬天的天氣很冷,小動物是很難找到食物,所以它們在秋天裡就找了許多食物貯存在自己的窩裡,冬天就靠吃這些貯食過冬。

  4、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小結。

  總結:小動物們有很多過冬的方法。靠冬眠過冬的有狗熊、蛇、烏龜、蝸牛;南飛過冬:大雁、天鵝、黃鶯;換毛過冬的有兔子、狼、狐狸等;貯食過冬的有螞蟻、松鼠;大雁、候鳥都是遷徙到南方過冬的等等。

  三、欣賞PPT課件,歸納。

  1、觀看PPT課件。

  2、認識更多的小動物是怎麼過冬的。

  提問:剛才,我們說的是生活在陸地上和天上的動物,誰能告訴我,生活在水裡的魚類將怎樣過冬呢?

  介紹魚類過冬:冬天,河面上的水都結冰或是非常冷,但是河底的水更暖和,所以河裡的魚都游到河底去過冬。

  3、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動物有各種方法過冬,這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提問:假如這些動物不想法過冬,那將會怎樣?

  總結:如果動物們不過冬很有可能會餓死會冷死。動物們過冬是為了保護自己生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種的繁多。

  2.喜歡探索周圍事物和現象,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對勞動的興趣,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

  ●活動過程

  1尋找、選擇和確定要種的種子

  為了尋找種子,我鼓勵幼兒:“你覺得哪裡有種子就到哪裡去找一找。”為了幫助幼兒能夠找到種子,我們專門就活動的意圖、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以及配合的方法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在家長的反饋中,天天的媽媽不無感慨地說:“當我帶孩子到超市後,他一直是那麼興致勃勃地在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瞪大眼睛,驚喜地說,‘媽媽.你快看,小種子就在這裡!這些豆子.我們還能吃呢’。”田田尋找種子,是在植物園進行的。透過尋找,幼兒收集了大量的種子。我們選擇哪些小種子來進行種植呢?幼兒各抒己見,有的說要能開漂亮花朵的;有的說要能結出果實的;還有的說要像幼兒園裡的爬山虎一樣,能爬得高高的……最終我們確定了生活中比較常見、而且變化比較明顯、便於幼兒進行觀察的扁豆、絲瓜和牽牛花的種子。

  2.種植活動

  種植小種子,都需要些什麼材料呢?幼兒分組進行了討論。在小組的記錄表上可以看出,幼兒認為種植小種子需要水、鏟子、土、花盆、澆花的水壺、小水桶等。為了便於幼兒對小種子進行照料和觀察.我們決定把它們種在陽臺的花盆裡。怎麼把小種子種下去呢?幼兒在討論中達成了共識,認為種植的過程應該是:剷土一挖坑一撒種一澆水。第一組孩子們認為還要做好觀察的準備——準備“小種子”記錄本。

  種植活動開始了。幼兒還是以組為單位.有的負責撐住裝土的編織袋,有的負責用小鏟從袋中把土剷出,倒進花盆裡,有的負責把花盆中的土砸實一點兒。準備工作做好了,就差把小種子種下去了。孩子們在花盆的中間用手指挖一個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種子放進坑裡.然後再蓋上一些土。該澆水了,這下可出了問題,剛埋好的小種子被水一衝。又露了出來。孩子們爭論說。是把小種子埋得太淺了。找到了原因.孩子們又重新把小種子埋得深了一些,看到小種子沒有再露出來,這才鬆了一口氣。

  小種子種好了.要對它進行觀察.可看不到小種子怎麼辦?孩子們有的說:“用鏟子把土挖出來,或者把土倒出來就可以看見了。”有的說:“可以換成一個透明的花盆,這樣就能看見了。”經過討論,幼兒一致認為把土挖出來是不可行的,換成透明的花盆也會打擾剛種下去的小種子。大家決定找一些透明的花盆.再重新種下一些小種子。可大家一種才發現:種在透明的花盆裡.還是看不到小種子。見見說:“這個方法不行,玻璃是透明的.可土是黑色的,種子是淺顏色,它被土擋上了,還是看不見,這個方法失敗了。”多多也說:“種子的四面都是土,上下也是.就看不見了。”我問大家:“我們再想一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不讓土擋住小種子?大家可以試一試。”聽了我的話.幼兒開始嘗試著將種子放置在花盆的不同位置並熱烈地討論著。桐桐說:“可以把種子往上放一點,想看.把土一撥開就能看見種子了。”大家都覺得這樣會傷害到小種子。見見提議說:“如果把小種子放到玻璃那兒,就是放在玻璃邊上,可能行。”於是,孩子們開始嘗試著把小種子往玻璃邊上挪。啊,終於看見了!幼兒高興地歡呼起來。真正體驗到了自己發現的樂趣。[

  幼兒園託班科學活動設計――紙寶寶跳舞

  活動目標:

  1、對物體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初步感知物體下落時速度有快有慢。

  3、樂意用身體動作模仿物體下落的軌跡。

  活動準備:

  1、幼兒遊戲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師演示用具一套。

  活動過程:

  1、出示各色紙寶寶,區分紅、黃、綠三色。

  2、幼兒探索,觀察各種紙寶寶下落的軌跡。

  3、幼兒用身體動作模仿各種紙下落的軌跡。

  4、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設疑:想一想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一樣快嗎?

  6、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落下來有快有慢。

  延伸活動:

  觀察其他物體下落的軌跡。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於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等)。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麼聲音?是怎麼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並根據聲響找出與罐子內相同的物品,然後檢驗是否正確。

  ――小結: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3.遊戲:誰的耳朵靈。

  ――幼兒集中到活動室中間,用頭飾遮住眼睛,由教師或一能力強的幼兒在全體幼兒的前、後、左、右等不同方位敲響某一樂器,請全體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4.討論怎樣保護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護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裡等)

  活動建議

  1.活動後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遊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遊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活動反思

  小班孩子對周圍事物感興趣,但相對比較單一,選擇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聲音,根據小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將教育目標巧妙融入其中,使孩子們在真實再現的生活情景中,運用多種感官探索、發現、表達,提升經驗。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設計――讓位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透過活動,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體,體積越大水位升得越高這一現象。培養幼兒學習實驗記錄的方法。

  三、適用物件

  大班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玻璃瓶一個(內裝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雙、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兩種不同規格)、鐵彈珠、水彩筆、記錄卡、有色橡筋。

  五、活動過程

  引入:故事《烏鴉喝水》。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飛呀飛,終於發現了一隻瓶子,瓶子裡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裡的水又少,烏鴉怎麼也喝不著,怎麼辦呢?……烏鴉銜來一些小石頭,放入瓶中,瓶裡的水慢慢地就上來了。現場演示:讓幼兒往一個裝有水的杯中加入石頭,看水面有什麼變化?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將兩個質量相等、體積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麼變化?

  幼兒討論。

  (1)一樣大、一樣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後,水面是一樣高低。

  (2)水面一個高,一個低。

  試一試,幼兒將瓶子同時放人兩個裝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標出水升高的位置。

  說一說我的發現。

  兩個瓶子沉入水中後,兩個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樣的。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將兩個重量相等、體積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麼變化?

  幼兒討論。

  (1)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兩個瓶子一樣重,水面上升一樣高。

  試一試,幼兒取出體積不一樣、重量相等的瓶子,同時放入量杯中,用橡筋標出水升高的位置。

  說一說我的發現。

  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探究活動三

  探究的問題:將兩個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量杯中,水位有什麼變化?

  幼兒討論。

  (1)重的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兩個瓶子一樣大,水面上升一樣高。

  試一試,幼兒將兩個瓶子同時放人量杯中,用橡筋標出水上升的位置。

  說一說我的發現。

  它們是一樣大的,但不一樣重,重一點(裝的水多一些)水面上升得高。

  想一想:如果所放的瓶子不能沉入水中,水面會不會升高呢?

  六、注意事項

  每個小實驗前,教師應指導幼兒檢查量杯中的水位,要使其一致,這樣便於比較實驗結果。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垃圾對人類生活和環境危害很大,垃圾的收集與處理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環境。中班幼兒對垃圾的危害瞭解不多,缺乏環保意識,根據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歸類和推理的能力也不夠。本次活動透過觀看影片、分類操作、欣賞廢舊物品做成的工藝品,引導幼兒瞭解垃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知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點,鼓勵幼兒在班級中、家中分類投放垃圾,懂得要愛護環境,樹立環保意識。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點,知道亂扔垃圾對人們生活的危害。

  2、能將垃圾進行簡單分類並記錄。

  3、願意做生活的小幫手,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備影片(整潔、衛生的小區,垃圾遍地的小區),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垃圾的圖片,垃圾分類標誌圖片。

  2、垃圾袋、簸箕、夾子等若干。

  3、“幼兒學習材料”——《能幹的我》。

  活動建議:

  一、播放影片《垃圾遍地的小區》,引導幼兒瞭解垃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提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你會有什麼感受?

  小結:垃圾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汙染水源和土壤,傳播疾病,危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二、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垃圾的圖片,幫助幼兒認識可回收垃圾。

  提問:圖片中哪些可以回收(紙盒、瓶子等)哪些不可以回收的?(水果皮、菜葉、剩飯剩菜)為什麼?

  三、創設“我給垃圾分分類”遊戲情境,引導幼兒嘗試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進行分類。

  1、請幼兒觀察仔細圖片,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標誌,討論垃圾分類的方法。

  2、請幼兒操作圖片,給垃圾分類,簡單記錄分類結果。

  四、組織“我做小小清潔員"實踐活動,引導幼兒感受整潔環境的美好。

  1、播放影片(整潔、衛生的小區),引導幼兒觀察整潔的環境,感受整潔的環境帶來的方便和舒適。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熱情。

  2、組織幼兒走進社群,撿拾垃圾。

  (1)給幼兒提供撿拾垃圾的工具和垃圾袋,帶領幼兒走進社群,幫助清理小區裡的各種垃圾,向社群居民宣傳不要亂扔垃圾,要保護環境。

  (2)活動結束回到班級後,提醒幼兒認真洗手。活動延伸:

  1、指導幼兒在班級中、家中創設垃圾回收區域,鼓勵幼兒分類投放垃圾,重點引導幼兒瞭解廢電池含有毒重金屬,要單獨處理。

  2、指導幼兒閱讀《能幹的我》第15—16頁,按要求用線連一連,幫垃圾分類,說說廢舊材料製作的`創意。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陳鶴琴老先生說:教師的設計始終要以幼兒為核心,所設計的活動本身,要充足給予幼兒放手操作的機會,因此所尋找的玩具一定是“活”的,是能有多重針對性,並且源於幼兒鮮活的生活實際的,是具有相當趣味性的。

  瓶子是孩子身邊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各類瓶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還給幼兒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樂趣和探究的思索及創意的空間。在我們小班的角色遊戲中的‘超市’裡,擺放著許多由孩子們自己收集而來的瓶瓶罐罐(沐浴露、洗頭膏、礦泉水、洗手液、飲料瓶等等),超市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是退貼近生活的一個去處,日常生活中經常跟隨成人來往超市,超市中的物品和買賣規則也基本熟知。同樣的小班孩子在遊戲中也很喜歡去超市買東西,無論需不需要、無論有沒有錢……可是在遊戲結束整理玩具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混亂的現象――瓶子沒有蓋子、罐子沒有蓋子、瓶子罐子的按嘴找不到了等等,每天,給我們的‘營業員’的工作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面對小班幼兒遊戲特點和這些散了家的“瓶子和蓋子”,老師卻發現其中許多教育契機和可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於是誕生了這個‘瓶子和蓋子’的活動。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徵,同時考慮到瓶子蓋子對幼兒小肌肉、一一對應等能力的發展,制定了以上目標。嘗試用掀、拔、旋、按等動作開啟和蓋住瓶子,發展小肌肉動作;初步感知瓶口大小和蓋子大小的關係。材料就是各種各樣的瓶子及其蓋子。在流程設計上,主要是透過幫娃娃家整理物品的遊戲形式,採用了層層遞進的原則,不斷讓幼兒自然地練習掀、拔、旋、按等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感知瓶口大小和蓋子大小的關係。

  活動目標:

  1. 知道瓶蓋子的作用,在尋找瓶子特徵的過程中,嘗試選擇合適的蓋子與瓶子進行匹配。

  2. 樂意探索擰、按等不同方法,嘗試蓋緊瓶蓋,發展手部動作;

  重點:透過自己動手給瓶子蓋蓋子,發現不同的蓋子適合不同瓶子。

  難點:發展孩子的手部動作,給各種瓶子蓋蓋子,並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知道瓶子都是有蓋子的,如果生活中少了蓋子會帶來很多方便;

  環境準備:

  一、幼兒收集各種不同形狀、功用的瓶子;

  二、泡沫板若干(和幼兒人數相當);

  三、橡皮筋(細而長,便於孩子操作);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並引導幼兒討論蓋子的作用

  老師:我們的超市裡有許多有用的瓶子,有飲料瓶、食品瓶、化妝品瓶、洗滌用品瓶等大大小小式樣不一的瓶子,老師想在這些瓶子裡裝東西,可是一不小心把瓶蓋子全弄亂了,這下該怎麼辦呢?

  重點提問:老師心裡真著急,沒有了蓋子,瓶子還能用嗎?為什麼?

  【這一問題幫助幼兒瞭解蓋子對瓶子的重要性,旨在和孩子們共同討論缺少了蓋子會發生哪些問題。孩子們紛紛表示沒有瓶蓋子是絕對不行的,有的孩子說:“沒有蓋子,髒東西會跑到瓶子裡面去的。”;有的孩子說:“沒有蓋子,瓶子裡面的東西會流出來了,都浪費了。”;有的孩子說:“沒有蓋子,裡面的東西不衛生了”;有的孩子說:“沒有蓋子,小蟲子會飛進去,東西就不能吃了”……】

  老師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小結:引導幼兒討論瓶蓋子的作用――沒有瓶蓋子裡面的東西會跑出來,會被弄髒,用時不方便,吃的東西就會變得不衛生。

  二、“找蓋子”

  1、 教師鼓勵幼兒動手為瓶子找合適的蓋子,將配好蓋子的瓶子放在自己的泡沫板上。

  這一環節中,能力較弱的孩子最少為3個瓶子找到蓋子,能力較強的孩子最多為6個瓶子找到了蓋子,他們高高興興地將配好蓋子的瓶子捧到了自己的“家”裡(泡沫板上),還和旁邊的同伴互相介紹自己的瓶子和蓋子呢!

  【老師觀察到,孩子在幫瓶子找蓋子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方法,有的孩子透過觀察瓶子和蓋子的顏色來配對;有的孩子透過瓶子和蓋子的大小來配對,老師仔細觀察,記住孩子們的這些方法,小班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比較弱,可能自己使用的方法說不清楚,老師觀察入微,稍後可以幫助孩子梳理經驗。】

  2、你給幾個瓶子找到了蓋子?

  【一筆帶過的一個環節,鞏固小班孩子點數的能力,尋找到數量多的孩子老師可以在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幫助。】

  3、為什麼還多出來幾個蓋子呢?它們到底是哪些瓶子的呢?

  【孩子們大多找的都是大的、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些瓶子,例如飲料、洗髮水、沐浴露、面油等,而一些平時不常見的,例如香水瓶、保健品都沒有人幫著找蓋子,還有就是一些蓋子特別難蓋的,蓋的方法和平時使用的不太一樣的,孩子們就採取放棄的辦法了。】

  4、是怎麼找到最合適的蓋子的?怎麼幫它蓋蓋子的呢?

  【根據孩子尋找過程中的方法,以及剩餘瓶子大家共同找出的方法,幫助孩子共同梳理瓶子找蓋子的各種方法:有的孩子根據瓶口大小找到蓋子的;有的孩子根據瓶子和蓋子的顏色找到蓋子的;有的孩子根據蓋蓋子的方式找到蓋子的;有的孩子根據擰、按的不同方式找到蓋子的(老師重點介紹蓋子的不同蓋法)……】

  5、每個瓶子都有不同的蓋子,那麼瓶子裡的東西是怎麼出來的呢?

  【透過老師和孩子的演示,總結出了各種瓶子出東西的方法:按、擠、倒……】

  三、“找朋友”

  1、每個孩子去找兩個“好朋友”瓶子,這兩個好朋友要有一個地方是一樣的,比如說它們都是飲料瓶子……;

  【旨在鼓勵孩子發現瓶子之間的共同點,例如顏色、功用、按取方式或者是一摸一樣的瓶子,發展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辨別事物的能力。】

  2、將找到的兩個“好朋友”瓶子用橡皮筋捆綁在一起,送到自己的泡沫板上;

  3、向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兩個“好朋友”瓶子一樣的地方;

  【因為老師介紹演示的是飲料瓶子找朋友,所以找飲料瓶的孩子特別多,還有的孩子找到洗髮水的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將顏色相同的兩個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兩個都是玻璃瓶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兩個都是用按德方法將東西弄出來的瓶子做朋友……】

  四、活動小結

  小結瓶子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

  【激發幼兒繼續尋找、探究的興趣。】

  活動反思:

  針對小班幼兒來說,我設計的這個活動總體上比較滿意。活動前,我和孩子們一起收集瓶子和蓋子、把玩弄瓶子和蓋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積累一定的經驗,經常見到幼兒對瓶蓋的擰、開等動作很感興趣,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較多見, 活動很容易在幼兒園小班開展。在活動中幼兒都能動手嘗試,在反覆的操作中能找出瓶蓋和瓶口匹配才能蓋上的方法。

  活動結束後.我將活動操作材料投放到區角遊戲中,一來讓能力弱的幼兒可以得到鞏固練習,二來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操作慾望,三來鼓勵幼兒留意觀察生活中不同型別的瓶子和蓋子,發現了奇特的瓶子和蓋子,可以帶來與同伴一起分享。讓幼兒初步產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並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兩種顏色配色後發生變化。

  2、積極關注周圍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動準備】

  1、繪本《小藍和小黃》ppt。

  2、紅、黃、藍三種顏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膠杯、色卡、毛巾、紙巾。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小藍和小黃》匯入

  故事講到小藍和小黃抱在一起變成綠色時,請小朋友想一想,他們會跟爸爸媽媽怎麼說這個好訊息?

  二、投放藍色、黃色顏料瓶,請小朋友動手驗證,藍色和黃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會變成綠色。

  1、請小朋友分組,進行配色活動。(做好常規要求)

  2、請小朋友說一說,變出的是什麼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

  3、教師小結:藍色和黃色抱在一起真的會變成綠色(出示色卡)。綠色真漂亮,讓我想到了氣球是綠色的,你們想到什麼是綠色的?

  三、再投放紅色顏料瓶,請幼兒進行配色遊戲,感知多種配色方案

  1、請小朋友分組,進行配色活動。(做好常規要求)

  2、請幼兒交換場地,進行另一種配色活動。

  3、請小朋友說一說,變出的是什麼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

  4、教師小結:藍色和紅色抱在一起會變成紫色,黃色和紅色抱在一起會變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還有什麼物品是這個顏色的?你還知道什麼漂亮的顏色?

  四、到室外找顏色

  是啊,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各種各樣漂亮的顏色,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會這麼美麗。我們到外面去找還有什麼漂亮的顏色,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