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閒官。

  不隨夭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

  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翻譯

  那是誰種下了蕭蕭修篁一片?陪伴我清閒地讀書吟詩作官。

  春天裡你不隨百花爭芳鬥豔,孤獨地守貞操迎接臘尾歲寒。

  聲悠悠平添我琴絃上的雅韻,影森森鋪出我棋局中的清歡。

  到明年即使被貶到更遠地方,我還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註釋

  官舍:即官府。

  蕭蕭:象聲詞,草木搖落聲。

  閒官:指當時詩人所任商州團練副使之職。

  夭豔:豔麗,此處指豔麗的桃李。

  量移:唐宋時期公文用語,指官員被貶謫遠方後,遇恩赦遷距京城較近的地區。

  創作背景

  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徐鉉雪誣,抗疏論道來為其辯解,結果受到小人的譏謗,被貶為商州任團練副使。詩人第一次遭貶,十分鬱悶,於是便詠竹以言志,寫下這篇文章來排解內心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詩採用了詠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寫出了竹子瀟灑、清蔭、耐寒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清高不俗、貞潔不渝的品格。

  第一、二兩句是對竹子的描寫。寫官舍北窗邊數百竿辣立的竹子不知是誰種下的,但如今伴詩人苦吟非常相稱。點出“官舍竹”,即為“閒官”。清冷的郡齋,難捱的時光,遷客的意緒,使詩人感到淒涼。他忽推北窗,一陣可餐的翠色迎面撲來。

  第三、四兩句是詩人對竹子所展開的聯想。春日,桃李東園爭寵,竹子卻靜靜獨守堅貞,它要直待冰雪歲寒日,才向人們昭示並證實自己不渝的操守。詩人彷彿不期遇見了可以傾心交談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綠透明的溪流裡,這裡詩人有形象上的暗示與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況,暗寓了自己不願隨勢就俗的清高品格。

  第五、六兩句把竹與人的生活聯絡起來。“拂”和“侵”兩個傳神動詞,讓竹葉蕭蕭的聲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詩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風徐至,物我同趣,竹聲與琴聲共生雅趣;竹影與棋局同助清歡。表現出物我同趣的畫面,和諧一致,無限清歡。

  第七、八兩句是詩人對今後仕途的設想。即使明年調往別處,今年冬天還能雪裡看竹,結為歲寒之友。既具騷人風致,同時照應頷聯中“獨守孤貞待歲寒。”第二年四月,詩人果真“量移”至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市西南)。

  此詩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貼切;語淺意深,情味雋永。表露詩人的牢騷不平和自我寬解。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2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宋朝 王安石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會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註釋

  ⑴森然:竹叢濃密貌。

  ⑵直節:直幹有節。唐人錢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遺,因而贈之》:“楚竹青玉潤,從來湘水陰。緘書取直節,君子知虛心。”徐夤《山陰故事》:“愛竹只應憐直節,書裙多是為奇童。”

  ⑶伶倫:相傳為黃帝時人,樂器的發明者。《漢書·律曆志》:“黃帝使伶綸,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音。制十二篇(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柳宗元《清水驛叢竹天水趙雲餘手種一十二莖》:“只應更使伶倫見,寫盡雌雄雙鳳鳴。”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大意

  古往今來,詠竹詩是祖國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竹林是詩歌的源泉,許多著名詩人均熱愛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澤。寫下豐富多彩的詠竹詩,流傳我國詩壇。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3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註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裡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閒,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淒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汙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鉅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唐代:王維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譯文: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春夜寧靜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時聽到隔著竹林幾聲犬吠。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卻使我回憶起在山裡的時候,有人家的地方遠在山澗西邊。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真羨慕你天明就要啟程歸去,安於採蕨生活輕視爵高官顯。

  註釋: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群動息:各種動物停止活動。晉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jiàn)西遠。

  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羨君明發去,採蕨(jué)輕軒冕。

  明發:早晨起程。蕨:即蕨菜,也叫拳頭菜。一種野生蕨類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這裡借指官位爵祿。

  賞析:

  這首詩精悍短小,卻神韻無窮,詩題即清晰的點名了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原委。全詩的意境,與王維的散文名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可互相印證。

  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靜謐,輕輕掠過的涼風,吹得竹林颯颯作響,遠處偶爾傳來斷斷續續的幾聲犬吠,隔著夜幕中青蔥的林子,劃破這夜的安寧。以動襯靜,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靜謐的春夜圖。置身於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緒飄飛到了山中隱居時的場景,那山澗西邊的簡陋小屋,那縱情田園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閒自在的生活情致。次日天一亮,好友錢少府就要辭官隱退、隱居山林了,可惜這一切,詩人也就徒有羨慕之情。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畫面,將詩人的心思無一保留地流露出來。此詩之妙處之一在首句,聲音與環境的巧妙結合,以動襯靜,細微處著手,渲染出靜謐安寧的氛圍與意境,讓人恍若身臨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蕨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詩人對錢少府輕視官場、隱退而居的讚賞與歆羨,同時也傳遞出自己渴望早日歸隱的希望。

  此詩給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現,透過表達對錢少府退而歸隱之舉的讚賞也表達出詩人渴望歸隱之意,韻味悠遠。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宋代]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裡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

  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翻空:飛翔在空中。

  紅蕖(qú):荷花。

  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杖藜: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裡指藜木柺杖。

  殷勤:勞駕,有勞。

  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賞析:

  此詞作於作者貶謫黃州時期,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全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詞人先寫遊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在這兩句詞中,竟然寫出了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為妙筆。這裡呈現的景象,是一派幽狹的氣氛。詞人身為罪官,才能無從施展,只有過著幽人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即若隱若現的表現出他的此種境遇。開頭兩句,作者用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這所牆院,正是作者的居所。“翻空白鳥時時過,照水紅蕖細細香。”三、四句是說,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三、四兩句,含意更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的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境界中,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於詞人來說,他並非安於現狀,著意流連這裡的景緻。在這裡透過此等畫面,便能隱隱約約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懶、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對此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鍾,還是病後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裡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裡,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6

  賦得竹箭有筠

  東南生綠竹,獨美有筠箭。

  枝葉詎曾凋,風霜孰雲變。

  偏宜林表秀,多向歲寒見。

  碧色乍蔥蘢,清光常蒨練。

  皮開鳳彩出,節勁龍文現。

  愛此守堅貞,含歌屬時彥。

  古詩簡介

  《賦得竹箭有筠》是唐朝詩人張仲方的一首試帖詩,為五言古詩,歌頌了箭竹經冬不凋的風采和歲寒益勁的氣節,寄託了自己高尚的政治操守。

  註釋

  (1)賦得:古代科舉考試時,考官以古人詩句、成語或某一事物為題,使作五言排律六韻或八韻,稱為試帖,題目就用“賦得”。

  (2)竹箭:筱竹,小竹,因可造箭,又稱箭竹。晉代戴凱之《竹譜》載:“竹箭,高者不過一丈,節間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

  (3)筠(yún):漢代鄭玄注:“竹之青皮。”其性極為堅韌。

  (4)東南:《爾雅》載:“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箭竹焉。”

  (5)詎(jù):豈,怎麼。

  (6)凋:凋謝。戴凱之《竹譜》載:箭竹“內實外堅,拔之不曲。”而且“枝葉稀少,狀若枯筋”。故這裡說,枝葉雖少,並非凋謝。

  (7)歲寒:寒冬,比喻困境。松竹經冬不凋,梅在臘月開花,合稱歲寒三友。這裡說“多向歲寒見”,是比喻在惡劣的環境中,才充分顯現其高貴的品質。

  (8)見:同現。

  (9)乍,剛,才,起初。

  (10)蔥籠:青翠茂盛的樣子。晉代郭璞《江賦》:“涯灌芊萰,潛薈蔥籠。”此用其意。

  (11)蒨(qiàn)練:蒨,鮮明;練,潔白。

  (12)風采:表情和容色。這裡用以象徵志士的精神風貌。

  (13)節勁:節,竹節,比喻為氣節;勁,堅強有力。駱賓王《浮查》詩:“貞心凌晚桂,勁節掩寒松。”此用其意,比喻高尚的志節。

  (14)龍文:龍形的花紋。《史記·趙世家》:“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此用其意,以示堅貞不屈。

  (15)含歌:包而未露稱含。含歌,默默唸誦,也就是在內心默唱。

  (16)屬(zhǔ),同囑,囑託。

  (17)時彥:彥是古時對士的美稱。時彥,猶言時賢,即當世有才德的高士。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試帖詩,考官所限題目,就是竹箭有筠。語見《禮記·禮器》篇:“其在人也如竹筋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內無怨。”孔穎達注:“箭,筱也;端,本也。四物於天下最得氣之本:或柔刀於外,或和澤於內,用此不變傷也。人之得禮,亦猶然也。”詩人由此借題發揮,歌頌箭竹經冬不凋的風采和歲寒益勁的氣節,寄託了自己高尚的政治操守。在中唐政治腐敗、世風日下的社會背景裡,作者敢於突出地標示“獨美”的“筠箭”,是相當難得的。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7

  竹窗聽雨,坐久隱几就睡,既覺,見水仙娟娟於燈影中

  窗外捎溪雨響。映窗裡、嚼花燈冷。渾似蕭湘系孤艇。見幽仙,步凌波,月邊影。

  香苦欺寒勁。牽夢繞、滄濤千頃。夢覺新愁舊風景。紺雲欹,玉搔斜,酒初醒。

  譯文

  窗外雨水掠過小溪,發出了清脆的聲響。屋裡的孤燈顯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詞人獨自一人在屋中小憩,這種感覺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盪。此時,彷彿湘君輕挽裙帶,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潔與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水仙發出清冽的香氣,可是受到寒氣的侵襲,使她想起生長在千頃波濤的江湖岸邊時的生活。雖有新愁湧上心頭,但依然沉浸在舊夢中。隱約仙子的秀髮閃耀著動人的光澤且蓬鬆欹側,玉簪也微微斜著,直到仙子漸漸遠去,詞人的酒意才微醒。

  註釋

  夜遊宮:詞牌名,雙調五十七字,前後兩段六句,四仄韻。計二體,此用正體。

  隱几:憑著几案。

  娟娟(juān):美好貌。蘇洵《張益州畫像記》:“有女娟娟,閨闥閒閒。”

  捎:掠拂。

  嚼(jiáo)花:《花史》:“鐵腳道人常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瀟湘(xiāo xiāng):即今湖南境內的湘江。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虞舜巡視南方,死在蒼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聞訊趕至南方,投水殉夫,成為瀟湘女神。

  幽仙:指湘君。

  凌波:水仙花以水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稱。

  寒勁:指嚴寒。

  滄濤:寒冷的波濤。

  紺(gàn)雲欹(qī):深青而帶紅色的雲傾斜著。

  玉搔(sāo):玉簪。

  賞析

  夢窗的夢詞,大多不落俗套,具有創造性。這首夢詞雖然不是他的名作,但和他的《踏莎行》一樣,都具有新意和美感,內心感受也極為細膩生動,而且詞人把自己的號“夢窗”化雪無痕地融人了詞中。

  詞的小序交代了詞人倚竹窗聽雨、慢慢入睡、夢見女仙的過程。上片用典雖多,但不失晦澀,讀者能深切地感受到這寥寥二十幾個字內營造出的悽美意境:窗外雨聲潺潺,雨水掠過小溪,發出了清脆的聲響。這時屋裡的孤燈顯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那種冷是一種寒香冷,充盈著整個房間。窗外霧茫茫,雨水漫上臺階,詞人獨自一人在屋中小憩,這種感覺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盪。此時,彷彿湘君輕挽裙帶,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潔與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下片依然敘寫夢境。“香苦欺寒勁”,短短五個字卻包含了膚覺、視覺、味覺、嗅覺和心靈體味。“香苦”兩句,言水仙發出清冽的香氣,可是苦於受到冬夜寒氣的侵襲,使她不禁追念起生長在千頃波濤的江湖岸邊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兩句既是擬人化的神化描繪,又是詞人寄人籬下身不由己的苦悶借題發洩。“夢覺”一句,言詞人從幻夢中清醒過來,只見眼前仍舊是原來一成不變的景象。面對這種壓柳的生活,詞人更添上一段新的愁緒。“紺雲”三句,扣題“既覺”。詞人醒時對花獨酌,醉而伏案而眠;再醒後始覺頭上青絲零亂,玉簪斜掛,活現出一個不拘小節的風流詞人形象。

  整首詞頗具夢窗詞的特色,夢窗寫詞,無論寫妻妾或描繪夢境,總是晦澀中帶有真情,彷彿詞人總是睜著惺忪迷離的雙眼,在描繪這個令人感到刺骨寒心的世界,可是心裡卻無比的清醒。錯覺與幻境,錯綜疊合,將讀者引入一個魔方大廈,滿眼琳琅的風景與色彩,迷離幻邈不可追尋。詞人寫夢中的女子,不管是描繪她的姿態還是容貌,毫無往日宮體詩詞的猥瑣與晦暗,他筆下的仙子散發著水仙花的清香,與月為伴,在雨中徜徉,在滄濤上漫步,高潔優雅,超凡脫俗。這首詞營造了一種精緻獨到、雖不闊大但十分幽遠的藝術境界。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但這首詞前之小序記述了詞人寫此詞的經過。一夜,詞人在竹窗下聽簌簌雨聲,久坐後就憑著几案睡著了;睡夢醒來,看見綽約風姿的水仙在燈影中如仙女婆娑起舞。於是命筆寫詞表達了追慕之情。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8

  【詩句】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出處】

  唐·李商隱《瑤池》

  【意思翻譯】

  瑤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戶向東敞開,只聽見《黃竹歌》聲震動大地人心悲哀。

  【全詩】

  《瑤池》.[唐].李商隱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註釋】

  ①瑤池:古代神話中仙人西王母所居之處。②黃竹:據《穆天子傳》載:穆王南遊,在去黃竹的途中遇朔風雨雪,見受凍的百姓,便作《黃竹歌》來表示憐憫和同情。③八駿:相傳為周穆王的八匹良馬。《傳》中又載:穆王八駿的馬車至崑崙,西王母設宴瑤池款待他。臨別,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復能來。”穆王為歌答曰:“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全詩賞析】

  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唐王朝正走向沒落崩潰。晚唐的幾個皇帝荒廢朝政,不理國事,迷信神仙方術,服食丹藥,一味追求長生不老,結果因服丹藥中毒而送命。針對這一現象,詩人寫了這首諷刺詩,辛辣地諷刺了對求仙長生的迷信。詩人沒直接正面地寫皇帝的求仙服藥和送命,而是藉助《穆天子傳》所記載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傳說故事加以發揮,來婉轉地表達詩的主旨。《穆天子傳》卷三載:周穆王西遊到弇山(即弇茲山),見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希望)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又卷五載:周穆王在黃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黃竹。’”在這兩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許諾,還可以看到周穆王治國治民的態度。詩人就是依據這段傳說故事來謀篇構思的。“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在一二兩句,詩人依故事中西王母的希望和穆王的許諾,虛構了一個西王母在美妙的仙境,推開“綺窗”,盼望穆王重來的場面。憑立“綺窗”,翹首而望,然而視野空茫,不見穆王的影子,反而卻聽到悲哀的“黃竹歌聲”驚天動地。首句寫憑窗盼望,寫眼望,次句寫哀歌動地,寫耳聽,前者有意,後者無意,兩者的對比和矛盾是十分強烈的。一方面說明盼望之人無影無蹤,空餘哀歌,人的壽命還不如歌的壽命長久,暗含著詩人對迷信神仙的諷刺;一方面用哀聲動地的“黃竹歌聲”,透露出國運艱難,萬民受苦受凍的痛楚,曲折地表達了對現,實統治者貪圖享樂、追求長生的批判態度。“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這後兩句是詩人懸想西王母不見穆王重來的內心活動。穆王有八匹駿馬馳騁神速,“足不踐土”,“乘雲而奔”,要想重遊瑤池,可以說彈指之間即至,可是無論西王母怎樣久久地憑窗而望,她的眼界裡仍是空空茫茫,不見穆王如約重來。大自然是無情的,即使是西王母的神力也改變不了人固有一死的規律。西王母的疑問更加揭示了求神成仙、長生不老的虛妄。? ? ? ?古典詩歌用事是常用的一種手法。用事貴在精妙與貼切。這首詩的用事不僅精妙與貼切,而且又有合理的藝術發揮。西王母的憑窗盼望和不見穆王如約重來的焦急心態,都是詩人虛構出來的,這虛構既合情又合理,與原來的故事結合得自然融洽,了無痕跡,充分地寄寓了詩人對現實統治者迷信神仙的辛辣的諷刺與挖苦。全詩不用一字議論,而議論盡在用事與虛構之中,筆法巧當婉轉,餘味無窮。葉燮曾說:“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原詩》外編下卷四)這個評價還是中肯的。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近孤山。曲欄幹,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

  譯文

  美人為離別心情難受,卻又怕人看見被取笑,手執白紈扇掩遮面容,讓淚珠兒暗暗流下。請再飲一杯酒,收起離別的淚,我歌一曲《陽關》。謾說帝城遙遙天一樣遠,天再遠也易見,再見到你難上難!

  畫堂新建色彩斑斕,依山傍水在孤山上,還有精巧玲瓏的曲欄幹。可以憑欄遠眺西湖景色。可是你一離去,畫堂欄干將為誰安置?眼前花絮飄落,與春色相逢只有待來年。明年春日駕著小舟尋覓舊跡,怕也難尋到往日歡蹤,天連水,水連天,往事渺茫無處尋訪。

  註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

  孤山竹閣: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所建。述古:即陳襄。字述古。當時述古由杭州太守調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太守。

  翠蛾羞黛(dài):蛾,指娥眉。黛,指青黛,女子畫眉顏料。翠、羞,形容其美好。此以翠蛾羞黛為美人的代稱。

  霜紈(wán):指白紈扇。紈,細絹。

  陽關:即陽關曲。又叫陽關三疊,是唐時著名的送別歌曲。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者最為著名,有人將其分三疊反覆疊唱。

  漫:助詞。有隨意,任由等義。帝城:指南都,陳述古將由杭州調任那裡。

  天易見,見君難:化用“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語,言再到陳述古不容易了。

  畫堂: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投的柏堂。

  屬:同“囑”,囑託。

  棹(zhào):船槳。這裡作動詞用,意為划船。

  賞析: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此詞風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豔而不俗。作者對於歌妓的情態和心理描摹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餞別時的情景,首句表現她送別陳襄時的悲傷情態。“翠蛾”即蛾眉,借指婦女。“黛”本是一種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這裡借指眉。“羞黛”為眉目含羞之態。“霜紈”指潔白如霜的紈扇。她因這次離別而傷心流淚,卻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於是用紈扇掩面而偷偷彈淚。她強制住眼淚,壓抑著情感,唱起《陽關曲》,殷勤勸陳襄且盡離尊。《陽關曲》即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入樂府後所稱,亦名《渭城曲》,用於送別場合。上闋的結三句是官妓為陳襄勸酒時的贈別之語:“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這次陳襄赴應天府任,其地為北宋之“南京”,亦可稱“帝城”。她曲折地表達自己留戀之情,認為帝城雖然有如天遠,但此後見天容易,再見賢太守卻不易了。

  下片模寫歌妓的相思之情。“畫堂”當指孤山寺內與竹閣相連線的柏堂。蘇詩《孤山二詠並引》雲:“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於未枯者。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之曰柏堂。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屬。”蘇軾詠柏堂詩有“忽驚華構依巖出”句,詩作於熙寧六年六月以後,可見柏堂確為“新構”,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陳襄支援建造的(陳襄於熙寧五年五月到任)。此宴別陳襄,自然有“樓觀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這位風浪太守不離任,或許還可同她於畫堂之曲欄徘徊觀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憶。上年春天,蘇軾與陳襄等僚友曾數次遊湖,吟詩作詞。蘇軾《有以官法酒見餉者因用前韻求述古為移廚飲湖上》詩有“遊舫已妝吳榜穩,舞衫初試越羅新”;後作《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亦有“三月鶯花付與公”之句,清人紀昀以為“此應為官妓而發”。可見當時遊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憶起上年暮春時節與太守遊湖的一些難忘情景,嘆息“春色屬明年”,下年將不會歡聚一起了。結尾處含蘊空靈而情意無窮。想象明年春日,當她再駕著小船西湖尋覓舊跡歡蹤,“無處問,水連天”,情事已經渺茫,唯有倍加想念與傷心而已。

  此詞上片寫人,下片寫景,兩片之間看似無甚聯絡,其實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與景都服從於離愁、別情的抒發,語似脫而意實聯。從風格上看,此詞近於婉約,感情細膩,但“天易見,見君難”、“無處問,水連天”等句,於委婉中仍透粗獷。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

  “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為徐州。

  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於子矣。

  “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

  世豈有萬尺竹哉?

  “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

  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裡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裡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裡瞭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採納;輪扁,是製造車輪的,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託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瞭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開啟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註釋:

  ①萌:嫩芽。

  ②蜩(tiáo)腹:蟬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橫鱗。

  ③遂:完成。

  ④庖丁:廚師。《莊子·養生》說:庖丁解牛的技藝高妙,因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運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數千只牛,其刀刃還同新磨的一樣,毫無損傷。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介紹後,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⑤輪扁(piān),斫(zhuó)輪者也:《莊子·天道》載: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斫輪,輪扁停下工具,說桓公所讀的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責問其由。輪扁說:臣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卻無法用口傳授給別人。斫:雕斫。

  ⑥縑素:供書畫用的白色細絹。

  ⑦墨竹一派:善畫墨竹的人,指蘇軾。

  ⑧襪材當萃於子矣:謂求畫的細絹當聚集到你處。

  ⑨鵝溪:在今四川鹽亭縣西北,附近產名絹,稱鵝溪絹,宋人多用以作書畫材料。

  ⑩籜(tuò)龍:指竹筍。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湖州:今浙江吳興,時蘇軾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建安七年,曹操軍過浚儀,遣使以太牢祀舊友橋玄。祀文說:“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蘇軾以此典比喻自己與文與可的情誼篤厚。

  賞析: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歷,總之,不外以鑑賞、考訂為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對於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寫法。作者所要追懷、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親戚,而是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況且這追懷、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篔簹谷偃竹》的繪畫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懷、悼念,就莫過於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藝術上的傑出的創造和成就。這篇文章一開始也就從介紹文同對於畫竹的藝術見解落筆。

  文同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於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瞭解,再經過反覆的醞釀、構思,心目當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後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

  文章劈頭的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胸有成竹“的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但議論又不能發揮過多,否則便離開了追懷、悼念逝者的主題。所以下面緊接著指出:“與可之教予如此。“點明被追懷、悼念的《篔簹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這麼告訴蘇軾的。蘇軾也是詩人而兼書畫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誼,不只因為是朋友、親戚,也不只因為彼此的政治傾向一致,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愛好,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而且在畫竹方面屬於同一流派。文同關於畫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蘇軾的主張。蘇軾曾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詩中描寫他在友人家喝酒後作畫的過程,同時還在《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中認為寫詩要像追趕逃犯那樣緊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繪下來,略有遲緩,景色一消失,就沒法描畫了。這如同畫竹的“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一樣,必須善於捕捉形象,並且及時加以表現。其實繪畫作詩,原理本來相同,都講求形象的氣韻生動,而不追求外在體貌的形似。我們以前講過,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也指出繪畫上注重外形相似,這就等於小孩子一般的見識。如果寫詩也這麼要求,那麼,這個人就一定不懂得詩。畫竹的鉤勒法,“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畫法的主張“胸有成竹“,然後—揮而就,則是力求神似,透過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現出竹子的神態來。

  蘇軾很謙虛,他說這些藝術見解是文同告訴他的。而且,蘇軾還講述了實際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關係,並且提到一般的認識論原理上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議論的補充與深化,也是一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有著極深造詣的藝術家的甘苦之言。蘇軾從自己的方面指出由於“不學“而“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那言外之意,還是在肯定文同的藝術理論的同時,進一步肯定其藝術實踐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文章總是緊扣著追懷、悼念文同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讚揚文同的話來加以印證。“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墨竹賦》是蘇轍為文同所畫的墨竹而寫贈文同的一篇賦。賦中以“客“的口吻,舉了兩個古代技藝高超的的事例來說明文同的精於畫墨竹是表觀了他懂得事物發展的普遍法則。在這篇《墨竹賦》中,蘇轍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來比喻文同,認為文同具有高超的畫竹才能,但畫竹只是作為寄託,他實際是瞭解、掌握了事物規律的人。蘇軾引用蘇轍這幾句話,是把文同畫竹的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來認識,而不停留在繪畫技巧本身。不過,蘇軾還指出:“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因為蘇轍不會作畫,所以他只能從一般意義上來評論,而蘇軾自己也是畫家,他除了透過畫竹瞭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還能掌握文同畫竹的方法。這裡,用“並得其法“一句收結了前面關於畫竹的議論。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評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下面由“並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於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而高度評價文同的畫品、畫德,並且歸到《篔簹谷偃竹》的題目上來。

  文章的第二段開始說的幾句是說文同對自己的畫竹,開始並不很看重,人有請求,就答應為之作畫。其後四面八方拿著絹綢請求作畫的人腳踩著腳,越來越多,文同便厭煩了,把絹綢投擲在地,說是用來做襪子,表示極端輕視。文人官僚之間把他這件事當作談話的資料。蘇軾透過求畫人的“足相躡於其門“,寫出文同畫竹的為人們所喜愛和貴重,又透過文同把縑素“投諸地而罵“,寫出文同的不肯自居於畫匠,以畫竹作世俗應酬,沽名釣譽。文同不肯輕易為人畫竹,卻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去找蘇軾畫竹。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到蘇軾那裡去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但由此卻可以看出文同與蘇軾之間關係的親密,而且說明了蘇軾對文同的精於畫墨竹確實是“並得其法“的。蘇軾略舉文同信後附詩的兩句,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鵝溪絹,是鵝溪出產的絹綢。鵝溪在四川鹽亭縣,那裡出產的絹綢潔白、均勻、細緻,很適宜於作畫。掃取,是揮寫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經冬不凋的長長的竹枝。

  這兩句詩體現了文同的墨竹畫法:竹子是一揮而就的,即“掃取“,畫在短短的一段絹綢上,卻具有直節雲霄之勢,所謂“萬尺長“。文章至此點山《篔簹谷偃竹》這幅繪畫。兩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之間,為了二百五十匹絹綢的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調笑,實際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談論著畫竹的藝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與“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其精神實質完全一致,都說明了生活與創作的源與流關係,說明了藝術美不同於自然美,說明了詩人畫家在自己的作品裡對現實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提煉、集中、誇張、渲染。《篔簹谷偃竹》這幅繪畫就是如此,所謂“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因為提到了篔簹谷,自然需要對這個地方作一交代。但蘇軾不是孤立地進行介紹,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曾就各處景物逐一題詠,寫了《守居園池雜題》詩共三十首。蘇軾也逐一和了詩,這就是《洋州三十詠》,蘇軾詩集作《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題為《篔簹谷》,即這裡所引的詩,詩中扣著篔簹谷產竹,描寫文同愛山愛竹並喜歡吃竹筍。漢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漢水上游。籜,是筍殼。竹子一名龍孫,所以稱竹筍為籜龍。渭,指陝西的渭水。《史記·貸殖列傳》曾記載“渭川千畝竹“,那裡的人因而很富有,相當於“幹戶侯“。這裡借用“渭濱幹畝“,來表示洋州盛產竹子。全詩意思是洋州那麼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想來是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也是開玩笑的話,所以文同開啟信封讀完這首詩,那時他正和妻子在篔簹谷燒竹筍進晚餐,不由得大笑起來,口中的飯噴了一桌子。這一段簡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透過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主張。

  文章的第二段寫到《篔簹谷偃竹》的題目。下面第三段則以交代文章的寫作緣由作為全篇的結束。文同於元豐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縣。文同去湖州上任,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於陳州的宛丘驛。這年七月七日、繼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感傷故舊不禁痛哭失聲。他放下畫卷,便寫下這篇記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橋公,指橋玄。曹操年輕時,橋玄對他多有鼓勵幫助,後來他們的情誼日益加深,曾約定無論誰死了,活著的人路過墓地而不用雞酒祭奠,那麼車過三步就要鬧肚子疼。這不過是說著玩的話,但顯示了二人關係的不同尋常。蘇軾引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年與文同的“戲笑之言“,也為的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麼,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裡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鑑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徵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物件。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透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讚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定懸念,激發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於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於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裡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後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髮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後,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透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於“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裡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論逼真與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也就是說,只追求形似並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2

  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 一作: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岩石縫中。

  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註釋

  ①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

  ③立根:紮根,生根。

  ④原:本來,原本,原來。

  ⑤破巖:裂開的山岩,即岩石的縫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鍊。

  ⑦擊:打擊。

  ⑧堅勁:堅強有力。

  ⑨任:任憑,無論,不管。

  ⑩爾:你。

  有用(2610)沒用(657)

  參考資料:

  1、周瓊.大學語文導讀.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20xx年:249頁

  2、孫敬東 張義敏.古詩詞註釋評析(注音增補版).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年:159頁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註釋

  咬定:咬緊

  立根:紮根。破巖:裂開的山岩,即岩石的縫隙。

  千磨萬擊:指無數的磨難和打擊。堅韌:堅強有力。

  任:任憑,無論,不管。爾:你。

  參考資料:

  1、周瓊.大學語文導讀.昆明市:雲南民族出版社,20xx年:249頁

  2、孫敬東 張義敏.古詩詞註釋評析(注音增補版).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年:159頁

  解說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讚美竹子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還表達了自己不怕任何打擊的硬骨頭精神。這首詩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這首詩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詩中的勁竹象徵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惡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汙的錚錚傲骨。

  鑑賞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讚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它還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岩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在這首詩裡,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裡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捲來,竹枝翻迴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岩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麼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絡,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嚴鄭公宅同詠竹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翻譯

  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牆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下來。竹影移過酒樽也覺得清涼。

  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到它長到拂雲之高。

  註釋

  含籜:包有筍殼。

  籜:筍殼書帙:書套。

  帙:包書的布套。

  賞析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字季鷹,華州華陰人,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他性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八歲時,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屢禁其習武。後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諫議大夫。至德後,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杜甫最友善,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

  全詩清新雅緻,風格與作者一貫詩風有異。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描寫了新發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作者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

  “色侵書帙晚”,竹的顏色綠得逼你的眼,綠色映照在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陰過酒樽涼”,竹影搖曳,竹色青蔥,晃動的竹影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了。頷聯選取竹“色”給人的感受,讓我們彷彿置身於竹蔭中,品著清涼的美酒。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微微的春風送來縷縷竹的清香。頸聯繼續從視覺和嗅覺來感觸竹。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尾聯作者展開想像,彷彿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雲端,輕輕的拂動著。

  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杜甫雖然長嚴武十四歲,嚴武也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但作者後半生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出語自然更加謙恭。不過本詩也值得稱道,特別是“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與“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四句,後人單獨輯錄在一起,成了一首詠竹的絕佳之句。

  賞析二

  松、竹、梅,歷來為人喜愛,稱為“歲寒三友”。竹的品性也為人稱道。歷來詠竹之作,十分豐富。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以“竹”為吟詠物件,託物言志,耐人尋味。詩的開篇即寫竹的新嫩和勃發的生機。竹的一半還包著筍殼,枝梢才伸出牆頭,寥寥幾字,寫出了“新竹”的特點。接著在頷聯突出竹的“色”和“陰”,轉換了描寫的角度,這裡是從視覺和嗅覺來寫的。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漸漸擴大之勢寫得鮮活可人,富有動感!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陸游寫竹:“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新竹》)杜甫這兩句,與陸游異曲同工。如果說,前兩聯,從視覺的角度寫竹,那麼頸聯詩人轉而寫竹的清香之氣,又是從嗅覺的角度描摹了。經雨洗濯的綠竹顯得更加秀麗而潔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環境,真有欣然忘食、樂而忘憂之感了。以上三聯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氣完意足。最後一聯,作者順勢一點:“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可愛的新竹,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雲之高!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覆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籲統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

  這首詠物之作,託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

  創作背景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字季鷹,華州華陰人,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他性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至德後,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題李次雲窗竹

  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

  翻譯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來吹奏的笙簫,也不需要截斷做成釣魚竿。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後,在紛飛的大雪中去看那點點蔥翠。

  註釋

  鳳管:笙簫。

  創作背景

  竹,在歷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向來都是某種精神品格的象徵。蘇東坡曾作詩:“寧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想而知,竹子的品格在文人心中有多高尚。詩人在讚賞竹的高尚品質同時,也襯托出自已高潔的情懷。

  賞析

  《題李次雲窗竹》是一首詠竹詩。

  竹與松、梅並稱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它象徵著高尚、堅韌、虛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首詠竹詩,借竹言志,對竹子讚譽的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無奇,不僅用詞淺顯,亦無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強調的是“不用”、“不須”,至於緣由,結尾兩句予以點明。原來,前三句都是陪襯,是為了與末句構成對比的。詩人說,我不用把竹子製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釣魚竿,要的是讓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後,在大雪紛飛之時,能夠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調。

  前兩句實際上寫的是竹子的功利實用性,末句則是竹子的精神“實用性”,而功利實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對人的影響。作者故意使之構成強烈的對比,對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對竹子的喜愛及對竹子品格的讚譽。“留向紛紛雪裡看”,看什麼?自然不是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從雪裡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潔本質,一種獨立於世俗的孤傲。此詩託竹寓意,巧用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那種高潔孤傲、堅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環境,總是猗猗靜謐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裡,可以彌補人的心理缺陷和遠離凡塵的愉悅、超脫!可以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

竹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譯文

  春光裡中空的竹子,把綠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輕輕搖擺,輕輕動盪……

  露珠在長滿竹筍的林間小道閃著光亮,那綠色的苔蘚,正輕輕擦著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織成竹蓆送給美麗的姑娘納涼;也可以裁製成釣竿,釣上大魚幾筐。

  聽說三梁冠帽子的襯裡用竹做成,我砍下一節竹子準備獻給王孫戴上!

  註釋

  ①露華:露花。

  ②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③錦鱗:魚。

  ④三梁:古人帽中橫的硬襯,用竹製成。漢唐冠帽有五梁、三梁、兩梁的制度。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引徐廣《輿服志雜注》:“天子雜服,介幘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李賀是“王孫”,故自謂用三梁。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是吟詠竹子的,但與一般泛詠景物之作不同,根據詩意,所詠之竹當實有所指,這須待讀完全詩才能明白。

  詩的前四句摹寫竹之形狀,但寫的角度卻極富於變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寫竹子入水之態,一是上寫竹筍抽空之影,這是直接寫竹;三、四句寫筍徑露華、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襯竹,是間接寫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寫還是間接寫,都並非出於懸空虛擬,而是實實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詩人置身其間的觀察、摹寫。他低頭看見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搖曳,斑駁可愛;抬頭望見了綠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這似乎是一個清新的早晨,詩人從竹林掩映的小路走過,竹筍上還掛著亮晶晶的露珠兒,帶著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蘚遮蓋了。多麼幽雅的境地!多麼可愛的翠竹!這是詩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屬河南宜陽)的竹子。據河南宜陽縣委宣傳部《李賀故里調查》報告上說,“今昌谷村名雖無”,但這一帶的村子大都“綠竹成園,較大之竹園即有一百多畝”(轉引自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由此可以想見當地竹林盛況,李賀自己也在詩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書字”(《南園》)、“竹香滿悽寂,粉節塗生翠。……竹藪添墮簡,石磯引鉤餌。……柳綴長縹帶,篁掉短笛吹。”(《昌谷詩》)而且,除了這首《竹》詩外,還有一組詩——《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專詠故里之竹,其中一首雲:“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這都可以證明這首《竹》詩所吟詠的為昌谷之竹無疑,因為在這裡,李賀才更可能如此從容安閒地去欣賞它。“抽空”,形容竹子勁直挺拔上長的狀態,也就是《昌谷北園新筍四首》詩中所說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並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結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園新筍四首》裡“膩香春粉黑離離”的“春粉”。這四句詩不但寫出了竹子的勁直瀟灑,也寫出了環境的幽雅迷人。

  詩的後四句又換了一種筆法,寫竹子的功用,並寄寓感慨:“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竹子編織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來釣魚(“錦鱗”)。但這還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誇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採用,製作賢冠上的橫樑。《周書》載:“成王(姬誦)將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來零陵取文竹為冠。”《輿服志雜注》:“天子五梁進賢冠,太子、諸王三梁進賢冠。”“梁”指帽子裡面硬的橫襯,以竹為之。這似為此詩末二句之所本。很顯然詩人是有所寄興的。竹子那瀟灑的風度、勁直的氣節,竹子的被重用,這些怎能不令詩人歆羨和感慨呢?詩人懷不世之才,常有濟世報國之心,但終其一生,始終是鬱郁不得施展,雖曾官奉禮郎,但位不過從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亦不過是“臣妾氣態間,惟欲承箕帚”而已,終無能為。其情其志,於詩中時時可見,所以於吟物之中連類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賀之詩,雖然籠統地說,其光怪陸離、虛荒誕幻,是深得楚騷之真傳,但細緻說來,又有所區別,大抵長篇歌行,近於楚騷和漢魏樂府歌詩,而五言律絕,則更類似於齊梁間詩,顯得明豔濃麗。此詩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脫脫齊梁口吻。但李賀此詩並不止於詠物,而是將自己的情志編織於其中,因此與齊梁詩那種無聊至極的香豔軟媚不同,這也該是李賀此詩的成功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