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書的故事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的故事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書的故事作文 篇1
逛某寶的時候看到了有賣兒童故事書,雖然我現在已經上高中了,但這些書還是觸動了我的內心。
不禁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那個時候我剛上幼兒園有了我的一本書,然而真正意義上來說,也不是我的書,那個時候班級裡有成語故事的圖畫,看著很有意思,用圖畫的形式講述了成語的含義,我特別喜歡,就裝在了自己的書包裡,爸媽發現以後,我剛開始說是撿來的,那是我第一次說謊,當場就被識破,我看了好多遍才放回去。
那個時候家裡條件很差,一百元的學費也要向別人借。別提一本書了,那個時候對我來說,一本書真的是奢侈品。
那個時候還特別願意看書,我通常都是向同學借書來看,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豌豆公主,灰姑娘,這些故事都是我小時候的美好的記憶,為了能夠儘快把書還給別人,我都是兩天就看完,然後還要把喜歡的故事,喜歡的情節看了好多遍,有時候甚至想著自己就是故事裡的公主。
表妹有很多不要的書,我都拿來與同學換著看,這樣我就可以有更多地時間來看書,甚至可以抄寫自己喜歡的.故事,想看的時候就拿來看。
電視也會播放很多童話故事,我都會認真的看,之後憑著記憶記錄成小說。
而如今三本故事書只要十塊錢,如果我現在上小學的話我一定會買的,真羨慕現在的小孩子。
書的故事作文 篇2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父母給自己講睡前故事的經歷,我也不例外,每次睡覺前,我總會纏著爸爸媽媽給我講睡前故事,像什麼《醜小鴨》《青蛙王子》更是怎麼都聽不膩。
後來,我漸漸長大了,識的字也多了,自然也不會像小時候一樣纏著父母給我講睡前故事了,但看書的習慣卻還依舊保持著。而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無非就是《山海經》和《西遊記》這兩本了。
其中,我喜歡看《山海經》是因為書中的那些奇珍異獸以及附上的精美影象。而我愛看西遊記則完全是因為書中一個令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孫悟空了。
據說,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一顆仙石,每天吸日月之精華,突然在某一天石頭裂了開來,蹦出了一隻石猴——這就是孫悟空了。後來,他又拜入菩提祖師門下,學了一身本領,結果又因大鬧天宮而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最終隨唐僧前往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經成功,成為了鬥戰勝佛。
小時候的我也總喜歡模仿孫悟空,經常拿著一根“金箍棒”到處“行俠仗義”。(但是,每次行俠仗義後,我也總免不了一頓教訓)
當然,孫悟空帶給我的不只是教訓,更多的還是激勵。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自己獨自睡覺時,由於以前一直是和父母睡的,心中難免會有一些害怕,於是我總是沒一會兒就跑到父母的房間請求和他們一起睡,但每次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後來父親也被我搞得不耐煩了,對我說:“你不是一直自稱是孫悟空嗎,孫悟空怎麼可能會怕黑呢?”我一聽,心想:對哦,我可是齊天大聖孫悟空,怎麼會怕黑呢?於是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鑽進被窩,嘴裡還嘟囔著:“我是孫悟空,我什麼都不怕……”隨後便不知不覺地睡去了……
待我又大了些,我們一家去爬山,才到半山腰時,我就走不動了,賴在一棵大樹旁,嚷嚷道:“不走了!不走了!這麼久才到半山腰,要多久才能到達山頂啊?”這時候,媽媽打趣我道:“你不是孫悟空……”不知道為什麼,原本早已下定決心不走的我,在聽到“孫悟空”這三個字後,渾身又充滿了力量,媽媽話還沒說完,我便一個機靈站起來,打斷她的話,說:“走吧!”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一家爬到了山頂,看到了無比美麗壯觀的景色。
“孫悟空”這個名字帶給了我許多前進的動力以及面對困難的勇氣,而《西遊記》中其他人物也帶給了我一些品質,如沙僧的吃苦耐勞,豬八戒的仗義,唐僧的仁慈等,都對我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幫助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書的故事作文 篇3
小時候,媽媽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我不太懂這句話。現在在我長大了,我經常因為寫不出作文而煩惱。媽媽說這是因為我讀的書太少了。為了培養我讀書的興趣,媽媽就經常帶我到書城去讀書。
一進書城裡,我就融入到了書的海之中。我從《冒險小虎隊》一書中看到了三個智慧少年知難忘 而這、無懼無畏的精神;在《三國演義》中,我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欽佩不已。我最喜歡看“火燒赤壁”這個片斷,諸葛亮運用他豐富的天文知識而打敗了曹操,使我十分佩服。漸漸地,我就喜歡上了看書,並從書中體會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整套的《明朝那些事》,雖然是本史書,但我看得津津有味。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至1644年這300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其中,最讓我佩服的還是是朱元璋,他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龐大的帝國。
讀書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快樂,更讓我知道了怎樣為人處事,它豐富了我的大腦,增長了我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