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1

  魚,我們所欲也,熊掌,亦我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我們,有時也需要學習孟子那般“舍魚而取熊掌的勇氣”。花開一季,人活一世。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我們無法擁有,無力抓緊,那不如就鬆開,已獲得心靈的輕盈,靈魂的救贖。張開雙手,將攥緊的名利放下。如果追逐太多,便如翼繫上了黃金,再難馳騁藍天,再難鳥瞰世界。倘若不懂得這一層智慧,便永遠無法解讀陶淵明東籬之下采薇而食,種菊悠然的真意;再也無法理解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優雅詩意的棲息;永遠也無法體會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淡泊寧靜。他們放下了真正該放下的世俗名利。多少人一生只為攥緊他們,而錯失了人生最原始的快樂,殊不知那用盡一生追逐的名利實在有限,而陶淵明或許只稍微放開雙手,便擁有了他一生的桃花源。

  人們總說,一生中最後悔的事就是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那如果我們懂得適時的放手,可否讓這樣的遺憾減少一半?苦苦拘泥與那些我們求而不得的東西,只會讓我們的心靈過早的滄桑,過分的世俗,再也聽不到清花開放的聲響,蛙鳴一片的激動,漂泊沉淪只剩心靈的荒蕪。如果我們不懂得適時地放手,我們的人生將會怎麼樣呢?項羽烏江自刎的史實告訴我們,不懂的放手,即使你曾經風光無限,也難免留下英雄末路的悲嘆;屈原自投汨羅的經歷告訴我們,不懂的放手,即使你滿懷報負,也難免留下事與願違的遺憾。正因為魯迅先生選擇棄醫從文,終用自己犀利的筆觸喚醒國民麻木的靈魂;正因為毛澤東選擇放棄國民黨大員的地位,終於用自己堅定的意志締造新中國的偉大根基。

  不要有太多的迷茫與羈絆,再辛苦走了一趟後,我們越不明白,越默然和無知,生活中便會有更多的問號去牽纏於你,去阻礙你真正的步伐,去打擾你本來就狼狽的生活。比時適當的放手,你便會收穫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也因此變得真實,生命也因此顯得高貴。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議論文2

  在社交網路時代,人們往往只願意接受與自己相同或相近的觀點,因此常在社交軟體上及“大資料”所推送的資訊中,接觸喜歡的、熟悉的世界。但這反而導致人們眼界縮小,閉目塞聽。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張開雙手,擁抱世界,去擁抱與你有著不同意見的'世界。

  《論語》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為君子意見相左卻相處和諧,而小人意見相同,卻並不和諧。人有主觀意識,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於是有不同的意見也無可厚非。也正由於人具有主觀感情色彩,不喜歡被否定,而喜歡被贊同的感覺。或許你一時的判斷是正確的,但萬一不是呢?

  曾經的“大清帝國”因為閉關鎖國,自詡“天朝上國”,不同外界交往,也不接受西洋文化。結果導致中華民族蒙受百年國恥,倘若他們願意張開雙手,去接納吸收新的事物,也許不會有如此悲劇發生。如今我國的“一帶一路”,表明我們願意與世界交往的心,不落於潮流。面對“兩個一百年”,我們毫不退縮。

  井底之蛙,以為抬頭的那一小片天光便是世界。而我們身處在一個到處都是贊同之聲的地方,不也正如井底之蛙一般?我覺得,我們應去了解新事物,多去聽聽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拓寬我們的視野。而聽取他人的意見,也有利於我們擁有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面來外來文化,我們也該如此。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吸收一切,我們應棄其糟粕,收其精華,共同進步。周恩來曾提出的“求同存異”的看法,也適用於此。

  當代社會,風氣浮躁,“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句道明人心。我們喜歡聽“你說的對”,而不是“我不這麼認為”,這導致了我們所見都是自我編織的,而非真實的世界。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張開雙手,勇敢地去擁抱世界呢?這個世界有許多人的聲音,而不只你一個人的聲音。然而,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我們必須躍出井口,不做孤陋寡聞的井底之蛙,我們吸取他人意見與看法,從而修正或補充自己的看法,那樣我們的世界才是無邊而充實的。

  那麼,你願意張開雙手,擁抱世界嗎?我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