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神奇的紙環》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神奇的紙環》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神奇的紙環》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神奇的紙環》,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探索用紙條製作成麥比烏斯圈。透過比較發現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透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活動準備】

  1、長紙條。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筆。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共同製作紙圈。

  1、出示紙條:這是什麼?(紙條)

  2、變一變,看它變成了什麼?(紙圈)

  3、你會做嗎?請小朋友來做一個這樣的紙圈。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裡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有什麼不同?

  5、你會做這個圈嗎?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麼做成的。

  7、你會做了嗎?請你來做一個這樣的圈。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麼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範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秘密呢。現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瞭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後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側畫線。最後要讓你畫的線連線起來。(教師示範)

  2、操作:幼兒畫線。

  3、幼兒表述: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麼神奇,老師這裡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裡,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裡。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著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秘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裡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著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摺剪一個小口,然後再沿著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3、瞧,它變成什麼了?

  1、老師這裡還給你準備了什麼?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著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請幼兒講述。看一下,現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介面?

  5、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著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介面的麥比烏斯圈。

  1、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才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幼兒講述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透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麼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四、拓展延伸:瞭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1、小科學家們,你知道嗎?麥比烏斯圈不但好玩,還很有用呢。科學家們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出示立交橋的圖片)立交橋,有了立交橋呢,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麼擁擠堵塞了,麥比烏斯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出示過山車圖片)這個是過山車,玩過山車的時候你無論轉多少個圈最終都會回到起點上,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機器上的一種傳輸帶,利用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節約。還有我們的磁帶,要聽完一面換另一面,日本的科學家呢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可以不用換就能聽完兩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當然,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還能發明更多的東西,希望你們成大了做個大科學家發現人們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師這裡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著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五、遊戲:麥比烏斯圈火車。讓我們坐上我們的麥比烏斯圈火車到教室裡一起剪剪看,記住要把你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第一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小朋友已經從藍色的車廂開到了紅色的車廂。到站了。請第二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讓我們跟老師們再見。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透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效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效能的探究慾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為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效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透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著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效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溼、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稜一稜、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為“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為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為“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透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為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為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