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妙用之諸佛境界
心經講述,大圓鏡智於內心能明照一切種性之微細特況。對自據點,因主伴昭彰。而由普賢性所聯絡之諸佛種性,亦莫不炳現當前,成立金剛界曼陀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要釋
遍照金剛唐密第五十代普門傳燈大奢黎馮達庵 撰述
後學弟子普式 錄要
第二節 諸佛境界
菩薩因地圓滿而證果位,則謂之佛。
佛為佛陀之略稱;或譯勃馱,母陀、沒陀,乃至古作浮圖,及其他相類之音,皆同一梵字也;義為“覺”。有二釋:(1)覺察,對煩惱障言之;察其為賊,知所防禦也。(2)覺悟,對所知障言之;悟一向被其昏蔽,今得通達也。由覺察可獲一切智;由覺悟可獲一切種智。具此二智,即名自覺。運以大悲,又名覺他。悲智並用,菩薩能之。一法未精,猶在因地。法法純熟,則名覺行圓滿;遂證佛果。
因地依般若波羅蜜多而修六度萬行,及功行具足,則般若波羅蜜多轉為一切智智。依此智顯現三種法身:
(一)自性法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即究竟涅槃,為受用變化諸身所依。寂然離相,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
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體也。此種法身,本來生佛同具。但眾生不能顯出;故獨曰諸如來真淨法界。法界者,一切法所依體也。約不生不滅而能任運示現生死無所留滯,則名究竟涅槃。受用身依此而建立。變化身依此而出興。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曰寂然離相,絕諸戲論。真實無量功德藏恆常具足;一切法本性莫不賅攝於是。
(二)受用法身
此有二種:
依無相之自性法身,開展為常樂我淨之真實色身;示現主伴,受用無邊法樂,謂之受用身。約自性並現,則稱受用法身。
(甲)自受用身
謂諸如來於無央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湛然相續,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
約漸教,如來在因地時,於無殃數劫,廣修六度萬行,為一切福慧資糧,及會得波羅蜜多,則成無邊功德藏。得十方如來共同加持,則現極圓淨常遍色身。是名自受用身。所為圓者,圓滿無缺;淨者,清淨無垢;常者,恆常不斷;遍者,普遍加持。此種色身,妙若虛空,壽命無盡;廣大法樂,受用無窮。約頓教,先蒙十方如來三密加持,於金剛心中頓顯自受用身。然外跡經驗未備,須依深般若波羅蜜多以大悲願力普救一切眾生也。
(乙)他受用身
謂諸如來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輪,決眾疑綱,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自受用身,屬大圓鏡智內證之境。能與感通者,唯十方諸佛。因地菩薩雖得妙平二智,示許參預也。佛為接引此類根機,依平等性智將無量功德藏開拓為外境。色相較詳,能令當機菩薩感見之。此色相名曰微妙淨功德身。所襯之境,則為純淨土。十地菩薩皆得現身於此境之中。佛以大神通力加持彼身,令接受一切法平等實性。又以妙觀察智取相當*輪而開示之,令各悟入法界妙用,同受大乘法樂。此法樂與自受用身不同;內外境互異故。
(丙)變化法身
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他受用身之法力,唯具妙平二智之菩薩乃克感應。無此二智者,須以變化身攝受之。此用成所作智潛力加持當機,使當前各見隨類之身也。 當機若為變易身,則現同類意成身在淨土說法。聽法者,或聲聞,或緣覺,或地前菩薩。當機若為分段身,則現同趣五識身在穢土說法。聽法者皆異生之倫。有時為攝機故,亦現神通而說,俾各得利樂。曰變化身者,亦約自性並現言之也。
上為顯教極談,最足依據。在密教更開出等流法身一種;乃如來分位差別智平等流現之身(如觀音等)。然亦可攝於受用變化二身眷屬之內。此諸佛境界之大綱也。
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謂之三世。任何法性,當顯現為法相時,名為現在法。未現之前,似作引導之他相,及今追溯之,則名過去法。既現之後,似作代興之他相,於今預測之,則名未來法。
過去之法能引起現在法;現在之法能引起未來法;此乃因緣展轉牽引之義。
過未之法,只有其名,為妙觀察智所獨知;加以意識,則幻作法塵,此屬非量。現在之法,則由意識與前五識俱起,而成現量之相。
諸佛體性,自妙觀察智觀之,本無時方可言。今曰三世,約世間所見之變化身也。
三世諸佛,有狹義,有廣義。或以賢劫中之釋尊為現在佛;釋尊以前三佛為過去佛;釋尊以後九百九十六佛為未來佛;此狹義也。或以現時十方應[化]身佛為現在佛;前此化跡皆為過去佛;後此化跡皆為未來佛;此廣義也。
賢劫者,現在大劫之專名。每一大劫含四中劫,每一中劫含二十小劫。小劫之長,無確實數量,只是歷時久遠之表示。四中劫者: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約諸佛修因時言之。蓋必如是,乃能成辦一切智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為無上正等正覺,亦譯無上正遍知;即一切智智之異名。此性可分五門顯之;即上章第五節所述之五智。
梵音“阿”義為無;“耨多羅”義為上;“三藐”義為正等;“三菩提”義為正覺;合而言之,曰無上正等正覺。又正等者,平等普遍也;正覺者,靈知也;故或譯無上正遍知。一切智者,諸識所起法相,當體即空之智也。於“空”之中,更會其所成“有”之理趣,而無所不明,是謂一切智智。正遍知即對一切法正理無所不明,故為一切智智之異名。一切智智雖無所不攝,揭其要旨不外五智。
以五智攝三身,其說不一。取其顯密融通者,則如下表:
(1)自性法身——法界體性智攝
自性法身,原是大空中證明一切法性之正智所顯現。此智因所證無象,只是體性;故曰法界體性智。中分本有修生二種。本有法身,一切從生皆具;但只具性理,不能隨緣起用。修生法身,從實地習練得來;一切妙用皆能轉變無礙,此唯佛獨“得”。本節所談,即指此也。
(2)受用法身
(a)自受用身——大圓鏡智攝
(b)他受用身 ①福德身——平等性智攝 ②智慧身——妙觀察智攝
大圓鏡智於內心能明照一切種性之微細特況。對自據點,因主伴昭彰。而由普賢性所聯絡之諸佛種性,亦莫不炳現當前,成立金剛界曼陀羅。曼陀羅中尊即自受用身。為依大圓鏡智明照而有,故曰大圓鏡智攝。
他受用身依平等性智普遍開發無量功德藏之真實法性;現作種種光明,或三昧耶形,以接引,皆福德之表示,故曰他受用之福德身,平等性智攝。又依妙觀察智隨緣獻寶種種*輪;啟發地上菩薩無量智慧,俾各獲無上理趣。故曰他受用之智慧身,妙觀察智攝。
(3)變化法身——成所作智攝。
依成所作智之羯磨事業,加增自身五根力量,以加持當機。當機得此強力增上緣,若曾種過相當因緣者,便得從六塵發見化跡功用,而隱揭發解脫種子。故曰變化法身,成所作智攝。
此據各種法身所依主要智言之;其實三身皆具五智。五智之中,鏡等四智修習而生;法界體性智則與之互證而已。
五智具足之法身,不惟轉識蘊得大自在;即色受想行四蘊,亦無不轉為大自在。諸佛境界,如是如是。
識原助智發達,喧賓奪主,智遂不彰。能隨時抑識揚智、即是轉識成智得大自在。色受想行四蘊依識而有。識已真淨,此四蘊亦各轉為妙性,皆大自在。此乃佛之境界。
攝大乘論彼果智分雲:“法身由幾許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1)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2)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3)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4)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5)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彼果智者,是為彼行人離一切障所生智德;是已證佛果,以殊勝智顯三種法身。三身皆大自在,實由轉五蘊得五種自在也。
首章照見五蘊皆空,屬因地攝。此五轉依乃果地攝。觀自在三摩地至此,庶稱造極;即觀自在王如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