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有瞽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有瞽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有瞽

  原文:

  有有,在周之庭。設業設,崇牙樹羽。應田縣鼓,磬。

  既備乃奏,簫管備舉。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我客戾止,永觀成。

  譯文:

  雙目失明的樂師組成樂隊,

  王室祭祖時應召來宗廟。

  擺設起懸掛鐘鼓的樂架,

  上面裝飾著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磬安放得井井有條。

  一切就緒便開始演奏,

  簫管齊鳴一片樂音繞。

  眾樂交響發聲洪亮,

  肅穆舒緩和諧美妙,

  先祖神靈聽了興致高。

  諸位賓客應邀光臨,

  長久地欣賞這樂曲一套。

  註釋:

  ⑴(gǔ):盲人。這裡指周代的盲人樂師。

  ⑵業:懸掛樂器的橫木上的大板,為鋸齒狀。(jù):懸掛樂器的直木架,上有業。

  ⑶崇牙:業上用以掛樂器的木釘。樹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裝飾。

  ⑷應:小鼓。田:大鼓。縣(xuán):“懸”的本字。

  ⑸(táo):一種立鼓。一說為一柄兩耳的搖鼓。磬(qìng):玉石制的板狀打擊樂器。(zhù):木製的打擊樂器,狀如漆桶。音樂開始時擊。(yǔ):即“”,打擊樂器,狀如伏虎,背上有鋸齒。以木尺刮之發聲,用以止樂。

  ⑹備:安排就緒。

  ⑺簫管:竹製吹奏樂器。

  ⑻(huáng):樂聲大而和諧。

  ⑼肅(yōng):肅穆舒緩。

  ⑽戾(lì):到達。

  ⑾永:長。成:一曲奏完。

  鑑賞:

  周代有選用先天性盲人擔任樂官的制度,據《周禮·春官·序官》記載,其中的演奏人員有“蒙,上四十人,中百人,下百有六十人”,計三百人;另有“瞭三百人”,賈公彥疏說“瞭,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樂隊中配備視力正常的人做盲人樂師的助手。可見,當時王室樂隊的規模相當龐大。《有》描寫的.正是王室樂隊演奏的壯觀場面。

  “有有,在周之庭”,說明在宗廟上奏樂的主體是;而“設業設”、安置樂器的則當是擔任的輔的瞭。樂器則列舉了應、田、、磬、、、簫管,與《周禮·春官》所載“蒙掌播、、、、簫管、絃歌”基本相符,其中為起樂、()為止樂之器,以首尾涵蓋,表示這次演奏動用了全套樂器而“八音克諧”(《尚書·舜典》),“聲,肅和鳴”,其音樂自然十分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