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00字(精選11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00字(精選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00字(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送東陽馬生序》中說的是作者宋濂自己的求學故事。是作者給同鄉後學的臨別贈言。書中描寫了作者艱苦的求學歷程。書中的作者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作者小時家裡很窮,沒有書讀,就去借書,之後拿來抄寫。其次,成年後,又跑到百里以外去請教先生。最後,在冬天,又不得不冒著風雪去求學。他這種不畏艱辛,知難而進,好學上進,樂觀向上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了自己求學的艱辛經歷,從而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文中透過,自己的衣食住行與同舍生的比較,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也要捨得吃苦,要有恆心與毅力。

  這篇文章也勉勵我,要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告誡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我讀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的,這次給我了很多回憶,很多想法。

  讀了這篇後,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樣能刻苦讀書嗎?能像他一樣捱餓挨凍嗎?還能像他一樣求師艱難嗎?所有的答案只是一樣的,一個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諸生”那樣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媽媽呢?對,沒錯!他們曾經介紹過,他們年輕時,家庭經濟非常貧困,連一隻布鞋、草鞋都買不起,學校遠,只能赤腳走去,應有多麼痛楚!但他們不放棄,他們認真學習,結果有一個這麼好的家庭,他們還能把我養得白白胖胖。

  讀了這篇後,我心裡只有慚愧,我有這麼好的頭腦,我讀了九年,唉!一點沒有進步,真遺憾!我現在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內努力改變嗎?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宋濂是我國明初文學家,今天我便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一文。

  宋濂小時候,有次天氣寒冷到連墨汁都凍成堅硬的冰,可他仍堅持認真讀書學習,一方面表現了他學習刻苦,而且具有很強的責任感,信守承諾,不敢違約。單是最後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正所謂“一諾千金”,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宋濂那樣守誠信,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呈現一派非常和諧的景象。

  勤奮刻苦,這大概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做到的吧!不過,現在的我們大多是溫室裡的花朵,家長的呵護,自己的嬌慣,何談“勤奮刻苦”一詞?很少有人能像宋濂那樣不為貧窮而自卑,只為學習而快樂!讓我們心存夢想,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做起,告別浮華,告別懶惰,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氣魄,努力拼搏,奮鬥一生!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為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寫的。宋濂因為刻苦讀書而中舉,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

  這篇文講的是宋濂的學習經歷。宋濂從小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沒錢,就只好借書來讀,用筆抄錄下來。到了成年以後,宋濂就更加喜歡讀書了。時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學問的老師請教,刻苦鑽研。

  當宋濂從師求學時,揹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雖然雪深數尺,凜冽寒風,他依然堅持到學舍去讀書,往往是四肢被凍得不能動彈。

  宋濂那時候的環境那麼糟糕,他都還堅持讀書,從不放棄,最後終於有了出息。我們今天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認真讀書,缺少的就是他那種刻苦精神。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刻苦的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為國家效力。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今天閒了點,工作和生活都在隨意中,隨便翻書,讀了幾遍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觸。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痴迷,對衣著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著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著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為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為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才知道古人讀書求學的艱難。作者宋濂首先敘述自己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絡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最後讚許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

  看來,古人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的確還須努力學習才是。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有學校可進,有老師可請教,只要你虛心學習,老師定會傾囊相援,且無後顧之憂,即不必像古人之“手錄”,又不用“負篋曳屣”,因此,“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責任在於自己。

  宋濂不愧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會,能像宋濂這樣德隆望尊的官員寫如此毫無教訓人味道的序給同鄉晚輩,恐怕也不多見。雖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時沒有經歷過求學的種種艱辛,怕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感慨和叮囑。

  我欣賞宋濂那句“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名言。

  願我們努力從古人那裡汲取知識和力量,勤奮學習,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今天,我們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一課,這是宋濂寫給他的晚輩的一封贈序。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學中的苦難。

  宋濂小時候喜愛讀書,但家裡貧窮,買不起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並且親手抄錄。在天氣非常冷的時候,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放鬆讀書。他成年之後,又擔心沒有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教他知識,跑到幾百裡外,向當地的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追隨老師時,他揹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積了好幾尺,他的腳、皮膚都被凍裂了,去全然不知。到達學舍,他不羨慕同舍生飯菜豐富、衣服華麗,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從中,我體驗到了宋濂艱苦的學習過程,勤奮謙虛的學習態度,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也告訴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絡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不難就能夠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的專心與否。

  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向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我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所以,他之後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

  其實,學有所成並不必須要在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到達的,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態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教師看好他,並想把自我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教師的有所不一樣,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所以,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教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都在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的音樂家。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為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裡穿著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為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

  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1

  宋濂的確心理素質好。

  我常常在想,假若宋濂至死依舊沒能等到新王朝建立,他會不會覺得冤枉?因為他被朱元璋召入朝廷修《元史》時,已經59歲,他的人生還有12年結束,或許宋濂真的就被歷史淹沒,宋濂當初求學所承受的,還會被後人記得嗎?宋濂大概承襲了少時即愛好讀書的秉性和愛好,真的就堅持下去,併成為大家,這或許,是歷史給宋濂最好的回報,讓他的人生延長了13年。

  我想,假如歷史真的殘酷一點,宋濂沒有等到那一天,他也不會後悔當年為求學所付出的艱辛的,或許他會給後人留下一部書,又或許,他僅僅給後代留下一段佳話,又或許,他什麼都沒留下,但他從此,就有了另一番境界和胸懷。宋濂不會後悔的,我知道。

  吾輩當自勉!或許,這也算我們跟著馬生沾的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