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6篇

大班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透過討論,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稱、特徵、生長環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樂意參與小組的討論及材料的準備,有一定的任務意識。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挖些野菜,每組一份。

  2、活動前幼兒做關於野菜的調查表。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談話,感知野菜的特徵。

  教師:你吃過哪些野菜?

  教師出事相應的野菜,幫助幼兒初步認識各種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徵。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野菜?它們為什麼叫野菜呢?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野菜的根、莖、葉,瞭解其明顯特徵。

  請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各種野菜的根、莖、葉的特徵以及自己的發現。

  2、引導幼兒討論野菜的生長環境。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麼多野菜,你們想去挖野菜嗎?它們可能會長在什麼地方呢?它是喜歡潮溼的還是乾燥呢?喜歡陽光還是陰暗呢?為什麼?

  教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3、引導幼兒討論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師:每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們可是我們怎樣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幫助我們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裡呢?(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此討論後,按組依次介紹。)教師:這些材料由誰來準備呢?(每個小組自己討論一下。)教師鼓勵幼兒自己準備工具,並落實到每個幼兒,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任務意識。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紙的摺疊方式與承受力之間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豐富幼兒對力的感性經驗。

  教學準備

  相同大小的紙、塑膠小兔若干、兩塊高矮相同的積木,記錄表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幼兒透過實驗操作發現紙摺疊越多越能承受壓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

  講解演示法、探索操作法;實物

  活動過程:

  一、觀察,發現問題

  師:“我請小朋友看徐老師做一個有趣實驗。”

  教師把一張紙架在兩塊積木上,先讓孩子猜想往上面放塑膠小兔,紙會不會掉下來,然後往紙上放塑膠小兔,請幼兒觀察,鼓勵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幼兒觀察教師實驗,並猜測紙上放小兔會不會掉下來。

  二、得出讓紙結實的辦法

  1、請幼兒想想怎樣能使這張紙橋變得更結實,能承受小兔的重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師:“你們覺得怎樣才能使這張紙橋變得更結實?我請小朋友說一說。”

  2、嘗試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式實驗,驗證哪種折法承受的重量最大。

  幼兒說一說自己想到的方法,並說說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想。

  以幼兒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幼兒探索怎樣摺紙橋可以使紙具有較大的承受能力,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三、驗證猜測結果。

  師:“現在,我們想了好多辦法,我要請你們來試一試,用紙來折一折結實的小橋。我要求,每個小朋友折的要和你的小夥伴折的不一樣,我們要動動腦筋,看看有什麼好辦法”

  幼兒兩兩討論一下自己想怎樣折,然後操作

  幼兒一邊操作,教師引導“試試看把紙折成拱形的會不會增加橋的承受力”、“有沒有小朋友折成瓦楞的形狀”。

  教師有目的的要求小組幼兒折的方式不要全部一樣,也有利於幼兒比教。透過自己動手,觀察比較的方式自己來得出結論,有利於幼兒自信心的養成。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探索使潛水艇又快又穩地潛入水底的方法。

  2、在小組活動中,懂得分工合作,明確各自承擔的任務。

  3、勇於嘗試,不怕失敗,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製作微型潛水艇一艘(在飲料瓶的一面鑿一排或兩排孔用來進水),打好洞眼的塑膠瓶(每組一個)。

  2、操作材料:螺絲、木塊、鵝卵石、橡皮、長磁條、沙子等。

  3、皮筋、膠帶、整理箱裝三分之二的水、抹布、記錄表。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自制的潛水艇,提問:這是我們自己製作的潛水艇,誰來試試怎樣讓它沉下去?

  2、幼兒演示,大家仔細觀察,發現問題。

  教師:潛水艇下沉了嗎?下沉的速度怎麼樣?(幼兒爭先恐後表述:潛水艇下沉得太慢了:潛水艇後面先沉下去了,前面沒有沉……)

  3、教師以海軍叔叔的身份交給大家一個任務:讓潛水艇快速下沉,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並要求幼兒與同伴商討解決的辦法。

  4、幼兒4人一組展開討論推測,第一組認為在潛水艇上加上鐵塊或鐵條:第二組確定用石頭加重的辦法:第三組統一意見是在艇里加沙子,讓潛水艇變重;第四組認為再在潛水艇上多鑽幾個進水孔:第五組討論的結果是用磁鐵捆綁在潛水艇上增加它的重量。

  5、教師詢問究竟哪種辦法好,幼兒都爭著說自己組的辦法好。這時,教師出示相應的操作材料和記錄表,讓幼兒明確如何記錄,提出分組操作要求,鼓勵幼兒去實際操作嘗試自己的推測能否成功。

  6、幼兒4人一組開始分工,商討誰是記錄員、取材員、操作員和彙報員,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後,大家開始進入有趣的實驗操作過程。

  7、教師巡視觀察各組的操作程序,並有目的地指導幫助。

  8、小組交流,確定彙報內容。(你們用了什麼材料?是怎麼做的?成功了嗎?)

  9、集體交流,請操作員展示潛水艇是否下沉,彙報員彙報操作的過程後,本組其他成員可來補充。表揚能始終堅持分工、職責明確的第一、第二、第四小組。

  10、根據幼兒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潛水艇不能平穩地下沉),師生共同展開討論:潛水艇為什麼會一頭先沉另一頭後沉呢?(重心不穩)哪一組有辦法讓潛水艇的身體同時平穩下沉?引導幼兒思考解決的辦法(將加重的物體放在潛水艇底部的某一個地方)。

  11、鼓勵幼兒小組討論出解決的方法後,再次嘗試讓潛水艇既快又平穩地下沉。教師分別巡迴指導,提供能幫助固定的輔助材料。

  12、請各組幼兒交流實驗的經驗、感受。

  師:你們是怎麼取得成功的?(幼兒彙報本組實驗的過程,採用的方法及實驗的感受。)

  13、表揚在小組合作中能遵守職責的小組,鼓勵沒有成功的小組再次嘗試,尋找更好的方法。(王慧敏)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背景:

  我班幼兒愛提問,可發現問題後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問題不肯深究,常常這個來問:“為什麼”,那個來問“為什麼”。我覺得:大班幼兒不但應該發現問題,更應該掌握解決問題的本領——探索。因此,我設計了此活動,以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自己動手嘗試瞭解篩子的作用,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係。

  2、對探索活動產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 操作檯上準備:

  (1)黃豆與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鑷子、筷子、中孔篩子各1

  (2)米和麵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個,篩孔不一的篩子3個

  2、為幼兒準備:

  (1)各種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黃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個

  (2)中孔篩子10個

  (3)每2人1個託盆,內裝:米和麵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個,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

  3、錄影2段,內容為:

  (1)建築工地上,工人們用篩子挑選細沙

  (2)農村裡,農民用篩子篩出乾淨的稻穀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課題

  (1)師:今天,老師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黃豆裡了。(出示混合物)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幫我一個忙:把芝麻和黃豆分開。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鑷子、筷子、篩子。隨便你用哪一種方把它們分開,分別放在兩個碗裡,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評析:設定問題請幼兒回答,有效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2、初次嘗試:發現篩子的作用

  (1)師:你是用什麼方法分的?分完了嗎?

  幼A:我用勺子把黃豆舀出來,還沒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黃豆夾出來的,還沒分完呢。

  (2)師:誰已經分完了?你是用什麼方法分的?(鞏固詞:篩子)請用篩子的幼兒進行示範,然後大家都來嘗試。

  評析:此環節透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比較,發現了篩子能分離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3、二次嘗試:發現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

  (1)師:你知道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嗎?(幼兒邊操作邊討論)

  (2)師:你覺得用篩子分東西有什麼好處?

  幼A:很快。

  幼B:很方便。

  評析:此環節幼兒在操作、討論中得出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篩子上有許多篩孔,它能把比孔小的東西漏下去,比孔大的東西留在上面,這樣就把兩樣東西分開了。4、三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係(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麵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

  (1)師:這些東西你們是不是用一種篩子來分的?

  (2)師:米和麵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嗎?我們來試試。教師演示用大孔的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漏了下去。

  (3)師:為什麼會這樣?

  幼:米和麵粉都比篩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師:蠶豆和麵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別的行嗎?教師演示用小孔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留在上面。

  (5)師:為什麼會這樣?

  幼:蠶豆和赤豆都比篩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

  評析:此環節透過教師的演示,使幼兒明白了分東西時要選擇合適的篩5、四次嘗試:選擇合適的篩子來分

  師:再請小朋友把這些東西用合適的篩子來分一遍,看誰分得又快又準確。

  評析:幼兒透過選擇合適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6、觀看錄影,瞭解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師:在日常生活中,篩子還有很多用處呢,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錄影)

  (四)活動延伸:

  把三樣、四樣東西混在一起,請幼兒想辦法分開。三、活動評析:科學活動《有用的篩子》改變了以往單純教與學的形式,將知識傳授與探索活動相結合,淡化了教與學的界限,使幼兒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人。遞進式的活動環節使幼兒“跳一下,夠得到”,從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動物的翅膀,學習使用觀察記錄表。

  2、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3、幼兒能大膽想象,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有關動物翅膀的資料、卡片等,佈置“動物翅膀”展。

  2、實物投影儀。

  3、觀察記錄表若干。膠棒、記號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參觀翅膀展,初步觀察,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1、參觀動物翅膀展。(幼兒蒐集的資料圖片、手工、玩具、圖書)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去參觀動物翅膀展,在參觀的時候我們要仔細觀察它們的翅膀,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

  2、引導幼兒分析討論。

  提問:“剛才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它的翅膀是什麼樣子的?” “它會飛嗎?”

  幼兒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原來,動物們的翅膀是不同樣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沒有;有的有兩對翅膀,有的只有一對;有的會飛,有的不會飛。現在我們再去仔細地觀察一下,然後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二、第二次參觀,學會使用觀察記錄表。

  1、出示、介紹觀察記錄表“首先請小朋友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將它們的小圖貼在左上角,然後根據你觀察的內容分別記錄在下面”。

  第一:“它的翅膀上有羽毛嗎?如果有,我們可以做一個什麼樣的標記?沒有又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呢?”(幼兒討論,回答)

  第二:“它有幾對翅膀呢?我們可以用什麼標記來表示?”(幼兒討論)

  第三:“它會飛嗎?可以做什麼標記?”(幼兒討論)

  2、幼兒自由觀察記錄,教師在旁給予指導和幫助。

  “現在我們就拿上記錄表,選擇你感興趣的動物去觀察吧!”

  3、集體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用實物投影儀放大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到前面來向大家介紹自己記錄的結果。

  三、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

  1、“動物有翅膀就一定會飛嗎?”(不是)“哪些會飛哪些不會呢?”(雞、鴨、鵝等不會飛,鳥、蜜蜂、蝴蝶等會飛。)

  2、“哪些動物的翅膀有羽毛?”(雞、鴨、鳥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沒有。)

  3、“哪些動物有一對翅膀,哪些有兩對呢?”(鳥、雞等有一對,蝴蝶、蜻蜓等有兩對。)

  4、“你還知道有那些動物也有翅膀呢?它們的翅膀又是怎樣的?”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四、幼兒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雙翅膀”。

  “如果我們人也有翅膀那該多好呀!你們想要翅膀嗎?如果有一對會飛的翅膀,你想做什麼呢?”幼兒暢談。

  “小朋友們想得真好,我們一起到班上去把我們美好的願望畫出來吧!”

  帶幼兒出活動室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現象。孩子們的很多遊戲:玩風車、放風箏等都離不開風。在幼兒園,常聽到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樹葉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 ……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特圍繞"風"是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孩子們進一步的探究和認識它。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善於觀察、探究自然的興趣。

  2.知道風是因為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初步瞭解風與人們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瞭解風的好處與壞處,以及人們怎樣利用風和戰勝風災。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扇子、紙、電扇、電吹風、吸管、打氣筒、氣球、礦泉水瓶、小風車、有關"風"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引出課題:(播放"風"聲的錄音)聽聽,是什麼聲音?

  提問:平時,你們是怎麼知道有風的?風來了,身邊的事物會怎麼樣?

  2.探索風的成因。

  (1)想一想,試一試:怎樣能產生風?

  教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小手在臉旁扇扇,有什麼感覺?想要風更大些怎麼辦?(用力扇動兩手)小結:空氣流動形成風,哪裡有空氣流動,哪裡就有風。扇的快,空氣流動的快,風就大,扇的慢,空氣流動的慢,風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動空氣產生風外,還有什麼方法使風兒出現?

  出示各種材料,幼兒動手實驗。

  你是怎樣利用這寫材料使風兒出現的?

  (3)老師給小朋友扇扇子,請小朋友試一試能不能抓住風?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風?

  小結:風看不見,抓不著,只能感覺到。

  3. 瞭解風的好處與壞處。

  (1)你喜歡風嗎?為什麼?

  幼兒討論。

  (2)觀看課件,瞭解大小不同的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及害處?

  教師小結:風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風吹乾了媽媽洗的衣服;使人涼快;讓風箏飛上天;傳播種子;風車轉動帶動發電機發電……。

  可是有時風生氣了就會做許多壞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樹木刮斷了;打翻了魚船、引發沙塵暴……這樣的風很可恨。

  (3)可是風兒為什麼會生氣呢?怎樣才能不讓風兒做壞事?

  小結:現在的人們本領可大了,想出了許多辦法不讓風做壞事,人們建起了防風林,把風擋住,還提前預報風,這就減少了風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4.遊戲:風來了。

  幼兒想象自己是某樣物體,如:衣服、樹枝……,根據教師所提的風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風來了"、"中級風來了"、"大風來了"等,引導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變化。

  5. "風車轉轉轉"。

  幼兒每人一個風車,帶幼兒到戶外玩風車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