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7篇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7篇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春草

  唐代 唐彥謙

  天北天南繞路邊,託根無處不延綿。

  萋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

  譯文:

  天北天南繞路邊,託根無處不延綿。

  不管是天北還是天南,小草總是長滿路邊,它連綿不斷地向遠處生長,處處都能夠紮根繁衍。

  萋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

  茂盛的春草總是催人早日歸家,春風吹綠小草又是一年。

  註釋:

  天北天南繞路邊,託根無處不延綿。

  託:依賴。

  萋(qī)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

  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春草生兮萋萋”,“山中兮不可久留”。春草催人歸家,所以稱之為“無情物”。

  賞析:

  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處都生長著路邊的小草,依賴著草根,春草無處不綿延生長。可茂盛的春草總要催人回家,春風吹綠小草又過了一年了!詩人藉著春草又綠,抒發自己久在客外地強烈的思歸情緒。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

  六朝舊恨斜陽裡,南浦新愁細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綠,隔花偏襯舞裙紅。

  平川十里人歸晚,無數牛羊一笛風。

  翻譯

  春天來了,到處是一片蔥蘢的綠色,柔嫩的芳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極目眺望,只見越往遠處,草色越是濃密。

  想起六朝舊恨,南浦送別的場景。再回到眼前的景物,在迷離的草色中。

  水邊的春草和野花都似乎變成了當年的歌扇和舞裙,當年的歌扇和舞裙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

  平川十里,牧入暮歸,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見無數牛羊在慢慢蠕動,晚風習習,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笛聲。

  註釋

  茸茸:茂盛的樣子。

  六朝:歷史上吳、東晉、宋、齊、梁、陳皆建都與南京,因此稱為六朝。

  南浦:泛指水濱。後多指以送別之處。

  歌扇:唱歌時用的扇子。

  賞析

  《春草》是楊基的代表作,寫於南京。融融春輝,激起了詩人對生命意義的沉思。卻又寓情於景,自然流出,不著痕跡。

  首聯“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以寫實領起,春天來了,到處是一片蔥蘢的綠色。柔嫩的芳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肺腑。極目眺望,只見越往遠處,草色越是濃密,彷彿整個宇宙都浸透了濃濃的春意。此時此地,遊子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頷聯“六朝舊恨斜陽裡,南浦新愁細雨中”,翻空。寫出兩種不同的愁滋味。上句有芳草斜陽想起六朝舊恨,與唐代詩人韋莊的名句“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出於同一機抒。下句由細雨春草想起南浦傷別。這兩句一句弔古,一句傷別,情景不同,卻都是因春草惹起的愁思,隱含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立意恰與李白《憶秦娥》同。

  “近水欲迷歌扇綠,隔花偏襯舞裙紅”頸聯回想到眼前景物,在迷離的草色中,我們仍可看出六朝煙花歌舞的痕跡。在詩人眼裡,水邊的春草和野花似乎都變成了當年的歌扇和舞裙,當年的歌扇和舞裙又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歷史與現實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部夢幻般的圖畫。

  “平川十里人歸晚,無數牛羊一笛風”,結尾兩句翻出新意,平川十里,牧入暮歸,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見無數牛羊在慢慢蠕動,晚風習習,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笛聲。六朝舊夢已完全隱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幅充滿了田園氣息的牧人晚歸圖。

  從整體上了。這首詩以春草為題,借題發揮,寫出了詩人對生命意義哲理性審視,以及他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朦朧追求,同時,又筆筆緊扣主題,幾乎每一句都有春草的風情在搖曳,意境雋永,餘韻不絕,不失為寫景詠物詩中的珍品。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譯文

  春天已到長門宮,春草青青,梅花才綻開,一點點,未開勻。

  取出籠中碧雲茶,碾碎的末兒玉一樣晶瑩,想留住晨曉春光的好夢,咂一口,驚破了一杯碧綠的春景。

  層層花影掩映著重重門,疏疏簾幕透進淡淡月影,多麼好的黃昏。

  兩年第三次辜負了春神,歸來吧,說什麼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溫馨。

  註釋

  長門:長門宮,漢代宮名。漢武帝的陳皇后因妒失寵,打入長門宮。這裡以“長門”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獨的住所。

  些子:少許。破:綻開、吐豔。

  碧雲:指茶團。宋代的茶葉大都製成團狀,飲用時要碾碎再煮。碧:形容茶的顏色。籠碾:兩種碾茶用具,這裡作為動詞用,指把茶團放在各種器皿中碾碎。玉成塵:把茶團碾得細如粉塵。這裡“玉”字呼應“碧”字。

  留曉夢:還留戀和陶醉在拂曉時分做的好夢中。

  一甌春:指一盂茶。甌:盆、盂等盛器。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蘊變得豐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這一甌濃液之中。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時間而言是兩年或兩年多,就逢春次數而言則是三次。東君:原指太陽,後演變為春神。詞中指美好的春光。

  賞析:

  這首詞閒適淡雅,表惜春之情,為作者早期作品。

  “春到長門春草青”一句,寫作者晨起所見。“長門”,漢代長安離宮名,漢武帝陳皇后失寵,曾居此。“江梅”,遺核所生,非經人工栽培,又句直腳梅,也稱野梅,初春開紅白色花。梅可以說是早春的標誌。

  “些子”猶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開勻”謂還未普遍開放。惟其“未開勻”,所以特別新鮮可愛,使人感覺到春天已經來臨。這三句初春美景,寄寓著作嘆春之情。下面接寫飲茶。宋人將茶製成茶餅,飲用時須用茶碾碾成細末,然後煮飲。“碧雲籠碾”即講碾茶。“碧雲”指茶葉之色。“籠”指茶籠,貯茶之具。

  “玉成塵”既指將茶碾細,且謂茶葉名貴。“一甌春”意即一甌春茶。曉夢初醒,夢境猶縈繞腦際,喝下一杯春茶,才把它驅除。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甌品茗,是可樂之事,春天給作者帶來無限歡樂。上片主要作者茗茶賞景的歡愉之情,輕鬆優雅。

  下片一下過到黃昏,重點寫月。“重門”即多層之門。天剛黃昏,月兒即來與人作伴,淡淡的月光,照在稀疏的門簾上,花影掩映,飄散出縷縷幽香,春日的黃昏,是這樣恬靜,這樣香甜,難怪作者止不住要熱烈讚歎:“好黃昏!”這是“有我之境”,這個“我”就是詞人。正是她,此刻正在花前月下徘徊留連,沐浴著月之清輝,呼吸著花之清香。末尾三句點題。“東君”原為日神,後來演變為春神。農曆遇閏年,一年中首尾常有兩個立春日的情況。“二年三度”加重表現痛惜之情。“負東君”,這裡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師的春光是這樣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負了它,也非常可惜,何況兩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負,這該令人何等痛惜呢!正因為如此,所以此次歸來,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過汴京今年這個無比美好的春天。下片著重寫作者嘆春又惜春的心情。

  這首詞寫景如畫,意境淡遠。最為人稱道的是“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一句,《疏簾淡月》後成為詞牌名。賞析二

  這首詞,以惜春為抒情線索。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而專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開頭描繪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詞人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顯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為全詞定下了基調。

  開頭的幾句耐人尋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蘊《小重山》詞之一的成句,劈頭傳出了春的訊息。長門,原漢宮名。它是漢武帝陳皇后阿嬌失寵後居住的地方,後來多以它代指“冷宮”。李清照以“長門”入詞,則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種難言的幽傷,借用上述薛昭蘊宮怨詞的意境,為下文表達這種幽傷作了情緒上的鋪墊。二是生動地表現了春天的特有聲息。“春到長門春草青”,一句連用兩個“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態,給人以春風拂面的快感。不僅寫出了春的神奇,還借春草在經歷了寒冬之後對春天的渴盼,暗示女詞人回到丈夫身邊的無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斕的繪畫,起拍以下三句有著迷人的色彩和構圖。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間,梅枝與新蕊互襯,愈發顯得錯落有致,相映成趣。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幅嬌妍的春意圖,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的希望。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碧雲籠碾,即碾茶。宋人吃茶都是先碾後煮。碧雲是形容茶色。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詞人為之陶醉。她興致勃勃地取出名貴的“碧雲”茶團,碾碎煎煮。詞人本想一邊品茗,一邊回味早晨的夢境。哪知一經重溫“曉夢”,驚破了品嚐茶香的雅興。“驚破一甌春”的“春”字,語意雙關,不僅形容出茶色的純正,香氣的馥郁,更暗示了詞人的“曉夢”是與一種春景春情有關。

  詞的下片承“曉夢”而轉入對“黃昏”景象的描繪,側重表現春日黃昏的美好:“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疏簾,有雕飾的幃簾。作者輕輕兩筆,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黃昏景色。它如一幅水墨寫意畫,雖無明麗的色彩,但卻能在黑白中見精神,在清淡中顯神采,愈發給庭院增添了幾分恬靜與優雅。兩句裡“壓”“鋪”二字精策而傳神。“壓”字,委婉地描繪出了花兒的繁盛。因為花兒稀疏零星,花影就不會重重疊疊,給人以濃重如“壓”來之感。同時,它又體現了花兒的蓬勃生機。“鋪”字。首先,形象地顯示了月光朦朧和清淡。因為此時,夕陽才落,月亮剛剛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無,像是薄如蟬翼的輕紗一般,鋪蒙在疏簾之上,顯得是那樣輕靈,那樣柔美。其次,“鋪”字又寫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態。它就像是在含情脈脈地關注著女主人,表現出深深的依戀,類似於“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境界。“鋪”又與“壓”在用墨的濃淡、輕重、明暗、虛實上相互輝映,使得整個畫面體現出朦朧和諧之美。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在李清照的筆下,有許多著名的春景情詞,《如夢令》“昨夜雨風驟”、《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詠春名篇。對每一個春天,她都不肯虛度。此處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別地經意,這就將惜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將感情推向了高潮。

  統觀全詞,上下兩片,一早一晚,佈局精嚴。雖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讀來詞意層層遞進,情感節節發展。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無窮;下一片如百花競放,感情濃烈。兩相映照,足見她對丈夫的愛之深,思之切。在語言的運用方面,這首詞也很有特點。既有“江梅些子破,未開勻”、“歸來也,著意過今春”等淺白直露的口語,顯示了易安詞淡筆點染,自然雋永的風韻;也有“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等精煉的對句,顯示了易安詞的煉句煉意之功。特別是“壓”與“鋪”兩個字鍛鍊精妙,感到彷彿那誘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門上,而是壓在作者的心上;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照在簾上,而是直接鋪到了詞人的心裡。它承上啟下,把作者此時此地的心靈感受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來。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4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譯文

  隋煬帝已經再不可能見到,宮裡的芳草卻和舊時一樣逢春而長。

  仍是和昔日宮女們羅裙一樣的綠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著楚人。

  註釋

  春草宮:宮殿名,隋煬帝於揚州所建十宮之一。故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境內。

  君王:指隋煬帝。

  羅裙色:代指草的綠色。見芳草而憶羅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舊為楚地,故稱當地人為楚人。

  賞析

  此詩前兩句發出昔人不可見而春草依舊的感慨;後兩句詩人展開聯想,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全詩從芳草春色入筆,以景寫情,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進入了一個迴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規律是嚴峻無情的,歷史的法則是嚴峻無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終被人民前進的激浪吞沒。面對久已消沉的隋宮廢殿遺墟,詩人在首句發出“君王不可見”的感慨,這既是對歷史法則的深刻揭示,也同時深含著對暴君隋煬帝的鞭答。昔日豪華的樓臺亭閣,現在只能看見茂盛的“芳草”在“舊宮”廢墟中迎著春日瘋長著,“芳草”是作者在詩中展示的最顯著最明亮的可見物,這是緊扣詩題“春草宮”而來的,“芳草”二字不僅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宮”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傷今懷古的主題自然順暢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規和歷史的法則序列中。“春草宮”雖然在歷史的程序中成為廢殿遺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榮,春色依然濃烈地妝扮著這裡。

  而三四句中,“羅裙色”是從第二句中的“芳草”聯想而引出來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豔麗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這裡宮妃羅裙顏色,“猶帶”從語法上來看,把“芳草”與“羅裙”進行了自然地承上啟下式的連線,而更主要的是把讀者的思路,從眼前所見之景物而一下子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去,從詩意上緊緊地扣住了“懷古”的詩題,結句“青青向楚人”,又從歷史的回顧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間青青的芳草,隨意根植生長在楚地,它的心意還是向著“楚人”的。昔日春草宮所在的江都古為東楚地,所以詩人把這裡的人稱為“楚人”,這自然是從“懷古”的角度,把筆鋒擴充套件得很遠,伸到歷史的深層中去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自然歷史前進的軌跡是向著人民心願的。詩人在這裡把“青青”的“芳草”擬人化,是為請出這裡的自然景物作證,來闡明歷史前進的嚴峻軌跡。

  春草宮以春草命名,可見此地春色芳草之濃盛。此詩也正是從芳草春色入筆,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見當年的隋煬帝,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也進入了一個迴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長卿駐揚州時所作,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至公元768年(大曆三年)春之間。

  劉長卿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5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古詩簡介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早期在汴京所作的一首詞。此詞描寫初春之景和作者的閒適生活,以惜春為抒情線索,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而專注的女主人公形象。上片寫春晨,借景抒情;下片寫春夜,直抒胸臆。全詞寫景如畫,意境淡遠,將熱烈真摯的情感抒發得直率深切,表現出易安詞追求自然、不假雕飾的一貫風格。

  翻譯/譯文

  春天已到長門宮,春草青青,梅花才綻開一點點,尚未均勻開遍。取出籠中碧雲茶,碾碎的末兒玉一樣晶瑩,想留住清晨的好夢,咂一口,驚破了一杯碧綠的春景。

  層層的花影掩映著重重的門戶,疏疏的簾幕透進淡淡的月影,多麼美好的黃昏啊。已經是兩年三次辜負了春神,歸來吧,說什麼也要好好品味今年春天的溫馨。

  註釋

  ⑴小重山:詞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奩集》入“雙調”。唐人例用以寫“宮怨”,故其調悲。五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⑵長門句:此句是用五代薛昭蘊同調詞之成句。長門:西漢時期的宮殿名。漢武帝的陳皇后因妒失寵,打入長門宮。西漢司馬相如有《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這裡以“長門”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獨的住所。春草青:語出《楚辭·招隱士》“春草生兮萋萋”句。

  ⑶些子:一些,少許。宋蔡士裕《金縷曲》:“著些子,更奇妙。”宋柳永《洞仙歌》:“似覺些子輕孤,早恁揹人沾酒。”破:綻開、吐豔。

  ⑷碧雲:指茶團、茶餅。宋代的茶葉大都製成團狀,飲用時要碾碎再煮。此處以茶葉之顏色指代茶餅,亦可理解為茶籠上雕飾的花紋。籠碾:兩種碾茶用具,這裡作為動詞用,指把茶團放在各種器皿中碾碎。籠:貯茶之具。《樂府雅詞》作“龍”。玉成塵:把茶團碾得細如粉塵。這裡“玉”字呼應“碧”字,亦謂茶之名貴。黃庭堅《催公靜碾茶詩》:“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塵”,其中的“碾玉塵”與此詞“碾玉成塵”意同。宋時崇尚團茶,即將茶葉調和香料壓制成團狀,用時再碾碎,故稱“碾玉”。

  ⑸留曉夢:還留戀和陶醉在拂曉時分做的.好夢中。曉,《樂府雅詞》《歷代詩餘》作“晚”。

  ⑹驚破:形容一下子清醒過來。一甌(ōu)春:猶一甌春茶之省稱。指一盂茶。甌:指飲料容器。李煜《漁父》詞:“花滿渚,酒滿甌。”春:指茶。黃庭堅《踏莎行》:“碾破春風,香凝午帳”,其中的“春”,即指茶。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蘊變得豐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這一甌濃液之中。春,《歷代詩餘》作“雲”;一甌春,《樂府雅詞》作“一溪雲”。

  ⑺花:指上片所言之江梅。壓:形容花影層層疊疊。重門:一層一層的門。

  ⑻疏簾:指有雕飾的帷簾。

  ⑼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時間而言是兩年或兩年多,就逢春次數而言則是三次。東君:原為《楚辭·九歌》篇名,以東君為日神,後演變為春神。詞中指美好的春光。

  ⑽著意:即著意,用心的意思,猶《楚辭·九辨》:“惟著意而得之”之調。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當春懷人、盼望遠人歸來之作,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關於這首詞的具體創作背景,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此詞是詞人李清照得知丈夫將要回家時所作。李清照十八歲時嫁趙明誠,二十歲時趙出外任官,二十二歲時趙明誠授鴻臚少卿,回京師。此詞或作於這兩年間。一說崇寧二年(1103)朝廷下詔禁止元祐黨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因此別夫回原籍。此詞作於李清照回原籍後的崇寧三年(1104)春。

  文學賞析

  這首思春懷人之作與表現同一題材的其他許多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沒有寫個人獨居之苦悶,也沒有寫良人不歸之怨恨,而是熱情地呼喚遠行在外的丈夫早日歸來,一同度過春天的美好時光。小詞將熱烈真摯的情感抒發得直率深切,表現出易安詞追求自然、不假雕飾的一貫風格。

  起首三句是作者晨起所見,以白描筆法描繪早春景色,但又不同於一般地寫景。“春到長門春草青”,直接襲用五代薛昭蘊《小重山》詞之首句,暗寓幽閨獨居之意。薛詞即借“長門”事以寫宮怨。作者將自己的居處比作長門,意在表明丈夫離家後的孤獨。較之陳皇后,她此時雖然不是被棄,卻同是幽居。“春草青”,言下之意是:春草已青而良人未歸。《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暗用其意。“江梅些子破,未開勻。”言野梅只有少許嫩蕊初放,尚未遍開,而此時也正是賞梅的好時節。以上三句突出寫春色尚早,目的是要引出歇拍呼喚遠人歸來“著意過今春”之意。如果“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歐陽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也就不會有“著意過今春”的渴望。惟其“未開勻”,所以特別新鮮可愛,使人感到春天已經來臨。這三句既是寫景,也是在寫作者的驚喜、讚美之情。

  次三句寫晨起品茶。宋人習慣將茶製成茶餅,有月團、鳳團等數種,飲用時皆須先碾後煮。“碧雲籠碾玉成塵”,寫飲茶前的準備。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雲:“(韓魏公)不甚喜茶,無精粗,共置一籠,每盡,即取碾。”明馮時可《茶錄》:“蔡君謨謂范文正公:《採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今茶絕品,色甚白,翠綠乃下者,請改為‘玉塵飛’、‘素濤起’,何如?”所敘之事可資參證。“留曉夢,驚破一甌春。”寫曉夢初醒,所夢之事猶殘留在心,而香茗一杯,頓使人神志清爽,夢意盡消。曉夢初醒,夢境猶縈繞腦際,喝下一杯春茶,才把它驅除。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甌品茗,是可樂之事,春天給作者帶來無限歡樂。

  過後三句仍是寫景,不過時間由清曉移到了黃昏。“花影壓重門”,言梅花的姿影投射在重門之上顯得很濃重。此句有林逋《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疏簾鋪淡月”,言春月的清輝鋪灑在窗簾上,顯得很均勻。這兩句詞以對偶形式出之,勻齊中富於變化。按照習慣,“花影壓重門”本應對以“淡月鋪疏簾”,但在這裡詞人似乎有意將“淡月”和“疏簾”位置互換,一方面為了合於平仄,一方面也避免了雕飾之嫌。詞本不同於律詩,是不必追求對仗的嚴謹工穩的。這兩句詞生動地創造出初春月夜靜謐幽美的境界,為全詞精彩之筆;“壓”、“鋪”二字下得尤為精警,寫出了詞人對景物的特殊感受,充分顯示了李清照遣詞造句的深厚功力。

  以上由春草返青寫到江梅初綻,由花影壓門寫到淡月鋪簾,中間更穿插以春晨早起,茶香驅夢,如此反反覆覆描寫春天之美好,終於逼出了歇拍三句:“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農曆遇閏年,常有一年中首尾有兩個立春日的情況。據《金石錄後序》可知,李清照婚後,丈夫趙明誠或因負笈遠行,或因異地為官,每與妻子分別。丈夫常年在外,如今算來,已有兩年三個春天沒有在家裡度過了。“二年三度”是在加重表現其痛惜之情。“負東君”,這裡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師的春光是這樣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負了它,也非常可惜,何況兩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負,這是令人無比痛惜的。正因如此,所以這次歸來,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過汴京這個無比美好的春天。這三句詞卒章顯志,為一篇結穴。這一結尾,感情的激流直瀉而下,心底的情話衝口而出,把惜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把全詞的抒情有力地推向了高潮。

  這首詞寫景如畫,意境淡遠。其中“疏簾鋪淡月,好黃昏”句歷來為人稱道。“疏簾淡月”後來成為詞牌名。清況周頤《〈漱玉詞〉箋》:“《問蘧廬隨筆》雲,荊公《桂枝香》作名世,張東澤用易安“疏簾淡月”語填一闋,即改《桂枝香》為《疏簾淡月》。”這個記載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此詞對後世的影響。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楊基〔明代〕

  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

  六朝舊恨斜陽裡,南浦新愁細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綠,隔花偏襯舞裙紅。

  平川十里人歸晚,無數牛羊一笛風。

  譯文:

  春天來了,到處是一片蔥蘢遠綠色,柔嫩遠芳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極目眺望,只見越往遠處,草色越是濃密。想起六朝舊恨,南浦送別遠場景。再回到眼前遠景物,在迷離遠草色中。水邊遠春草和野花都似乎變成了當年遠歌扇和舞裙,當年遠歌扇和舞裙化作了今日遠春草和野花。平川十里,牧入暮歸,在茫茫遠草色中,只見無數牛羊在慢慢蠕動,晚風習習,傳來一陣陣悠揚遠笛聲。

  註釋:

  茸茸:茂盛遠樣子。六朝:歷史上吳、東晉、宋、齊、梁、陳皆建都與南京,因此稱為六朝。南浦:泛指水濱。後多指以送別之處。歌扇:唱歌時用遠扇子。

  賞析:

  《春草》是楊基的代表作,寫於南京。融融春輝,激起了詩人對生命意義的沉思。卻又寓情於景,自然流出,不著痕跡。

  首聯“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以寫實領起,春天來了,到處是一片蔥蘢的綠色。柔嫩的芳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肺腑。極目眺望,只見越往遠處,草色越是濃密,彷彿整個宇宙都浸透了濃濃的春意。此時此地,遊子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頷聯“六朝舊恨斜陽裡,南浦新愁細雨中”,翻空。寫出兩種不同的愁滋味。上句有芳草斜陽想起六朝舊恨,與唐代詩人韋莊的名句“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出於同一機抒。下句由細雨春草想起南浦傷別。這兩句一句弔古,一句傷別,情景不同,卻都是因春草惹起的愁思,隱含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立意恰與李白《憶秦娥》同。

  “近水欲迷歌扇綠,隔花偏襯舞裙紅”頸聯回想到眼前景物,在迷離的草色中,我們仍可看出六朝煙花歌舞的痕跡。在詩人眼裡,水邊的春草和野花似乎都變成了當年的歌扇和舞裙,當年的歌扇和舞裙又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歷史與現實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部夢幻般的圖畫。

  “平川十里人歸晚,無數牛羊一笛風”,結尾兩句翻出新意,平川十里,牧入暮歸,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見無數牛羊在慢慢蠕動,晚風習習,傳來一陣陣悠揚的笛聲。六朝舊夢已完全隱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幅充滿了田園氣息的牧人晚歸圖。

  從整體上了。這首詩以春草為題,借題發揮,寫出了詩人對生命意義哲理性審視,以及他對理想生活方式的朦朧追求,同時,又筆筆緊扣主題,幾乎每一句都有春草的風情在搖曳,意境雋永,餘韻不絕,不失為寫景詠物詩中的珍品。

春草原文翻譯及賞析7

  春草綿綿不可名,水邊原上亂抽榮。

  似嫌車馬繁華地,才入城門便不生。

  翻譯

  春天的野草長得茂密,連綿成片,無法分辨它的名字,在水邊、在土丘上隨意發芽蓬勃生長。

  似是不喜歡車水馬龍的繁華地方,一到城門旁邊就再也看不到它生長的痕跡。

  註釋

  綿綿:形容草生得茂密,連綿成片;不可名,叫不出名字。

  原上:原野上;榮,花。

  地:一作“處”。

  便不:一作“不見”,這兩句是說,春工草似乎厭倦城市的繁華喧囂,一到城裡就不再生長。

  賞析

  第一二兩句“春草綿綿不可名,水邊原上亂抽榮”。“抽榮”,一作抽莖;“榮”,本指草本植物的花,這裡指抽芽。詩的前兩句描寫春草在鄉野上旺盛生長的景象,無邊無際、無名無譽的春草,在溪水邊、在原野上發芽、生根、綿延生長,閒適自在、任意為家,它們不重花名,不以萱、蘭等驕世同類自驕,努力保持自尊自信的品格和精神。它們看似平凡,卻洋溢著生命本原的蔥綠。

  “似嫌車馬繁華地,才入城門便不生”這些天涯海角處處家的春草,一進入“城門”的“車馬繁華地”竟不再生長了!因何緣哪?“似嫌車馬繁華地”!好一個“嫌”字,既交待了“不生”城門之內的原因——厭惡城門內那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繁華與喧囂,所以才絕訣地拒絕在城內生存,更突顯了春草的品格。

  知人論詩,品詩至此,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詩人的作為品性。作者借詠春草,表達自己厭惡官場,鄙棄世俗,樂於歸隱,誓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操和豁達的人生態度。這樣的取意,暗合了羅鄴《賞春》詩的“芳草和煙暖更青,閒門要地一時生。年年點檢人間事,惟有東風不世情”之旨,又與唐末於武陵的《東門路》“東門車馬路,此路有浮沉。白日若不落,紅塵應更深。從來名利地,皆起是非心。所以青青草,年年生漢陰”相協。

  劉敞這首七絕同樣運用比興手法,借詠春草,寄寓他對一種人生品格的讚頌。在白居易的絕唱《賦得古原草送別》之後,劉敞從春草中發現了足以陶冶與啟迪人心的新鮮詩意,並能營造出獨特的意象,把新鮮的詩意含蓄地表達出來,堪稱宋詩中詠春草的佳篇。詩作表達的情感,更指它帶給我們的自然之理:要想使客觀事物健康成長,必須給予它們寬鬆的生長環境,這是使其賴以生長壯大的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