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譯文

  宰相的家中有一欄牡丹花,待到開花時主人卻不在家。

  不要說長安和洛陽不算遙遠,出了春明門處處皆是天涯。

  註釋

  此詩作於大和三年(829)三月。《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和:即唱和,古代詩人相互間應答酬謝所作的詩詞。

  令狐相公:即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稱。令狐楚入相在憲宗元和十四年。

  牡丹:是時京師盛行賞牡丹之風俗,“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當時人多以此為詩料。舒元輿《牡丹賦序》(《全唐文》七二七):“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於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重所知,花則何遇焉。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寢盛。今則自禁闥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瀰漫如四瀆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遊之士如狂焉。亦上國繁華之一事也。”

  平章宅:平章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簡稱,亦指宰相。《新唐書·百官志一》:“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唐之後,凡任宰相,均加此銜。

  令狐楚宅在唐長安城開化坊。《唐兩京城坊考》卷二,長安朱雀街東從北第二坊開化坊有“尚書左僕射令狐楚宅”,注引《酉陽雜俎》:“楚宅在開化坊,牡丹最盛。”

  兩京:指當時的上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此處因舊習以西京稱長安東京稱洛陽,合而稱兩京。

  春明門:唐代長安城外郭東面正中的城門。《唐六典》雲:“京師東面三門,中曰春明。”亦見《唐兩京城坊考》卷二。楚自長安東出赴洛陽,出此門,即離開長安城,故舉此為言。

  天涯:天邊,意極遙遠。唐代詩人王建罷官後,卜居長安西南“百里”之遙的原上,曾賦詩“長安無舊識,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賞析:

  此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作者劉禹錫在長安任集賢殿學士。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貶衡州,大和二年剛剛被召回京師任戶部尚書,不及半年又被調任為東都留守。唐人以京官為重,東都留守實是閒職,遠離京國使令狐楚怏怏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亦為其不平而唱和作此詩。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譯文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所有的花凋謝之後牡丹才開始吐芳露蕊,她被人喚作百花之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所有人都誇它的花姿天下第一,百花之中香豔無雙。

  註釋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殘紅:凋落的話。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競誇:誇耀爭競。

  賞析

  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著有《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這首詩,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只是誇獎牡丹“一花獨放,獨香天下”的好詞而已。私下以為,鑑賞文學作品,一定要從作者的身份乃至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思量、細琢磨,方有心得。

  大家知道,皮日休,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家庭,對晚唐黑暗現實不滿。他認為“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鹿門隱書》)”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國君如“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原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參加了黃巢起義軍。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他曾把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奉為“聖人”。他說:“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由此,可看出他對農民起義領袖的敬慕之情。

  這首歌頌牡丹的詩,從表面看,他賦於牡丹以堅強的性格,描寫它敢於在晚春末日一花獨放,花中稱王的高大形象和氣魄,頗似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不第後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題旨。黃巢寫自己敢於藐視李唐王朝,決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氣魄。皮口休這首《牡丹》詩,又似在透過花王牡丹暗示農民起義領袖,從而歌頌黃巢敢於反抗現實稱王天下的氣魄和革命精神。

  “落盡殘紅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們引向一個春色將闌的尾聲世界,使人看到落紅遍地,一片殘敗狼藉的景象,讓人感到落紅難綴,惋惜春天即將逝去。但正是在這春色將闌百花齊謝的晚春時節,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這何嘗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瀕於土崩瓦解的來世,黃巢自號“沖天大將軍”長安稱帝的現實寫照呢?

  “佳名喚作百花王。”次句緊承上句意脈,詩人像稱黃巢為“聖人”一樣,同樣認為牡丹花能在“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晚春世界,嚇人地生氣勃發,吐蕊怒放,要穩佔春光。它應該登上花王的寶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競誇天下無雙豔。”這句寫牡丹芳姿豔質,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表面上稱讚:“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實際上是對“沖天大將軍”黃巢的極口讚揚,也是人民競誇起義領袖的心聲。

  “獨立人間第一香。”這句承上句寫花美,而進一步寫花香,也暗合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句意。詩人認為牡丹不僅花色絢麗,端正大方,極富大國風度,有“國花”之稱,而且是香飄天下,花香萬里。又因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謝之時,故詩人極口讚揚只有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3

  幸自同開俱陰隱,何須相倚鬥輕盈。

  陵晨並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

  雙燕無機還拂掠,遊蜂多思正經營。

  長年是事皆拋盡,今日欄邊暫眼明。

  譯文

  很慶幸這些牡丹花開時,枝葉俱茂,所以花朵隱約依稀,它們也毋須互相依倚著爭奇鬥豔,以輕盈相比。

  清晨到來時一朵朵花兒都像新妝的面龐一樣,對著賞花的賓客偏偏都含著羞怯不語的深情。

  沒有心機的雙燕時時從花上掠過,多情的遊蜂卻正在花間盤旋採蜜。

  多年來我已懶於過問世事,令天在欄邊看到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暫時明亮起來。

  註釋

  陰隱:一作“隱約”。牡丹花開時,枝葉已盛,故云隱約。

  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撐。鬥:爭鬥比較。

  陵晨:凌晨,清晨。並作:同作。

  無機:沒有心機,無意。

  多思:多情。經營:此指蜂於花間盤旋採蜜。

  是事:事事,凡事。

  暫眼明:眼睛為鮮花照亮。

  賞析

  這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當時韓愈四十八歲,在朝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後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開,心情暢快,遂作此詩。

  創作背景

  第一聯“幸自同開俱陰隱,何須相倚鬥輕盈。”寫牡丹“同開俱陰隱”,不必“相倚鬥輕盈”,這是指牡丹花之間同開俱隱約,還是以牡丹與別的花相比較,並未言明。從詩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間可能性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擔心、緊張情緒。“何須”則是勸告語氣,正應“戲題”二字。這聯寫了牡丹同開俱隱約,又寫了它們之“鬥輕盈”。“陰隱”“輕盈”寫牡丹的神態,但這並不輕鬆。這一聯裡顯然凝聚著韓愈內心探處的難言之隱。清黃叔燦《唐詩箋說》認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場中人事糾葛,還是仕途升騰降落,難以探究。總之,韓愈似乎是將自己感慨寓於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韻致。

  第二聯“凌晨並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就牡丹的神態作進一層描繪。“並作”仍強調同樣的特徵,同上聯“同”、“俱”呼應,更說明鬥輕盈的不必要。是上聯旨意的形象論證。晚唐羅隱《杜丹花》詩寫道:“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確實可以看是受韓詩的影響,不過相比之下,韓的“對客偏含不語情”更含蓄別緻,有回味的餘地。再加上或許含有某種隱情於其中,就更引人入勝了。

  “雙燕無機還拂掠,遊蜂多思正經營”一聯描繪了牡丹花開之後燕舞蜂忙的嬉鬧場面。實際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處的環境。就牡丹自身而言,“鬥輕盈”就已經具有人格意識,“新妝面,不語情”就更強化了這種意識,這都是從牡丹本體出發,自然顯現,而雙燕、遊蜂作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頻頻關照、時時拂掠、苦苦經營,而作為牡丹自身卻又有念想。詩人似乎無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義。單就藝術描寫角度看,寫出了牡丹花的豔麗姿態,及其繁華場面,有很強吸引力,顯示了作者深厚語言工力非同尋常。而最後“長年是事皆拋棄,今日欄邊眼暫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見牡丹而心喜,忘卻多年塵俗之事的愉悅之情。清汪佑南《涇草堂詩話》就認為晚唐諸家詠牡丹“盡態極妍,總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過份,因諸家所詠自有其特點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論,但就藝術上的“輕清流麗,無意求工”這一點說,卻道出了韓愈這首詠牡丹詩的特色。而這一特色,恰恰是韓愈將自己心理感受注於詩中所致。清張鴻《批韓詩》認為這首詩有韓愈“不著色”的體格,確是一語中的。較之那些濃彩重飾只求形似的詠牡丹之作,韓愈這首《戲題牡丹》還是充滿神韻的。它不僅顯示作者駕馭語言的工力,描繪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戲”的背後,似乎也含有嚴肅的命題。這才是韓愈這首詩被評詩家稱道的真正原因。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4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註釋

  ⑴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⑵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幹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⑶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⑷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⑸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鑑賞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當時,牡丹價格十分昂貴,竟至“一本有直數萬者”(亦見《唐國史補》)。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段成式《酉陽雜俎》有關於此詩的記載:“唐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棵。值於長興私地。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士,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裡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遊人如雲。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並沒有著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著筆。豪貴們耽於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著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悅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著冷露的潤澤,更是著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穠豔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脫俗。作者正是透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說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儘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脫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讚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託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透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讚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說,在奼紫嫣紅的牡丹詩群裡,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5

  牡丹種曲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

  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

  翻譯

  當蓮花枝幹還未長出,秦蘅已經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

  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

  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後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

  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到哪兒去了,樓臺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註釋

  蓮:指水中荷花。

  秦蘅:香草名。秦為香草,蘅為杜衡。一說,秦為木名。

  走馬:騎馬馳逐。

  走:跑。

  斸:挖掘,砍。

  春草:指牡丹。

  香泥:芳香的泥土。

  卻月盆:半月形的花盆。

  綠房:指含苞的花蕾。花未開時,花苞為綠色,故稱。

  迎白曉:迎著黎明開放。白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美人:指貴族男女。

  醉語:醉後的胡言。

  散:花開之後,花瓣鬆散。

  闌:稀少。

  梁王:指漢文帝的兒子梁孝王劉武,這裡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

  羅衣:原指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此指牡丹的花葉。

  拂袖:掠過衣袖;舒展衣袖。

  蜀國弦: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

  歸霞:即晚霞,這是李賀特有的一種用詞方式。

  帔拖:晚霞拖曳著的長長影子。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

  蜀帳:指用精美的蜀錦製成的護花帷幕。

  嫣紅:豔美的牡丹花。嫣,同蔫,指花凋萎。

  落粉:卸妝。指花朵枯萎。

  承恩:受到恩寵,蒙受恩澤。

  檀郎:指晉朝文人潘岳。

  謝女:猶謝娘。唐人慣用來泛指少女。

  檀郎謝女:泛指遊玩賞花的貴族青年男女。

  樓臺:當年觀花處。

  鑑賞

  前四句寫栽種、花開。“蓮枝未長秦蘅老”(秦蘅也是一種香草),點明是暮春時節,“走馬馱金”是說牡丹價格之高,斸就是挖,春草就是牡丹。“水灌香泥卻月盆”是說牡丹的種植環境是“香泥”和“卻月(半月形)盆”;“一夜綠房迎白曉。”綠房指花苞,迎白曉指迎著黎明開放。

  中間四句既寫花期不久,亦寫貴族富貴不常在。“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一句寫牡丹繁盛之時國色天香,美豔動人,像嬌媚的美人在園中煙霧裡嫣紅若語。但這個美景不常在,黎明開放晚上就花散蝶飛,極寫繁榮之景之短促。“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梁王”指漢文帝的兒子梁孝王劉武,這裡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蜀國弦”樂府曲名,代指音樂。全句說,老一代的貴族漸漸老死(勢力漸微),但是他的下一代仍穿著羅衣,合著音樂賞花玩樂。

  後四句接上文,繼續借物寓人,以花寫人。“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帳即用蜀紙做的護花罩。全句說,花兒凋零,花帳也失去了光彩,嫣紅的花朵飄落,失去了主人的寵愛。隱喻老一輩貴族老死,新一輩貴族失去了當權者(皇帝)的寵愛和恩澤。“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檀郎:潘岳,小名檀奴,謝女:謝安蓄妓;檀郎謝女借指貴族青年男女。樓臺:當年觀花處。全句說:貴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麼歸宿呢,當年喧囂一時的觀花樓臺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語。

  創作背景

  唐貞元、元和之際,京都貴族賞玩牡丹成風,為此揮霍大量金錢。唐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歲暮,車馬若狂,以不耽樂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萬者。”詩人李賀寫下這首詩對此事進行了嘲諷。

  賞析二

  牡丹,國色天香,素有“花中王”之譽,被看作是富貴的象徵。中唐時代,長安貴族玩賞牡丹之風極盛。風氣如此,當時詩人多有詠歎之作,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買花》和李賀這首《牡丹種曲》。

  此詩首四句是寫買花和精心培植的情景:“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蓮枝中通外直,其花清香四飄,雖出於汙泥而不染,歷來被目為清高自好的君子之花。秦蘅花雖不足觀,但芳馨遠溢,一向被譽為芳潔內修的花中君子。首句,詩人不直寫牡丹,卻以“蓮枝”、“秦蘅”為陪襯。不言帝城春暮,卻說蓮枝尚未出水,秦蘅已經凋謝。這就不僅準確而形象地點明瞭牡丹開放的時節,而且透過高潔之花的.生不逢時,巧妙、含蓄地暗示出當時昏濁的社會風氣。嘆惋幽憤之情,溢於言表。第二句“走馬馱金劚春草”是寫王公貴族爭買牡丹的情景。這是一句特寫,寫得形象、深刻、具有穿透力。寫牡丹之昂貴,許渾有“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牡丹》)之句,是以價值與價格的嚴重背離使人感到驚異;寫爭買人數之多,劉禹錫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師”(《賞牡丹》)之句,是以場面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但這些詩句給予讀者心靈的震憾,都遠沒有賀詩來得強烈。“數十千錢”是可以計數的,而“走馬馱金”卻無法計量;“動京師”只見場面,而“走馬馱金”方見爭購者之身份,因而它能給人以更多的藝術聯想和情感衝動;同時,“千錢一窠(棵)”與“動京師都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判斷和表象的描寫,並不能給人以直觀的視覺感染和現象的透視,因而也就不能對思想內涵給予有力揭示。而“走馬馱金”則把抽象的價值概念蘊含於視覺形象之中,增強了動態感,使之更加醒目,因而也就更具有藝術的啟發作用。句中的“馱”字很傳神,極有份量。它表現的是“車載馬馱”之重金與買回的小小“春草”的直覺對比和鮮明反差。對比中,能使人對貴族行為的荒誕之極一目瞭然。句首一個“走”字,不僅寫出了王公貴族們急於購花的迫切心情,而且,也透露出他們傾城搶購時車馬喧闐、疾奔爭馳的熱鬧場面,充分表現了其狂熱病態的程度。接著寫對買來牡丹的精心培植:“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他們把牡丹養在精緻的半月形花盆中,水灌泥封,第二天清晨綠色的花蕾(綠房)就已綻開。此處不言噴水澆花,而用“水灌”,寫出了急於賞花的迫切心情;不言肥泥沃土,卻說“香泥”,一個“香”字,寫出了照料的精心備至,寵愛無比。養花的容器為“卻月盆”,不僅見其別緻精巧,而且給人以聯想,由其形如月,而在腦海中映現出其冰清似月、光潔如玉的質感形象。同時,盆的精美,又進一步地襯托出了花的精美絕倫,無比嬌貴。真是天遂人願,草木有情,一夜之間“春草”竟變成了灼灼鮮花。

  接下來四句是寫王公貴族們的賞花:“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這四句大意是說,花園之中,王公貴族們飲酒取樂。直到園中籠罩上了黃昏暮煙,美女們還在醉語喧譁。而牡丹花瓣已經開始飄散,採花的蜂蝶也紛紛離去。名貴的花朵雖已衰敗,牡丹的花托還殘留在枝上。美女們在《蜀國弦》(樂府曲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然而那些王公貴族們早已意興闌珊了。

  這一層本是寫賞花,然而賞花的過程卻隻字未題,從“一夜綠房迎白曉”的清晨,一下子就跨到了宴席即將結束的黃昏。時空的大幅度跳越,完全是為了服從於主題需要。因為王公貴族們的目的並不在於觀賞牡丹,而只不過是藉機炫耀富貴,與美女們尋歡作樂而已。詩人在這裡特別注意景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使讀者能夠在意象之間架起聯想的橋樑。牡丹雖然株值數萬,車載馬馱重金而得之,可謂異常昂貴。但是它植於“梁王”園中,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而已。花開一日,王公貴族——這些逐新求異的浪蝶們就已意興闌珊,又去尋求更新的刺激去了。而席間承歡賣笑的歌兒舞女們,她們的命運與牡丹一樣,也只不過是王公貴族手中的小小玩物而已。這就從深度和力度上深刻揭示出王公貴族們耽樂不止的生活情態。詩句中的“美人”與“晚花”、“醉語”與“園中煙”、“蝶兒”與“梁王”都形成了一一對應的關係,不僅渲染出了醉生夢死的濃郁氣氛,而且極富暗示性,啟示讀者透過表面的景象去思考生活的本質。

  最後四句是寫棄花:“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大意是說: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也昏暗下來了;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凋萎。那些賞花的紅男綠女們如今都睡在哪裡?他們正在花畔豪華的樓閣中如燕子般地親暱地呢喃夜語。這裡,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牡丹的被遺棄。又透過設問點明瞭題意。“罷承恩”三字,使牡丹彷彿也有了人的品格和感情;“眠何處”三字,說明“檀郎謝女”們均非正式夫妻,也沒有固定閫閣,是一群“野鴛鴦”;一個“眠”字,傳神地勾勒出了王公貴族無恥的醜態,揭示了其骯髒卑鄙的精神世界,從而使詩的內涵更加豐厚,大大增強了批判的犀利性。

  李賀此詩的藝術性很高。為了更明確地認識其獨特風格,不妨將其與白居易同一題材的《買花》作一些比較。

  首先,白詩通俗,風格明快,童嫗能解,而李詩則簡潔犀利,風格含蓄,意韻邃深。白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這是寫爭買牡丹的情景,可謂摹寫逼真,其境其情如在目前;而李詩“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只兩句,不僅將白詩這四句的含義囊括其中,而且也包容了後面的“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不僅如此,從白詩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中,看出買者拿五束絲絹換回百朵牡丹,還真有些心疼,而李詩一上來便是“走馬馱金”,揮金如土。兩者相較,李詩可謂高度凝鍊,一箭中的,筆力千鈞,抓住了統治者奢華的神髓。又如,描繪對於牡丹的精心照料,白詩是寫方法與過程“上張帷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可謂細節具體,精心護理。而李詩雖只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兩句,卻能傳神地表現出“春草”在王公園中的富貴寵遇。在藝術表現方法上,白詩基本上是客觀平直的敘述,最後借用田舍翁之口抒發感慨。而李賀詩則完全讓形象本身說話。透過一幅幅特殊畫面,揭示出王公貴族們糜爛不堪的生活。角度新穎,小中見大,內涵邃深,諷刺意味濃烈。

  其次,由於白李兩位詩人藝術表現方式不同,採用角度有異,因而在揭露的側重點和深度上也就產生了明顯的差異。白詩重點是寫“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在勸諫統治者,使之思考浪費的驚人和可恥。而李詩重點則在寫“玩花”。一株牡丹雖需“馱金”而得,但它植於王公貴族園中,卻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僅供酒席間的片刻玩賞而已,歌舞酒席之後,便被棄之如草芥了。透過寫購買價值的高昂與使用價值的微不足道,以鮮明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的日擲千金,揮霍無度;他們剝削敲榨人民極端殘酷,用之棄之卻輕如鴻毛,真是“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由於能夠深入地揭示統治者腐朽的生活本質,藝術形象典型,因而其主題和社會意義比白詩也就更加深刻突出。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豔的衛夫人;絲繡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燻?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註釋:

  錦幃(wéi):錦帳。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廁質錦帷,承芳綺縟。”衛夫人: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豔著稱。《典略》載,孔子回到衛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璆然。此句原注:《典略》雲:“夫子見南子在錦幃之中。”

  “繡被”句:用鄂君舉繡被擁越人的典故。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繡被覆之。此將牡丹喻為繡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垂手”句:《樂府解題》: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鬱金裙:用鬱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句: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

  “荀令”句:謂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燻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為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句:自詡有才。《南史·江淹傳》載,江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葉:一作“片”。朝雲:指巫山神女。戰國時楚懷王遊高唐,晝夢幸巫山之女。後好事者為立廟,號曰“朝雲”。唐元稹《白衣裳》詩:“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

  賞析:

  首聯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開頭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豔麗奪目含羞嬌豔。次句用《說苑》典故,原典是鄂君舉繡被擁越人,此謂“繡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樸》已指出其為誤用(桂謂當為“楚鄂君”)。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象成鄂君的繡被,將牡丹花想象成繡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豔的風采。“猶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

  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製飾物;鬱金裙指鬱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著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爐可待燻”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燻烘。據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燻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燻”。

  尾聯寫詩人陶醉於國色天香,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裡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蕩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豔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於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臥遙帷。

  章臺街裡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譯文

  其一

  在曲江林苑往年不可回憶,在西州今天忽然相互盼望。

  水邊亭舞幕天大雨春寒之氣還存在,絲羅褥子春天散香雖溫暖讓人沒感知。

  飛舞的蝴蝶專注採收落”之粉,美人在遠處憂愁地臥在帷幕中。

  長安章舞街裡還有其他”朵為伴,暫且圃您牡丹”如楚宮女的細腰在風雨後又減損多少枝?

  其二

  不要笑石榴”盛開遲而趕不上芳春,牡丹春過早地凋落更是愁人。

  它那”冠如潔白的玉盤,淚珠飛濺,傷心屢屢;無情風雨像急奏的錦瑟,繁弦促柱,破夢頻頻。

  萬里陰雲密佈,已不是過去”圃,一年美好生機,早付與汙泥流塵。

  在前溪舞歇歌殘後您若再回頭看看,定會感覺到今朝風雨裡牡丹的嬌美姿容正奇新。

  註釋

  回中:回中有二,一為汧之回中,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一為安定之回中,在今甘肅固原縣。詩題所稱回中,指後者。牡丹,富貴”,陰曆二、三月開。

  下苑:指漢代的宜春下苑。唐時稱曲江池。追:回憶。

  西州:地名,指安定郡。相期:期待;相約。

  水亭:臨水的亭子。

  羅薦:絲綢褥子。

  殷勤:情意懇切。

  章舞:戰國時秦宮中舞名。

  宮腰:語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浪笑:漫笑。榴”:石榴”。

  先期:約定日期之前;在事情發生或進行之前。零落:凋謝。

  玉盤:指牡丹”冠。似為白牡丹。據《洛陽”木記》記載,牡丹有叫玉盤妝的。玉盤也可能僅指形狀。

  舊圃:指往日曲江之”圃。

  流塵:飛揚的塵土。

  粉態:嬌美的姿容。

  賞析:

  第一首詩起聯謂牡丹往年植於曲江苑圃之繁華情景已不可復追,今日乃忽於此西州風雨之中相值,喻往歲進士登第、曲江遊賞、得意盡歡之盛況已不可再,今日竟淪落寄此涇州也。三承二,四承一,謂今日處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當年置身曲江苑圃時羅薦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應上“未可追”)。五六正寫“敗”字,謂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為雨敗後,花事已闌,有似佳人之悵臥遙帷,意興闌珊,精采全無矣。末聯諸家多從何焯、馮浩之說,謂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此解固似可通,然細按亦覺可疑。蓋此二章專寫“回中牡丹為雨所敗”,處處以曲江下苑與西州回中相對照,以見淪落天涯之恨。既雲“章臺街裡芳菲伴”,則彼等固身處京華,春風得意者,豈有淪落之恨?然則“且問宮腰損幾枝”者,謂其日日舞於春風之中,恐不免瘦損宮腰也。“宮腰損幾枝”非言其失意,乃謂其得意也。姚培謙謂“失意者失意,得意這未嘗不得意也”(《李義山詩集箋註》)似得其情。

  第二首詩首聯謂榴花開雖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傷心。三四寫牡丹為雨所敗,言玉盤之上,雨珠飛濺,似頻流傷心之淚;急雨打花,如錦瑟驚弦,聲聲破夢(《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有“雨打湘靈五十弦”之句)。“傷心”“破夢”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傷心破夢亦即作者之情懷遭遇。五六寫環境與敗後情景,萬里長空,陰雲密佈,氣候惡劣,已非當年曲江舊圃之環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塵。上六句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擊而淪落,心傷淚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環境已不可再,今後之前途已不可問。末聯則借異日花瓣落盡之時迥視今日雨中情景,猶感粉態之新豔,暗示將來之厄運更甚於今日。聯絡應宏博試被黜情事,此詩之感遇性質自不待言。

  這兩首詩是李商隱眾多詠物詩中的優秀作品。其格調比《安定城樓》更為淒涼、哀婉,與後期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風格一致。前一首以奇特的聯想寫牡丹,由牡丹想到遙臥的美人,用惆悵的美人寫敗落的牡丹,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且意象豐富,詩境優美,冷豔,表達精緻婉曲。後一首則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融進物中,物我一體。把感傷情緒注入朦朧瑰麗的詩境,用哀婉的情調、美麗的形象和詞采,寫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風格已大不似前。而這樣託物寄情的詠物詩卻大量出現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每一首都那樣哀傷、悽豔。這組詩對他以後的詠物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真正形成。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歲月,回望故鄉洛陽,仍是漫漫長路歸途無望。

  作為身在異鄉的龍鍾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註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國語·周語》雲:“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9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翻譯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註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

  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裡,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透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繫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佈人口的佳作。

  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複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遊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龍鍾,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末句有有餘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淒涼悲傷,於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髮,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彷彿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杆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蘊藉深至。

  鑑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敘》)。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紅牡丹

  唐代:王維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譯文: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牡丹葉碧綠鮮豔,嫻靜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時淺時深錯落有致。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面臨凋零,牡丹花卻是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註釋:

  綠豔閒且靜(jìng),紅衣淺復深。

  綠豔:指碧綠鮮豔的葉子。閒:通“嫻”,文雅的樣子。紅衣:指紅色的牡丹花瓣。淺復深:由淺到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qǐ)知心。

  愁欲斷:形容傷心到極點。心:牡丹花內心所想。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牡丹嬌豔可愛的丰姿和閒雅安靜的氣度,後兩句寫花欲凋謝時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這首詩以美人喻花,意境優美。含蓄蘊藉,餘味悠長。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這兩句先側重寫牡丹枝葉的狀態和花的色彩。詩人以人寫花,說碧綠鮮豔的牡丹葉,簇簇擁立,多像一個身著綠妝嫻靜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時淺時深錯落有致的紅色慾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開首這兩句,詩人把美人和牡丹融為一體,寫的是牡丹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這兩句是寫“牡丹仙子”的內心世界,說花兒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為牡丹花與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裡,牡丹花嬌嫩嫵媚,姿容娟秀,清香萬里,佔盡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駐,誰也無法挽留,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與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會調零衰敗,漸漸枯萎。因此,人們只知道欣賞春色,欣賞牡丹花的鮮豔,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這首詩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費苦心。以“綠豔”襯托“紅衣”,使牡丹顯得嬌媚動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而讓花兒自愁自哀自傷自嘆,真是翻奇出新,別有一番情致。全詩把牡丹花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感,達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較好的詠物詩。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牡丹

  唐代: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譯文: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麼辦法,數萬錢才能夠買到一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

  註釋: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kē)。

  無奈···何:沒有什麼辦法。窠:棵,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róng)葵不校多。

  共:一樣。戎葵:即蜀葵。又名吳葵,一丈紅。花有紅、紫、白等色。花供觀賞,根可入藥。校:相差。

  賞析:

  此詩以輕鬆平淡語言作側面譏刺。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

  “近來無奈社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壯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作者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於“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一叢豔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這無可奈何之諳中,蘊藏著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

  儘管花的聲譽這麼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後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閒處只緣多。”農村裡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風仙餅子花,處處人家都有它,城裡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裡將富貴之花壯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豔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唐代:佚名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向發嬌嗔,碎挼花打人。

  譯文: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閃爍,嬌美的人兒從簾前走過。滿面含笑問郎君:“我的容貌勝過花,還是花兒勝過我?”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嬌嗔,碎挼花打人。

  郎君故意說:“牡丹花兒比你強多了!”美人一面嬌嗔,一面將花揉得碎碎的扔到了檀郎臉上。

  註釋: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tán)郎:花強妾(qiè)貌強?

  檀郎:晉代潘岳小名檀奴,姿儀美好,舊因以“檀郎”或“檀奴”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嬌嗔(chēn),碎挼花打人。

  挼:揉搓。“挪”的異體字。《詞品》“美人”作“佳人”,“須道”作“只道”,“一向”作“一面”。

  賞析:

  這首《菩薩蠻》,生動地描繪了折花美女天真嬌痴的神態,謳歌男女間的愛情。寫得流麗自然,而又細膩入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

  楊升庵曰:此詞無名氏,唐玄宗嘗稱之。蓋又在《花間》之先也。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翻譯

  惆悵地看著臺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

  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淒涼的處境。

  縱然是晴明天氣裡,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汙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註釋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階:臺階。

  殘:凋謝。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謝。

  紅: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萎紅:枯萎的花。

  離披:紛紛下落貌。

  破豔:謂殘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飄零:凋謝;凋零。

  賞析

  在群芳鬥豔的花季裡,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透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訊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豔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後,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讚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淒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麼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後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淒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悽豔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豔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

  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

  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宋代·劉克莊《昭君怨·牡丹》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我曾經見到名你。文章中說只有洛陽的姚黃才是獨步天下的名花。(現在)與芍藥和瓊花相比,真是虧待了你。

  昔日你生長在花圃中,王侯將相爭相觀賞,如今花圃荊棘叢生,你與狐兔相種。請不要說起中州的慘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註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洛陽舊譜:古代洛陽盛產牡丹,故“洛陽舊譜”指牡丹譜之類的書。

  姚黃:牡丹珍貴品種之一,被譽為花王,北宋時十分名貴。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記載道:“姚黃者,千葉黃花,出於民姚氏家。”又云:“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於魏相仁溥家。”

  廣陵花:指芍藥和瓊花。廣陵:地名,在今揚州,古時以產芍藥聞名。

  虧:委屈。

  舊日王侯園圃(pǔ),今日荊榛(zhēn)狐兔:舊時王侯的園圃長滿了荊榛,狐狸、兔子亂竄。荊榛:荊棘;狐兔:暗喻敵兵。

  中州: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時在金人佔領之下。

  賞析

  大多數詞人寫牡丹,多贊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充闢富貴氣象。總之大都著重於一個喜字,而詞人獨闢蹊徑,寫牡丹近不幸命運,發之所未發,從而寄託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寫牡丹近身世。姚黃魏紫在當時是牡丹中近名貴品種,這裡單舉姚黃,是以姚黃代名貴牡丹花種。“獨步”二字,準確、簡潔地說出這些牡丹近美麗和名貴。三、四句轉寫目前。芍藥、瓊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雖經戰火摧殘,但仍近朝廷,常為詞人詠歌。而牡丹命運獨苦,淪落於敵人近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近近犧牲品。這是對牡丹近同情,煉是對朝廷當政者近怨憤。

  下片“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描繪了國破家亡後中州近慘象,同時煉形象地表明瞭牡丹近處境。盛世繁華時姚黃魏紫,傾國傾城;山河破碎中近一片焦土,牡丹煉就只剩下與荒煙衰草,荊榛狐兔相伴近命運了。詞人近憂國之心,離黍之哀,煉透過這些形象近描寫,得到充分近表現。文字極為精煉,含義極為豐富。“君莫說中州,怕花愁”蘊含著詞人極為複雜而深沉近感情。怕人說中州近慘境,並非怯懦,而是更翻進一層,說明愛中州之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近迫切,煉說明未能渡江驅敵近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漢空能壯志、報國無門近南宋末年,詞人那種不平靜近心潮是不言而喻近。結句“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詞人採用曲折寫法,不僅能表現出惜花近深厚情意,而且煉能引讀者進入境界,彷彿與牡丹相對,見其愁態,而不能無動於衷。

  全詞構思精妙,對比鮮明,感情深沉,達意委婉。雖是一首小詞,卻做到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並且結構嚴謹,層層相扣。借詠牡丹而生髮出一個富有積極意義近主題來,是與詞人近一腔愛國熱情緊緊相連近。感時傷世,寄情於花,充分表現了對國家人民命運近時刻關注。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豔,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遊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翻譯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

  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

  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豔,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

  紅紫深淺,呈現著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

  無力地臥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

  嬌生生的笑容,彷彿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

  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裡能比美爭芳。

  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藥,也不過那麼平常。

  於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

  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

  寂靜的衛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

  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

  擔心太陽曬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

  三代以後文采勝過實質,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

  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並非始於今日。

  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於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

  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

  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

  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註釋

  綻:裂開。此指花開。

  紅玉房:指紅牡丹花瓣。

  英:花瓣。

  燦燦:光彩鮮明耀眼。

  絳:深紅色。

  煌煌:光輝燦爛的樣子。

  蘭麝囊:裝著蘭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琪樹:神話中的玉樹。

  間:更迭。

  隨:任憑。

  比方:比較。

  石竹:草名,開紅白小花如銅錢大小。

  芙蓉:荷花。

  芍藥:觀賞植物名,花大而美。

  尋常:平常,平凡。

  王公與卿士:古時封爵,有王,有公,又論品階又有卿、大夫、士。

  遊花:外出賞花。

  冠蓋:帽子與車上的帷蓋。此朝中的達官貴人。

  庳車:指一種輕便靈巧的車子。

  軟輿:軟座轎子。

  細馬:良馬。

  衛公宅:唐李靖封衛國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唐時玩賞牡丹的勝地。

  三代:這裡指夏、商、周。

  文勝質:此處意為人們喜尚文采勝過了喜愛事物質樸的本性。

  有漸:有所加劇。

  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

  恤下:撫卹下民。動天,感動了上天。

  造化:大自然。

  卿士:古官階有公、卿、大夫、士。這裡泛指朝中官員。

  稼穡:指農事。

  賞析

  詩人運用描寫、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完成了這首有名的樂府詩。先以文彩豔麗的筆法描繪了牡丹妖豔迷人的姿色。繼寫由於牡丹的妖豔而引逗出卿士賞花的狂熱場面。然後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華不重實的流弊,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裡沒有采取直接抨擊卿士的辦法,而是採取一種委惋的方式,說“卿士愛花心”是由於“牡丹妖豔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來減卻牡丹的妖豔色,削退卿士的愛花心。最後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憂稼穡”的主張。白居易提倡天子與卿士關心農業生產的主張值得肯定。

  開始四句從正面極寫牡丹的豔麗之態: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聯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燦爛輝煌。“照地初開錦繡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開似錦繡的身段,光輝照地,香氣四溢。仙人的玉樹,王母的桃花都無法相比。“宿露輕盈泛紫豔, 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潤,朝陽的照耀,使牡丹變幻著不同的色彩,展示著美麗的嬌態。

  “映葉多情隱羞面, 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這幾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華麗、高貴、嬌美的牡丹超凡脫俗,與那些雜卉亂花不可相提並論。比方即比擬。比起牡丹,這兩種花都顯得太細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寫王公貴族狂熱地賞玩牡丹, 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豔引逗著王公卿相,貴族公主,豪家兒郎,穿著漂亮,乘坐著輕便舒適的車馬終日賞玩。“衛公宅”以下八句:繼寫牡丹盛開時賞花的盛況。這裡用一“閉”字。寫盡了王公貴旋傾家出動賞牡丹的情景。又用一“開”字,寫盡了牡丹開處皆有人的情景。“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穀雨前後開,從開至謝,一般為二十來天。花開花落,僅僅二十來天,在這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滿城的人看花。就好象發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議論時弊,進入主題。 “三代”,指夏、商、週三代。 這四句的大意是說:夏、商、週三代以後,浮華勝過了質樸,時人都重視虛華而不重視質實。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這種流弊並非抬自今日,而是由來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關心農業生產.由於他憐憫老百姓感動了神靈,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裡的穀子長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關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裡很寂寞,無人前往問津。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真是祥瑞的徵兆,但是這些卻無人理會,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這是對皇帝的頌揚歡捧。“無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點明主題。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豔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層統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豔的牡丹而不關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的農桑。但作者無回天之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作者對皇帝的褒獎,只是一種類似辭賦中的說反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