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我從哪裡來評課稿

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我從哪裡來評課稿

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我從哪裡來評課稿

  袁老師開了一節預初年級的科學課《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我從哪裡來》,我作為備課組成員,參與了組內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為課的提高與改進提出了意見,又一次感受了一節優秀課的磨礪過程。總體而言,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袁芳芳作為一個參加工作兩年的青年教師而言,她的這節課在以二期課改理念為指導的前提下,充分關注了學生的主體性,展示了一節貼近預初學生的好課。

  一、良好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興趣是上好課的驅動力

  袁老師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透過前面一課的學習,對生命的由來、生物的結構組成細胞等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是上好這節新課的知識保障;而本課關於生殖細胞的結構,受精作用、胚胎髮育等知識,對學生而言充滿了神秘,學生滿懷好奇進行學習,這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整節課學生始終圍繞著教師在引入環節提出的問題:“我是從哪裡來的?”儘管學生在一開始的自由交流中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子裡面鑽出來的。有的說:媽媽說我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等等,“那麼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教師又一次提出了這一有趣而又充滿疑惑的問題,激發了每一位在場的學生想一探究竟,自然學習的動力被大大調動。

  二、有效的教學策略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習兩種性細胞結構以及受精作用,其中受精作用又是學習上的一大難點。對於預初學生而言比較抽象,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本節生命科學的知識點,增強認識上的直觀性,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教師又精心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資料,設計了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破解了難點。具體而言,其一表現在精子和卵子的結構學習上,透過PPT圖示展示了精卵細胞,但教師並未馬上教學細胞的結構,而是讓學生經過初步的觀察,描述它們有什麼形態特點,學生各抒己見:像蝌蚪,有一根尾巴,還有一個頭;像個雞蛋,圓圓的,還有一個核等等,建立在學生自己觀察與描述上的結構特點,更易於學生掌握,同時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上一節課的細胞結構的學習來科學的進行精卵細胞的結構學習。其二表現在受精作用這一難點的學習上,教師分三個小環節的教學突破難點的學習。首先學生以學習單上的五個問題為導向觀看受精作用影片,五個問題的設計也體現了教師的匠心獨具:1、精卵細胞在哪裡相遇?2、有幾個精細胞和卵細胞最後結合?3、精細胞和卵細胞的結合過程稱為什麼?4、最後的受精卵會停留在哪裡?問題設計層層遞進,為學生自主學習受精作用過程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由於學習單上問題的導向學生觀看時有的放矢。其次設計了一個知識競賽環節,學生觀看視屏的自主學習活動得到了有效的檢驗。再次開展了學生模擬遊戲,由四名學生分別手持精子和卵細胞的剪貼模型在黑板上模擬了精卵結合的過程。透過學生親身參與的有趣的遊戲活動環節,受精作用這一難點迎刃而解,在“做”中“學”,學的更輕鬆卻更有效!

  三、知識與情感目標的雙豐收是學習的最大收益

  一節課落實好知識目標是重中之重,而對學生情感態度目標的培養更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透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袁老師課堂中能夠較好的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即透過觀看圖解和影片,學生的模擬遊戲等等,學生知道了精卵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瞭解了受精作用的過程,也對胚胎髮育過程有了初步的瞭解。而在教學中教師透過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讓學生由衷的感受到了每個生命個體的來之不易,學生會感嘆:我是最棒的!我的生命是唯一的!同時對父母感恩之情也由然而生。情感目標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過程中自然達成,既有科學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又在心靈深處感悟了生命的意義,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學的最大意義嗎?

  四、充分的課堂預設是駕馭課堂的前提

  精心的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二期課改中強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豐富有效的活動環節,創設思考的情境,學生的活動多起來,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駕馭課堂能力的要求。對於課堂各環節中學生可能的表現教師應該有一個充分的預設,在袁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會在講到一個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產生一個受精卵時提到:雙胞胎是怎麼形成的?;在讓學生模擬受精作用的過程時,手持卵細胞的同學會向後“躲避”精子;在各抒己見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時,有學生會因母親早產了自己而認為母親生產時沒有痛苦等等,這些都是課堂生成性的問題,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不能視而不見,但又應該如何把握,這些都是有待深入思考的。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更是如此!作為教師唯有孜孜不倦地鑽研教學,與時俱進,透過在每節課後反思成功與不足,才能渴求自己的教學能不斷提升!